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 屠峰
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对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些启示
郭鑫 屠峰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试从书院的学术研究、学术创新、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揭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办学特色,以探寻书院教育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些启示。
书院教育;研究生教育改革;启示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自唐代以后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始出现于唐朝。它的特点是以私人办学为主,兼具讲学活动和学术科研相结合,是当时教育的最高学府。它推动了当时文化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它是以私人办学为主,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它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它产生于朝代的更替之中,但却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优良的私学教育传统,并且又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官学之不足。”[1]回顾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无论是从书院发展起源的角度,还是从它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它比此前任何一个朝代的教育体制更具有独立、自主、开放、创新等诸多可贵的教育精神。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一道举足轻重而又别具一格的靓丽风景,它从诞生到终结,历经一千多年,它的存在不仅传承和发扬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探讨蕴涵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书院制度特点,鉴古知今,基于其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的教育等特点,来探究古代书院的教育制度对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些启示。
1.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并举。“书院既是当时封建社会教育组织形式的产物,又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它承担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又是其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2]
2.“门户开放”的学术精神。古代书院盛行“讲会”制度,不同学派的思想可以在同一个书院进行交流和切磋,也可以共同辩论。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书院的学术精神。这种开放式的办学形式吸引了不少异地和异派的学子,同时也加强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大了各个书院师生的见闻和学识,也利于各家学派思想的传播和交流,其最重要的作用还是将当时教育的繁荣与发展推向了顶峰。
3.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当中,总体来说是师道尊严,强调尊师重道。然而在书院的生徒关系中,更多的强调重道敬业、尊师爱生,师生关系较为融洽。学生因慕名而自由择师,进而虚心受教。“师生以道义相交,真诚相待,互相切磋学业,砥砺进步。”[3]书院师生之间这种人格上的相互平等与尊重,非常有利于学生人格的陶冶和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
4.倡导学生自学与大师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古代书院实行自学与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注重对学生循循善诱,同时还致力于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学识的人才。学生在书院期间大多被安排为研习书目,自行领会。大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广泛的阅读,以个人钻研为主,大师从旁诱导为辅;二是大师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书院鼓励学生问难论辩,强调学生要善于提出质疑。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格局。书院提倡门户开放、百家争鸣的书院精神,创造了独特的“讲会”制度,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宋代学者吕祖谦首创的‘讲会’制度就是一种提倡学术争鸣和信息交流的典型。”[4]
书院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别具一格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今研究生院的雏形大致也可以追朔到以研究为特点的古代书院。众所周知,研究生教育的作用在于其促进社会科学的巨大发展、引导和开启人类的文明。但就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而言,培养规格、质量、效益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很多研究者在研究这些现实问题时,往往不考虑国内实际情况,把目光投向国外,盲目效仿其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等等,希望从国外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寻求出路,其实在探讨我国研究生的教育问题时,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特点给我们的诸多启示或许比从国外得到的经验更加贴近中国实际。回顾我国古代书院的优良办学传统和“门户开放”的办学理念,我们能从其中得到许多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
1.研究生教育应该把教学和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古代书院的大师在从事其学术研究的同时也积极的投身于讲学施教,使得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得益彰。因而,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这两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进一步使得理论得到了繁荣。为此,我国当代研究生教育需要进一步建立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机制,继而才能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且确保研究生能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科学研究中创新。
2.研究生教育应该增强“门户开放”的学术氛围。书院盛行“讲会制度”,让不同学派之间进行自由的讲学和研学,开展辩论,打破了门户之见。这种开放式的制度,体现出了“百家争鸣”的书院精神,同时也是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中也经常举办学术讲座、学术沙龙之类的活动,但仍存在“门户有别,缺乏交流”的现象。”[5]我们应该突破学校与学校的界限,确实加强校校交流与合作,只有自己走出去与他人交流,才能有利于学术科研的发展,也能有利于研究生导师们和学生们思辨、研究、实践能力的提高。以笔者所在的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为例,每个月定期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讨论与教育学相关的前沿学科焦点,并且邀请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相关学科带头人和部分师生代表到学院来共同参与学术沙龙活动。
3.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和学生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书院教育另外一个值得当代研究生教育吸取的经验就是其注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培养。“古代书院的名师宿儒,不仅在学术上有成就,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而且尊重热爱学生,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学生则尊师重道,虚心好学。”[6]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度,研究生跟着在某一领域学有专攻的教授或者学者进行学习研究,这种学习模式与古代书院教育学子师从名师宿儒颇为相似。因而,建立和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有借鉴价值。
4.研究生教育中学生自学、创新和导师指导。学生个人读书钻研是书院教学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很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做学问。并且,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将自己治学的经验和方法概括出来,教授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感悟去提高学习的效果。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研究生教育,更需要把这种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导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完善,毕竟研究生个人是培养过程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因素,提高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充分调动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长足发展。
5.研究生教育中教学与德育相结合同样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古代书院的教学强调的是端正的学风、端正的学习态度,如今随着在校研究生数量的逐渐增多,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怀揣“文凭主义”目的而来的人也不在少数。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而且还涉及到研究生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现实问题。因此,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机构必须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端正其求真务实、严谨求学的态度和作风,培养其健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我国素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古代书院更是其典范。与此相比,我国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倾向于简单的说教,似乎少了些人文关怀。”[3]我们应该吸取书院道德教育的精华,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科学道德等方面负的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
6.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我国古代书院的大师多数是当时有名的学者或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有着丰富和博学的知识。现如今,随着我国研究生的逐年扩招,导师队伍也在逐渐壮大,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也成为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的中心,导师制要进一步破除将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作为一个固定层次和学术称号的观念和做法,要按照科研导向和任务导向的原则,切实实行导师岗位制。要在考察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的同时,将科研任务是否充足、研究经费是否充裕作为确定导师岗位的重要因素;对于学术水平高、科研任务充足的青年教师招收培养研究生要给予倾斜支持。[7]只有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管理队伍建设和制度创新,才能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的飞速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的学术精神、教学模式是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我们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应该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当然,书院教育给为我们借古鉴今的启示不止以上几点,诸如:“书院注意多方筹措经费,特别是有学田制,使得书院有充足的经费来供给师生教学、科研、生活及各项活动费用,以及书院的组织管理机构精干有效等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借鉴。”[3]总之,书院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朵独特的奇葩,它为近千年来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它推动了人才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借鉴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制度,就能以此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繁荣发展。
[1]韦娜.论古代书院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6(6).
[2]魏伟.中国书院制度及其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陈桃兰.书院教育特色及其对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交通高教研究,2004(3).
[4]周礼.论书院教育特色及对研究生教育的借鉴意义[J].科技信息,2006(9).
[5]王宇.书院式教学对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网络财富,2009(12).
[6]魏伟.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http://baike.baidu.com/view/3047719.htm.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Academy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for the Contemporar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Guo Xin Tu Feng
The academy educational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contains abundant resources of education.The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academy educational system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teaching models,and personality education.The purpose is to gain some enlightenments of academy educational system for the contemporar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cient academy education;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enlightenment
G643.0
A
1672-6758(2011)07-0018-2
郭鑫,在读硕士,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云南·昆明。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教育人类学,教育学原理等。邮政编码:650500
屠峰,在读硕士,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云南·昆明。研究方向:课程教学论,教育技术,教育学原理等。邮政编码:650500
Class No.:G643.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