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和而不同

2011-04-11 12:11董博然于春梅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思想

董博然,于春梅

(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科社新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和而不同

董博然,于春梅

(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在众多不同因素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中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差别共存,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和谐。“和而不同”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

和而不同;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和而不同思想的提出

在继承春秋以前“和”、“同”概念的基础上,孔子提出“和而不同”思想。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同”二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出现,在《尚书》、《周易》、《周礼》、《国语》等典籍中也均有记载。但此时“和”、“同”二字意义大致相同、相近,“和”含有和睦、和平等义,“同”为相同、相等。

西周末至春秋,随着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开化,政治家开始对“和”、“同”关系进行新的理论阐述。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最早对“和”、“同”辩证关系进行探讨,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留“和”去“同”,否则国家必然走向灭亡。他在《国语·郑语》中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和”才能生万物,倘若只有“同”,事物就难以存在,即“尽乃弃矣 ”[1]。可见,史伯已经认识到事物的统一体是由多种不同事物或者多种不同因素综合而成的,清晰地将“和”与“同”作了概念相反的阐述。不过,“和”与“同”还只有统一,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这说明他所理解的统一,实质上还是“和”。

春秋末年,齐国政治家晏婴对“和同之辩”进一步深刻论述。《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婴用君臣关系来说明“和”的重要性。他批评梁丘据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2]晏婴批评了梁丘据亦步亦趋、迎合君王的做法,并提出自己“和”的观点。认为“和”是由多种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因素相辅相成而得到统一。

孔子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的基础上,提出“和而不同”思想。《论语·子路》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和”是多种因素的并存与互补,是有差别的统一,而“同”则是完全相同的事物简单相加;“和”是含有矛盾的统一,“同”是毫无差异的苟同;“和”是辩证的方法论,“同”是形而上学的片面观。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经过传承与发扬,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并广泛运用于社会实践中。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也对孔子“和而不同”思想作了简洁的阐释,他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总结:“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譬如一道好菜,必须把许多不同的味道调和起来,成为一种统一的新的味道;一首好乐章,必须把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只有一种味道,一个声音,那是‘同’;各种味道,不同声音,配合起来,那是‘和’。客观辩证法的两个对立而矛盾统一的局面,就是一个‘和’。两个对立面矛盾斗争,当然不是‘同’,而是‘异’;但却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又是‘和’。”[4]在此,冯友兰对“和”、“同”思想作了系统总结,对我们理解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和而不同”是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真谛,无论在人生哲理上还是在实践运用上,都具有高超的理论内涵和宝贵的实践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中华民族日益发展强大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及借鉴古代“和而不同”的思想,制定出一系列彰显中华民族璀璨智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社会不断进步、国家日益富强、人们安居乐业。

二、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的确立与和而不同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曾经创造了灿烂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华民族被甩在了世界发展大潮的后面——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灵涂炭。为了追赶国际潮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近代中国一味“求同”,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还是坚持“和而不同”思想,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诞生,中华民族开始崭新的航程。自此,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引领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中国共产党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从井冈山走向延安,从延安走向北京,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具中国特色的艰难历程,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寻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充满坎坷、历尽艰辛。痛感于自己的落后,许多人将目光投向西方,主张“师夷而制夷”、“全盘西化”,然而,盲目求“同”,注定失败。历经挫折和困惑,智慧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必须坚持“和而不同”,在差异中寻求和谐——走适合中国自己的道路。十月革命的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注入社会主义思想,从此引领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强调:“应该在全国掀起一个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5]以此为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向苏联学习的运动。

然而,全盘苏化,豪无原则的求同,给中国带来不少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也就是说,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经验也不行,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建设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6]。1956年,毛泽东提出“以苏联为鉴”,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明确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在《论十大关系》的思想指导下,1956年9月召开了中共八大会议。会议针对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并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尽管在后来的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历史证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初步成果,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的确立历经波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生存、发展并不断壮大的道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从满目疮痍走向了繁荣富强,向世人展现欣欣向荣、充满无限活力的景象。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再一次证明,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和而不同

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确立后,由于我们一味求同、一度趋同,盲目照搬、照学苏联模式、别国经验,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1982年,邓小平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7]3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在本世纪还要用十几年时间,下世纪还要用三五十年时间,继续向人们证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7]206在改革开放进行30多年之后,党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判断。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建国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中国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围绕“和而不同”、“和谐共赢”这样一个鲜明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一历史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大步进入时代前端,13亿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如今中国稳步前进,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近几年来,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中国模式”的议论十分热烈,同时“中国威胁论”在世界上某些地方此起彼伏,极大毁坏了中国形象。新形势下面对危机和挑战,我国始终坚持“和谐”、“共赢”的外交新理念,坚持和平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主张“和而不同”、“执西用中”、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使世界各国共同进步。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之一,它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学思想,而它所蕴涵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当今要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更加凸显。我们可以运用“和而不同”思想中蕴涵的伦理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国语: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515.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1.

[4]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253.

[5]刘荣剐.“以苏为鉴”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J].北京党史 ,2006,(3).

[6]郑德荣,黄景芳.毛泽东思想概论(修订本)[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2.

[7]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D616

A

1008-8520(2011)05-0041-03

2011-08-07

董博然(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赵延民]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