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北京 10087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王 琴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北京 10087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长期的任务,不是短期内就能奏效的。它内在地统一于科学发展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价值目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促使人们从价值视野审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它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内在地统一于科学发展观,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要以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促进和推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展是第一位的内在需要。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物质进步与精神提升不断协调和相互促进的过程。社会的物质发展与精神进步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一样缺一不可。整个社会的进步是在物质和精神的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下,通过持续不断地发展来实现的。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2]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繁荣中华文化的根本。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深对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认识,自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时,以正在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哺育”现代化的成长。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有益人类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同时,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努力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立场。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了更加明确的价值取向。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的层面上影响着人的素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因而,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为人们的多元价值选择提供了科学统一的价值导向,为人们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供根本的价值导向,还为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境界提供核心的价值导向,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认真贯彻党的立党宗旨,切实解决“为谁建设”、“谁来建设”的问题。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同时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以人为本的理念表明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保证,是推动改革开放事业顺利进行的巨大力量。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我们要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意味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4]P15-16。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此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注重把握其全面性的要求。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不能丢弃任何一个,必须认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保其内容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注重提升人的精神文明状态,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贡献智慧。在全面发展理念的指导之下,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协调发展”,是从发展的系统性角度提出的要求。协调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5]P15以此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注重其内容结构的协调性。“可持续发展”,表明发展具有过程性。既要注重以现实的发展去规定未来的再发展,又要善于用未来的再发展目标来“扬弃”现实的发展,使发展的持续效应得以充分的体现。以此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从时间上把握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例外。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而言,要不断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认真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使核心价值体系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蓬勃生命力。另一方面,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而言,它又是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它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贴近实际的路径选择。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6]P16。这既是着眼于解决传统发展观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问题,也是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思想的具体体现。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以统筹兼顾的方法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先要正确处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在和谐文化建设这个大题目下思考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其次,要充分考虑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视野,考虑人民群众的层次差异,在普遍基本要求和崇高境界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平衡。再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始终是灵魂。建设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加强对这一“体系之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把握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符的、为广大群众所认同和践行的社会价值规范和行为选择标准。但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是要忽视其他三个方面的作用,应该统筹兼顾,指导其他方面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长期的任务,不是短期内就能奏效的。它需要遵循人们价值观念生成和发挥作用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做出长期的多方面的艰苦努力。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筑在我国现实社会生活土壤的基础之上,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阶段性目标与长远性目标的统一,价值目标与历史进程的统一,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识上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在行为上成为整个社会的准则。在全社会形成浓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氛围,并利用制度和法律形式把这一体系的建设固定化,使其成为我国社会的精神之魂,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在横亘着历史和现实的世纪界点之上,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声中,我们必须对多元文化冲突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进行理性的把握,正视新世纪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与困境,努力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搭建多重平台,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文化生态,以稳健的姿态在新世纪的发展路程中阔步前进。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1).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D6
A
1004-3160(2011)03-0043-03
2010-12-10
王琴,女,安徽凤阳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博士后。
责任编辑:肖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