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DM)的患病率在我国不断上升,已达2% ~3.6%,为20年前的3~4倍[1],也已成为第三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2]。据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研究显示,血糖的良好控制可以避免或减缓糖尿病晚期并发症发生与进展[3]。糖尿病的强化治疗可以让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而胰岛素泵(人工胰腺)强化治疗被认为是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最理想方法。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每日总的胰岛素剂量减少,机体对胰岛素吸收稳定,血糠控制平稳,且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4],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5]。1960年 Arnold发明了第一个可以连续输注胰岛素的装置,20世纪70年代人类开始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的研究,至1978年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便携式胰岛素泵,从此胰岛素泵得到不断地研发和应用。
人体胰腺分泌胰岛素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基础量,在即在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少量的胰岛素,为0.5~1.0 U/h;另一种为餐前负荷量,以控制餐后血糖。胰岛素泵能够模拟人体正常胰腺的这种分泌模式[6],按照个体化的程序设置基础率及餐前追加剂量,使全天血糖控制平稳[7],从而减少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和外周胰岛素敏感性的糖毒性作用。
胰岛素泵主要由3部分组成:泵主机、小注射器和与之相连的输液管。分为开环式和闭环式2种,由于闭环式配有血糖感应器和反馈调节系统,且结构复杂、费用较高,所以目前国内多采用开环式胰岛素泵。通过24 h不停地向患者体内输入胰岛素,并予进餐后输入负荷量,以平稳地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避免和延缓了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丁娟[8]采用类似的方法观察了38例随机血糖≥20.0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组血糖控制达标的天数明显少于多次皮下注射(MSII)组和口服药物组,而且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MSII组,且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并能满意控制黎明现象。
2.1 理论上所有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均可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由于使用经费和患者文化水平的差异,一般下列情况可以使用:(1)经多次注射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1型糖尿病[9],包括成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2)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3)继发性糖尿病;(4)2型糖尿病合并有口服药失效、出现急性并发症期[10]、各种慢性并发症初期等情况时;(5)存在难以控制的高血糖或反复发生高低血糖交替现象[11],包括脆性糖尿病;(6)围手术期患者;(7)有黎明现象[8];(8)对胰岛素非常敏感的糖尿病患者;(9)胰岛素使用量<20 U/d;(10)胃轻瘫患者;(11)生活、饮食等极不规律的糖尿病患者,或血糖控制要求高,胰岛素泵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12)其他内分泌疾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如柯兴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等[12]。
2.2 当有下列情况时则不宜使用胰岛素泵:(1)有精神异常和心理障碍者,不愿意与医生和家人沟通自己病情的患者;(2)文化水平低,不能理解和配合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3)严重残疾、失明,或年龄太小,不能独自操作泵者;(4)平时不能很规律的监测血糖,依从性差,饮食及胰岛素使用不规范者。
2.3 由于胰岛素泵模拟人体生理状态,24 h持续不断向人体内注射胰岛素,所以输注的胰岛素应该起效快且代谢快。胰岛素泵可使用短效人胰岛素和超短效胰岛素[13],但因为超短效胰岛素(如诺和锐或优泌乐)较短效胰岛素起效更快,峰值更高,速效部分回落更快,从而更适合胰岛素泵的使用。
2.4 成年人血糖控制目标餐前血糖一般控制在 4.4~7.8 mmol/L,餐后2 h 血糖应 <10.0 mmol/L,睡前血糖应在5.6~7.8 mmol/L,凌晨3∶00血糖应>5 mmol/L。如经常发生低血糖及老年患者,餐前应为5.6~8.9 mmol/L,若为妊娠者应适当降低目标值,餐前血糖应控制在 6.7 mmol/L 以下[12,14]。如已经使用不同种类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如血糖控制良好,则可减少全天量的20% ~25%作为注射总量,胰岛素用量一般为0.5~1.0 U·kg-1·d-1,也可根据患者病情轻重,按 0.3 ~0.8 U/kg给予胰岛素总量。病情轻者可选用0.3 ~0.5 U/kg,病情重者可按0.5~0.8 U/kg,应激状态时可至 1.0 U/kg。必须用短效胰岛素或超短效胰岛素,将全日的总量分为基础量和餐前追加量两部分,两者的用量按1∶1分配,即将50%作为泵治疗的“基础量胰岛素”,另外的50%用作“餐前大剂量胰岛素”,并按照总量的20%、15%、15%的比例分配于三餐前。超短效胰岛素在餐前5 min经泵皮下注射,短效的胰岛素则在餐前30 min输注,并根据三餐前后、睡前及凌晨3∶00的末梢血糖监测进行剂量调整。基础输出率最小变化剂量为0.1 U/h,基础率每改变 0.1 U/h,餐前血糖及凌晨血糖就会相应改变1.7 mmol/L左右。基础量的调整应在血糖波动前2~3 h(短效胰岛素)或1 h(超短效胰岛素)。餐前负荷量的调整范围为2~28 U,可根据胰岛素敏感系数或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指数设置餐前负荷量,计算饮食中碳水化合物量,并按照个体差异酌情使用餐前大剂量。如患者既往使用预混胰岛素或中长效胰岛素,则可等量替换,但需注意中长效胰岛素的在体内的累积作用及刚替换时的叠加作用。
(1)选择胰岛素泵治疗的适用对象,开展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的知识宣教,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2)规律检测三餐前后、睡前及凌晨3∶00的血糖,可行动态血糖监测,了解患者血糖波动及与饮食、运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更合理及个体化设置胰岛素剂量;(3)选择距脐周5 cm以外的腹部作常规埋针部位,因腹部胰岛素吸收快速、稳定[16]。如26周后的妊娠期女性腹壁薄时[17],可选用大腿根部及上臂皮下。经常检查泵的运行,并注意针头堵管、装置漏液、电量不足、腹部包块等情况,并注意局部的消毒清洁。(4)可选用5 mm的BD针头,针刺疼痛感轻,消瘦患者避免进针过深。(5)胰岛素笔芯从冰箱拿出时需在室温下静置30 min,以免因温度升高时产生气泡。每次装刚开封的胰岛素笔芯及注射胰岛素前也需注意排出空气。
动态血糖监测(CGMS)能够连续记录72 h皮下组织葡萄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每5分钟1次,每24小时288次。CGMS能够发现常规手指末梢血糖监测所容易忽视的高血糖和低血糖事件,且可以了解食物、运动及情绪对于血糖的影响。取末梢血简单方便,患者痛苦感轻。传统血糖监测方法只能反映几个时间点的血糖值,而CGMS可以监测72 h的血糖变化,可见它比静脉血糖生化检测和自我血糖监测更加优越[18]。应用CSII及CGMS联合治疗,设计餐前量及基础量更具有预见性,可以减少或避免血糖大幅度波动;更符合人体生理性,降糖治疗更加合理和安全,且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和严重低血糖的反复发生,教会患者如何防治低血糖,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7]。CGMS和CSⅡ联合应用,根据患者血糖波动的的峰谷变化,合理设计胰岛素基础量及餐前量,可精细调节基础率,做到快速、平稳、精细降糖,减少血糖波动,给予个体化的降糖治疗措施,减少血糖的波动及并发症的发生,优化血糖管理。综上所述,双“C”治疗应用于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能够更加科学、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控制血糖。
胰岛素泵能够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理想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产生[19]。同时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糖化血红蛋白(HbA1c)更趋于正常[20],改善了高血糖对胰岛细胞及外周胰岛素敏感性的糖毒性作用,减少了高低血糖带来的危害。胰岛素适用于多数需要强化治疗的患者,能够较快控制血糖,特别适合于发生酮症酸中毒、围手术期血糖波动不稳的患者,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同时也能够减少额外的医疗费用支出。结合CGMS的双C系统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未来的胰岛泵使用将更加智能网、人性化和网络化。
1 潘长玉,陆菊明,田慧,等.首都钢铁总公司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调查.中华医学杂志,1995,75:625.
2 Elizabet hK,Zink RN.Managingt raumatic brain injury.Nursing,2005,35:35-43.
3 马学毅.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8.
4 周岩,吴大方,陈城.144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围手术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29-30.
5 Jill WB,J eanne AL,Roopa S.Insulin Pump Therapy:A meta-analysis.Diabetes Care,2003,26:1079.
6 Lenhard MJ,Reeves GD.Contin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acomp rehensive review of insulin pump therapy.Arch Intern Med,2001,161:2293.
7 马艳荣,韩刚,葛家璞.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进展.新疆医学,2006,36:155-161
8 丁娟.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3:22-23.
9 胡希红.胰岛素泵在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应用.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1:20.
10 孙瑞霞,张丽萍,伊继锋,等.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观察.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1,9:37-38.
11 符俊祖,任志玲,李廷尉.胰岛素泵治疗高血糖状态30例临床观察.实用糖尿病杂志,2006,2:45.
12 刘超.利用先进科技引领糖尿病强化治疗达标-胰岛素泵临床应用指导与精细处理.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13:11-13.
13 朱宇,纪立农,王秋萍.胰岛素连续皮下输注纠正2型糖尿病状态的疗效总结.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26-28.
14 Pickup J,Mattock M,Kerry S.Glycaemic control with continuous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compared with intensive insulin inj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s.BMJ,2002,324,705.
15 郝光洁.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1:64.
16 陆而立.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2:62.
17 周红莉,王婉婷.海创plusv100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44.
18 刘萨仁.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63-265
19 蔡明江,成杰,古米娜.糖尿病禁食患者胰岛素泵应用探讨.武警医院学报,2007,16:294-296.
20 Boland EA,Ahern J.Use of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in young adolescent with diabetes mellitus:A case study.Diabetes Educat,1996,2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