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教授运用升降理论临证验案举隅

2011-04-09 12:09李福海苏凤哲冯玲王振强
环球中医药 2011年6期
关键词:僵蚕白术气机

李福海 苏凤哲 冯玲 王振强

路志正教授临证70载,善于调脾胃和通过调脾胃治疗内科杂病,用药清轻灵活,尤善用升降理论治疗疑难杂症,每应手取效,笔者自跟师以来,稍有感悟,现将路老运用升降理论调治内科杂病几则验案体会,总结汇报如下:

1 升举清阳治眩晕

案一,患者,男,50岁,眩晕多年。发作时天旋地转,疲乏无力,影响正常工作。曾于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内耳病变,并实行手术及中西药物治疗,见效甚微,且病情逐渐加重。就诊时面色萎黄,精神不振,眩晕时作,工作劳累时加重,甚则跌仆,伴有耳鸣如蝉,纳差,眠不安,便调,舌体胖、边有齿痕、质紫暗,苔薄腻,脉弦弱无力。路老辨证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处方:炒荆芥穂8 g、葛根15 g、蔓荆子10 g、炒蒺藜12 g、姜半夏 12 g、天麻 12 g、茯苓30 g、生白术15 g、胆南星10 g、僵蚕 10 g、炒杏仁 9 g、炒薏苡仁 30 g、苏梗 12 g、荷梗12 g、茵陈12 g、炒枳实 15 g、生龙骨 30 g、生牡蛎 30 g。另,茶饮方:荷叶6 g、苍术8 g、升麻3 g、炒苡仁20 g、清半夏8 g、茯苓15 g、竹茹10 g、玉米须15 g、佛手6 g、甘草2 g、生姜1片。服药7剂,眩晕止,耳鸣稍减轻,守原方进退30剂,随访至今未发。

按:眩晕一证,虽分风、痰、瘀、虚等不同类型,但按升降理论,不外升多降少(如肝升太过)和升少降多(气血不足)。该病例久患眩晕、耳鸣,且平素劳倦过度,精血暗耗,髓海失养,经云“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脑为之苦鸣,目为之眩”。故应属于清气不升之证,路老用清震汤(升麻、荷叶、苍术)合荆芥穗、葛根、僵蚕等风类药助其阳以升清气,佛手、茵陈、薏苡仁、白术、茯苓、玉米须、生姜、甘草疏肝调脾利湿,半夏、胆南星、枳实、竹茹、苏梗、杏仁燥湿降其浊气,蒺藜、生龙骨、生牡蛎潜阳降肝平肝,全方以升清阳为主,佐以降浊,可谓升降相依,清阳得生,浊阴得降,眩晕得除。

2 交通上下治失眠

案二,患者,男,48岁,失眠。一年来睡眠欠佳,每晚2、3个小时,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眠,翌日精神差,疲乏无力,头晕。饮食时好时坏,大便时干稀不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滑。证属心肾不交,痰热扰心,治当清胆和胃,交通心肾。处方:竹节参15 g、生白术12 g、炒白术12 g、厚朴12 g、竹沥半夏12 g、茯苓30 g、炒山楂12 g、炒麦芽12 g、炒神曲12 g、胆南星 8 g、僵蚕 10 g、茵陈 12 g、天竺黄 8 g、肉桂 8 g、黄连 8 g、夜交藤15 g、枳实15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竹沥汁300 ml为引。14剂。药后睡眠大为改善,精神清爽,原方进退再服14剂巩固疗效。

按:失眠一证,分外感和内伤,但总属营卫运行失常,阳不入阴所致。按升降理论,亦为阴阳升降乖异,脏腑主要涉及心肾、胆胃等。路老治疗此证,多从脾胃入手,兼调心肾,脾胃升降恢复,上下气机交通,则心火下降,肾水上承,水火济济。本例患者,失眠一年余,属心肾不交;且伴有胃纳欠佳,大便失调,属脾胃不和,痰浊中阻。故方中,用黄连清心使心火下降,肉桂温肾以使肾水上济,以竹节参、白术、僵蚕等升药健脾,胆南星、半夏、厚朴、天竺黄化痰降浊温胆和胃,使中焦气机运行自如,则营卫运行正常而能入眠。正如叶天士所谓“上下交病,调其中焦”之意也。

3 疏肝健脾治久泻

案三,患者,女,47岁,便溏5年余。大便每天4、5次,伴腹胀,时有腹痛,呃逆、泛酸,精神紧张时加重。双膝、双踝关节痛,时常头晕,手麻,口干。偶有胸闷气短,夜卧时后背痛,腰酸。纳少,眠浅。既往慢性胃炎,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就诊时体形消瘦,面色晦滞,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证属肝脾不和,治当疏肝解郁,运脾化浊。方拟逍遥散合芍药汤加减。处方:太子参15 g、柴胡12 g、素馨花12 g、炒白术15 g、郁金12 g、竹沥半夏10 g、炒山楂12 g、炒麦芽12 g、炒神曲 12 g、黄连 8 g、吴茱萸 3 g、当归 12 g、炒白芍15 g、醋元胡12 g、鸡血藤15 g、广木香10 g、炙甘草6 g、生姜2片为引,7剂。药后大便溏好转,日1~2次,嘱其原方续服两周,后随访半年大便正常。

按:慢性腹泻,多归脾阳不升,湿气内停,中气下陷,流于下焦,或肾气不足,肠道失于固涩,但总属升少降多。本例患者,属肝脾失调,升降失宜所致之腹泻,治宜调理中焦气机,兼以疏肝。方中,用太子参、炒白术、炙甘草健脾升清,半夏燥湿和胃降浊,柴胡、素馨花、木香、白芍、郁金、元胡等调肝理气,如此则气机升降自如。尤其是方中加入了黄连降火厚肠胃,生姜、吴茱萸辛温温肝暖胃,则全方升降相依,寒温并用,收到了较好效果。

4 升降相依疗便秘

案四,患者,女,28岁,便秘3年。平素喜食辛辣、油腻,水果蔬菜较少,工作紧张,排便无规律,大便干,2~3日一行。晨起疲乏,纳可,寐安。月经后期3~4天,痛经,经量略多,有血块,时有口苦,口气重。舌质淡红,苔薄白略黄,脉细弦无力。证属气血亏虚,胆胃不和。治则:养血调经,温胆和胃。处方:五爪龙18 g、西洋参先10 g、黄精12 g、桔梗10 g、生白术 15 g、生山药 15 g、丹参 15 g、赤芍 12 g、白芍12 g、仙鹤草 12 g、阿胶珠烊8 g、艾叶 6 g、炮姜 6 g、醋香附10 g、台乌药8 g、炒蒲黄包8 g、炙甘草8 g。7剂。药后大便已不干,日1次,嘱其原方再进14剂。两周后随访,大便正常,夜寐安定,月经如期而至,经量、色正常。嘱其注意调节饮食,巩固疗效。

按:便秘一证,临床分寒热虚实不同类型,但总属浊阴不降。本例患者,素食辛辣,阴津暗耗,且精血不调,肠道失濡,故大便秘结。方中西洋参、生白术、黄精、生山药、阿胶、白芍补气阴兼以润降;艾叶、炮姜、香附、乌药、蒲黄、五爪龙疏肝暖胃,兼通经脉,使肝胃调和,肠道气血运行如常,柏子仁养心安神兼能润肠,妙在桔梗一味,药性升提,又能宣肺,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过宣肺以调理肠道气机之升降,如此则肠道升降如常,便秘自除。

5 宣肺降气止咳喘

案五,女,27岁,咳嗽半月余,咳黄绿色痰,量多,易咳出。当地某医院以气管炎输液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求中医。诊时症见咳嗽,咳黄色黏痰,易咳出,咽痒,音哑。平素嗜辣、咸食。食后腹胀,嗳气,欲大便。胆怯易惊,入睡困难,睡眠多梦,烦躁易怒。口干欲饮,晨起口苦。大便每天2~3次,成形,小便正常。形体丰腴,舌质暗滞,边尖红,苔薄白,根黄腻。脉沉弦小滑。证属外感犯肺,宣降失宜。治当:轻清宣肺,化痰止咳。处方:南沙参15 g、麦冬10 g、白前10 g、前胡12 g、射干10 g、蝉衣10 g、胆南星8 g、僵蚕8 g、桃仁9 g、杏仁 9 g、杷叶15 g、生麦芽20 g、生谷芽20 g、川贝母10 g、白芍 15 g、炒枳壳 15 g、甘草 10 g、苏叶后8 g、竹沥汁30 ml为引,7剂。药后咳嗽、喑哑减轻,仍有咽痒即咳,少量黄色黏痰,仍以上方出入调整一周而愈。

按:咳嗽一证,病位在肺,但关乎五脏,总属气机运行失常,肺失宣降所致。《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所以,路老治疗咳嗽,习于从五脏调理气机,尤其重视脾胃,因脾胃是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更关乎肺之宣降,脾胃升降一调,则肺之宣降自如,咳嗽自止。本例患者,外感至咳,但平素饮食失节,脾胃受伤,痰浊内生,储于肺脏,外邪引动,遂至咳嗽痰多。故方中生谷芽、生麦芽健脾疏肝鼓舞胃气,炒枳壳降胃气,甘草健脾调和诸药并协助止咳化痰。三药调节中焦,以杜绝生痰之源,以白前、前胡、杏仁、杷叶、川贝母润降肺气,以射干、蝉衣、薄荷、僵蚕、苏叶诸升药发散风邪以宣肺,胆星、竹沥化痰清热,沙参、麦冬、白芍养阴润肺,全方肺脾同调,升降相依、润燥相济,则痰浊去,肺气宣,咳嗽止。

6 结语

升降理论,是古人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的一种朴素的、唯物的辩证法则。《内经》云“非升降,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出入,无以生长化收藏,是故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提出人体气机运动形式和自然界一样,离不开升降出入。又如,在《素问·经脉别论》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阐释了水饮入胃后,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体现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形式,从此开创了用升降理论解释人体生命现象之先河[1]。汉代张仲景创“小柴胡汤”辛开苦降,“黄连阿胶汤”交通心肾等,为后世升降学说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2]。金元时期,脾胃学派开山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升降学说,提出著名的“气火”理论,认为元气与阴火不两立,一升一降,元气宜升,阴火宜降,善用生发阳气之品,以助长元气,俾元气一升,阴火自降,即所谓“欲降先升”。创制了“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升阳益胃汤”等著名方剂[3]。至明代,以张介宾、赵养奎、李中梓等为代表的温补学派提出了水火升降理论,肾水上承,心火下降,水火既济,人体才能阴阳平衡。迆至清代叶天士,提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重视了润降药物的使用。同时提出,“上下通病,调其中”,丰富、发展了脾胃学派的升降理论[4]。升降出入理论源于《内经》、首用于《伤寒杂病论》,金元明清时日臻完善,更被现代医家进一步发扬,有清晰的理论源流[5]。

路老认为,纵观升降理论,不外两方面:一是人体五脏功能存在升降,如心、肺居上宜降,肝肾居下宜升,中焦脾胃为其枢纽,即所谓“大升降”;二是脾胃本身存在升降,即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即所谓“小升降”。“大升降”中包含“小升降”,“小升降”带动“大升降”。抓住这两点,人体升降问题就能解决,五脏功能自能恢复如常。所以路老在调节升降时,总是以脾胃为中心,兼顾四脏之升降。如以上五则验案,有的涉及胆胃,有的涉及脾肺,有的涉及心肾,有的单纯脾胃,路师在用药上,善于抓住重点,分清主次,标本兼顾,升降分明。调升降重在脾胃,而调中不忘疏肝,健脾不忘祛湿,祛湿不忘润燥等,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康”十六字方针,既有共性之立法,又有个体变化之方药,体现了大家之风范,堪为我辈之学习典范。

[1]黄帝内经·素问[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汉·张仲景.伤寒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金·李东垣.脾胃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清·叶天士著,华岫云整理.临证指南医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吴丽丽,程畅和.“升降出入”理论源流探析[J].甘肃中医,2009,22(4):3-5.

猜你喜欢
僵蚕白术气机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僵蚕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