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
(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脑外科,江苏徐州 221002)
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的继发性颅脑损害是加重伤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止或减轻继发性脑损害及较好地实施创伤后脑保护是颅脑损伤预后的关键。现就我科自2005—02~2008—8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 42例患者分别采用亚低温治疗与常温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即分为两组:亚低温治疗组21例,其中男13例,女 8例,年龄 19~55岁,(平均 39岁),车祸伤15例,跌落伤4例,打击伤 2例,脑挫裂伤12例颅内血肿7例,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GCS评分 7~8分13例,5~6分6例,3~4分2例 手术7例。常温治疗组21例,其中男12例,女 9例,年龄 18~56岁,(平均 40岁),车祸伤 14例,跌落伤5例,打击伤2例脑挫裂伤 11例,脑内血肿8例,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GCS评分7~8分12例5~6分7例,3~4分2例,手术8例。两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①常温治疗组入院后即予监护,予脱水降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者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必要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②亚低温治疗组入院后即予监护,除按重型颅脑损伤的常温治疗外,全部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静脉应用冬眠合剂: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哌替啶50mg,每8~12h肌肉注射一次,同时用冰帽、冰袋及冰毯全身降温,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在22~25℃,使体温控制在33~35℃,全部患者在伤后24h内开始行亚低温治疗,疗程 5~6d。当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后停用亚低温治疗。先停用冰帽、冰袋、冰毯,再停用冬眠合剂,让患者自行复温。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电解质、血气、血糖等。
连续监测两组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血气、血糖及电解质,对30例颅内压明显增高者行颅内压监测,其中亚低温治疗组16例,常规治疗组14例。
两组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从体温降至亚低温状态24h后,亚低温组患者的颅内压开始下降,在伤后第 3、6d显著低于常温治疗组(P<0.05)。
2.2 预后治疗后二年随访亚低温治疗组18例,良好9例,中残6例重残2例死亡1例。常温治疗组19例,良好7例,中残5例,重残4例,死亡3例。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重型颅脑损伤后由于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引起脑血流量下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采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已有许多报道,有关机制尚未完全统一,大致可概括为:降低颅内压和脑氧代谢率、防止继发性脑损害、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对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亚低温治疗的时程尚存争议,国外有人提倡所有患者一律用24~48h短时程,但国内外有人主张用3~12d的长时程,我们考虑到脑损伤后3~5d为脑水肿的高峰期,故采用5~6d的治疗。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护生命体征及电解质、血气、酸碱度等,复温应缓慢而平稳。本研究通过对常温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的疗效分析,发现亚低温治疗组明显优于常温治疗组,因此我们认为,通过亚低温治疗,保护了受损的脑组织,减少了继发性损害,尽可能地为脑组织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对改善预后具有肯定的疗效。
[1]喻敬国.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经验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7):439-440
[2]刘细国,袁先厚,赵时雨,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1):45-46
[3]万跃明,石浩,樊启涛.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3):170-171
[4]戢翰升,汪林涛,徐峰,等.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温度、时机和时程对疗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45-46
[5]张铭,刘万明,全中平,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几个相关问题[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4(1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