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主体本质及其实现问题——从马克思的财富观看全球金融危机

2011-04-11 16:24刘宗碧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本质财富

刘宗碧

(1.凯里学院 价值学与经济哲学研究所,贵州 凯里 556011;2.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财富的主体本质及其实现问题
——从马克思的财富观看全球金融危机

刘宗碧1,2

(1.凯里学院 价值学与经济哲学研究所,贵州 凯里 556011;2.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马克思指出,财富的主体本质就是劳动,财富的主体本质实现就在于再生产人并实现为劳动。而人的“对象化了的劳动”——即物质财富成为主体(人)消费的对象,是人重新获得活动(劳动)的机体能力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财富只有作为人的消费的对象才成其为自身,财富的消费就是其本质的实现。而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扩大再生产,使财富不断远离自己的本质。财富的自我否定又直接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出现危机。资本主义金融创新虽然借金融手段解决产品的过剩危机,让经济危机得以暂时缓解,但是同时积累了更多的资本结余问题,其突出表现就是把“产品过剩”直接表现为“资本过剩”。而当代金融危机的“过度消费”,是建立在“借贷消费”基础上的,究其实质是非主体本质实现的财富生产。因此,危机是不能避免的,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过剩危机”的一个佐证而已,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才能看到危机的实质。

财富;主体本质;全球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近年来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有人提出此次经济危机与马克思所描述的传统经济危机“有着本质的不同”,[1]即不是“生产过剩”危机,而是“消费过度”危机,认为这已跳出马克思的理论视野,故不赞同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去分析。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将根据马克思的财富本质论对此试作解析。

一、关于财富的主体本质的理论

诚然,对现实问题的把握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坐标,只有有了科学理论的示度,问题才会得到真正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是特殊社会形式的财富生产,关于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经济危机,关涉财富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中明确地指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2](P73)这里,马克思从“主体本质”的层面把“劳动”规定为财富的本质,这不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历史辩证法的新的设定。在《手稿》中,马克思展开异化劳动的批判就包含了对作为其尺度的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作为前提,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2](P57),即自由自觉的活动。 关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历史辩证法去把握,即从人的内在矛盾关系去分析,就是把人既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并置于历史进程中去揭示由其内部展现的“现实关系”。诚然,人这个对象性存在物,当把自己作为目的来生产(发展)时,它又必须依赖自己的劳动作为目的实现的手段,这就产生了人的存在的二重性。人作为自我实现的手段,在现实上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生成,恩格斯把它概括为“劳动创造了人”的论点。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发展方式。只是在辩证法上,目的通过手段来实现自己,从而目的又必须表现为手段,这样作为历史范畴的劳动——它作为手段就以否定性的形式把“人的自我发展”这一目的包含于内了。当然,作为中介——劳动是积极的否定,即以否定来实现肯定。劳动消耗人的本质力量,但劳动创造着人需要的物质产品从而恢复人的活动机能,使目的通过中介而得以实现即回到自身,这就是辩证法。因此,马克思在《手稿》中扬弃黑格尔哲学时指出:“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消逝、舍弃和丧失,即绝不是人们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舍弃和丧失,绝不是返回到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恰恰相反,它们倒是人的本质的或作为某种现实东西的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对人来说是真正的实现。 ”[2](P112-113)因此,马克思强调:“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2](P101)显然,人是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物质世界来生产人需要的客体并以此作为中介来再生产自己的。这样,人通过自然客体的对象化而使“劳动”获得外化,劳动就以外化的形式凝结在对象化的物品之中,但这个外化了的劳动(产品)又在人对它的使用或消费中再生产着人自身。这样,对象化产品需要在消费中回归于对“劳动”的再生产才现实地使客体构成为财富并体现主体本质的规定。

不可否认,财富的主体本质就是劳动,财富的本质实现就在于再生产人并实现为劳动。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私有制作为一种“异化劳动”的生产关系,就在于私有制下的财富并没有真正地体现财富的主体本质,即不真正成为主体消费的对象。但是,资本主义的财富生产是以“资本”形态出现的,即是主体化了的客体形式存在。这种财富的生产又有它的特殊性,即主体化了的财富,它把人的劳动作为生产自己的中介,并在这一形态上有限地实现着财富的本质。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还必须深入分析其财富形式的特殊性及其主体本质实现的方式,这涉及到财富形式的不同规定及其运动的历史性问题。

二、资本的财富形式及其主体本质的实现问题

按主体本质的外化形态,马克思把财富形式划分为三种。一指劳动对象化的物质产品,即凝结了人的劳动的自然物质产品。关于它的内涵规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的二重性分析中称之为由具体劳动构成的使用价值。这种形式是财富的直接物质形式和初级形式,这时财富的主体本质——劳动(即对象化了的劳动)没有从对象中分离出来,而是与对象同构成为财富的客体形式。二指交换媒介的中介性价值形式。它以充当等价物的方式表达为货币形式的外在形态,按照职能又分为两个阶段的不同情况,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它仅仅是交换手段,从属于物质性的客体财富;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则转化为资本并主体化地进行自我生产,使用价值则变为其生产的物质中介,这时的这种财富形式已人格化了并成为人的异化的统治力量。三指“个人作为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形式,即“人作为生产力规定”的主体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3](P104)这里所说的这一财富形式,马克思是从“主体本质”的规定直接去指称的。按照辩证法,人既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存在,因而人作为自我生产的手段才会表现为生产力规定和变为主体形式的财富。这种主体形式的财富是历史完成了对交换价值财富形式扬弃的结果,这时财富本质的规定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自由时间(即自由活动时间),这是历史发展到劳动成为了人的第一需要的时候才发生的。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本质的全面性)的共产主义转变中明确指出:“在这个转变中,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础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 ”[4](P101)

显然,财富在主体本质上的规定就是人的劳动,但是财富又基于劳动的历史关系而具有不同的历史形式。同时,任何财富形式都不是自然的结果,而是历史的结果,它们之间包含着一种历史关系,这种关系有着否定性的扬弃过程。在财富形式的历史关系中,财富的主体形式(生产力)作为目的和动因蕴含于物质客体形式和交换价值的媒介形式的辩证运动中,物质客体形式和交换价值的媒介形式则是获得主体形式实现的手段和环节,它们由此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否定性的推动力量。每一个联系和过渡都是否定性的扬弃,如物质客体财富形式的生产就是对主体本身的否定,即当进行对象化的劳动时它就消耗着人的体力和脑力,但是这个劳动的结果却是创造了人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即通过它才能再生产人及其活动。而交换价值的财富形式,它又是从对使用价值这种物质客体形式的扬弃中产生的。交换性的生产,它是把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来实现的实践过程。诚然,人的实践包含双重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即人的自然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主要是劳动互换),即人的社会关系,二者是互为媒介的。[5](P212-228)分工和交换的社会生产就是把人的自然关系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生产过程,货币、价值和资本就是这种关系的经济范畴,是劳动的社会关系规定,即劳动的抽象化并成为资产阶级的“一般财富的物质代表”。资本形式的财富生产是主客体颠倒的生产,它在本质上不以财富的主体本质实现为目的,而是资本自我积累为目的,即财富发生内在的自我分裂,出现形式(现象)与内容(本质)的割裂。但是,资本财富的这种内在断裂中,它的“否定”包含着一定的“肯定”,这就是在以交换作为财富实现的环节中,它把他人对劳动产品的消费综合为生产自己的中介,从而在“中介”的意义包含了对人及其劳动的再生产。只是这种再生产劳动的形式是 “抽象劳动”,使得抽象财富生产中其主体本质的实现仍然采取否定的形式,即异化劳动的途径,这时不是财富(资本)服从于人及其劳动的需要,而是人及其劳动服从于财富(资本)自我生产的需要。这样,所谓生产是财富以否定性的形式来实现自己本质的,以致一方面当资本来于主体对产品的消费时,在这个环节上,财富的运动体现了对主体及其劳动的再生产;另一方面资本的生产所依赖的消费的形式是一种外在性的,即以满足他人的需要为机制。由此,资本主义生产通常地在企业内部强调低成本的追求(压制工资、裁员等),而在企业外部则采取倾销,鼓励消费,开辟市场和追求最大化市场份额,这是一种矛盾结构生产状态。当所有的企业都压低成本时,整个社会的工资分配比值下降,从而购买力降低,进而必然形成生产投入过大和消费萎缩的状态。但是,工人才是真正的劳动主体,他们的劳动才是财富的真正来源。如果财富的分配不是为了再生产劳动者,不能实现财富的主体本质,那么积累起来而不发生真正消费的财富就是自我否定,它的贬值就自然地发生。资本主义是以资本的自我生产(积累)为目的的,而不是把主体的消费当作直接的目的,从而实质上颠倒了财富的本质。对此,马克思说过:“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根据古代人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 ”[6](P496)

只要财富的生产(积累)游离于自己的主体本质,不表现为主体本质的实现,它就是一种自我否定的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它的财富形式是抽象劳动,作为价值规定——它是综合了主客体而独立起来的范畴,这时它作为财富是主体化了的客体,具有了能动性,即以人们对“产品的消费”作为自己完成(增值)的环节来生产自己。但客观上,资本在自我生产中以消费作为中介时,这个消费表达的财富主体本质实现是外部机制的,因为它在来源上追逐劳动,但在分配上排斥劳动,从而生产不以主体及其劳动机能的恢复为目的。当然,它的生产以“消费”作为完成的机制,因而客观上又有生产与消费相统一的要求,这使财富的主体本质得到曲折地反映和实现。当然,由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资本“单级增长”,劳动不断萎缩。而劳动的减少则使资本增长(利润)递减,不同资本的竞争就会更加激烈,推动社会生产的无计划性,进而产生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财富游离自己本质的结果,是生产与消费的断裂。只要财富不是实现为它的主体本质,财富作为财富的规定就会自然消解,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生资本缩水和商品价格急速下降,直到社会恢复购买力为止,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这个现象称之为“自由落体”。从马克思的财富理论看,这就是财富回归自己本质规定的使然。

三、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马克思指出,资本生产的极端形式表现为金融资本的疯狂投机,具体形式就是资本的直接的自我生产,投资银行进行金融资产的买卖就是典型例子。这种生产的结果在于使资本规模迅速扩大,形成资本过剩,使财富不断游离于自己的本质而发生自我否定,从而出现经济泡沫。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繁荣和增长,但到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出现过剩危机,这种危机从产品过剩演变为资本过剩,基本特征就是“滞胀”。人们为了寻找出路,开始从金融本身来寻找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所谓金融产品创新。国际上各种金融产品创新伴随“滞胀”主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是企业通过股票融资的渠道扩大向市民转让资本所有权,这一方面通过股市买卖增加了市民的收入,适当增加了社会的消费;另一方面大面积地扩大了资本的分布空间和规模,形成更大的资本过剩。尤其是“零利息贷款”和“借贷消费”等金融手段的发明和启用,把人们未来劳动的收入提前消费,它创造了一些新的需求,暂时缓解了资本增长的张力,但是进一步扩大了资本规模及其结余。具体地看,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之间是资本主义繁荣的黄金时期,但是经过20余年的发展,资本主义到70年代后就开始出现“滞胀”现象。“滞胀”发生表明资本主义出现了双重危机,即在产品过剩的同时又兼有资本过剩。产品过剩可以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制造业利润下降的变化事实加以说明。根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罗伯特·布伦纳的研究,制造业的利润从70年代之后就开始下降,在 1974~1975、1980~1982 年是最严重的衰退时期,1990年利润率平均下降2%,到2007年利润率的顶峰也比1997年低10%。[7]同样,约翰·贝拉米·福特斯和弗雷德·马格夫在 《金融内幕与停滞趋势》一文中以美国为例分析,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的GDP增长率分别是1.3%、5.9%、4.1%、4.4%、3.3%、3.1%、3.1%, 经济增长率从70年代开始下降。[8][9]资本过剩的初级形式一般是通货膨胀,20世纪70年代后物价的上涨和波动已说明了这一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罗伯特·布伦纳在以美国房价为例分析金融危机的原因时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房价突然超过总体价格水平和房租水平,1997~1998年以后房价增长速度相对加快。”[7]“2000~2005年间,房价非同寻常的增长了51%。”[7]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20世纪70年代就蓄势待发,从20世纪的70年代到21世纪初就一直处于慢长的经济危机状态。但是,资本并不因为危机就自动放弃自我生产,于是化解危机成为资本主义本身的任务,各种金融手段(产品)创新应运而生,这些手段通过资本的社会循环和自我放大来解决“滞胀”问题,让经济危机得以暂时缓解,但是同时积累了更多的资本结余,为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打下了基础。总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股市大规模发展,证券、外币买卖和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大量产生,就是资本主义在新阶段解决过剩危机的渠道。但是,用金融手段解决过剩危机,实际上是把经济矛盾从产品为中介的循环环节转化到金融内在循环的环节上,它的恶果就是更大规模的“资本过剩”,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到2007年末,国际金融衍生品的规模就到达600兆亿美元。[10]“资本过剩”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表现为金融危机。全球资本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后所发生的经济危机都是金融危机,如1987年的 “黑色星期五”、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前后的IT泡沫破灭、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并影响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显然,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资本过剩的金融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的金融危机是“过度消费”的危机。“过度消费”是建立在“借贷消费”基础上的,这是提前消费,也是消费萎缩而导致消费创造从空间向时间的扩展,在政策上与此相连的是西方盛行的新自由主义。对此,有的人仅仅理解为是西方政府某些政治人物的偶然选择和由之导致的一种歧途。这种判断是因果倒置了,实质上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要求,是资本对政治的捆绑。资本主义政府是执行资本职能的上层建筑,必然出现“强资本,弱政府”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后果当然是资本的泛滥,这也是所谓“华盛顿共识”的实质。美国政府和西方国家放松金融管制,执行长期低利息制度,大量售出国债都是资本的政治行为,政府管理在执行资本职能,参与了“剩余资本”的再生产活动。显然,西方政府是经济危机的助推器。

经济活动的铁律在于财富的来源是劳动,劳动是财富的主体本质,财富职能在于再生产主体及其劳动。如果财富的运动不能实现为自己的主体本质,财富就在自我否定,经济就停止运行。这是马克思财富主体本质理论所蕴含的科学论断。这个观点起于《手稿》,但在之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进一步得到深入的阐述,这后一部著作的第一节就直接以阐述“生产”为开始。著述中“生产”是核心概念,它的含义是双重的,即主体的生产和客体的生产,必须从主体生产去理解客体生产和由此引起的全部历史活动。根据辩证法,马克思表述道:“个人生产出一个对象和通过消费这个对象返回自己”,[11](P12)只是由于“他是作为生产的个人和自我再生产的个人。 所以,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 ”[11](P12)实质上,生产和消费具有同一性的,“归结为斯宾洛莎的命题:‘规定即否定’。 ”[11](P8)这样,马克思明确地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11(P9)[11](P9)这是马克思对经济问题理解和阐述的最深刻地方之一,是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内核,也是本质地抓住了财富生产活动的规定。一切财富必须最终表现为消费——即主体的生产,使主体能以活动(劳动)的方式存在着。从再生产的角度说,财富必须返回到主体的消费来形成劳动机能和表达为新的劳动,否则财富就失去作为财富的来源。诚然,财富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和与劳动分离有多远,它都是来于劳动的创造,同时又要转化为对劳动机能的创造,即客体的生产要实现为主体的生产。因此,在历史活动中,财富必须要被消费的,否则就会发生生产与消费循环的断裂,出现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危机。资本竞争的积累必然形成财富空间分布的不平衡,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广大劳动人民没有积蓄,如2006年美国的平均积蓄率为-0.6%,[7]但比尔·盖茨等富人的财富高达几百个亿,使社会两大部类生产的严重失衡。总之,资本生产是辩证的,在资本与劳动的对抗性循环中,它会产生出否定自己的关系,这个关系一旦上升为财富的生产与消费的断裂,经济危机就必然发生。

以上分析表明,马克思理论仍然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锐利武器,而不存在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过时”。关于马克思主义,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所说的,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马克思就不可超越!

注 释:

① 《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7期刊登了该刊记者的访谈文章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张宇教授访谈》,记者对张宇教授访谈时引用了学界这一观点提问。

[1]张国庆,刘骏民.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的全面回归——兼论对中国的政策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09,(9).

[2]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刘宗碧.价值的理论对象和学理基础:唯物史观的理论路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罗伯特·布伦纳.高盛的利益就是美国的利益——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J].齐昊,译.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2).

[8]约翰·贝拉米·福特斯,弗雷德·马格夫.金融内幕与停滞趋势[J].每月评论,2008,(12).

[9]陈弘.当前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停滞趋势[J].国外理论动态,2009,(7).

[10]高田太久吉.国际金融危机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困境[J].武萌,张琼琼,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7).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On the Subject Essence and Realization of Wealth——Analysi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from Marx's Views on Wealth

LIU Zong-bi1,2
(1.Institute of Axiology and Economic Philosophy,Kaili University,Kaili Guizhou 556011,China;2.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China)

Marx pointed out that the subject essence of wealth is labor and its realization is human reproduc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labor.Human object-oriented labor-wealth treated as the consumption object of the subject(human)-is the physical capacity prerequisite for human to carry on the activity(labor).That is to say,wealth will be reflected to be wealth itself only when it becomes the object of human consumption.The consumption of wealth is the realization of its essence.The expanded reproduction targeted for capital accumulation makes wealth deviate from its essence.The self-denial of wealth leads to devaluation and then crisis.Capitalist financial innovation solves the crisis of surplus products,but more capital surplus appears,changing product surplus into capital surplus.The excessive consumption in the financial crises in the modern world is based on loan consumption and its essence is not the wealth through its subject realization.Thus,crises cannot be avoided.The pres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s just one of the samples.The essence of the crisis can be probed o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based on Marxism.

wealth;subject essence;global financial crisis;Marxism

F830.99

A

1672-626X(2011)03-0005-06

2011-03-18

刘宗碧(1965-),男,贵州天柱人,凯里学院价值学与经济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许桃芳)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本质财富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