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思考
——以湖北省为例

2011-04-09 00:36刘玉堂黄南珊
关键词:十二五文化产业文化

刘玉堂 黄南珊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

“十二五”时期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思考
——以湖北省为例

刘玉堂 黄南珊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

文化强省建设是推进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十二五”时期,为实现文化强省建设十个方面的目标任务,必须深入实施七个重要战略,充分发挥战略制导功能作用;必须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六个重要体制和八个重要机制,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和科技驱动,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支撑;着力优化文化发展空间布局,形成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新格局;着力推进文化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五个问题是今后五年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

文化强省;战略思路;文化体制与机制;湖北区域文化

文化强省建设是推进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现在全国有三分之二省区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已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文化自身建设科学化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趋势。湖北省正在全面落实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十二五”规划时期“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任务。

文化发展要有战略新思路,未来五年,在科学发展观和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指导下,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对于促进湖北跨越式发展,推进省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强省建设,既是重大现实问题,也是重大理论问题。本文仅就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思路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和专题性探析。

一、确立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目标,明确“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

(一)文化强省建设总体战略目标

2007年6月,中共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根据省情特点和时代要求,文化强省的总体战略目标包括十个方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全面繁荣,实现由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的跨越;主流媒体综合实力逐步壮大,舆论引导和传播能力不断增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比较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明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于中西部前列。2020年内,努力把湖北建成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荟萃、文化实力雄厚的中西部文化强省。

(二)“十二五”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文化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湖北文化强省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和关键时期,必须紧紧围绕“三加快一加强”(即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的总体要求,促进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①。具体目标任务包括十个方面: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新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文化企业内在活力显著增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文化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初步形成;文化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展,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提高;文化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力争达到30%左右,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进一进提升。从而使湖北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人才培育等方面走在中西部前列,对外开放服务功能、自主创新示范功能、文化创意引领功能和资源要素聚集功能进一步增强,成为中部地区文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和全国文化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优化文化发展战略选择,充分发挥战略制导功能

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确立未来五年阶段性目标任务后,关键在于全面落实。必须积极落实战略选择,深入实施七个重要战略,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为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文化科学发展而充分发挥战略制导功能作用。

一是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必须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勇于开放,率先开放,实行对内对外全方位多维度开放,进一步提高内外开放水平。积极开拓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层次,用国际视野来营造一流对外开放环境。坚持扩大开放规模与提高开放水平相结合,形成全面开放、互利共赢的大开放格局。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快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工作力度,把引进外资、引进人才和汇集市场要素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强化文化外贸主体培育,加快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文化外贸品牌、文化合作项目,加快高端文化产业出口基地和文化服务外包基地建设。进一步实施战略合作、互利共赢,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以大开放促进文化大发展。

二是深入实施消费拉动战略。全面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积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文化消费是强化扩大内需的引擎之一,必须着力加强文化消费引导。要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期待,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积极拓展文化消费领域,重点提升文化消费能力,积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改善文化消费环境,维护文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大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推动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增强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是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文化发展以项目建设为重要载体,必须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重大文化项目工程建设,包括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文化产业振兴项目和对外文化出口项目等。强化项目引导,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推动一批具有战略导向性和产业支撑性的重要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要以项目建设机制创新为导向,健全和完善项目招商机制和项目建设责任制,推进项目与资本有效对接,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强项目策划、项目布局、项目招商和项目储备,提供强力项目支撑。

四是深入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坚持内外并举,深入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增强湖北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把开放先导战略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强化文化“走出去”力度。着重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一批外向型文化品牌,一批跨国合作的重要文化项目。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鼓励和引导优势文化企业有序到海外投资和合作,在海外建立资源开发、产品制造和市场销售基地,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调整和优化对外文化贸易结构,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五是深入实施品牌创建战略。必须深入实施品牌兴省战略,树立精品名牌意识,着眼于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着重于品牌培育和品牌营运,着力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融入时代精神和富有地域文化元素、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品牌产品的多样化、特色化、系列化、高端化,大力提高文化品牌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全面提升品牌生产、品牌传播、品牌营销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产品链和价值链,促进文化产品的价值性提升。健全文化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完善文化品牌培育机制,强化名牌扶持政策措施,进一步丰富品牌内涵特色,优化品牌结构,完善品牌系列,加快品牌整合。进一步健全品牌运营机制,推进品牌深度营销,拓展品牌市场空间,挖掘品牌文化价值,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强势。

六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加强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一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和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管理规范、富有效率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二是加快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要求在内容原创上下功夫,不断推出“两种效益”相统一的新的产品品牌,努力丰富题材、品种、风格和表现形式。三是加快推进文化生产的高科技化,推动文化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四是切实提高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文化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五是加快推进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努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

七是深入实施人才聚集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优化开发的原则,充分发挥本省人才资源优势,培养和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积极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全面落实重大人才政策和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培育工程。加快培育和集聚高层次专业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和高水平市场中介服务人才,积极引进海外创新型高层次文化人才和急需紧缺复合型文化人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健全和完善文化人才培育、引进、使用、考核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工资报酬与贡献挂钩的分配机制,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营造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加强文化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建立梯级创新型人才资源储备,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②。

这七个重要战略以开放促动、消费拉动、项目带动、外贸助动、品牌牵动、创新驱动、人才推动的整合施动功能有力发挥战略导向作用,有效促进文化强省建设。

三、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高扬主流价值导向,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抓好改革的四个关键环节

深化改革要求打好攻坚战,在四个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是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壮大文化企业实力。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着力推进文化企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扶持壮大成长性好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通过“非禁即入”方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二是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和完善各类文化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文化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有效提供专业化服务。三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提高宏观管理能力。构建科学完善、统一高效的文化宏观调控体系,实现文化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健全和完善文化法规政策体系,有效发挥法规保障和政策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健全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文化行政管理服务效能。进一步理顺政事、政企、政资关系,全面实现“四个分开”和“三个转变”;强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改进和优化文化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强化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这四个关键环节,实质上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微观性的文化市场主体(涉及文化市场)和宏观性的文化管理体制(涉及政府职能)问题,前者是整个改革的中心环节,后者是整个改革的核心问题,两者都是改革的着重点和着力点。

当前,“要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③积极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推进出版发行领域和电影制作系统及电视剧制作机构的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任务。加快推进新闻媒体改革,抓好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抓好非时政类报刊和重点新闻网站的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管理规范、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

(二)推进体制机制的重构与创新

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体制机制的重构与创新是深化改革的关键问题,要着力构建六个重要体制(制度)和八个重要机制,为实现文化发展新跨越提供动力支撑和体制机制保障。

1.着力构建六个重要体制

一是构建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文化领域的宏观管理,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协调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宏观管理能力,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文化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推进文化管理方式创新,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效能。

二是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强化监督指导和综合协调,建立新的集中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立市县两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加强基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力量。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完善文化市场法律体系和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执法环境。建立以属地管理为原则的分级执法运行机制和健全岗位职责明确、制度保障有力的内部管理制度。

三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着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扩大服务的承担主体,努力实现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着力构建覆盖全面、结构合理、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服务设施网络系统、有效服务供给系统、特殊群体服务系统、绩效评估监督系统的系统集成。创建责任明确、行为规范、管理科学、富有效率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包括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服务运作机制、服务监管机制的功能整合,以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是构建和完善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入推进以“三项制度”(即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聘制、员工竞岗制、岗位(绩效)工资制和合同管理制。国有文化企业要深入推进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和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公司制改造和股份制改造,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以及绩效薪酬制和财务核算制等配套性制度。

五是构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监督体制。对国有文化企业单位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和实行授权经营,确立国有文化资产的人格化代表和资产运营主体,建立和健全管理科学、监督有效、制度规范、富有效率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和运营机制,确保国有文化资产有效监督和科学运营。实行国有文化资产经营出资人制度,采取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方式,进行科学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的要求,实行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实行“事业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分类管理和考核。

六是构建对外文化交流贸易体制。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促进两者良性互动和协调共进,加快构建运作规范、科学完善、综合配套、富有效率的对外文化贸易体制。积极拓展对外文化宣传,发挥多元载体的文化传播作用,努力提高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外向开拓力度,拓宽对外文化贸易渠道,构建国际文化市场营销网络。进一步实现外贸主体多元化,做强做优文化外贸品牌,进一步提高出口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④。

2.着力构建八个重要机制

一是构建区域文化管理协调机制。在湖北“两圈一带”圈域、带域内,首先是建立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联席会议制(或“协调委员会”),作为权威指导机构,统筹规划、部署和研究解决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决策、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强化综合协调和管理合力效应。其次建立文化产业领域联席会议制,强化整体领域内横向协作、产业联动的功能。再次建立区域空间内外政府、社会、企业多维面交流协商制度,促进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强化协调整合效应⑤。

二是构建文化生产和服务微观运行机制。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建立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科学完善、富有效率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的研发、生产、制作、营销、传播一条龙的文化生产经营体系和全方位的市场营销网络,健全和完善产业链、产品链和价值链,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加快以责任、效益为核心的目标管理创新和以激励为重点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创新。降低生产运行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建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创新文化投融资方式,建立和健全政府资金引导、企业主体投入、民间资本给力、银行信贷和股市融资助力等合成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以资金效率最大化为取向、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资本运营为中心的灵活多样、集成有效的文化投融资体系。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加快股份制改造,通过股份制合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强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和服务。

四是构建社会文化援助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和援助,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协同有序、保障有力的社会文化援助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国家允许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大力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建设以各种方式的公益性赞助、捐赠。鼓励社会力量对高雅文化艺术生产的资助,鼓励民间力量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建立社会捐助公益文化事业的项目库和资金专户,统一规划和合理使用捐助资金。

五是构建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要顺应产业融合的大趋势,积极推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内外联动发展和整体融合,构建联动联合、协作协调、互动互补、互促互融的产业联动发展机制。积极推进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产业协作、联合经营、战略联盟、对接配置而实现资源整合、要素聚集、产业扩张和能级提升,建立日益社会化的产业协作关系。积极推进文化企业深层联盟,通过共同投资、联合经营、相互参股和项目合作,实现资产重组、资本整合、分工协作和战略互惠,进一步提升企业合作层次。

六是构建文化经济利益协调机制。在区域协作、产业联动、企业联盟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竞争合作、协调共进、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着力调节各方面的重要协作关系,由战略合作达到战略互惠,实现各方关系谐调和利益协调。要以产业利益协调为着力点,在分工协作中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形成竞争合作、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文化经济利益协调机制。对于参与合作的利益相关方,要采取互利共赢方式,可按照投入比例进行利益分配,共同分享利益。

七是构建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加强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和健全系统协调、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文化生态保护机制,积极保护文化生态的原生性、原真性和整体性,有效维护文化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文化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保护方式和生态环境价值补偿方式,加强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加强文化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保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持续性。科学制定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质量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和保护体系,落实保护目标责任制。

八是构建文化人才培育机制。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健全和完善文化人才选拔、引进、使用、考核的公平竞争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重点培育和造就一批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一批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一批高端市场中介服务人才。积极引进海外创新型高层次文化人才和急需紧缺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建立文化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健全文化人才流动机制,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环境⑥。

四、强化创新驱动、科技驱动,有力提供内在动力支撑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科技是文化发展的强力引擎和重要支撑,创新驱动和科技驱动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必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和当今高科技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使文化科学发展更有强劲而深厚的动力支撑。

(一)强力推进创新驱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文化发展以创新为主导,自主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必须“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⑦不断提高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健全科学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使中华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首先,强力推进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制胜,要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先发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文化创意成果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着力推进以内容原创为核心的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突出强调内容原创要求,着重提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并融入鲜明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元素,善于运用现代技巧和国际表达方式提高文化表现力。着力推进形式方面的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不断丰富题材、品种、风格和表现形式,进一步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其次,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建构科学完善、系统优化、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体制机制。前文所述的六个重要体制,以行政管理、市场执法、单位管理、公共服务、国资监管、文化外贸方面的系统集成展现出全面的体制性建构,从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角度体现出体制性安排的效能和制度保障。前文所述八个重要机制,以管理协调、微观运作、多元投入、社会援助、产业联动、利益共享、生态保护、人才培育方面多维整合突现出强劲的机理性效能和系统性张力。体制机制的创新必须坚持整体性建构和规范性建构的原则,使其科学规范而运行有序,宏观微观相结合而富有活力,有利于激发文化主体的创造激情,有利于促进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

再次,强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文化传播与文化生产同等重要,文化传播决定文化影响。必须努力丰富传播手段,大力拓展传播渠道,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技术先进、互联互动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要把提升主流传媒影响力作为战略重点,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强大舆论力量。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最新成果和先进高科技手段提升传播方式和提高传播效率。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文化传播的平台功能和影响作用。

复次,强力推进文化企业自主创新。文化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文化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有效加强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扶持具有产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结成创新型组织。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文化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强力推进科技驱动

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科技进步对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加快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一个新兴的高科技化产业。首先,加快推进文化生产的高新技术化。大力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直接引进、利用高新技术的最新成果。积极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改造、优化传统文化产业和传播方式,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演艺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手段更新,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有效增强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大力拓展文化发展新领域,不断增强精品名牌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强对文化高科技化的政策支持,创新文化科技投入机制。要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先进技术的自主研发为重点,以文化创新示范区为载体,加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

其次,大力加强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大型文化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科技型和知识密集型中小文化企业成长。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新优势,充分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装备技术水平和文化企业的制造技术水平,加强产业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大力扶持一批高新技术特别是拥有自主品牌的文化企业,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积极运用现代最先进技术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创新服务机构,健全中小文化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其建立信息平台、投融资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人才交流平台,提供有效便利的专门服务。

再次,运用高新技术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加快高新科技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不断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内容、构建新的平台、创造新的形式。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手段、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实现文化生产的高端化和集约化。要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的契机,构建全新生产模式,重构产业价值链;拓展文化产品的交互式传播渠道,提升传播能力和传播效率。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突破重要关键技术研发促进转型升级。推动文化发展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把科技进步与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把技术与艺术融合起来,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重点知识产权保护目录,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五、优化文化发展空间布局,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必须适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和区域间整体竞争的新趋势,根据省情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区域文化发展的空间结构。按照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的原则,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空间布局和整体文化协调发展新格局。突出区域布局结构的整合性、前瞻性、协调性和科学性,强调系统集成和系统优化。

(一)合理空间结构的基本要求

首先,在资源配置上,要以积极推进市场化配置为着力点,由以文化资源行政化配置为主转向以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为主,建立市场主导的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市场化配置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高效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进行区域性产业资源重组,形成最佳化的区域布局结构。其次,在产业集聚上,要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为着力点,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核心,以产业延伸拓展、综合配套、系统集成为途径,以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企业网络和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规模和能级,加快区域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集约增长。结合各自特点和区位优势,走差异化、特色化产业发展道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协调协作的区域文化经济共同体。

再次,在战略重组上,以文化企业兼并重组为着力点,按照“做强做优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的市场化改革思路,统筹规划区域内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资源布局,加快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和战略合作,实现区域内资产重组和资本集聚,加快推进区域文化市场一体化,实现各种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复次,在梯次发展上,以城市产业梯度转移发展为着力点,区域内高梯度城市重在文化创意和文化科技开发,提升产业汇聚能力和投融资吸纳能力,突现要素富集和充满创新活力,并向低梯度城市进行产业延伸和产业链扩张。低梯度城市重在产品制造和服务供给,充分发挥产业低成本优势。区域内形成以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分工协作、对接配套、互动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联动机制和城市产业梯度转移发展模式。这样就形成资源整合更加高效,要素配置更加优化,产业集聚更加强劲,产业联动更加强化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

(二)湖北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

就湖北省文化发展空间布局而言,必须根据“两圈一带”总体战略要求,构建“一核先导、三点支撑、三带牵动、多群集成”的复合立体结构,形成区域联动、产业集聚、集约增长、协调发展的省域空间布局。

从武汉城市圈来看,要发挥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依托“两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和东湖国家级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示范区)高位发展环境,聚集和利用多种战略资源,在先行先试中加快实现“六个一体化”(即文化基础设施、文化资源利用、文化产业布局、文化市场开发、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体化),着力推进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转型和“两型”化发展,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促进“武汉·中国文谷”强劲崛起,作为国家战略集聚区,要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系统优化、综合创新为导向,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创意与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相结合,实现产业高端化、品牌高端化、价值高端化、人才高端化。加快实现“三个率先”,即率先建成国家重要文化产业中心和文化创意示范区,率先建成全国首个超千亿元产值的特大型产业区体,率先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即高位集聚、产业融合、创新集成、价值提升四位一体新模式),突出其先导性、集聚性、示范性、提升性功能⑧。

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来看,要以整合资源、战略合作、彰显特色、完善功能为导向,以旅游业为强力引擎,加大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转化和利用力度,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在发展模式上,要构建以旅游业为引擎的复合型产业内生外拓增长模式。在空间布局上,要形成“一区”(即建成国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四地”(即宜昌、襄阳、十堰、荆州四个文化产业高地)、“六带”(即峡江、清江、武当山、汉江、神农架、荆州荆门六个文化旅游产业带)的圈域空间结构。深入推进圈内“十二大工程”和“十大旅游区”建设,集中打造一百个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镇,深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跨区合作,加强圈内外相关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并形成长效机制。

从湖北长江经济带来看,要立足于发挥“黄金水道”优势,以“产业兴带”战略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为关键,建成要素密集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创新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优势文化产业带,成为带动协调两圈的空间主轴和整个长江文化产业带的创新示范区。着力优化带域空间布局,加强带域联动和产业融合,以产业集聚促进转型升级。构建一个文化创意核心区(即武汉·中国文谷作为核心功能区要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文化高地),形成三个文化创意城市群(即武汉至黄石段、宜昌至荆州段、荆州至武汉段的城市群,三者以沿江节点城市为依托,以园区组群为重点,以文化企业群为主体,加快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和产业集约发展)。遵循企业沿江河、沿交通干线发展的国际经验,鼓励和引导腹地文化企业向沿江中心区集聚发展。

从“两个新试验区”来看,对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要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在产业兴区、市场开发、特色开发、绿色开发方面先行先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产要素保障,改善文化发展环境。在文化发展方面,大别山试验区要着眼于创新发展试验,重点推进红色文化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宗教文化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加强旅游综合服务产业园建设。武陵山试验区要着眼于深化内陆开放和特色产业开发试验,重点推进生态旅游基地、历史文化基地、民族民间文化基地建设,着力培育2家产值超百亿元产业园区。“两区”要加大文化招商力度,加强文化项目与文化资本对接,积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园区,走特色化、差异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发展道路。

若对湖北文化发展空间布局加以整体观照和把握,则实质上要求形成“一核先导、三点支撑、三带牵动、多群集成”的复合结构。“一核先导”是指以“武汉®中国文谷”为文化创意核心功能区,形成多个文化创意和文化科技类型的园区功能组团;支持光谷率先发展,重在抢占战略制高点,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集中度高、要素聚集度高、智力密集度高、充满创新活力的文化创意城。“三点支撑”指“一主两副”省域中心城市武汉、襄阳、宜昌。支持武汉优先发展,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创意引领作用,把武汉建成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和全国重要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发挥核心增长极功能。后两者则分别建成促进鄂西北、鄂西南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增长新引擎,增强内生新动力,促进向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城市方向发展。“三带牵动”指武鄂黄(武汉、鄂州、黄石)、宜荆荆 (宜昌、荆州、荆门)、襄十随(襄阳、十堰、随州)三大文化产业功能带,促进产业带内外联动和协调合作,充分发挥区域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三带”中众多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园区、基地功能组团),着重发展强势企业群和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实现聚集发展、系统优化和群星效应。“多群集成”是指省域内诸多具有资源优势的地方性特色文化产业群(俗称传统的小地域文化功能圈),突出地域性、民族性和生态性、民俗性,突现自身传统的优势、特色和亮点,并把创意设计融入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大力发展富含文化符号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总之,优先发展一个核心创意区,重点发展三个支撑点,加快发展三个产业功能带,规模发展多个“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⑨点、线、带、面相关联,重点、特点、亮点相辉映,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相结合,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顶天立地”(核心区和支撑点)和“铺天盖地”(三个产业带及其产业园区和多个特色产业群)相结合,这就形成立体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空间结构,形成资源整合更加有效、主体功能更加突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集聚更加强劲、产业能级更加提升的省域文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六、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和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融入和服务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局,文化产业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文化产业渗透力强、融合性大、增值性高,其通过创意设计和品牌授权等方式与相关产业融合创化,在推动相关产业的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和产业能级提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助推相关产业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因素。一方面,文化产业成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途径,发挥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推作用和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自身也要通过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产业宏观整体转型发展

发展方式决定发展效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文化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文化产业本身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必须从产业自身发展方式转变中获得新的动力和增长空间,以利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创新,是文化产业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

从宏观转型视角来看,就是要推动文化产业整体由数量扩张型、外延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性转变,注重提升内涵和品质,注重产业发展的内生力量,立足于内生动力增长,努力实现产业的价值性提升和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着力推进文化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转变,由以传统产业为主向以新兴产业为主转变,由以投资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坚持走创意牵动、科技驱动和集约增长之路,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建构一个多元化投入、创意化研发、商品化生产、市场化运营、科技化支撑、多媒体传播、品牌化营销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二)产业微观多维转型发展

从微观转型视角来看,在产业功能上,从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为主向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和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相兼顾转变;从发挥生活性服务功能为主向协调发挥生活性、生产性服务双重功能转变,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在产业动力上,由以资源驱动、投资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深层促动。要着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和高科技化,提高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先导性的创新型产业和典型的内生动力型产业。

在资源配置上,从文化资源行政化配置为主转向市场化配置为主,破除条块分割、地区壁垒、行政壁垒和行业壁垒。通过市场化改革推进文化资源的整合重组、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和资本市场发展。在产业类型上,着力推进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促进文化企业实现产业效率的最大化。大力发展科技型和知识密集型中小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企业进入创意驱动、内生动力增长的发展轨道,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竞争新优势。

在产业机能上,着力推进产业由粗放式、耗费型向集约式、节约型产业转变,加快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加强产业的生态化整合和生态化技术改造,形成“两型产业”(节能环保)和“生态保护”模式,实行绿色环保开发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促进文化经济增长与文化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在产业园区上,积极推进园区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意主导型、科技主导型转变,资源有限而创意无限,应向创意化方向提升,并把前沿创意与高科技开发结合起来。增强产业园区的延伸开发和高端开发力度,引导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和联动化发展,着重培育重点园区、特色园区和示范性产业集聚区。

在产品生产上,强力推进产品开发由中低端型向高端型转变,由产品创新转向价值创新,由产品链、价值链的中低端走向高端,由数量竞争向品牌竞争的转变,形成品牌授权经营模式,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知识产权拥有量,提高品牌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在产业集群上,加快企业群的集群化发展和集约化增长,着力推进产业集群由成长型向强势型转变,重点发展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市场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着力推进由集成性集群向模块化集群的转变,强化文化企业内部模块化与企业群体间模块化相结合。

注释

①王国生:《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0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湖北日报》2011年3月2日。

②参见袁北星:《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路径选择》,《湖北日报》2010年8月19日。

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人民日报》2009年9月27日。

④⑥参见黄南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体制、机制、体系的重构创新》,《江汉论坛》2011年第7期。

⑤参见黄南珊、刘玉堂:《加快湖北文化产业强省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7期。

⑦⑨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⑧参见刘玉堂、黄南珊:《武汉®中国文谷新发展的战略标向》,《湖北日报》2010年12月23日。

2011-06-09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湖北文化强省战略研究”([2009]126号)

责任编辑 邓宏炎

猜你喜欢
十二五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