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胜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崔志胜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以武装群众的重要前提和途径。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大众化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大众化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俄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工人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水平,使其自觉地投入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于当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列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启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群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既是新时期对党的理论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伟大任务。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在实践中,他明确提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Umschlag)”[1]的科学命题,并就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于今天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把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生动具体,用大众化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科学真理表达出来,并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列宁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对群众进行理论宣传教育中的必然性。
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诉求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使其转化为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恩格斯也指出,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深入他们的血肉。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提出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科学论断,强调应重视理论,尤其是“在醉心于最狭隘的实际活动的偏向同时髦的机会主义说教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必须始终坚持这种思想。”[3]311他还进一步指出了在工人群众中间进行理论宣传和政治鼓动的必要性,即“在城市工人中间传播社会主义与阶级斗争的思想,就必然会使这些思想经过比较细小分散的渠道传播开来:为此必须使这些思想在较有锻炼的人们中间扎下较深的根,使俄国工人运动与俄国革命的这个先锋队完全领会。”[3]142
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工人运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客观必然。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3]89在批判“经济主义”所主张的工人运动自发论时,列宁虽承认自发性是工人运动初期所不能不带有的特征,它“表现了自觉性在某种程度上的觉醒”[3]317;但同时他也指出任何把自发性绝对化的态度都是错误的,因为“自发的工人运动本身只能造成(而且必然造成)工联主义,而工人阶级的工联主义政治也就是工人阶级的资产阶级政治。”[3]378因此,必须把工人的自发斗争转化为自觉斗争,但这种转化本身也是有条件的,在列宁看来,决定运动具有自觉性质的条件是运动要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性质,亦即参加运动的工人要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同整个现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对立,也就是说,他们要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然而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不可能在工人当中自发产生,“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317。因此,“社会民主党对工人的阶级斗争所能给予的帮助应该是:在工人争取自己最迫切的需要的斗争中给予帮助,以提高他们的阶级自觉。”[4]88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
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1919年,列宁在他起草的《俄共(布)纲领草案》中提出,开展最广泛的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工作是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他要求学校“不仅应当传播一般共产主义原则,而且应当对劳动群众中的半无产者和非无产者的阶层传播无产阶级在思想、组织、教育等方面的影响”[5]744,以培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再次明确提出,青年团的任务就是“使团员青年在学习、组织、团结和斗争的过程中把他们自己和那些以他们为带头人的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者。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6]281-282列宁指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由青年来担负”,“只有把青年的训练、组织和培养这一事业加以根本改造,我们才能做到:青年一代努力的结果将建立一个与旧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强调“青年团和所有想走向共产主义的青年都应该学习共产主义”[6]281-282。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无疑是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的一条重要途径。
列宁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主要有: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 列宁认为,人民群众科学世界观的树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结果,为此必须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苏维埃政权建立伊始,他就亲自起草了成立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的两个文件,将其任务定位于: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对社会科学、哲学以及同社会科学有关的自然科学进行科学研究;培养社会知识各个领域的专门家;向群众介绍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于1918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根据1919年4月15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的条例,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定名为社会主义科学院,1924年4月17日起改称共产主义科学院)。苏联社会主义科学院下设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1923年成立列宁研究院,1931年列宁研究院与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合并为联共(布)中央委员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研究院有计划地、系统地、大规模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编译出版工作,有力推进了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平台。
2.理论的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环节 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理论只有通俗易懂才易于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达到武装群众的目的,必须赋予其内容以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使之适合人民大众的口味。这样才能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在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中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问题,并提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Umschlag)”的科学公式和命题。在理论的宣传和写作中,列宁始终把通俗化作为大众化的一个基本要求和核心环节贯彻其中。如,1916年1月至6月他所写成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俗的论述)》一书就是要“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点的联系和相互关系,作一个简要的、尽量通俗的阐述。”[7]1920年12月,他在全国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中讲到国内的经济任务时,把共产主义形象地比喻为“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使人们对于“什么是共产主义这个问题不仅用党纲上写的东西来回答,同时还能谈一谈怎样摆脱黑暗状态。”[6]364-366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列宁还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的编写和出版。1918年12月,列宁针对工农群众需要学习文化的情况,专门就编写工农通俗读物的问题发表指示,并亲自拟定题目,同时还特别提出:“叙述要非常通俗,是给文化程度极低的农民看的。”“该读物提供的材料应当做到可供当众宣读,也可供家庭阅读,可以单篇翻印,也可以稍加补充译成其他语言。”[8]396
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和形式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应着重把理论的宣传教育和实际情况相结合,避免将通俗化降低为庸俗化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列宁在1901年秋批评当时俄国出版的一本《自由》杂志时,曾明确指出:“庸俗化和哗众取宠绝非通俗化。通俗作家应该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深入地研究,他们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9]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也要避免将其形式化的做法。列宁在1918年9月所写的《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中,批评十月革命后党和苏维埃“报纸的面貌还没有改变得符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的要求”,其突出表现是“老一套的政治鼓动,即政治空谈,占的篇幅太多了,而新生活的建设,建设中的种种事实,占的篇幅太少了。”[5]571因此,他要求党和苏维埃的报纸应“少谈些政治”,对于那些简单明了、众所周知、群众已经相当清楚的事情中的每一个新事实,“不必长篇大论,不要老调重弹”,而对于那些众所周知、已有定论的旧政治的新表现,“用‘电报体’写上几行抨击一下就可以了”[5]571;同时应“多谈些经济”,但经济不是指“‘泛泛的’议论、学究式的评述、书生的计划以及诸如此类的空话,……我们需要的经济是指搜集、周密地审核和研究新生活的实际建设中的各种事实。”[5]571-572
3.党报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党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首先,党报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党报如同“巨大的鼓风机的一部分,这个鼓风机能够使阶级斗争和人民义愤的每一点星星之火,燃成熊熊大火。”[3]447其次,党报是全民的“火炬”。列宁指出:“我们需要创办报纸不仅仅是为了要它帮助我们工人进行斗争,而且是为了要它给全民树立榜样,成为他们的火炬。”[10]党报必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用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而这正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5]573在这里,列宁特别强调了典型示范在理论宣传教育和引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向中所起的作用。
4.坚持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理论宣传与经济和政治鼓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
俄国是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十月革命胜利时,文盲占到全国人口的2/3以上。文化的落后导致群众的政治觉悟普遍低下,参与政治的热情不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列宁十分重视对群众的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工作,并对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刻阐述。首先,列宁认为,“政治教育务必要能提高文化水平。”[11]196在他看来,“只要在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这并不是政治任务,这是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谈不上政治。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就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11]200苏联党和政府开办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识字学校。此外,列宁还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群众文化水平的措施和办法。如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把国民教师的社会地位提到资本主义社会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工厂工人中组成许多以经常帮助农村文化发展为宗旨的团体,使城市工厂党支部同农村党支部建立联系,满足农民的各种文化需求,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其次,阐述了文化教育要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列宁认为,在对群众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对群众进行政治教育。在《怎么办?》中,他强调了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社会民主党人应当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在进行政治教育时不能局限于宣传工人阶级与专制制度的观念,还要组织对专制制度的全面政治揭露。
列宁也十分重视理论宣传与经济和政治鼓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社会主义工作,就是在工人中间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工人正确了解现代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基础与发展,了解俄国社会各个阶级及其相互关系,了解这些阶级相互的斗争,了解工人阶级在这个斗争中的作用,了解工人阶级对于正在没落的阶级和正在发展的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过去和将来所应采取的态度,了解各国社会民主党和俄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3]141而同这种宣传工作紧密相联的,就是在工人中间进行鼓动工作。列宁认为,无论经济鼓动或政治鼓动,都是为发展无产阶级的阶级自觉所必需的,是为领导俄国工人的阶级斗争所必需的。因此,他提出:社会民主党人不仅是一个理论家和宣传员,做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以鼓动员的身份深入到工农群众中间进行经济鼓动和政治鼓动。
5.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列宁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并把其作为对人们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基础。1897年,他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一文中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4]461在这里,列宁不但把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作为提高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作为实现未来社会理想的重要措施。1920年10月,他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强调指出:“共产主义青年团要使大家从小就在自觉的有纪律的劳动中受教育。”“必须把自己的教育、训练和培养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不要关在自己的学校里,不要只限于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和小册子。只有在与工农的共同劳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6]296-295正是基于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列宁号召在全社会开展“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的任务,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在劳动中接受共产主义教育。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科学价值在今天依然凸显,对于当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普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1.充分认识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大众化,才能真正为群众所认同和接受。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必须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工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普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达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头脑的目的。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客观需要。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否在中国经久不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直接取决于有没有一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队伍。因此,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2.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 列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并且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保障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启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做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要求理论工作者不仅要担负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也要担负起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工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学生。此外,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不断创新形式,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和普及工作。在这方面,理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以简洁精练、易于为群众所理解的语言概括表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把复杂的理论转化为生活的道理,并注意改进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强宣传教育效果。要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体化,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划清通俗化与庸俗化的界限,同时也要把宣传工作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避免使其陷入空谈,流于形式。
3.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作用 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舆论工作,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新闻媒体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马克思曾称赞:“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12]新闻媒体主要是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这些媒体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是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传播工具。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各级各类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当前,除发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外,尤其是要重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使其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阵地。
发挥新闻媒体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作用,根本的是加强对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江泽民指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和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13]563-564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无论是党报党刊还是都市类报刊,都要强化阵地意识,以正面宣传为主,利用新闻媒体信息传播的独特优势,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形成强有力的主流声音、正面导向和舆论强势。
4.重视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文化教育是对群众进行政治教育,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前提。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这些要求本身就是无产阶级政治的要求。”[14]104这就是说,对群众进行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可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它能够不断提高群众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并引导群众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促使他们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在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对群众的政治教育。在政治教育方面,要始终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展开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并及时地将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思想路线、政策法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等宣传给群众、解释给群众。此外,要重视对群众的政治意识教育,牢固树立群众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核心理念,并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有效扩大他们的有序政治参与。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在推进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早在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列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也强调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14]107当前,必须把劳动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培育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其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5.党员干部要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者和推动者 江泽民指出:“我们讲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首先要弘扬党的正气。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要促进社会风气进步,必须搞好党风。各级领导同志必须以身作则,不能搞‘两张皮’,对别人讲马克思主义,而自己却搞那些乌七八糟、见不得人的事。加强党的建设,要把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放在突出地位。身教重于言教。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党内的教育,越要发扬党的高尚精神和优良传统。”[13]505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党员干部的导向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就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为群众作出表率。党员干部不仅要率先垂范,而且也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积极宣传者和政治鼓动员,在宣传、发动、组织群众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1]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46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3.
[8]列宁.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列宁.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2-323.
[10]列宁.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81.
[11]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4-75.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The Thought of Lenin’s Marxism Popularization and its Present Enlightenment
CUI Zhi-sheng
(School of Marxism,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and means of promoting and popularizing the theory of Marxism to arm the public.Lenin gradually formed systematic ideology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while leading the practice of Russian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and he made scientific exposition to the issues,such as the inevitability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Russia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 popularity of Marxism in Russia.These ideas provided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in Russia of the time,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theory,an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king mass to make them consciously devote themselves into socialist construction cause.At the same time,it also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day for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Lenin;Marxism popularization;present enlightenment
A 119
A
1004-1710(2011)04-0018-06
2011-03-2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KS036);2010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QN-015)
崔志胜(1974-),男,河南濮阳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吴晓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