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Rood技术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2011-04-10 01:43:16荆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湖北荆州4340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35期
关键词:洼田脑血管病中风

(荆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湖北 荆州434000)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据卫生部统计中心发布的人群监测资料显示,无论是城市或农村,脑血管病近年在全死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国内完成的7城市和21省农村神经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死亡率和时点患病率分别为219/10万、116/10万和719/10万;农村地区分别为185/10万、142/10万和394/10万。据此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肺炎与吞咽障碍在急性卒中时是最常见的非神经系统引起死亡的原因。其中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0%~50%,中风后吞咽障碍在临床越来越被重视,这是因为吞咽障碍对患者营养的维持、疾病的康复以及生产质量均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选择中风吞咽障碍患者105例,以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作为观察指标来观察针刺结合Rood技术的临床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灵魂针灸科门诊以及住院病例共105例,所有患者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由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发生病变(且为首次发病),病发后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发病后急性期均经过神经科的治疗;排除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大面积脑梗死或大量脑出血,同时剔除严重的失语或不依从患者;吞咽困难分级量表和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有明显吞咽困难者。10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1),治疗组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63.11±10.94)岁,对照组依次为25、26例、(54.67±11.69)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常规针刺加廉泉、风池、翳风、耳门、人迎、天窗、天荣,进针后提插或捻转行针使得气,即患者有酸胀感或有向经络循行处传导,医生手下感觉沉紧,施平补平泻手法,用电针治疗仪加疏波电刺激,电压:正脉冲幅度为<50V,负脉冲幅度为<35V,频率为160~1600次/min,电流极性:廉泉、人迎、天窗接负极,风池、天容、翳风连正极。每天1次,留针20min,疗程15次。

Rood技术:①冰刺激法(温度刺激易化法)。应用棉签(放在冰箱速冻室处理过)对软腭、咽峡快速刺激,紧接着用简短有力的口令指导患者发出 “a”或 “ha”的音,以训练对软腭的控制,随后用冰冻棉签对舌头进行快速刺激,同时给予适当的指令,促进相应部位的肌肉收缩,动作包括舌尖上抬,舌根上抬,舌头的两侧运动和舌头的前伸等,时间为5~8min。②手法机械刺激(促进和抑制)。抑制手法用于舌肌痉挛(假性球麻痹)患者,用柔和的力揉捏,按压和轻推舌头;促进手法即用手指快速而小幅度地震动软腭以促进软腭的提升,以同样的手法诱导舌的运动,然后轻揉舌骨下气管周围小肌肉,时间为8~10min。③舌唇、下颌的被动,助力主动和抗运动训练,包括舌的前伸、两侧摆动,舌的上卷“舌头清扫口腔动作”、唇的闭合张开,闭唇鼓腮、唇外展内收及下颌的上下震动,每个动作做15~20次。④颈部活动同时做吞咽口水动作。颈左右水平位旋转、后伸、前屈到一定角度时分别进行吞咽动作,观察喉结的活动情况,反复5次,每天进行3组练习。⑤呼吸及咳嗽练习:闭吸口呼,快吸长呼及咳嗽练习,每个动作做10~15次,注意每个动作后让病人休息,避免过度换气。

两组都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物理治疗。两组其它中、西药物治疗均相同。

1.2.2 观察指标 对纳入病例治疗前后各进行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和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一次。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先用Explore过程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如为正态分布,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和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用χ2检验,如为非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和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用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结见表1。结果表明,两治疗组前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均有改善,以治疗组明显,经χ2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对比

2.2 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均有改善,以治疗组明显,经χ2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前后对比

3 讨 论

中风患者吞咽障碍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发生率为30%~50%。而吞咽障碍对患者营养的维护,口服药的供给,疾病的康复以及生活质量均有很大的影响,现代医学认为中风患者咽部压力普遍存在障碍,并伴有舌基部及咽壁运动减退,环咽肌失弛缓,即环咽肌不能适当松弛,导致食团在输送过程中停滞,从而引起患者吞咽障碍。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的总病机为 “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肝风内动,夹痰闭阻经络,气机不利,气血不畅,舌脉失养而发为吞咽障碍。

本组中针刺穴位主要为局部穴位,是根据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局部病症这一作用而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方法。体现了 “腧穴所在,主证所在”的治疗规律。针灸治疗可调和阴阳,熄风通络,祛痰开窍,通经利咽喉,有实验表明[1-3],针刺治疗可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的血液循环、血流变学和颅底动脉血流状况,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病损脑组织的血氧供应,促进病灶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Rood技术即通过温和的机械刺激或表面温度刺激,使r传出神经激活,改变该皮肤区域下面的肌肉张力与促进其收缩,防止废用性肌萎缩,从而加强吞咽肌的肌力,从而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两者的合理结合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为此,针刺结合Rood技术的综合疗法是值得我们推崇的,但是其治疗的机制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去探索,尚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学依据。

[1]蒋戈利,王国华,王鹤云.通关利窍针法治疗脑中风性假性延髓麻痹300例 [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2):17.

[2]房晓宇,唐勇,王中铎,等.针刺太溪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2):75-76.

[3]李萍,孙国锋,姚桂棉,等.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5):10-11.

猜你喜欢
洼田脑血管病中风
早期应用洼田实验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观察
医药前沿(2021年15期)2021-07-16 10:07:02
洼田饮水试验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中筛查应用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 02:45:58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11-18 16:56:35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50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09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