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书芝 刘宏雨 陈岩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呃逆是病情加重的信号,并可引起失眠、疲劳、营养缺乏和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1]。总结我院2008至2010年48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呃逆者,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干预,有利于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提高康复率。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48例呃逆患者均经头颅CT和MRI确诊,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62岁。脑梗死23例:其中脑干梗死14例,基底节区梗死3例,小脑梗死3例,壳核、外囊梗死2例,内囊梗死1例;脑出血25例:原发脑出血7例,破入脑室6例,脑室出血10例,小脑出血2例,脑干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发病时即有呃逆者3例,3 d内出现呃逆20例,3~7 d出现呃逆者15例,7 d后出现呃逆10例。
1.2 方法
1.2.1 非药物治疗:①采取与患者谈心分散其注意力;疼痛刺激;屏气、深呼吸的方法,可使初起较轻的呃逆得以控制。②用棉签刺激喉咽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有一定作用(但有心脏病和呼吸困难者禁用)。③压眶、按摩眼球等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必须密切观察心率,心率减慢至60次/min时立即停用此法[2]。
1.2.2 药物治疗:①有消化道出血者,给予8%去甲肾上腺素盐水口服或鼻饲,静脉点滴奥美拉唑,待消化道出血控制后,呃逆症状会逐渐消失。②伴有低钙、低镁者给予静脉补充钙剂和镁剂,多数患者得以控制。③对于顽固性呃逆(发作时间超过48 h者[3]),我们常采取:①穴位封闭:用氯丙嗪 12.5mg+0.9%氯化钠溶液至1ml分别在双侧足三里、内关穴位注射。②给予胃复安针剂10mg,或氯丙嗪25mg肌内注射也可取得一定的效果[3],也可给予阿托品等解痉药物。③中药:我科采用葡萄根二节,柿蒂10个煎水喝早晚各1次,对顽固性呃逆有很好的效果。
1.2.3 护理干预措施:①密切观察病情:急性脑血管病除常规观察意识、生命体征外,同时要注意呃逆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和频率,对呃逆出现早的密切注意CT、MRI结果,一般都是病变部位所致。急性期大量脱水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应密切注意检验结果回报,了解是否有电解质紊乱。及时早期发现消化道出血,观察面色、脉搏,是否有腹胀及排便情况,留置胃管者定时抽取胃内容物,发现出血及时处置,以减少呃逆的发生率。②护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注意室内温度、湿度适宜,冬天如果供暖不好,应及时采用电暖器、热水袋等取暖措施,须注意避免烫伤。冬天室内温度不得低于20℃,翻身时避免暴露胸腹部时间过长,在进行鼻饲操作时动作轻柔,并捏紧胃管末端,以防冷空气迅速进入排空的胃内,引起反射性呃逆[4]。同时注意鼻饲饮食温度(38~40℃)[5],一次注食不可过多(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 h。避免因护理操作导致的反射性呃逆,一旦护理操作后出现呃逆,立即采取非药物的方法,以达到迅速制止呃逆,如效果不佳时可采用药物治疗。③用药观察:因为脑血管病引发的呃逆较为顽固性[3],一般需配合使用药物治疗,护士必须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胃复安时,剂量不可过大,时间不可过长,每次剂量不宜超过0.5mg/kg,否则会引起锥体外系反应:震颤、四肢肌肉僵直、活动障碍、流涎、痉挛性斜颈等,以痉挛性斜颈多见,须立即停药,给予处理。使用氯丙嗪时注意其镇静作用较强,可引起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由于脑梗死后几周内,脑的自动调节功能受到损害,氯丙嗪诱发低血压可使脑梗死进一步加重。此外,氯丙嗪还具有延缓卒中后肌力恢复、诱发肌紧张异常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作用,因此,有文献报道脑干梗死引起的呃逆尽量不用氯丙嗪等镇静作用较强的药物治疗[2]。④心理干预:意识清醒的患者出现呃逆时,患者常感到不适、痛苦、烦躁、失眠,由于多数患者还伴有偏瘫、失语等,使患者出现焦虑、恐惧心理,此时,护士须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解释,说话时语音轻柔,以便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同时给患者放一些舒缓音乐,分散患者注意力(避免患者高度紧张关注呃逆),使呃逆尽早得以控制,稳定病情。
48例呃逆患者中23例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呃逆在出现1~3 d得以缓解,25例呃逆和病变部位有关者,采取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护理干预措施,呃逆在3~6 d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3.1 呃逆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病变在脑干(脑干梗死、脑干出血)者发生呃逆率高,本组19例(39.58%),脑室出血(原发和继发)发生呃逆率高,并且呃逆出现早,本组16例(33.33%),和呃逆中枢位于脑干有关。
3.2 呃逆与病情轻重的关系 早期即有意识障碍者(昏迷或嗜睡),发生呃逆率高,本组18例(37.5%),和脑干病变、急性脑水肿大量脱水剂应用有关。
3.3 呃逆与电解质的关系 脑血管病急性期大量脱水剂的应用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导致钙、镁排泄增加,同时脑干病变者往往伴进食减少,低钙、低镁发生率高,致呃逆率明显增高[3]。本组发生低钙、低镁者9 例(18.75%)。
3.4 呃逆与相关护理操作的关系 急性脑血管病,3 d后不能进食者,往往给予鼻饲饮食,在进行鼻饲管插管时,如暴露患者腹部时间过长,或是插管时胃管末端未折叠,导致冷空气迅速进入排空的胃内,刺激胃粘膜导致膈肌痉挛,出现反射性呃逆[6]。
3.5 呃逆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本组48例患者中在出现呃逆不久后出现消化道出血者8例(16.67%)。和消化道出血后,胃粘膜受到刺激及胃胀气和胃潴留时膈肌受激惹有关[7]。
呃逆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受延髓呼吸中枢控制,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呃逆的机制是病灶直接或间接影响延髓呼吸中枢,所以脑干病变呃逆发生率高。呃逆是一种反射活动,胃黏膜接受刺激后,兴奋主要通过迷走神经到达延髓呼吸中枢,然后一方面兴奋网状脊髓束到达膈神经,使膈肌产生强烈节律性收缩,同时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兴奋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至咽喉肌肉,产生喉头痉挛,此一反射弧上的任何病变均有可能引起呃逆[5]。由于呃逆持续发作能引起失眠、无力、精神差、抑郁、感染和体重下降,可加重脑血管病[8],频繁的呃逆还可使患者紧张、烦躁、导致血压升高,使脑血管病进一步加重,呃逆还可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使血氧饱和度降低,进而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从而影响患者预后,及时有效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控制呃逆,同时通过观察呃逆出现的时间,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是否伴有消化道出血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给予针对性治疗、护理,有利于病情稳定和脑血管病的康复。
1 李振洲,郎森阳.呃逆与脑血管疾病.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198.
2 丛林,吴云,梁庆成.呃逆与脑干病变.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365-396.
3 郭玉璞,王志文主编.中国脑血管治疗专家论集.第1版.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369-375.
4 王风杰.急性脑卒中并发呃逆48例病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26:292-293.
5 王媛.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的应用与护理.包头医学,2009,33:164-165.
6 王辉.呃逆与脑血管病.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11:1576.
7 张振同,张风英.急性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与上消化道出血关系的探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732.
8 Kumar A,Dromerick AW.Intractable hiccups during stroke rehabilitation.Arch Phys Med Rehabil,1988,79:697-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