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次山铭叙》初探

2011-04-07 23:1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水石铭文

彭 敏

(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元结《次山铭叙》初探

彭 敏

(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次山铭叙”是元结一组共二十四篇铭文之序的合称,始见于明代《名山胜概记》各书。元结作品中以文体而论,铭文最多,这一特点与他所主张的古文运动有关。而后世将其铭文中的序文独立出来,又合编为一组,突出体现了元结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侧面,使其具有了更加鲜明的文学及文化特色。

元结;次山铭叙;名山胜概记;铭文;永州

一 “次山铭叙”题名之由来

《次山铭叙》是元结一组铭文所作序文的总称,这些铭叙分别是:浯溪三铭,即《浯溪铭并序》、《峿台铭并序》、《庼铭并序》;《七泉铭并序》,即《潓泉铭》、《汸泉铭》、《淔泉铭》、《泉铭》、《涍泉铭》、《漫泉铭》、《东泉铭》;以及《水乐铭并序》、《东崖铭并序》、《寒泉铭并序》、《阳华岩铭并序》、《窊樽铭并序》、《丹崖翁宅铭并序》、《瀼溪铭并序》、《异泉铭并序》、《抔樽铭并序》、《退谷铭并序》、《抔湖铭并序》、《五如石铭并序》。“次山铭叙”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明人所编《名山胜概记》中,其中共收元结铭文二十二篇,并以“次山铭叙”总题名。

实际上元结共有铭文二十四篇,另两篇为《冰泉铭并序》和《朝阳岩铭并序》,亦依水石而作,《名山胜概记》编者未收,或是疏漏,今当为之补入。此二十四篇除《水乐铭并序》、《瀼溪铭并序》、《异泉铭并序》、《抔樽铭并序》、《退谷铭并序》、《抔湖铭并序》作于湖北,《冰泉铭并序》作于广西外,其余十七篇均作于道州,即今湖南永州。《次山铭叙》二十四篇省略铭文,专收小叙,使各独立成篇,又合编为一组。各篇皆精巧简练,记咏水石风光,作为一组游记散文传世,颇具特色。

二 《次山铭叙》所体现的儒者思想

(一)借铭以传儒者心

铭是指一种铸刻在器物、石碣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韵文,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体。相传上古黄帝之时即有铭文,《文心雕龙·铭箴》云:“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勒笋虡而招谏。”又称:“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以“铭”、“名”互释。器有可观,则先正其名;而名非空名,必审其用而名之。而器之用则以其能载功德、诫后人为贵。元结十分爱铭,他的所有文章中惟铭文的数量最多。元结乃尚奇好异之士,所游之处,常自名之,故多铭,此不足为怪。然而细读元结之铭,即不难发现,其实元结于所有文体当中尤好铭文是有其深层原因的。

元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率先“独作古文”,举起复古大旗。唐代前期的文风深受六朝影响,作文必用骈体,必讲究格律、词藻、典故,浮靡空虚、华而不实,虽屡禁而不止,已成为文学发展的障碍。要扭转这种中毒颇深的文风,并非如陈子昂和“唐初四杰”一般喊喊口号便可成事,元结选择了实践的方式,他的文章从形式到内容都迥异于六朝之流俗,文体、文风直追上古。铭文自轩辕氏始,在诸多文体当中,当是最古老的一种,元结奋力作铭文,可谓用心良苦。

与萧颖士、李华等人的复魏晋之古,韩愈、柳宗元的复两汉之古相比,元结的复古是最彻底的,他力主复三代之古。然而与众古文运动家不同之处并不仅限于此,元结并非为复古而复古,其表现于文学上的复古是有其精神根源的。元结所真正追求的是一种道德上的复古、精神上的复古。于此,元结挚友颜真卿有肯切的评价,言“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并称其为“今之古人”。铭文作为文体,自古有颂扬道德,警诫世人之功用,这成为元结好作铭文的又一深层原因。《瀼溪铭并序》:“古人喜尚君子,不见君子,见如似者,亦称颂之。瀼溪,可谓让矣。让,君子之道也。称颂如此,可遗瀼溪,若天下有如似让者。”“浪士作铭,将戒何人?欲不让者,惭游瀼滨。”《异泉铭并序》:“君子之道,显与晦殊。为此铭者,忘道也欤?”《抔湖铭并序》:“故曰人不厌者,君子之道。於戏君子!人不厌之。死虽千岁,其行可师。”《抔樽铭并序》:“时俗侥狡,日益伪薄。谁能抔饮,共守淳朴?”《七泉铭并序》:“凡人心若清惠,而必忠孝守方直,终不惑也。故命五泉,曰潓、、涍、汸、淔。欲来者饮漱其流,而有所感发者矣。”等等。元结铭文中此类语句特别多,甚至有些篇目全篇皆警诫劝导之言,特别是潓、、涍、汸、淔五泉之铭:

沄沄涍泉,流清源深。堪劝人子,奉亲之心。时世相薄,而日忘圣教。欲将斯泉,裨助纯孝。

分明已将泉水人格化,让它们成为惠、忠、孝、方、直的化身,以此来教化世人。所谓让,所谓忠孝方直,所谓君子之道,都是当时社会已然丧失的一种理想的风雅精神,元结在铭文中屡论儒家价值观,并将其刻于石,是希望后世之人能将君子之道铭于心,永不忘。由此可见,元结作山水铭文,其根本目的并非为旌奇记异,亦非仅仅复文学之古,而是为救世劝俗,警诫世人遵从儒家道统。

(二)借铭以遣隐者怀

元结一生沉浮于宦海十余年,虽一直沉沦下位,但在任之时总是尽职尽责,于军于政皆有优绩,也因此汲汲用世之心无可掩藏。然而元结的许多铭文当中都流露出耽乐山水的归隐之心。《浯溪铭并序》:“吾欲求退,将老兹地。”《铭并序》:“惬心自适,与世忘情。”《水乐铭并序》:“元子于山中,尤所耽爱者,有水乐。”《阳华岩铭并序》:“尤宜逸民,亦宜退士。吾欲投节,穷老於此。”《丹崖翁宅铭并序》:“何得石巅,翁独醉眠。吾欲与翁,东西茅宇。饮啄终老,翁亦悦许。世俗常事,阻人心情。徘徊崖下,遂刻此铭。”《退谷铭并序》:“时士源以漫叟退修耕钓,爱游此谷,遂命曰退谷。”“公畏漫叟,心进迹退。公惧漫叟,名显身晦。公恐漫叟,辞小受大。於戏退谷!独为吾规。干进之客,不羞游之。”等等,表达的都是纵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元结十七岁事师元德秀,元德秀是当时有名的贤者,为官清廉爱民,恪守儒家之仁义、礼信、忠孝等教义,但又甘心归隐,安贫乐道,大有老庄遗风。元结亲师十数年,耳濡目染,深受影响,其价值取向应当为儒道兼济。那么元结的隐逸思想是否源于道家?

“道家者盖出于隐者”,道家的根本思想是无为,重视个体生命的自然状态,因不愿以名利累身而不出仕,道家之隐,是为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而隐,是一种真隐。儒家亦有隐,然与道家本质并不相同,《论语·泰伯》载孔子有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卫灵公》运:“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可见,儒家之隐是以邦有无道而定的,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其隐只是一种人生选择的权变,是一种类似于待价而沽的策略,其根本落脚点还是出仕。

元结身经唐由盛入衰的大转折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极其败坏,照元结自己在《时化》中所说:“於戏!时之化也,道德为嗜欲化为险薄,仁义为贪暴化为凶乱,礼乐为耽淫化为侈靡,政教为烦急化为苛酷……”可见当时处于“邦无道”之状况,元结欲救世而不得重用,虽治得一方政治,然终不得救天下苍生,所以尽管元结有汲汲用世之心,无奈世道不允,不得不转而偏隐。这是一种被迫之隐,儒家之隐,绝非不愿担天下事务的道家之隐。又元结在《泉铭》中说:“不为人臣,老死山谷。臣於人者,不就污辱。我命泉,劝人事君。来漱泉流,愿为忠臣。”分明是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在为其处世方式作出选择。

三 《次山铭叙》的文学、文化价值

元结创作《次山铭叙》主要是为了救世劝俗、重建儒家道德,然而事实上《次山铭叙》存在的价值远不止这些,至少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因为对潇湘水石的铭赞,从而开创了湖湘的水石文化;由于其并叙铭文字的质朴古奥,使之呈现出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又由于大量的铭文篆刻于石碣,而使之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一)开湖湘水石文化之先

元结“雅好山水,闻有胜绝,未尝不枉路登览而铭载之”,除家乡鲁山外,其所居住过的武昌、道州、梧州三地均留有铭。值得注意的是,元结的铭从不赞它物,而是几乎皆与水石有关,尤其是居道州之时,可谓遍寻水石,一一赞之。如《寒泉铭并序》:“湘江西峰,直平阳江口,有寒泉出於石穴。”《阳华岩铭并序》:“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也,故作铭称之。”“阳华旋回,岑巅如辟。沟塍松竹,辉映水石。”《丹崖翁宅铭并序》“丹崖,湘中水石之异者;翁,湘中得道之逸者。爱其水石,为之作铭。”《七泉铭并序》“道州东郭,有泉七穴。或吐於渊窦,或繁於嵌臼,皆澄流清漪,旋沿相奏。又有藂石欹缺,为之岛屿,殊怪相异,不可名状。”《五如泉铭并序》“石皆有窦,窦中涌泉,泉诡异於七泉,故命为七胜泉。”等等,直称爱水石者便有数处,足见元结乐水爱石之性。

元结爱潇湘水石,不仅仅只限于游访之,更有甚者,择水石结庐而居之,最著名的便是“三吾铭”了。《浯溪铭并序》“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溪世无名称者,余自爱之,故命曰浯溪。”《峿台铭并序》“今取兹石,将为峿台,盖非愁怨,乃所好也。”《铭并序》:“於戏!厌不厌也,厌犹爱也,命曰庼,旌独有也。”因为爱其水其石其境,所以各命为吾,“以旌独有”,并傍水而居,当石建庼,此爱之甚,自古以来,游潇湘山水者无如也。自元结奋力作铭之后,潇湘大地上这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水石开始饱受关注,之后各代皆有文人来此吟咏,说元结开创了湖湘水石文化一点也不过分。

(二)质朴古奥的文学审美特性

元结是盛中唐转折时期重要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欧阳修曾评曰:“次山当开元、天宝时,独作古文,其笔力雄健,意气超拔,不减韩之徒也。可谓特立之士哉!”章学诚则说:“人谓六朝绮靡,昌黎始回八代之衰。不知五十年前,早有河南元氏为古学于举世不为之日也。呜呼!元亦豪杰也哉!”近人钱基博则认为:“韩愈柳宗元之有元结,犹陈涉之开汉高项羽”,元子之文“力扫雕藻绮靡之习,而出之以清刚简质”。足以见得元结的古文创作在唐文学史上独特的审美特性。然而就《次山铭叙》而言,这种审美特性主要表现为文字的简约古奥,风格的质朴温润。

元结作铭,前必有序简叙作铭之缘由,其序写景记事简单而完整,可自成一体为游记散文,类于其《湖南杂记》的篇章。如《峿台铭并序》“小峰嵌窦,其间松竹,掩映轩户,毕皆幽奇”,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秀峰藏异石的山水画。又如《五如石铭并序》记石之异“石有双目,一目命为洞井,井与泉通;一目命为洞樽。樽可酒,石尾有穴,有如砻者。又如泷者,泉可渟澄,匝石而流,入于砻中,出而为泷”,写石有穴竟称之为目,又各自命名,各记其胜,读之让人有如亲见。又《庼铭并序》之“六厌”:“若在亭上,目所厌者,远山清川;耳所厌者,水声松吹;霜朝厌者零〔寒〕日,方暑厌者清风。”分明是爱,却极用厌字,文法诡谲,用字博约,有战国诸子之风。此为其序,铭文则更甚,刘勰认为:“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又说:“义典则弘,文约为美。”元结的铭文则大多体现这种特点。《水乐铭》:“烟才通,寒淙淙,隔山风,考鼓钟。”全文仅十二字,庄重典雅,言有余而意不尽。《窊樽铭》:“彼成全器,谁为之力?天地开凿,日月抆拭。寒暑琢磨,风雨润色。此器大朴,尤宜直纯。”赞窊樽之自然天成,笼天地、日月、寒暑、风雨于其中,终以“大朴”二字作结,与庄子之风可谓神似。

(三)珍贵的文物价值

元结所作之铭均有刻石,至今还有不少保存比较完整,无论是文章还是书法皆大有可观,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元结铭文石刻皆篆书,然而各体不一,皆有特色。最著名的当是其“三吾铭”。《浯溪铭并序》是玉箸篆,由季康书于宽40厘米、长160厘米石上,清人钱邦芑在《搜访浯溪古迹记》赞曰:“溪铭石面凸凹,字亦大小、长短、横斜不一,别有风韵。”《峿台铭并序》是悬针篆,由瞿令问书于高近两米、宽一米余的巨石上,布局比较绵密,各字竖笔细长,上粗下尖有如针状,给人以豪爽俊丽之感,欧阳修曾在《集古录》跋里说:“右斯人之作,非好古者不知为可爱也。”《庼铭并序》为钟鼎篆,袁滋书于宽40厘米、长160厘米石上,字体淳朴自然有古意,若钟鼎文字,又是另一种风格,黄庭坚在《答长老新公书》中说:“袁滋,唐相也,他处未尝见篆文,此独有之,可贵也。”清宋溶《修复浯溪记》赞言“笔法逎古”,《唐书·本传》亦曰“雅有古法”。另外极有特色的是《阳华岩铭》,由瞿令问仿魏正始《三体石经》以古文、篆文、隶书三体书成,笔意深隐,字法古朴,别有风味。

[1]何镗.古今游名山记[M].明嘉靖四十四年刻本.

[2]慎蒙.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M].明万历四年刻本.

[3]佚名.名山胜概记[M].明崇祯六年刻本.

[4]李建崑.元次山生平及其文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元结著,孙望校.元次山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孙望.元次山年谱[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7]浯溪文物管理处.湖湘碑刻·浯溪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8]桂多荪.浯溪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9]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1]熊礼汇.“救时劝俗”与“追复纯古”——元结古文创作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4).

[12]熊礼汇.论元结山水铭文的修辞策略和美学风格[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1).

I209.9

A

1673-2219(2011)05-0031-03

2010-10-06

彭敏(1987-),女,湖南衡山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水石铭文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水石篇 ·觉悟
日本赏石布局水盆的选定(一)
释宗人簋铭文中的“渍腬”
仿上水石材料的制备及导水性能研究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卖“体验”的水石书店
鱼脊型泥石流水石分离结构中格栅跨度的研究
《长物志》中的水石造景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