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发展观核心内涵的体育学解读

2011-04-08 11:53黄晓春黄晓华
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育产业体育运动

黄晓春,黄晓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 510500)

对科学发展观核心内涵的体育学解读

黄晓春,黄晓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 510500)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在体育发展进程中促进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主体对体育的需求。从体育运动范畴解读以人为本的内涵、发展和途径,也就是进行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体育学解读,是完全符合体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的。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体育学解读;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15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15。而体育的发展目标就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可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体育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为此,拟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进行体育学的解读,从而促进体育更好地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服务。

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及体育学解读

(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奋斗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16

(二)科学发展观核心内涵的体育学解读

在体育学范畴内解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从体育活动范畴解读“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这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精神的。

1.体育运动的主体是人,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 体育运动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人是体育运动的主体,所有的体育运动是由人去完成的,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自身的教育和培育且世世代代相传。在体育运动中,最能充分展现和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既是体育运动的主体,又是体育运动中被认识的客体;人既是体育活动的主体,又是欣赏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活动双方在不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互为主客体。作为体育主体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作为实践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创造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参与了体育中一系列活动,这是体育以其特性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2.体育运动的超越性,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人民首创精神的发挥” “首创精神”,是人类智力和体力、体能、技术的高度有机结合,从最基本的层次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崇高精神。以自己的大脑和躯体参与体育运动中的创造,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与人类在自然以及社会中其他的创造性活动是有区别的。作为体育运动的主体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中,按照奥林匹克的精神,体育主体的目标就是向“更高、更强、更快”迈进。创新成绩,勇破记录,登上人类体育发展成果的最高峰,其中最优秀的参与者,还不断向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挑战,极大地体现了人类自身的首创精神,通过体育运动,人类自身在自然界的首创是大有可为的。

3.体育运动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核心的本质规定 社会生活主体包括全社会的人,男、女、老、幼全在其中,他们都在根据自身的情况参与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他们在体育运动中,既是参与的活动主体,也是欣赏客体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享受体育愉悦感的主体。所有这些体育运动中不同视角的主体,都可以在体育活动参与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身心上的发展,这就是说,体育运动促进了作为体育运动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体育运动的参与者都能获得身心的发展即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而体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物质承担者,智力的发展是以人的智慧为中心的精神发展。所有这些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内容。

4.体育运动的成果,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之特征 体育运动的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物质效应,如体育产业的兴起,而且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如奥林匹克精神。这些巨大成果均由全体人民所共享。我国亿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观赏体育运动,我国优秀运动员创造的影响全世界的“奥运金牌”,这些振民心、扬国威的成果,是全体中国人民共享的。至于日常的体育运动,更像涓涓细流,融入亿万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使体育成为人民生活的“第一需要”。广大的“足球迷”、“体育迷”就是体育运动成果所培育的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是享受体育成果的代表、先锋队和有识之士,也是推动体育运动发展的直接动力和领头羊。

二、“以人为本”在体育学中的发展

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体育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体育运动的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实践中的发展。这种发展充分展现了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的、系统化的发展,在社会主体参与的体育运动实践中,使体育学中“以人为本”的发展,获得了全面协调发展。

(一)全方位、系统化与现代化的发展

1.“以人为本”在体育学中全方位的发展 从参与体育运动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专业性主体和非专业性主体;不同性别主体和不同年龄主体;体育技术性主体和体育非技术性主体;体育职业性主体和非职业性主体;体育高层次主体和体育低层次主体。正是这种全方位的体育运动主体,才形成了体育运动中多元化的体育结构,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不同主体的愿望、目的、活动、要求都会得到展示和满足,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本质所在。

2.“以人为本”在体育学中系统化的发展 现代科学体系中的系统论,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体育学实践系统化的依据。现代系统论认为,作为体育运动主体的人,是一个系统整体,“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在体育运动及其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和系统化。就体育运动主体的实践来说,其对体育运动实践系统化的梳理,形成了对体育运动的科学认识,上升为体育运动科学理论系统,使以人为核心的有关体育实践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由此在体育科学中形成了有关体育的自然性学科、社会性学科、人体性学科、技术性学科系统。在体育科学系统中,存在着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体育理论性学科、基础性学科、应用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系统,这些体育学科系统,是体育运动主体的实践认识,是“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体育领域中实践的巨大成果。

3.“以人为本”在体育学中现代化的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体育实践活动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现代化发展,就是指从现代体育结构、体育内容、体育手段来看,现代科学技术在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科研和体育竞赛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训练手段已深入课堂和场、馆、所,体育科研中现代化知识、智能和技术更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由此促进了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科研的不断提升和飞跃,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体获得了优秀成绩,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

(二)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以人为本”在体育学中全面协调发展

(1)体育主体自身的协调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人的全面发展自然地被提到议事日程,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可能[2]。作为体育运动主体的人,在体育实践中获得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协调发展。参加体育运动的主体,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了良好的道德情操,或者说,体育运动有利于参与主体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此同时,作为具有意识活动的自觉主体,通过体育运动将有助于自身的智力、智慧、体质、体能的发展和提升,使之获得了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而且体育运动主体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美的创造,健康美已经成为时代的一个潮流,成为现代青年生活的一个美好的目标。对于体育运动主体来说,体育美的创造、体育美的展示、体育美的欣赏,正是主体智慧弘扬的过程,体育运动能吸引亿万青少年参与其中,争相参与体育的各项活动并获得美的感受、美的享受,这正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

(2)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奥林匹克奠基人顾拜旦在1919年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的主张,这是“大众体育”一词最早的来源。大众体育主要以大众健身运动和娱乐活动为其表现形式,目的是丰富人民群众生活;而竞技体育则以观赏性为目的,以科技实力与竞赛规则为支撑。然而,从本质上看,无论是大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他们的手段和目标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因为目标和手段的同一性,使两者之间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他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体育学中全面协调发展,是当前体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要使两者能协调发展,首先要明白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互补关系。一方面,大众体育是竞技体育开展的基础。大众体育为竞技体育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包括大批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具有观赏能力的观众。高素质高涵养的观众和运动员能够营造良好的比赛氛围。竞技体育在激烈的比赛和紧张的训练中,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都有充分显露,从而为认识、了解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表明竞技体育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体育事业与体育科技的协调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体育科技的迅速形成和发展,带动了体育事业的全方位发展,更使我国体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条战线,使之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高科技成果逐渐运用到各种体育比赛中,从运动员的选择、训练与管理以及群众体育事业的兴起,体育科技越来越显示其特有的各种效应,其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这对于全体人民是极为有利的,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但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体育事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些高科技成果在体育比赛中的使用,就会导致运动员本身主体性功能丧失。比如,悉尼赛场,LZR Racer公司推出了“鲨鱼皮”泳衣,这款泳衣采用新型纤维面料,可减少3%的阻力,让穿该泳衣的运动员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再如,目前较为落后的检测手段已经很难挡住科技含量极高的兴奋剂浪潮的到来。实际上,用科技手段推动竞技水平的提高本来无可厚非,可一旦与“以人为本”的道德观相悖,就必须重新诠释他们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体育科技只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撑与手段。

2.“以人为本”在体育学中可持续发展

体育学中“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照了下一代,对未来新生力量的健康投入,作为父母的更为舍得,这对于我们民族下一代的健康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现代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不仅培育和造就了社会的亿万男女青少年,而且当今在老龄化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关注了已经进入老年的一代人。在我国现实生活中,老年人不仅老有所养,而且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平均在70岁以上,“百岁老人”,已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都是与老年人享受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成果相联系的,老年人越来越追求较高的生活质量,健康长寿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与社会生活主体群中老年人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是有极大关系的。老年人在体育消费上已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对健身的体育费用支出呈现上升势头,他们宁可花钱参与体育,也决不走“人在天堂,钱在银行”的旧路。他们树立了“用钱‘买’健康”的现代消费观念,这是现代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在体育学中的发展是非常现实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

三、“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在体育学中的几点发展思路

(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关系

从奥运会到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体育受到了国人热烈的关注,也使我国体育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遇,体育产业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大。但理论界还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两者关系的认识存在分歧,这种分歧会对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首先,两者的内涵不同。从定义上看,体育事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事业指的是:“人们所从事的与体育相关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而狭义的体育事业是指:“由国家或社会兴办的为全体公民或社会某一部分人提供体育产品或服务的公益性的体育事业单位及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它不以赢利为目标。”[3]体育产业的概念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产业是指“体育生产经营和服务的行业,即体育行业,它既包含经营性的体育企业,也包含公益性的体育事业。”所谓狭义的体育产业指的是“从事体育生产、经营和服务的企业的集合,它的基本特征是其营利性。”[4]其次,两者的运作方式不同。体育事业是公益性的,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体育产业则完全相反,属于营利性质的。体育事业部门是生产公共产品,以国家需要为转移。体育产业部门则是为市场生产商品,以市场需要为转移。体育事业的生产资本由国家或社会提供,而生产体育商品的资本则主要来源于社会。当然要把所有的体育生产与服务进行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划分是相当困难的,这里只能做一个大致的梳理。

(二)要处理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

竞技体育是一种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充分挖掘个人在体格、体能、心理、战术、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体现运动员为夺取比赛成果而进行的科学、系统、刻苦的训练和竞赛水平。而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教育系统。有些人总认为学校体育的功能应以健身性和愉悦性为主,而竞技体育却是学校之外的事情。实际上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对立又统一的。学校体育教育内容也应具有竞技性特征,而竞技体育也应凸显学校体育的愉悦性特征。学校体育如果与竞技体育相结合,就能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培养、发挥学生在体力、智力、技能及心理能力。学生通过竞技活动,其自尊心、荣誉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能够得到发掘;通过竞技活动,使一些性格内向、交际淡漠、行动迟缓的学生可以转变为为性格开朗、热情、精力充沛的人。而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体育回归教育,也是中国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教体结合”的实质就是通过普通高校的教育来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在青少年接受普通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对有运动天赋和运动技能的人才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培养,使其素质全面发展。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要处理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体育外交关系

所谓“体育外交”,是“对一国体育部门或体育界旨在促进国家间关系所进行的对外体育交往和交流的一种提法”[5],是主权国家通过与世界各国开展体育交流、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输出等活动,以促进各国公众间的理解与信任,从而达到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改善国家间关系、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目标的一种新兴外交方式。体育外交经常是通过国家间各种各样的体育交流活动来展开。如果国家间经常开展体育交流活动,可以为国家间相互理解和联系创造条件,特别是在国家之间无法通过传统外交渠道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情况下,体育外交可以为国家间的沟通提供“民间”渠道,促进国家关系的建立和改善。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抓住两国乒乓球队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机会,展开了“乒乓外交”的交往模式,封闭了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门被打开。受中美“乒乓外交”的启发,中葡、中韩相继也借体育外交打开了建交的大门。北京亚运会后不久,中韩贸易组织就签订了互设代表处的协定,中韩高层领导人也开始频繁互访,最终促成了1992年中韩之间的正式建交。

除了以上要注意的发展思路外,要使“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在体育学中能更好地发展,还要处理好城市和乡村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体育运动中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社会体育发展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体育场馆的建设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和谐体育的发展。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姚辉洲,李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运动员社会化外界环境建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15-18.

[3]张保胜.体育事业产业化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19-22.

[4]西宗凤,楼小飞,黄海燕.试论我国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辩证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55.

[5]钱其琛.世界外交大辞典[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1999.

Deciphering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Culture

HUANG Xiao-chun,HUANG Xiao-hua

(Journal Editorial Dept.,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The core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humanism,which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oothold of all our work.To serve people’s interests i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who is the social main body in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development,in other words,to meet the sport need of social main body.Deciphering the connotation,development and approaches of humanism in sport domain is also deciphering the core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culture,which is fully consistent with the essence of humanism of physical culture.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humanism;to decipher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cultur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G 80-05

A

1004-1710(2011)04-0128-04

2010-12-01

黄晓春(1961-),男,广东梅县人,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体育相关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吴晓珉]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体育产业体育运动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体育运动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