“双关”现象的认知修辞学阐释

2011-04-11 18:25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双关语修辞格双关

张 丹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2)

一、作为修辞格的“双关”现象

“双关”即“一语双关,一语双义”,这里的关便是义。一般而言,一语就是一义,即一个意思,是一种无标记形式,即常规用法,是“一般话语”,即没有运用修辞格进行表达的话语;而“双关”,即具有两种语义,这就是有标记用法,即非常规用法,是“修辞性话语”(metaphorical language),即运用了某一种被修辞学家称为修辞格的话语又是语言使用的一种偏离现象(deviation)。“双关”是最古老的修辞手法之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双关”的使用者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语义,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谐音双关”即指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例如:“老虎拉车-谁赶(敢)?”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语义双关”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例如:他(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此处用的是“墨水”的多义性,表面用的是本义,实际指的却是比喻义,即学问或知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双关”被广泛地运用。例如,许多广告语言也经常使用到“双关”这种修辞格,既迎合了广大群众,也体现了广告语言的生动性、可读性和感染力,所以深受广告商们的青睐。例如:国美明天“惠”更好。这里的“惠”与“会”谐音,读起来是“明天会更好”,实则指优惠更多。简单的几个字既传达了广告商的用意,又拉近了广告商与消费者的距离。因此,“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恰当地使用“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时幽默诙谐,饶有风趣;有时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有一箭双雕之妙。

二、认知修辞学视域下的“双关”现象

随着人们对认知语言学的关注,传统的修辞研究转向了修辞认知性研究,认知修辞学为研究修辞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理论,即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分析“双关”现象的产生和解读过程。我们可以对“双关”作认知层面的解释,在所有的双关语中,我们不仅应看到词语或名称的替代,更应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即两种概念之间的转换。“双关”这种语言使用的偏离现象是对原先存在的逻辑规律的打破与重构,是人们认知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创造机制,能够为语言提供新的信息(谢之君,2000)。

(一)双关语的双重语境。双关,顾名思义是两个“关”,而“关”指的又是什么?李鑫华(2000:195)说到,每一关都有自己的语境,那么,“双关”则具有双重语境。双关辞格的成立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A:双关辞格一定要求双重语境的共存;

B:两者语境都能各自言之成理;

C:甲语境与乙语境还要有一个交接点也就是有一个铰链连结。

双重语境的存在是双关语成立的重要条件,而且双关语和双重语境之间必须存在一个转换的媒介,即双关词语本身。双关语的双重语境按双关的功能可分为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两种。显性语境也称为实时语境,是指理解字面语句表层意义所需的语境,即“内语境”。隐性语境是指理解语句深层意义所需的共有知识等,即“外语境”(严敏芬,2002)。我们来以广告双关语为例,显性语境指的是广告语字面意义所涉及的语境,它往往与广告本身无直接的逻辑联系,只涉及到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识;隐性语境则是表达句子深层意义并且能够体现广告意图的广告语境。例如:

“美的空调,全球信赖(美的空调)”

这句广告语从字面意义来理解是“美好的(de)”的空调,全球信赖,它所需的语境仅仅是我们一般的背景知识,似乎与广告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这是一则空调厂家的宣传广告,而这家空调公司恰好是“美的集团”。通过推断,广告语的深层意义得以解读:美的集团生产的“美的(dì)”牌空调是全球信赖的空调。它借助与品牌名称字形相同、语音相近的条件构成“双关”。这样,广告语的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都作到了言之成理。

(二)双关语范畴间的转换。范畴是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 (Rosch,1973:330)。如“apple,banana,pear”等可以构成fruit范畴,“apple,banana,pear”就是fruit这个范畴的三个成员。Jackendoff(1983:20)认为,认知是通过心智活动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双关”这一修辞格以其“离奇”特性改变了一个词语进而改变了整个认知秩序,与此同时,范畴间的转换不可避免,词语转换的背后实质上是范畴的转换。这种范畴的转换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创造新的语义,“双关”并不是人类语言的装饰品,而是提供新的信息和富有创造力的东西。从语义上来说,“双关”实际上是将范畴化的词语的语义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进行跨越式移动,或者就是说“双关”是对事物的概念范畴进行移位的结果,把一个概念从它本身所处的范畴移至另一个范畴来认识它。例如:美国有一家眼镜公司的产品牌子是OIC,读作“Oh,I see.”

这则广告生动地运用了谐音双关,这三个大写字母形状像眼镜,同时,这个广告语又表达了视力不佳的人戴上这个品牌的眼镜后看见清晰的世界的喜悦之情,真是一则富有感染力的广告,它是将视觉范畴转换到了听觉范畴。

范畴间的转换体现了人类语言的认知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对普通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还想方设法去用语言表达出所认识的一切新的事物或特征,有些事物不能被直接认知,需要通过一些修辞手法来实现间接的认知。人们就是这样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比较,从已知事物推断出对新事物的认识。“双关”便是其中一种重要而常见的方式。

(三)双关语的概念整合过程。我们认为,“双关”的“关”就是指“域”或“心理空间”。Fauconnier(1985)所说的“心理空间”是人们在交际时建立起来的域,即人们用各种成分、角色、策略和关系等建立起来的域,如果没有域即心理空间,也就没有语言。语言构建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内部的关系以及心理空间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苏晓军,2001)。概念整合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升华,能动态地解释传统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概念整合就是指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换言之,概念整合意味着两个输入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起来,并有选择地把它们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一个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的复合空间。

“双关”是言者显性语言策划的产物,属标记性/有标性话语。言者创造或利用谐音或形似等手段,建立起两个心理空间,通过明示诱使听者同时激活两个心理空间的一切接点/结点,即各种关联的成分、角色、策略、关系等。当两个心理空间(整合的空间复合体)在听者大脑显映时,他就要竭力使自己的复合空间配列与言者的复合空间配列(大部分)重叠,然后判断自己构建起来的复合空间在结构的主次上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与言者的重合。如果大部分重合(一般不是绝对相等),那么听者领悟了言者的一语双关。

本文认为双关语表达的概念是概念整合后构建的新显结构。双重语境及其表达的概念内容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心理输入空间,由共有的图式结构将两个空间联系起来,通过概念映射,形成了复合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将两个心理空间输入的内容加以整合产生新显结构,即双关语的概念内容,这个过程反映了双关语创作者的思维运作过程(姚俊,2004)。例如:

Why are lawyers all uneasy sleepers?

Because they lie first on one side,and then on the other,and remain wide awake all the time.

此例便巧妙地使用了“双关”这一修辞格,用概念整合理论可以作如下解释:首先,在律师所构成的输入空间内,整合构建了关于律师的背景知识:律师的身份地位、职业特点、在法庭上的表现等等;其次,在“lie”的输入空间内,整合了关于“lie”的所有语义信息:“说谎”、“躺”、“处于某种状态”、“位于”等。在“awake”的输入空间里,也继承整合了关于“awake”的所有语义信息:“醒的”、“详知”、“清醒的”等。这些心理空间里的信息成分相互映射组合,此时,语境因素成为语义信息投射的环境条件。同时,人们的背景知识、普遍认知能力进一步构建概念网络,结果产生以下两层含义:

(1)为什么律师很难入睡?因为他们睡觉时总是翻来覆去,所以一直醒着。

(2)为什么律师很难入睡?因为他们在帮人打官司时两边撒谎,为了不使谎话被人戳穿,要保持高度清醒。句(1)语义产生的语境是静态的,是规约性的投射映射,即概念从一个心理空间反射到另一个心理空间,是约定俗成产生的意义。句(2)的推导则是一个动态的认知心理过程。“lawyers”、“lie”、“awake”被组合在一个合成空间内,其意义的产生要激活关于律师的隐性概念结构图式,如律师的巧舌如簧、圆滑、思维敏捷等,使得“lie”和“awake”的概念意义在整合空间里受到突显,从而得出双关的另一层含义。

三、结语

人类语言修辞种类繁多,正是由于各种修辞格的介入才使得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双关”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和机制。修辞的目的就是认知,认知修辞学就是对知识的“分享”,不分享知识,就不可能进行交流,所有的交流形式,无论是身体语言还是复杂的话语,都必须以“共享知识”为基础,都需要交流双方具备“可共享知识”。“双关”这一修辞手法就是利用超常的东西去吸引新的注意以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突显事物的相似性、相关性等。认知语言学中的部分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双关”现象的操作与实现过程,认知修辞学也很好地将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与修辞学中的现象联系了起来,而不再是单纯地研究理论或是说明现象。

[1]谢之君.隐喻:从修辞格到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3):9-12.

[2]Scott,Robert L.On Viewing Rhetoric as Epistemic:Ten Years Later[J].Central States Speech Journal,1976:258-266.

[3]李鑫华.英语修辞学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严敏芬.双关语句的语用探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26-30.

[5]Rosch,Wleanor.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M].New York,London:Academic Press,1973.

[6]Jackendoff,R.Semantics and Cognition[M].Mass:MIT Press,1983.

[7]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NY:CUP,1985.

[8]苏晓军.虚拟句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1.

[9]姚俊.广告双关语的认知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5):102-106.

猜你喜欢
双关语修辞格双关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双关语认知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初中语文修辞格教学初探
双关
双关语的随附性解释
也说双关语的解读机制*——兼谈最佳关联推定策略的细化
“奇问”修辞格的特点、功能及判断方法
双关语翻译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