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娟
(新疆印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的范畴,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文脉问题有了认识。而“文脉主义”真正被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而后现代建筑理论是针对现代主义建筑过分单调、刻板的风格以及潜藏在这种风格背后的割断历史、割裂文脉、重构价值取向的独裁者姿态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先在建筑上提出后现代主义观点的是美国建筑学家罗伯特文丘里。他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文中,指出要在现代建筑中采用历史因素,以改变建筑单一、刻板的面貌,从而奠定了后现代建筑的历史折衷主义立场。
“文脉主义”的正式提出是由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罗伯特·斯特恩在《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中将后现代主义理论概括为三个特征:①文脉主义;②引喻主义;③装饰主义。文脉在语言学上的定义是用来表达所说所写的语言的内在联系。广义上理解,它是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在局部和整体及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文脉的研究,可以使建筑和城市内在联系的明晰性上升到哲学高度,并将此称为“文脉主义”,还直接运用于建筑实践之上。
在城市规划 “文脉主义”观点提出以前,后现代主义观点的提出者美国建筑学家罗伯特文丘里就强调了建筑的“语言”和“场所”,建筑不再被看成是放哪里都可以的、毫无血脉的“机器”和功利第一的“产品”,而是人文历史的延续与表达。除了时间上的延续性之外,文脉主义还强调空间上的延续性与整体性,即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有机构成与和谐。文脉可以表现在由一种文化因素或一个主题串联起来的一组建筑、一条街区,乃至一座城市之中。在文脉主义的启发下,许多后现代理论家如何阅读和理解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凯文·林奇于1960年出版的《城市的意向》,探讨了如何通过城市形象使人们对空间的感知能够融入到城市文脉中去的过程。
城市规划中的“文脉主义”是由后现代城市规划学家舒玛什在1971年的论文《文脉主义:城市的理想和解体》中正式提出的:“把城市中已经存在的内容,无论什么样的内容,不要破坏,而尽量设法使之能够融入城市整体中去,使之成为这个城市的有机内涵之一”。
文脉主义的城市规划方案主要有两种不同表现:一是采用古典的方法和城市尺度改变工业化城市的景观,从而加强城市的亲和力,增加城市的历史文化含量,例如著名的比利时城市列日的“霍斯-沙托区域”的改造、巴黎哈尔斯区的改造;二是使用通俗文化方法,增加城市的趣味性,具有波谱、通俗的形式特征,例如美国拉斯维加斯城市的规划设计。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城市建设区也无限蔓延,但是由于在现实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常常会因为对建设规模和新城形象的急功近利而出现千厦一调、千街一貌、千城一色的情况。可以明显地感到,传统文化和地方文脉的突出中断,使人感到物质上的丰富与自我文化空虚的强烈反差。而在一些城市为了发展大打文脉牌,郑州黄河景区巨大黄帝炎帝雕塑,技术工程都让人佩服,只是其中所谓的文脉值得深思。如何使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又不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延续城市文脉呢?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有机时空背景。不同城市的显性因素及隐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城市文脉的差异性及多层次性。城市文脉的显性因素是指能够为人所感知的外在城市特征,直观上表现为城市实体及城市空间。城市显性文脉中所体现反映的深层文化内涵即是城市文脉的隐性因素,它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城市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历史文化密切相联。北京城以其悠久的历史、有特色的建筑物及文物古迹向人们传递出深层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果我们将故宫、长城、传统四合院称为城市的象征符号,那么正是这些符号形成了首都的整体风貌,使人感受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城市文化发展的层次越高,人类对过去的历史、文化越发注重,城市就通过这些人类文化的“痕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对城市文脉的传承是必要的。
城市文脉延续的层次性。以上已说过城市文脉可以表现在由一种文化因素或一个主题串联起来的一组建筑、一条街区、一座城市、甚至更广的区域之中,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城市文脉分成以下三个层次:景观层次、城市层次、建筑层次。
景观层次是城市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城市这个巨大人工物与自然的总体关系及形象。城市文脉的特色首先在这一层次上得以体现城市的发展,城市文脉的传承,积极组织利用城市自然山水应成为重要的方面,尤其对于那些有山有水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积极的意义。
城市层次是城市文脉延续最重要的部分。城市文脉的延续首先在于传承城市隐性文化的意义,同时在城市整体上反映城市的个性及特色。凯文·林奇将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归结为道路、边沿、区域、节点、标志五要素。
建筑层次是城市文脉传承及延续的具体表达层次,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必然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影响、发展、变迁,这是建筑文脉历时性的要求。
正如“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样,巴黎有今日的风采,无处不体现着对文脉的尊重和延续。巴黎经过了绝对君权时期的改建——主要内容是为商业发展完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修建了一系列广场如法兰西广场、皇家广场、胜利广场等;改建街景以及一大批古典主义大型建筑的建设和改造;修建了丢勒里花园轴线。以及之后奥斯曼的巴黎大改造以道路切割来划分整个城市结构,将塞纳河两岸地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在道路改建的同时结合整齐街景建设的需要,采取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在城市的两侧建造了两个森林公园,新建改建了街道照明、供水、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等措施,使巴黎成为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在以后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巴黎的城市设计者们审慎地采用对比手法,运用城市中建筑物形成的空间几何关系和特点,按不同时期、不同城市文化形态,把城区各部分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进行新旧文脉之间的转换。为此,他们创建出一种“盔甲式”连接和转换方式,即在城市的一些节点上,建设广场或纪念碑,使新旧建筑得以自然延续和交接。“新”与“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正因如此,当今天我们徜徉在巴黎的街巷,似乎仍可感受到路易国王时代的显赫;走过凯旋门,仿佛仍可体会到拿破仑时代大炮驶过街市时的骄傲。在其城市轴线的另一端,德方斯新区则表现着当代科学的完美,在德方斯的大平台下面是地铁和公交汽车站,在这种空间中我们就可以享受到与老城的广场中相似的意趣。而工业革命时代的埃菲尔铁塔则正是这种新旧文脉的转换点。
阜文化街规划时,考虑到了不同文化群体与脉络的处理。如白塔寺——宫门口——锦什坊街一带,原有一条庙会和传统商业活动的脉络;东岳庙——神路街——日坛一带,存在着一条“神脉”,即帝王祭祀大明神的路线。考虑到这种不同地段之间的差异,朝阜文化街规划将这条7 km长的大街划成了6个街区,从西往东依次为:白塔寺民俗文化小商业区、西四广场休闲娱乐区、皇城园林历史文化保护区、北大红楼近现代民主运动及艺术展示区、朝内大街综合商业区、朝外大街现代商贸文化区。并且每个地段之间规划出一些城市绿地和广场,如白塔寺南的“妙应广场”,西四的“西四广场”及五四大街的“民主广场”。这些广场是为了使文脉得以顺延与转换,避免生硬过渡,从而把紫禁城与城市的其他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以上案例主要是从城市层次出发延续城市文脉的,表1主要从以上两个案例中总结出一些延续城市文脉的方法和手段。
表1
以上主要是对城市实体及城市空间也就是城市文脉中显性因素的延续,而城市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城市文脉必然在“复合”中即显性文脉及隐性文脉的交互作用中延续、创新。因此,城市文脉的延续及传承不应只注重其外在的显性文脉的因素,而且应加强和促使城市文化、城市生活中的隐性因素的传承。我们可将城市文化、城市生活中隐性因素作为城市文脉特色创造的素材进行物化,通过建筑语言将它们转化为生动直接的城市形象,使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名人伟绩、风俗典故等在城市文脉传承中找到物质依托,让历史文化与时代对话。此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精神及性格,这些精神是城市人民引以自豪的象征,正确把握并将其物化为一种杰出形象,那么它们会形成城市文脉特色的主题。如纽约的自由女神雕像就完美体现了美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同时城市文脉的发展应体现今日城市的精神与气质,创造新的城市意象。
当今对于历史的尊重,文脉的延续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但是面对实际规划建设当文脉与发展矛盾时,往往发展过于文脉,为了求发展而破坏文脉。通过对文脉主义以及城市建设中城市文脉的延续的研究为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启示:对于城市中已经存在的,我们应该坚持传承和融合,而不是绝对的吸收或排斥。对于文脉,我们要去传承和发扬,通过对文脉的研究,描绘已经远去的历史,达到“追忆—反思—继承—发扬—定位”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要人们在规划建设城市的时候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身境,达到与历史和文脉的互存、互融,坚实自己存在的价值。
1 周卜颐.中国建筑界出现了文脉热——对 Contextualism 一词译为“文脉主义”提出质疑兼论最近建筑的新动向[J].建筑学报,1989(2)
2 赵立强.文脉主义中的建筑与城市[J].山西建筑,2004(9)
3 高毅存.文脉主义与朝阜文化街——关于古都风貌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探讨[J].北京规划建设,1996
4 齐康.文脉与特色——城市形态的文化特色[J].城市发展研究,1997(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