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龙
马克思主义商品观
林清龙
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与满足需要的性质和方式无关,商品具体分为两大种类和两重属性,商品之间以价值发生关系,商品内部包含自身的系列矛盾。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商品观,对于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提供思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产品;商品;价值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商品不是商品学中的商品,而是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所以它要涉及到是不是劳动产品,是在什么生产方式中生产出来的。不是只是关心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主要关心它的价值。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是作为经济形式和经济细胞来看待和考察的。到底什么是商品?在马克思的眼中,商品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是经济的细胞。
在政治经济学中,何为商品?马克思是如何来看待这个概念?“什么是商品?商品是在一个或多或少互相分离的私人生产者的社会中所生产的产品,就是说,首先是私人产品。但是,只有这些私人产品不是为自己的消费,而是为他人的消费,即为社会的消费而生产时,它们才成为商品;它们通过交换进入社会的消费。[1]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私人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凝聚着私人劳动者的劳动。只是这个私人劳动的产品不是生产出来为自己消费,而是为他人消费。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私人劳动的产品才真正成为了商品。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品,这些产品为了社会的消费而生产,即私人劳动的产品如果通过交换而被社会所消费,这些产品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了。所以商品是由劳动产品转化而来的。即商品是劳动产品的转化形式。“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2]商品体有两个属性,除了自身本来就存在的使用价值这个属性外,它还拥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那就是商品是劳动产品,具体劳动的属性,这个属性就成了劳动产品的价值。
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成为了劳动产品的一种经济形式,即商品形式。在这个形式下,劳动产品就不是以原来的面貌出现,而是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即以商品形式出现。此时,因为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私人劳动与私人劳动的关系就转变为私人劳动与社会总劳动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劳动产品转变为商品,就被反映成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商品形式的奥妙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3](89)私人劳动产品采用商品形式,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劳动产品从此成为商品,在商品形式下,私人劳动与社会总劳动发生了具体的关系,从而使私人劳动成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不同的私人劳动者的关系也因为都与社会总劳动产生关系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由于商品形式,不同的生产者因此产生了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商品形式的掩盖下,并通过商品体现出来的。
总之,商品是劳动产品。是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这种形式使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被反映在商品形式上。
“整个‘商品’世界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劳动能力;二是商品本身。”[4]马克思认为,商品世界可以分成两大类,劳动能力和商品本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人民的劳动能力可以作为商品世界的原子来出卖,在这种方式下,劳动人民的劳动能力也只能出卖才能很勉强地维持生存。劳动人民尤其是工人阶级更是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他们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人的劳动能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就变成了一种商品,而这种商品的所有者就形成了雇佣工人。劳动能力作为商品出卖,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是只是劳动力的出卖而出卖。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动能力不仅仅是作为劳动力商品本身而出卖,而且产生了新的含义。即劳动能力是作为一种活动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是需要通过人的劳动力的能动作用提供的。此时这种能动的服务也成为一种商品,成为劳动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伸出来的一种商品形式即无形商品。
商品本身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是我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的,它们通过自身的物质使用价值和其他商品的价值进行交换。但是,这里有几点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所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的形式。”[5]马克思认为,有些东西根本就不是商品,但是它们也可以取得商品的形式而进行商品交易。这里说明了一种情况,在商品世界里交易的东西不一定全部都是商品,只要具备商品的形式也就可以在商品世界里进行交易,所以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不是商品的东西都被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也就不奇怪了。在第一点,我们有说过,商品是劳动产品。只有劳动产品才能称其为商品,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当中,我们看到很多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也都被当成商品来进行交换。这是一种非常偶然的情况,像土地,古董艺术品等等,这些东西虽然本身没有价值即不是劳动产品,或至少不能由劳动再生产。但是像刚才我们说了,不管是不是商品,不管是不是劳动产品,只要它可以被独占,可以让渡即取得商品的形式就可以进行交换。
商品之所以成为商品,需要有两个因素。“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量)”[6]马克思认为,商品包含两要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产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那么对人类来说就没有一点用处,人类就不会在其上面凝结人类的劳动,也就不是劳动产品,当然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指人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一个商品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人类凝结在其上的人类社会必要劳动。如果人类的社会必要劳动越大,那么该商品的价值就越大,反之则相反。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商品的二重属性即商品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商品的两要素决定了商品的这二重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针对买者而言,他之所以购买商品就是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该商品对买者有某种用处,所以他愿意购买。商品的价值主要针对卖者而言,卖者之所以出让自己的商品是想得到商品的价值,所以他必须让渡自己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在这里。卖者得到了商品的价值,买者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个交换的实现是通过商品本身这个中介来实现的。商品在这个过程中既被当作商品的使用价值来使用,也被当作商品的价值来使用。商品就被赋予了二重性,即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
“假如商品能说话,它们会说:我们的使用价值也许使人们感到兴趣。作为物,我们没有使用价值。作为物,我们具有的是我们的价值。我们自己作为商品物进行交易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彼此只是作为交换价值发生关系。”[7]马克思认为,商品作为物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作为物的唯一用处就是它们具有价值,从而商品之间的交换就以商品的价值为统一的尺度。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就只能以价值作为纽带。商品的占有者希望得到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购买者希望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价值。通过价值的交换,买者和卖者得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通过价值交换这个桥梁,买者和卖者得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商品作为一种综合体,包含着它本身固有的一系列矛盾。“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发展了的运动形式。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8]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等等都是商品体本身包含着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在商品形态的变化中不断取得变化的运动形式。当然这些形式如果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引起经济危机的发生。其实,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这些矛盾已经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每隔一段时间产生的经济危机就是例证。当然这些内在矛盾也是促进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这要看人类如何很好地发挥这些矛盾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的影响。在这些矛盾当中,有两对矛盾影响比较普遍,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主要针对商品的买者和卖者而言,他们要得到商品的任何一个属性必须让渡商品的另一个属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主要针对私人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而言。私人劳动生产率如果低于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那么将处于商品交易的劣势。
总之,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商品的真正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我国在建设四个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更好地为四化作出积极地贡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657.
[2][3]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4:50-89.
[4]剩余价值理论(第 1册)[M].人民出版社,1975:159.
[5][6][7][8]资本论(第1 卷)[M].人民出版社,2004:47-135.
Marist Concept of Merchandise
Lin Qinglong
Merchandise is seen as the product of labor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way to satisfy the human needs.Understanding the Marxist concept of merchandise is of significance for us to study the law of socialist economy and to deal with the real economic problems in China.
product of labor;merchandise;value
A81
A
1672-6758(2011)07-0037-2
林清龙,在读硕士,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福建·泉州。研究方向: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邮政编码:362021
Class No.:A8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刘丽萍 郑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