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彦
李振江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46年,坚信中医,熟读经典,学验俱丰,且与时偕行。曾任保定地区中医院副院长,1998年被评为保定市首批名中医,现任保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誉院长。笔者曾侍诊李师,受益匪浅,现将李师妙用经方验案数例略作总结。
案一:患者,女,56岁。2010年7月19日初诊。患者因与家人怄气后胸中满闷明显,一月来夜间睡眠辗转反侧不能很快入睡,伴心烦,口干微渴,尿黄,大便不爽,舌暗红胖,苔薄黄腻,脉弦滑。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西医诊断:失眠症。中医诊断:失眠,痰火扰心证。治以轻宣邪热,解郁除烦。处方:栀子3 g、淡豆豉15 g、竹茹5 g、黄连5 g、半夏5 g、瓜蒌30 g、茯苓30 g、麦冬10 g、竹叶10 g、丹参20 g、甘草5 g。5剂后诸症减轻,续诊睡眠仍欠佳,善太息,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加陈皮10 g、炒酸枣仁20 g、元胡10 g、川楝10 g、佛手15 g。再服7剂诸证消失。
案二:患者,女,48岁。2009年3月8日以“心烦失眠”来诊。患者感冒十余日,两天前又与同事发生争执,出现低热无汗,心烦躁扰,坐卧不安,烘热出汗症状。时常叹息,失眠多梦,大便干燥,舌微红,苔薄黄,脉弦滑,月经周期紊乱。诊断: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症,痰火扰神证。治以轻宣邪热,解郁除烦。处方:栀子3 g、淡豆豉15 g、竹茹5 g、黄连5 g、半夏10 g、柴胡5 g、瓜萎仁20 g、茯苓30 g、陈皮10 g、女贞子15 g、旱莲草20 g、甘草5 g。5剂后复诊,诉服药后热退、身轻气爽,大便仅排泄一次,仍较干结。予加大黄5 g、川朴10 g理气导滞,使邪有出路。 再进5剂复诊,病人脉静身凉,睡眠好转,月经已至。再用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口服滋肾宁心调整治疗。
按:近人因栀子豉汤证是热郁胸膈、邪热内扰所致而称其为热扰胸膈证,治当轻宣邪热,解郁除烦。栀子豉汤方中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解郁除烦;淡豆豉气味俱轻,清表宣热,和降胃气。二药相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郁热宣则气机畅通,气机畅通则血脉流利,其胸中窒和胸中结痛自除。栀子豉汤证虽多为误治或病后所见,临证时只凭热扰胸膈的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身热不去,心下结痛4个主证便可定之,不必拘于误治后,或病后出现才能定之。痰热内盛时可配合小陷胸汤清热除痰开结,气滞明显者加理气药调理气机。
栀子豉汤李振江老师临床应用范围颇广,用其加味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失眠症等辨为热扰胸膈者,特别是对更年期患者因心火盛而致的心烦不得眠者,疗效甚佳。
案三:患者,男,58岁,2010年5月12日初诊。因发热而住院治疗,热退后出现胃部隐痛较入院前加重,伴纳呆,恶心呕吐,口干心烦,舌红少苔,脉虚数。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脾胃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清热降逆。处方:竹叶10 g、生石膏20 g、半夏5 g、麦冬20 g、甘草5 g、西洋参10 g,粳米一撮为引。服药1剂后,呕吐止。再连服5剂后口干心烦减轻,仍纳差便秘,予麦芽30 g开胃消食,火麻仁20 g润肠通便。服药7剂后诸症大减,改为养胃舒巩固治疗。
案四: 患者,女,48岁。主因气短乏力,双下肢水肿于2010年6月23日住院。入院诊断:慢性肾炎。刻下诊:面色萎黄无华,少气乏力,眼睑及双下肢水肿轻度水肿,口干微渴,舌红微胖,少苔。中医辨证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处方:竹叶10 g、生石膏20 g、麦冬10 g、半夏10 g、麦芽30 g、天花粉15 g、甘草5 g、冬瓜皮30 g,粳米一撮为引,7剂后水肿减轻,仍有咽干咽充血。加银花20 g、连翘10 g疏风清热解毒,服14剂诸症消失。嘱病人禁食辛辣,预防感冒,勿过劳累。
按: 《伤寒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第397条),是外感病高热解后的余热证。余热内扰于胃,胃失和降。有人称之为瘥后气逆欲吐证,治以清泄余热,益气养阴。方中竹叶、石膏清胃火,人参、麦冬益气养阴,半夏降逆止呕,甘草、粳米调养胃气。配伍特点:一是滋腻养阴的麦冬与温燥化痰的半夏同用,达到养阴而不腻,祛痰而不燥之目的;二是清热化痰的祛邪药与益气养阴的扶正药同用,达到祛邪而不伤正气,扶正不致留邪之目的。
本证与栀子豉汤证余热比较:二者均为余热,但本证的主症为气逆欲吐,余热在肺胃,余热为痰热兼气阴两虚;栀子豉汤证的主症为心中懊侬,余热在胸膈,为郁热或兼有气滞,少数有轻微气虚。
临证凡是属气阴两虚的病证均可加减使用,不必拘泥于有无热象。尤其各种疾病见舌质红或裂纹,舌光无苔或少苔者疗效确切。胃阴不足,胃火上炎所致的口舌糜烂、口臭等也可使用。
案五:患者,男,76岁。1986年12月7日,因肺癌晚期住院支持治疗,身体羸瘦,呃逆频频1周,不能进食,食入即吐,舌萎软,苔白腻,脉缓,上腹按之紧硬。中医诊断:呃逆,脾胃阳虚、痰气痞证。治以温补脾胃,化痰降逆。处方:旋覆花10 g、党参20 g、代赭石20 g、半夏10 g、炙甘草5 g、竹茹10 g、茯苓30 g、陈皮30 g、杷叶10 g、麦冬20 g、生姜2片、大枣3枚。服药2剂后,呃逆明显减轻,偶现阵发呃逆,再予5剂,呃逆、上腹紧硬均消失。
案六:患者,女,53岁。2009年11月3日初诊。主诉呃逆月余。拔牙后,呃逆频频,其声高亢,不能自主,历时月余。原患有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现感腹部胀痛。面目浮肿,舌淡,苔薄黄,脉虚数。中医诊断:呃逆,中阳虚寒。治以温补中阳、降逆止呃。处方:旋覆花10 g、党参20 g、代赭石20 g、半夏10 g、炙甘草5 g、竹茹10 g、茯苓30 g、陈皮30 g、桑白皮15 g、苏梗15 g、炒莱菔子15 g、麦冬20 g、生姜2片、大枣3枚,服药5剂后,偶有呃声低微,继原方7剂,呃逆痊愈。
按:旋覆代赭汤证病机为中阳虚寒,痰阻气逆,故后人称之为痰气痞证。症见上腹部痞塞满闷不适,按之紧硬而不痛,频频嗳气,或见呃逆、呕吐、舌苔白腻或厚腻,脉缓或滑。方中旋覆花消痰下气散结,疏肝利肺;代赭石重镇降逆,半夏、生姜辛温而散,涤痰散饮,开心下之痞结;人参、甘草、大枣甘温以补脾胃之虚。诸药配合,除痰下气,消痞除噫。
旋覆代赭汤证为伤寒误治,病机关键在于中阳虚寒,痰饮内聚,胃气上逆,此证之“嗳气”为胃虚气逆,属于虚证,正如清代医家邵仙根在评吴坤安《伤寒指掌卷三,伤寒变症》中所谓:“中阳虚弱,寒气入胃,寒挟胃气上逆,升而不降,气从喉出有声,为噫气也。”此证之“心下痞硬”亦因胃气虚弱,邪气逆结所致。临证随证加减用于癌症晚期、虚劳至极出现噫气者皆可用之。
案七:患者,女,54岁。2009年9月3日初诊。间断颜面浮肿5年,近期加重伴乏力咽干、腰膝痠痛来诊。面色萎黄无华,舌淡红微胖有齿痕,苔薄黄。既往患慢性肾炎未愈。中医诊断:慢肾风,肺脾气虚证。治以健脾益气,宣肺利水消肿。处方:麻黄5 g、生石膏20 g、炒白术15 g、甘草5 g、冬瓜皮30 g、金银花20 g、生姜2片、大枣2枚。服5剂后咽干、水肿减轻,再诊去金银花,加女贞子20 g、旱莲草20 g、菟丝子15 g补肾,7剂后症状消失。
案八:患者,男,56岁,2010年7月16日初诊。颜面浮肿1年,加重伴咳喘1周。舌淡红胖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浮滑。既往患慢性肾炎。中医诊断:慢肾风,肺脾气虚证。治法:疏风宣肺,利水消肿。处方:浮萍10 g、生石膏30 g、炒白术10 g、大腹皮30 g、桑白皮10 g、陈皮10 g、生姜6 g。5剂后颜面浮肿减轻,继服14剂后水肿消失。
按:风水之病,来势急剧,是因风致水,病在于表,故有恶风表证;水为风激则泛滥四溢,故身悉肿。脉浮而口渴,是风邪已有化热之机。风性疏散,故有续自汗出之症;由于陆续汗出,故外表便无大热。风水相搏,虽汗出而表证不解,外无大热而郁热仍在。后人称越婢加术汤为风水挟热证,方中麻黄配生姜宣散水湿,配生石膏清胃郁热而除口渴,配甘草、大枣以补益中气,白术健脾化湿以利水。
“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当利小便”。此即《内经》开鬼门法与《金匮要略》的发汗法。发汗可使皮下的水湿从毛窍而出,从而起到消肿的作用。李振江老师常发汗药与宣肺药同用,其功效尤佳,因宣肺可起到提壶揭盖的作用,可有促使水从小便解的功效。常用宣肺药有麻黄、杏仁、射干、桔梗等,并发现麻黄是宣肺发汗最理想的药物。夏日可去麻黄加浮萍20~30 g,如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