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异飞
(湖南理工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 岳阳 414006)
阿诺德的文学批评理论在西方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面审视与解读阿诺德文学批评理论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仍不乏借鉴和启迪。
阿诺德之所以提出“试金石”理论,是因为他敏锐地发现了当时人们在评价作家以及文学作品时比较盛行的两种错误的评判方法。其一是历史性的评判方法(historical criticism),即认为通过研究作家的性格和生活环境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对其作品的正确理解。阿诺德认为这是很危险的想法,他认为人们在评判古代诗人时容易出现这种错误。正如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1905-1975)所指出的那样,阿诺德始终坚持文学批评要求读者放弃其绝对的标准,根据所描写内容以及思想的各种历史因素,仔细看看内容和思想本身。他认为文学批评家必须通过“适当”运用历史性的评判方法做到像法国十六世纪的批评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灵活多变,当然,他所说的“适当”是强调不能过多,也不能完全忽略。
其二是唯个人喜好来评判文学作品——某位作家或某文学作品可能对人们而言出于个人原因是有价值的。个人的本性、喜好和境况很容易影响人们对于某位作家的评价,使人们高估某些文学作品的价值,并用相当夸张的语言对其进行赞美,因为这些文学作品对他们个人而言非常重要或曾经非常重要。这是人们对于诗歌的第二种错误评价——个人性的错误评价(personal criticism)。阿诺德认为人们在评判当代或者现代诗人时容易出现这种错误。
为了规避这两种错误倾向,阿诺德提出批评家要做到客观公正。当然,文学评论事实上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客观公正,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毕竟,人类不是按照指令行事的机器,任何人都有感觉、想法、经历以及喜好,这些毫无疑问都会对于个人的看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将“客观公正”作为文学批评的准则,这个正面积极的观点的优势不容忽视,甚至对于今天的文学批评仍有指导意义。阿诺德为此作出的努力是可敬的,就如英国文学教授艾迪克(Richard D.Altick)所说,“但是,阿诺德既同情非利士人(他逃之不及的一个阶层),也同情野蛮人(对他有着强烈吸引力的一个阶层),有人会认为那是他的缺点,实则那是他的优点,他是一个不属于任何阶层的人,一个圈外人,因为这一点,也因为他拥有别人没有的感知和自我批评的重要能力,他能够做到公正无私,这是那些属于某个阶层的人所无法做到的。”①John Clubbe and Jerome Meckier:Victorian Perspectives:Six Essays,(Newark: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1989),pp.120.
既然客观公正是文学批评的准则,那么怎样超越党派、宗派纠纷和实际利益,克服主观臆断和个人好恶,以超然无执的态度将此准则付诸实践呢?阿诺德提出了颇受争议的“试金石”理论。他在《论诗》中提出把经典作家如荷马、弥尔顿、莎士比亚等人的诗句作为“试金石”,他说:“把大诗家的一些诗的字句,牢记在心,并用它们当作试金石应用到别人的诗上,是能帮助我们发现什么是属于真正优秀一级的,因而对我们是最有好处的诗;其实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把这些诗句放在心里以后,便会看出它们确是很灵验的试金石,能检查出放在它们旁边的别人的诗,是否含有这种崇高的诗的品质,或含有多少这种品质的份量”②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M].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89-90页.。也就是说,要作出评判,是需要标准的。阿诺德认为这些诗句就是评价其他作品的标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具有最高的诗歌品质”。
那么,什么样的诗句“具有最高的诗歌品质”因而可以作为“试金石”呢?阿诺德认为“最好的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具有高度美感、巨大价值和极度震撼的标志和特征。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关,不可分离,互成比例。但是,出于其独特的文学功能观,在阿诺德看来,能够被称得上是“最好的诗歌”的荷马史诗、弥尔顿、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诗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内容方面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因此能解释生活,安慰并支持人们,也就是说,内容上是否具有高度真实性和严肃性是评论文学作品很重要的标准。为了达到内容上的高度真实和严肃,阿诺德认为题材的选择特别重要。作家首先要考虑题材的价值,要取材于植根于人类普遍情感的伟大行动,而后再考虑描写这些题材运用的语言和意向。
文学经典树立理想、价值、规范、标准。阅读文学经典是培养文学鉴赏力所必须的步骤,阿诺德在引用了11段诗句作为试金石的例证之后,强调指出:“如果我们有办法,善于运用这些诗行,它们就能使我们对诗有一种清楚而健全的判断力,能从错误的评价里救出我们来,并引导到正确评价的路上去。我们要把它们融会贯通了,就能获得一种感觉,辨出摆在面前的任何诗行具有或缺少最高的诗的品质的程度”①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M].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92页.。这里的“融会贯通”四个字,意义非凡。要正确运用试金石并有效发挥其价值,没有相当水平的鉴赏能力是达不到的。“而只有在大量阅读大师们的经典名著的基础上,一个人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批评水准。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不可能处处精彩,就算公认的经典之作也不出此律。但是,经典中却不乏生动、鲜明的精彩段落、短语甚或字句。可以用作试金石的精彩词语、片段积累得多了,读者的鉴赏水平自然就能够得到提升。相反,如果一个人一直阅读不入流的作品,很难想象他会有多高的阅读欣赏水平。没有在大师经典中浸淫过的读者,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因此,阿诺德所举的例子,只是例证了经典作品的潜移默化之功效。”②吕佩爱:《超然无执:文学批评的圭臬——马修·阿诺德批评理论解读》.《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那么,如何正确运用这些“试金石”去评判文学作品呢?在《论诗》中阿诺德运用其“试金石”理论对乔叟进行了“公正的评判”。他引用了《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第17个故事“女修道院长的故事”中的一句:“啊,看这殉道者,如此坚持着童贞。”接着他就写道:“如果乔叟诗的一般调子没有好好地留在我们脑子里,只此一行就未免太短了”③马修·阿诺德.安诺德文学评论选集[C],殷葆瑹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97页.。读者要对乔叟及其《坎特伯雷故事集》里的故事有了相当的了解和研究,并对其创作主题、诗歌风格、表现手法都非常熟悉、精通才能够形成这种“一般调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诺德认为要真正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批评水准,读者应该要熟读经典作家的作品。如果读者彻底领悟了这些经典诗句,那么无论阅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都能感觉出其具有多少“最高的诗歌品质”,从而对其进行“公正的评判”。
阿诺德的“试金石”理论实质上属于比较批评法,即用“试金石”去衡量、比较其他的作品,从而深刻地感受其他作品的魅力并区分两者的差异。这指出了文学批评的核心——即做比较,通过做比较来找区别、判等级、定高下。在阿诺德看来,批评家要避免使用固定的模式和抽象的体系来单一地作评判,因为这样只会使思想僵化,而要善于运用综合比较的方法,才能作出“公正的评判”。也就是说,没有比较也就没有评判。比较有时是因同类而比较,有时是因相异而比较;有时整体地比较,有时局部地比较;有时比较风格,有时比较技巧;有时在同一文体内比较,有时不妨超出艺术形式而比较。比较有利于发现被比较者的共性与个性。
阿诺德的这个观点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帕克·霍南(Park Honan)在《马修·阿诺德》一书中评价说,阿诺德是“英国第一个伟大的比较批评家”。在《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一书中,韦斯坦因讨论比较文学在英国的发展史认为:“‘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这一术语借鉴了法语的littérature comparée,显然是马修·阿诺德在海勒姆的《概论》出版十年之后创造出来的。阿诺德一直呼吁要解除对文学研究的限制,因此,他成为把比较文学引入英国功不可没的人。”④Weisstein,Ulrich: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heory(Bloomington and Lond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3),pp221.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一文中也提到阿诺德在英语语境下第一次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概念:“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观念要明确地表述,把‘比较的’与‘文学’结合起来使用,似乎第一次出现在马修·阿诺德在1848年所写的一封信中。他在这封信中说:‘现在非常明确的是,虽然近50年来比较文学在教育中已经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但在某种意义上英格兰却落后于欧洲大陆。’”⑤Wellek,René:Discriminations:Further Concepts of Criticis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pp.2.
可见阿诺德确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比较批评家。从阿诺德开始,运用比较方法开展文学批评逐渐成为英国批评界的主流。
[1]吕佩爱.超然无执:文学批评的圭臬——马修·阿诺德批评理论解读[J].世界文学评论,2007(2).
[2]马修·阿诺德.安诺德文学评论选集[C],殷葆瑹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