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相军
日本人:地震灾难中的淡定和素质
冯相军
发生在3月11日的9.0级强震,以及掀起的太平洋滔天巨浪,令手机通讯基本中断,地铁及轻轨停运,高速公路封闭,市内交通基本瘫痪。即使如此,日本也没有变成我们想象的那样,成为一片废墟,社会混乱无序。相反,日本人面对强烈的震感,表现出异常的镇静,面对震毁的家园,表现出异常的淡定。
防震演练是日本人生活的必修课。入学之前, 每个学生都会从学校领到一本20多页的《救生手册》。在日本,报纸、电视经常介绍有关防震救生知识,学校和各个公司也会组织相关的演练。虽然这种演练是自愿参加,但日本人都是很认真和主动地参加,绝对不会流于形式。正是这样扎实而经常的训练,使得日本人有充分的信心应对地震,有足够的准备面对地震,而不是那样极度恐惧。地震发生时,震得稀里哗啦,但是日本人却不慌不忙,脚步轻松,表现的相当从容。即使在办公室内,他们也可以找到头盔或者急救包,躲到安全场所避险,从而将地震灾难造成的伤亡降到最低。
地震突然发生,令政府和媒体深感意外。不过政府应对得力,立即展开抗震救灾,并及时进行灾情评估。面对地震,政府做了很多稳定人心的事情,只要持有的证件可以证明是来自受灾地区的人,都可以在日本的任何一家银行领取10万日元的救助金(折合人民币8800块左右),以应对生活之需。媒体的报道,客观真实,只是在报道发生的灾情以及救援情况,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没有强烈的言语煽情,更没有无中生有地杜撰什么英雄以作为国民学习的榜样。真实,是每个人传播灾情必须负有的道义责任。
我很羡慕日本房子的坚固。日本的楼房非常注重抗震效果,从1996年开始,日本政府要求能够8级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够超过100年。其实,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房屋,都能做到抵抗七八级地震的效果。正是这样的原因,地震发生时,很多人选择在办公室休息,因为他们相信楼体的质量没有问题,甚至要比外面更加安全。通过新闻图片我们也能看到,被海水即将淹没的居民的房子,确是屹立不倒,要是换作没有质量保证的传说中的豆腐渣工程,恐怕是经受不住这等毁灭性的考验。
日本人任何场合下都会排队,即使地震灾难面前也是如此,这充分表现出一个民族良好的素质和修养。地震发生后,从市中心向周边发散的人流愈发密集,但没有出现局面混乱进而失控。公交车站台旁,排队的乘客有上百人。排着长队的还有公用电话亭旁,因为通讯系统中断,导致大多数人的手机拨打不通。进入便利店抢购食品的顾客,也是排队购买,没有争抢拥挤。工作在市内的市民,由于地铁轻轨的停运,必须乘坐出租车才能回家,仅在东京站就有近1000人滞留,近300人在站外排起长龙等待乘坐出租车。这般井然有序,而且还是在灾难发生之后,就不能不让人佩服于日本人的素质与涵养。
表现出日本人素养的还不止这些,在避难广场的台阶上,不相识的居民看见有人带着孩子,会纷纷把台阶的位置让给她们;同时大家在聚集的时候都会自觉留出通道,给需要紧急通过的人们;平时交往不多的街坊四邻,会自觉分头去查看社区里独居的老年居民是否还安全。灾难面前日本人的互助团结精神,确实令人感动,令人羡慕。市区公路上汽车依然畅通无阻,没有什么车抢道;而下楼避难的职员,也都非常安静地在公路中间的绿化带上等待,不会占据公路阻碍交通。长崎的一个避难所,避难的人们都撤离后,竟然没有留下一张纸片,没有一个烟头。这等令人惊奇的细节,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是鲜得一见。
灾后的当地社会没有关于抢劫盗窃等治安犯罪案件发生的报道,没有人浑水摸鱼,没有人趁火打劫。超市便利店以及饭店内的食品价格,和平常一样,没有上涨。作为商人,在国家遭遇灾难的情况下,并没有将商业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唯一追求,也没有置自己的职业操守于不顾而发国难财,而这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选择,而是整个日本国民的普遍作为。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地震的阴霾逐渐散去,受灾居民再度重建家园的时候,砖块、钢筋、水泥等建材也不会因为供求关系的巨大改变而价格飞涨。
百年一遇的地震灾难,并未将日本社会引入混乱,反而一如既往井然有序。在地震灾难面前,日本人表现出来的淡定和素质确实令人钦佩和深受感动。而这种淡定和素质的培养过程,将需要我们长期借鉴和学习。
中国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