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珍 金桂兰
干燥综合征又称舍格林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以淋巴细胞在唾液腺和泪腺浸润后导致腺体分泌不足为特征,好发于30~50岁女性,男女比例为1∶9~20,老年人的发病率可高达3% ~4%[1]。该病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燥象丛生”的特点,多数医家将其归于“燥痹”的范畴。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以改善症状的局部对症治疗为主,虽然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其所用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很难被患者接受。中医中药通过辨证施治从整体上把握该病,在改善症状、控制病情方面疗效显著。因各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各有不同,故对SS的论治角度亦各有不同。现从脏腑、气血、阴阳、三焦四个方面就中医各家对干燥综合征的论治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干燥综合征迁延日久可致多脏受损,导致诸脏腑气血阴津亏虚,使病情加重,而脏腑本身病变使气血津液亏损或运行输布失常亦可形成燥症,两者往往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本病对脏腑的损害与肺、脾(胃)、肝、肾有关,故调节脏腑功能失调是治疗燥症的一大治则。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开窍于鼻、主喉,在液为涕,外合皮毛,内与大肠相表里。《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既成之津经肺之宣肃,外敷皮毛、头面官窍,发挥其濡养肌肤、润泽皮毛、滑利官窍作用;内则下达布散水精以滋润、濡养脏腑组织。
金实等[2]强调干燥综合征的病位在肺胃肝肾,关键在肺。阴液亏耗,肺气不得宣畅,气滞血结,津液通行之络道滞涩,是出现“燥象”的重要机制,并提出肺不布津,脉络滞涩是病理关键。用宣肺布津法之宣肺布津颗粒治疗SS,着眼于润肺、开肺、清肺,疗效显著。戴恩来等[3]认为“肺为水之上源”,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要靠肺气的宣发肃降,脏腑经络之气才能保持通畅,提出干燥综合征当从肺论治。崔晓光等[4]亦认为干燥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在肺阴亏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故在治疗上采用润肺化痰通络法取得较好疗效。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津液的运行、代谢与脾的功能尤为密切。脾虚失运,津液无气之推动,上承受限,口为脾之窍,涎为脾之液,故口干舌燥,而泪液也系津液之化,赖气之升提布散,才能到达其所,故脾气虚津少不能濡目则眼干。
潘新[5]认为“干燥病”以津血亏少,津液代谢失调为基本病机,病变脏腑虽定位肺、脾、肝、肾与三焦,但尤以与脾土关系密切。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均重视健脾,临床上效验颇多。张占铸[6]也认为治疗该病重在健脾,因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失健运,会影响津液气血的生成,所以因重在健脾,此外配以滋阴润燥,养血柔肝之法,疗效甚佳。叶丽红等[7]亦认为脾与干燥综合征所表现出的一些症状如口眼干燥,关节肿痛,肌肉萎缩,皮肤干燥,以及呼吸系统受累均密切相关,故在治疗SS时注意从脾论治。
肝主疏泄,在人体中,五脏皆有气,各司其职,但肝气之疏泄,调节控制着人体的平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调达,气血平和,脏腑功能相互协调。肝开窍与目,肝阴不足,目失之濡润故眼睛干涩,泪少甚至无泪。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津血互生互化,肝肾功能异常则精血互化失职,精血不足,津液枯竭,则燥象由生。
王莒生[8]重视肝脏功能失调与干燥综合征的关系,主张从肝论治,常用清泻肝火、疏肝解郁、养血柔肝、滋补肝肾等法治之,临床上收效显著。顾军花等[9]认为依据中医脏腑辨证可将大部分干燥综合征患者以肝为中心进行分型论治,分为肝郁气滞,心肝火旺,肝肾阴虚,肝肾精血两亏等证型,治疗上从疏调肝气,补养肝血,柔肝养阴出发,往往效验颇多,起效也较一般养阴法更快。
肾为先天之本,肾之真阴乃生命之源,各脏腑之阴均赖于肾阴的滋生濡养,肾阳的蒸腾气化,若肾阴亏损,则诸脏腑之阴无充养之源,无以滋养濡润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故而出现一派阴虚内燥之象。正如《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肾气盛则津液足,肾气衰则津液衰。
沈丕安[10]强调本病是由于素体不足,肾阴亏损,阴虚火旺,热伤阴津,阴血亏耗,精液不足而成,故拟芦根润燥汤方(生地、生石膏、芦根、金雀根)奏养阴生津之效,临床上又随证加减,取得良好的疗效。申康[11]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肾阴亏虚、津液不足。用以滋阴补肾、育液生津之六味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效果显著。
肺脾肾三脏是水液代谢,津液生成、输布的主要脏器,津液的宣发、蒸腾、运行、布散均依赖诸脏功能协调。《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肺为涕,脾为涎,肾为唾。”由此,综观津液的生成代谢,尤以肺、脾、肾三脏为首要。此三脏功能失常,燥证由此而生或加重。
钟琴等[12]认为干燥综合征是因肺、脾、肝、肾四脏功能失调,正虚感邪、阴虚精亏、瘀血阻络和燥盛成毒引起津液损伤或输布障碍,造成机体津液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病机特点是阴虚内热、血瘀津滞和燥毒内盛,三者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在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中,从调理肺脾肝肾四脏入手治本,配合祛瘀润燥、清热解毒、标本同治,取得明显疗效。赵习德[13]亦主张治疗干燥综合征在养阴润燥的基础上,同时需配合健脾、补肾、疏肝等法,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中医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气通过肺脾胃肾等脏器的综合作用,将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故气的生成会受到肺脾肾等脏腑功能的影响,肺脾肾的功能失调可致气的失常,即气虚和气机失调。根据气津理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故气虚生津乏源,不能行津,无力固津则燥病易生,可见气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关系密切,遂与燥证的形成颇有关联。李东垣曰:“气少作燥,甚则口中无涎。泪亦津液,赖气之升提敷布,使能达其所,溢其窍。今气虚津不供奉,则泪液少也,口眼干燥之症作矣。”反之,气足则津充,气运则津流,方可滋润濡养脏腑组织、四肢百骸、肌肤孔窍。
潘利[14]认为SS的发病与气虚、气机失调有关,辨治干燥综合征,不可忽视调气,且应贯穿于治疗过程始终,包括宣降肺气、调理脾胃、疏肝养肝、补益肾气、调畅经络之气。亓鲁光[15]也认为治疗本病若仅以滋阴润燥难以获效,只有通过适当的运用益气之法,兼以养阴生津,临证喜用生脉散(生晒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缓图之而获满意疗效。杨存科等[16]运用芪参葛术汤治疗SS,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健脾,气旺则津生,有助于弥补口、眼津液分泌之不足,其次配合养阴、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的之品,临床上观察40例疗效中,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0%。
《医学入门》阐述了瘀血致燥的病机:“盖燥则血涩而气液为之凝滞,润则血旺而气液为之流通。”津血同源,互生互化,津之浊者注于脉则为血,津亏则血虚,血瘀则津枯血瘀,脏腑失之滋养,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失其濡润故燥象丛生。正如《血证论》中说:“瘀血在里则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为渴,名曰血渴,瘀去则不渴也。”
董振华[17]认为瘀血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和继发性致病因素,在S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相当一部分SS患者不仅可表现瘀血征象,而且实验室检查也存在着血液流变学异常,故应重视活血化瘀法对本病的治疗。马健等[18]也认为SS病程较长,病久则邪气入络,即“久病入络或气分失治,则延及于血”,故在治疗SS时注重活血化瘀法的应用,用血府逐瘀汤治疗,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干燥综合征的病理基础为阴虚,但据阴阳互根理论,阴虚日久会损及于阳,致气虚阳衰,阳气衰不能升提、蒸腾,敷布津液,故治疗SS时应阴阳双补,如张景岳曰:“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阴得阳助则源泉不竭;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
阎小萍[19]提出在治疗上应阴阳同补,在投以甘寒、清润药物的同时辅以性味温润之补益脾阳、肾阳的药物,使先天、后天之阳气缓缓以生,以推动阴精濡养五脏,滋养五窍,使燥去津存。彭剑虹[20]认为阴虚阳亢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阴虚阳亢,其病理基础是阴阳偏衰,即人体阴精亏虚,阴精阳气之间相对平衡状态被打破,而形成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在治疗上常用龟版、鳖甲、熟地、白芍等滋养肝肾之阴,龙骨、牡蛎、石决明等潜阳,同时根据临床表现加减益气健脾、活血通络、软坚散结之药,收到较好的效果。熊静等[21]亦主张阴阳失调致燥说,治疗上注重通过阴阳双补来调节人体平衡机制的原则。常以地黄汤(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加补肾药(杜仲、续断、菟丝子、锁阳等)为基础方,以达温补肾阳,滋阴生津润燥之效,临床上效果显著。
三焦为水液代谢贯穿始终的通道,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气机之升降、津液的输布与三焦的疏利通调密切相关。若三焦壅阻,气机升降失常,津液上不能承、中不能布、下不能注亦能形成燥证,故若三焦“决渎”之职失常可由此生本病。
于洪等[22]在临床上遵从少阳三焦为论治的理论依据,紧扣少阳三焦气血津液枢机不利、气化温煦功能失调的病机,以和解少阳,疏利三焦为治疗原则处方遣药,疗效确切。刘志勤[23]亦提出治疗本病从三焦分三步论治,第一步及上焦肺,第二步及中焦脾胃,第三步及下焦肝肾,治疗上分步予以清热润燥之导赤散合清燥救肺汤加减;补脾益胃,养阴生津之益胃汤合玉女煎加减;补肾阴之六味地黄丸加味,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各家对该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治,但无论从哪方面进行论治,均是围绕其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进行的。本虚即为诸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主要为阴液亏损,津枯液涸,脏腑不荣,津液输布失常;而标实主要是瘀毒互结。上述各医家在临床中诊治此病时并不是单独使用某一种治法,或使用某一种治法贯穿治疗始末,而是以某种治法为主,以调节某一脏腑为要,重视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思想的运用,立法制方各有所侧重,实属于综合论治,即对干燥综合征的辨治以滋阴润燥为主,益气、解毒、祛瘀、通络等为辅。
虽然论治着眼于多种角度,采取了多种治法,但均是从干燥综合征的基本病因病机入手,且结合患者自身病变特点而立法制方的,这就有别于西医的辨病治疗,体现了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优势,即整体性,个体性和灵活性。虽然临床中多数医家研究已形成自己的专方专药论治思路来治疗SS,均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仍有待进一步制定统一的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进一步结合现代免疫学理论研究本病中医发病机制,为开发研制新型中药制剂奠定基础。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干燥综合征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7):446-448.
[2]韩善夯,金实,刘征堂,等.宣肺布津颗粒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38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2):14-16.
[3]戴恩来,王庆胜.从肺论治干燥综合征体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2):9-10.
[4]崔晓光,张丰川.润肺化痰通络法治疗干燥综合征2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8):47-48.
[5]潘新.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诊治体会[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1):61-62.
[6]张占铸.治疗干燥综合征重在健脾浅识[J].中医药学刊,2004,22(4):698.
[7]叶丽红,汪悦.浅谈脾与干燥综合征的关系[J].江苏中医药,2008,40(4):70-71.
[8]杨梅玉,王莒生,李萍,等.王莒生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北京中医药,2008,27(7):506-508.
[9]顾军花,陈湘君.从肝论治干燥综合征[J].中医杂志,2011,52(4):292-294,302.
[10]洪渌,沈丕安.沈丕安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介绍[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10-11.
[11]申康.六味地黄汤合增液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30例[J].山东中医,2002,21(8):467-469.
[12]钟琴,马武开,刘正齐,等.从肺脾肝肾四脏调治干燥综合征[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4):60-61.
[13]赵振霞,赵振敏.赵习德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研究,2011,24(1):67-68.
[14]潘利,杨德才.从气论治干燥综合征的思路探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0):15-16.
[15]李洁,杨兴智,亓鲁光.亓鲁光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10,51(11):978-979.
[16]杨存科,黑迎君.芪参葛术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4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27-28.
[17]董建华.活血化瘀法在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2001,20(3):9-11.
[18]王菲菲,马健.血府逐瘀汤治疗干燥综合征举隅[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371.
[19]孔维萍,阎小萍.阎小萍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8):87-89.
[20]彭剑虹.治疗干燥综合征重在育阴潜阳辨析[J].光明中医,2009,24(9):1685-1686.
[21]熊静,姚美玉,侯丽辉.阴阳双补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长春中医药报,2009,25(6):857.
[22]赵美娥.调理阴阳法治疗干燥综合征[J].光明中医,2006,2l(12):88.
[23]刘志勤.中医三步治疗干燥综合征述要[J].中医药学刊,2005,23(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