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恩琦,邵 宇
(1.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2.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新时期党执政资源的弱化现象及其优化路径探讨
管恩琦1,邵 宇2
(1.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2.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执政资源是政党执政的资本,它随着执政条件,执政环境以及执政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体制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使执政党的政治权力发生了深刻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党的部分执政资源出现弱化和缺失。面对严峻现实,执政党应随着执政条件、环境和任务的不断变化,着力整合与扩充党的合法性资源与运行性资源,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实现执政党有效执政。
党的建设;执政资源;弱化现象;优化路径
执政资源是政党执政的资本,为政党执政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它也是衡量党执政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执政资源并不是执政党的一种制度性规定,而是随着执政条件、执政环境以及执政任务等因素的变化而升降变化。这要求执政党所掌握的政治系统要有效运行,就必须始终高度关注自身执政资源的弱化现象,努力防止执政资源的弱化与流失、并不断探索执政资源优化的有效途径,争取使政治系统的运作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执政前景发展,以实现自己的执政目标。
(一)执政资源的概念
对执政资源概念的科学界定是研究执政资源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关于执政资源概念的界定,学者只从不同的视角对它的内涵予以阐释,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但综合各方观点来看,研究者普遍认可湖南师范大学谭吉华教授提出的“总和说”,即执政资源是为完成执政使命可资利用的人、财、物、信息等自然的、社会的因素的总和。
(二)执政资源的分类
对执政资源的合理分类是研究执政资源问题的关键环节。关于执政资源的分类,主要有多元并列、一元决定和体系说等。它们在内涵及其构成方式上存在着极大不同,这也是目前制约执政资源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取得突破的瓶颈。笔者认为,根据各资源要素的运行方式和功能特点,将执政资源分为合法性资源与运行性资源是比较合理的。
1.合法性资源。合法性资源是指掌权不仅以公共权力的归属为标志,同时还必须在这种归属基础上,获得民众对归属权的承认。合法性资源一般包括意识形态资源和政绩合法性资源两大类。意识形态资源,也称理论资源。“是党通过宣传等方式形成符合自己理想和意志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这一主流意识形态提供给我党推行政策、行使政权的思想环境,实现社会合力推动党执政使命的完成。”[1]任何政党在夺取政权后,都会利用国家权力把本党的意识形态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再利用公共权力向社会公众进行这种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尽可能使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被社会公众所相信、认同并自觉的追随。在全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执政党就可以在精神文化的引导力、动员力之上构筑政党执政的理论支撑,执政才能更加坚实稳固。因此,一个执政党要想长久执政,就必须向民众宣传和灌输本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以获得雄厚的意识形态资源,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政绩合法性资源,是指执政党政治系统绩效的产出,也就是在政党领导下建立政府的公共政策成效,是“实际的行动,即在大多数居民和大企业或武装力量这类有力量的团体看政府的基本功能时,政治系统满足这种功能的程度”[2]55。政绩合法性资源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其包括国家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二是政府公共政策的良性运行。其包括保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权和民众的基本民主权利等。政绩合法性直接影响政党的执政地位,一个政党如果不能有效获取政绩合法性资源,终就会被其他政党所代替。
2.运行性资源。运行性资源是指政党取得执政地位之后,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正常有效,利用国家政权在政治、制度和组织等方面所构筑的政党执政资源支撑。运行性资源一般包括政治资源和制度资源两大类:政治资源就是指权力资源。“从概念内涵来讲,凡是对权力的构成和运用有意义或有价值的因素和条件都可以称之为‘权力资源’。”[2]55权力资源一般包括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权、对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直接任命之推荐权、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督权和对本国军队的领导权等。制度资源是指执政党为维护其执政地位而制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制度。对执政党而言,制度资源运用得越好,执政的效能就越大,越明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符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例如,经济上建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上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上建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制度体系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丰厚的制度资源是党的宝贵财富,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新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开发、储备新的执政资源,这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同时党的部分执政资源也正在弱化与流失。有些执政资源的弱化与流失,是体制变迁、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但有些执政资源的弱化与流失却是因为人的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一)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弱化
1.党执政意识形态资源的弱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意识形态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与流失情况。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趋势。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等形形色色价值观念,形成利益多元化趋向下的社会主体价值选择的多样性,而这些思想潮流又不断冲击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部分党员干部在外来思想的冲击下,失去了政治方向,丧失了党性,贪污腐化,严重败坏了党的政治形象,这给党的执政地位带来了严峻挑战。“一个政党合法性危机的起点往往是党员对本党的纲领和章程所确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动摇和转移。”[3]这是我们党内腐败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而党外群众接受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潮流则会大大降低党的整合能力。二是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民众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自己对政治生活的理解,逐渐形成一股股思想潮流,从而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拥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层加剧,人的思想价值观多元化,原有的具有强大社会凝聚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资源逐渐弱化,这给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提出了严峻挑战。
2.党执政政绩合法性资源的弱化。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绩合法性资源不断得到扩充,但在一些部门和地方,党的政绩合法性资源却有不断削弱的现象。政绩合法性资源弱化与流失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存在着突出的社会问题:一是利益分配不公平问题。社会利益结构的深刻变化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处于相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在利益目标的驱动下逐渐形成利益集团,但由于各阶层所掌握的经济、社会和组织资源等的不同,在社会中各个阶层也处于不同位置,出现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公共服务不均衡现象,这是造成转型时期党群众资源流失的关键原因。二是民生问题。在当前的社会改革中,有很大一部分低收入者受益甚少,其合理利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在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等方面负担沉重,甚至生活出现困难,以致使他们原来对执政党的高度认同感下降,对党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执政党产生不满情绪,这势必会造成党的群众资源的流失,危及党的执政之基。
(二)党执政运行性资源的弱化
1.党执政政治资源的弱化。我国权力体制当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对权力的滥用,导致党的权力资源出现流失。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度滞后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以权力寻租为主要标志的各种腐败现象提供了体制上之平台,权力腐败导致党的权力威信削减。二是制度体制中的权力配置不合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我国社会出现了大面积腐败现象,其中,绝大数都是与权力配置不合理而形成的权力寻租,权力界限不清和监督不力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相关联的”[4]。现实工作中,由于权力界限不清、权力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部分党员干部就会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自己谋取不合理的、非法的私利,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使党执政的权力资源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三是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本身已经向现有的政治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权力运行机制已经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必然会涉及以权力再分配为实质的新的一轮政治体制改革,这也会程度不同地削弱党的权力资源。
2.党执政制度资源的弱化。制度资源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好对党的执政就是保障,运用不好,就会成为党执政的束缚。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优势。但是在我国体制变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制度资源部分性缺失。当前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主集中制不够健全。部分党组织的决策权力往往集中在几个书记手里,甚至是一把手说了算。不重视听取来自普通党员的意见。党员的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得不到正确而充分的行使。二是监督机制有待完善。从实际工作来看,监督方式陈旧、监督渠道不畅通、监督程序不科学,监督环节执行力度不够,在监督机制安排上还存在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三是党政不分。其实,邓小平早就说过: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但执行起来往往有章不循,政府权力侵扰公民自治社会和市场运作的行为依然存在。
施政创造政绩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执政资源,施政过程是执政资源自然损耗的过程。资源的投入使用是要讲求绩效的,执政资源作为一种资源也不例外,在其使用过程中必须强化成本意识,注意降低执政成本,不要浪费执政资源。如果执政资源投入使用之后,产出的绩效明显大于成本支出,即广大群众得到了收益,党的执政地位则会更加巩固。否则,就会动摇人民对党执政的信心,党的执政基础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因此,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注重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以丰厚的执政资源来谋求发展。
(一)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的优化
1.党执政意识形态资源的优化。欲要优化党执政的意识形态资源,执政党就应当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对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执政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理论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需求,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论创新的灵魂在于体现时代性”,“理论创新的动力在于它的实践性”,“理论创新的本质在于它的开拓性”,“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把握规律性”[5]。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正为人们所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之中,成为行动的指南。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克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原则,深入实践,搞好理论创新。其次,执政党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既对实践对象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做出新的揭示,及时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新特点,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做出新的理论升华,又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通过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做出合乎逻辑的分析和科学的解答,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党的执政增加理论指导力量。
2.党执政政绩合法性资源的优化。优化党执政的政绩合法性资源,执政党应当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两个环节入手:首先,执政党要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执政党获得政绩合法性资源的基础。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党在执政过程中确立执政资源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执政理念。我们党应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资源使用的出发点和归宿。执政资源的使用只有让广大民众得到真正实惠,他们才会对政党及其政治主张、政治行为相信、认同和追随,执政党也才会具有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党的执政资源才会源远流长,党的执政之基础才会稳固。其次,执政党要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执政党要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必须能够领导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以此获得执政的政绩合法性资源。欲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二是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三是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党执政运行性资源的优化
1.党执政政治资源的优化。优化党执政的政治资源,执政党应从保持党对国家政权的有效控制和防止特别利益集团的形成。为此,应从下述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执政党要保持党对国家政权的有效控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加强党的领导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党应谨防权力资源的弱化与流失,努力维护好党的权力资源,执政党才不会因为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削弱自身的领导。其次,执政党要防止特别利益集团的形成。党的权力来自人民,理应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但是党内有少数人形成特别利益集团,使党的权力资源有时为少数人服务,损害了党的权力资源。执政党要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努力探索和把握权力运行规律。只有维护党的权力资源,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因此,必须做到下述各项工作:一是要遵循“权力永远向它的授予者──人民负责”的规律,逐步改革和完善授权体制,使权力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二是要按照“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的规律办事,做到优化权力配置,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只有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才能防止权力被腐蚀,保证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三是要重视“权力的边界”规律,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其职责、义务、责任都必须界定范围、明确程序,必须在法定的程序下行使权力;四是要按照“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处于同一利益共同体,不利于监督”的规律行动,让监督者处于独立的政治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对被监督者的有效监督。
2.党执政制度资源的优化。优化党执政的制度资源,执政党应从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和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两个环节入手:首先,执政党要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选举制度的改革,而选举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是直接选举。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近些年来,直接选举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整体推进,从抓应急性工作到制度建设,直选取得了很大进步。直选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内在需求,事关党长期执政的根基。直接选举制度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制度资源。其次,执政党要建立和健全监督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要通过立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宪法监督制度,明确监督内容、监督程序、监督方式和监督效力等。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宪法诉讼制度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机制,它可以运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赋予的特定权力,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对违宪行为进行审查、裁判、制裁,制约国家权力,严格按照宪法规定的轨道有序地运转[6]。
总之,在新形势下,执政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科学发展为执政核心,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执政目标,通过基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意识塑造与相关制度建构。在无形中自然优化党的执政资源,以形成执政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执政主体的自觉行动,使全国上下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
[1]潘宇.开发丰富党的执政资源,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6).
[2]S·M·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王小军.中国共产党政治资源流失问题的可能性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6).
[4]王照东.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刘小利.简论党的执政资源开发[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5).
[6]施延亮.浅谈权力监督机制的完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党建园地·
D26
A
1008-8520(2011)04-0066-04
2011-05-05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0BDJ009)
管恩琦(1972-),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那青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