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路径选择

2011-04-11 03:03勾学玲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农民工

勾学玲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哈尔滨 150080)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路径选择

勾学玲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哈尔滨 150080)

农民工是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已经成为我国新兴产业工人的主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现阶段他们在社会上还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弱势化和边缘化明显。为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解决其“亦农亦工”、“非农非工”的尴尬困境,应采取多方面可行措施,如进行身份确认、强化就业服务、搞好权益保障等,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有利条件。

农民工;融入城市;市民化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约为 2.3亿人,其中,有 1.45亿左右农民工在城市生活 6个月以上却没有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和政治权利待遇,他们急需社会的认可。能否解决好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我们党执政基础的稳固,所以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对待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

一、身份确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远远超过原有城镇户籍的公有制第二、三产业的职工,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 2/3以上,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同时,出生于 2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大量新生代农民工 (约有 1亿人),占农民工总量的 61.6%,相对于传统农民工,他们已不适应农村生活,无论在职业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已经具备了城市市民的特征;他们更加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有着融入城市的强烈心理诉求,希望能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但是,受户籍制度限制,他们与传统农民工一样,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城市没有给农民工留有空间,他们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福利待遇,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日益成为游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两栖人”,在城乡两端都出现了边缘化的状态。

欲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从法定身份上得到城市的认可,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第一步。但是,如果同时将农民工都转变为城市市民也是极不现实的,这必将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各个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承载能力,每年给一定数量的农民工落户,尤其要让那些长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并具备一定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优先进入城市。

二、就业服务:政策扶持与职业技能培训

农民工要立足于城市离不开必要的经济支撑,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有效保证他们有稳定的收入且收入水平能够不断提高。

1.广辟就业渠道,加大对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一要加大改革力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和创业限制性规定。二要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创业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持,在税收、金融、管理等方面积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如开辟绿色通道,为农民工免费注册登记从事经营活动;积极向农民工提供小额信贷等。三要加大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工个人或集体自主创业。

2.健全和规范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务用工信息网络平台。健全和规范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工公平就业,还可以避免农民工就业的盲目性,减少上当受骗事情的发生。建议在各地市及村工会 (劳务站)设立信息网络系统,由专人收集发布农民工的岗位信息,开展用工信息调查并及时分析发布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把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和准确的就业信息及时送到农民工身边;还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及手机等媒介向农民工免费传播劳务信息。

3.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正在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农民工要想在城市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职业技能的培训学习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因此,要加强对农民工的组织管理,加大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基地,向农民工提供全方位、一条龙式的福利性保障服务;工会组织要广泛吸纳农民工加入工会,动员有外出打工意愿的农民工踊跃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在培训过程中,各级工会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培训方案,特别要强化实用性强的技术技能培训,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培训水平。

三、权益保障: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对于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一直是研究农民工的一个焦点和重点问题,这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个重要保证。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里主要谈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民工在城市中实际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与他们企盼的在城市稳定生活的诉求之间,距离还相当悬殊。为此,应将农民工纳入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使他们与城镇职工一样,签订劳动合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参加社会保险等。现阶段,农民工很少参加社会保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客观原因: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设计不合理、不完善,大多数用人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愿意给农民工上保险;另一方面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他们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强,怕缴费中断,难以享受社会保障,参保积极性不高;有的则是为了生存而放弃权利抗争,维权意识薄弱。因此,要通过城镇社会保险的“扩面”,直接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范围,要加大力度惩治不按规定缴费的用人单位,进而逐步完善社会保险的跨地区接续问题,解除农民工怕缴费中断的担忧。通过深化农民工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度,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帮助农民工维权。农民工参加的社会保险种类,应根据普遍性原则首先建立工伤保险制度,依次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

2.工资收入——社会分配制度建设。要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预防和打击拖欠、克扣工资的行为。同时,进一步规范工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3.子女教育——公共教育事业建设。应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地区教育发展规划当中,使他们获得与城市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促进教育公正,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消除后顾之忧。

4.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事业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为农民工提供一道医疗保障“安全网”。将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现阶段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医疗救助体系意义重大,应拓展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医疗救助服务载体,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农民工中开展义诊活动,发放免费体检卡等,使他们病有所医,避免小病拖成大病现象的发生。

四、住房问题: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力度

农民工要融入城市就要着力解决他们的住房,但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案。笔者建议,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和管理方式,本着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健全和完善覆盖农民工群体在内的公共住房服务体系,对农民工实行属地化管理。为了让农民工能够“住有所居”,要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通过工会组织与用工单位积极协商,把改善居住条件作为重要内容写入集体合同,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这可以解决大部分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第二,对那些暂时不能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的,一是要求用人单位给予农民工一定的经济补偿,二是通过农民工培训基地的建立,向农民工提供优惠的食宿。以上主要解决的是单身农民工的居住问题,而对于想在城市安家落户、融入城市的农民工来说只是权宜之计。第三,为了农民工今后也能够买得起房子,能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这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观念),应该向他们开设方便之门。建议政府部门在规划建设城市保障性住房时,将农民工纳入申报行列,一是加大城市廉租房建设,建设农民工公共租赁住房;二是让农民工享受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的优惠,这才是百年大计,也是一项战略性的解决对策。

五、文化认同:加强宣传与创新管理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居住空间的改变和职业的变化,以及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是一种文化的融合与认同。只有当农民工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情感上找到了归宿,才意味着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定居城市。朱力认为,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融合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即进城打工的农民,实现生存性适应的过程是比较快的,而要使他们在观念、心理、文化等方面融入城市,则是一个艰难的、相对较长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文化堕距理论认为,文化变迁的各个部分速度并非一致,通常精神文化落后于物质文化而发生变化,表明精神层面的变化往往是最难改变的。因此,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还在于实现农民工的文化认同。

这里谈到的文化认同包含两个层面内容:一方面是城市对农民工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一直以来,城市人对农民工存在着诸多偏见和歧视,这不仅有政策的原因,也有个人偏见以及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而影响了人们的看法,等等。因此,首先应该取消歧视农民工的政策规定,要通过加强媒体的正面引导,让城市居民了解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不断端正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错误认识,逐渐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农民工的氛围,使人们从思想深处接受农民工、关爱农民工。

对于如何促进农民工对城市的文化认同,这是笔者强调的重点,主要有两点思路:一是通过媒体及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城市规则、文化习俗等方面内容,促使农民工接受和认同城市的主流文化,这是一种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二是加强和创新对农民工的管理。城市政府应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和途径,让他们更加有效、充分地参与到城市生活中来,增强他们对主流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里要着重发挥两个承接平台:工会和社区的作用,同时要开展农民工社会工作。工会组织是农民工的代言人、贴心人、知心人和“娘家”人,各级工会要积极引导农民工以理性合法有序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加强组织农民工的培训教育工作和情感沟通,提升他们的文明素养,帮助他们实现继续社会化,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城市文化,进而融入城市生活。而社区作为农民工的重要生活场所,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利用社区的资源优势和工作职能来加强对农民工的科学管理和引导。此外,还要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构建对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社会工作整合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 (NGO)的支持力量,帮助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为他们排除后顾之忧。最终,使农民工从内心深处接受城市文明,树立以城市为家的观念,扎根于城市。

以上主要从外部环境方面探讨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这是外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农民工个人在主观上一定要转变观念,只有自身具有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并主动学习,努力接受城市文化,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为融入城市积极准备条件,才有可能实现市民化。总之,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政府从制度层面为其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还需要社会积极营造宽松、和谐、向上的氛围,同时也需要农民工个人的努力;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4

A

1007-4937(2011)03-0134-03

2011-02-21

勾学玲 (1978-),女,内蒙古扎兰屯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

杨大威〕

猜你喜欢
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农民工当副镇长选好也要用好
农民工梁国胜:让自己成为最坚实的桩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理性看待和应对农民工“二次返乡”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以前觉得没必要,现在希望常态化 体检在农民工中越来越“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