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智,杨 佳
(1.大连民族学院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2.沈阳化工大学外语系,辽宁沈阳 110142)
论认知语境与翻译
耿 智1,杨 佳2
(1.大连民族学院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2.沈阳化工大学外语系,辽宁沈阳 110142)
语境理论是话语交际的基础,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两个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语境理论是指导翻译的原则之一,但是传统的语境理论主要涉及交际双方的共同知识,是一种静态研究。由关联理论产生的认知语境理论涉及交际双方头脑中一系列假设,是一种动态研究。文章还讨论了认知语境的功能作用以及其对翻译原则与方法的指导意义。
关联性;语境;认知语境;语境假设;模因论
传统语用学所说的语境,就是指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1]。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和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等。总的说来,语境可以概括为交际双方共享的知识。在话语交际中,背离了语境,交际是无法进行下去的。比如说,汉语界举出的“鸡不吃了”的实例;是“鸡不吃米了”?还是“鸡,我们就不吃了”?没有语境,就难以排除歧义。这是日常话语交际的例子。在文学创作上,更是如此。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要求当时的作家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体验他们的生活,熟悉他们的语言。他警告大家,如果不这样,他们创作出来的东西就像瘪三一样,没有生气,不会为大众所喜爱。结果造就了一大批文化人,而且成为建国初期我国文化战线的中流砥柱。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在语言和文化交际过程中,语境在起关键作用。
翻译也是一种语言和文化交流的过程。说得更具体些,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两个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2]。语境理论就成为翻译过程中最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因为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安排、篇章的构成都必须考虑语境的制约。关于这些,我国翻译界已经有系统的研究。无论是论文还是专著,可谓洋洋大观。但是,以传统语境论形成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还难以应付国际间日益发展的语言和文化交流。例如,昔日中国译者常将英语成语“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翻译成“一箭双雕”或者“一举两得”,而新时期一般译成“一石二鸟”,而且“一石二鸟”渐渐成为当今时髦的汉语俗语。这是怎么回事?这是根据什么翻译原则?笔者以为,用传统语境观是难以解释这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传统语境是一种静态的研究方法,主要考虑交际双方预先共享的知识。所以,得求助于新的理论,也就是由关联理论滋生出来的认知语境论。
认知语境根植于心理学、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之中。美国心理学家霍斯顿认为,认知是信息的加工;认知是心理上的呼号运用;认知是问题解决;认知是思维;认知是一组相关的活动,如知觉、记忆、思维、判断、推理、问题解决、想象、概念形成、语言使用等。
两位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建立了这种认知理论的认知语境。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这本专著中,他们用一个较长的章节内容阐释了认知语境。他们突破了传统的语境观念,提出语境也称“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3]38-43。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
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理解起作用的是构成听话人认知环境的一系列假设,因此,语境不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言语交际中的语境不是双方事先知道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翻译这种跨语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就是译者试图创建说话人(原作者)和听话人(读者)相互认知环境。这里不妨举一个中国外交史上的例子。有一次周恩来总理请英国政要看我国的传统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详细介绍了剧情,但对方好像并没有完全理解。周总理感觉到对方理解的困难,便补充说,“这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方马上领悟到了。实际上,周总理就是创建了一个相互认知的环境。因此,翻译原则必须建立在认知语境的基础上。
认知语境的构成,可以从贮存在人们记忆中的信息类别去研究。上面提到的两位语言学家,把记忆中的信息分为: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原语理解阶段,还是译语表达阶段,都必须通过不同类别的信息,去构建双方的认知环境。比如说前面提到的“一石二鸟”的例子。像昔日译成“一箭双雕”就显得过于中国化,而译成“一举两得”等于是词语解释,没有成语的韵味。“一石二鸟”对一般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但通过逻辑分析,联想到汉语的成语结构,以及“一箭双雕”的涵义,这种言语上的明示和推理过程是非常顺当的。这种翻译既把异国文化的底蕴保留下来,又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笔者认为这种翻译方法是最可取的。
百科知识是一个翻译工作者不可缺少的。这里说的百科是指两种语言文化的百科知识。在翻译的理解阶段,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也必须凭着百科知识提供的认知环境去推断词语的真实含义。比如说英美的政论文章,虽然是一种很严肃的文体,但有时用一些俏皮话来增加其可读性。《时代》周刊有一期的政论中,在评论某国刚刚建立的联合政府时,有这样一句俏皮话:The coalition government is apparently a shotgun wedding.什么是shotgun wedding?翻开《英汉大辞典》也难找到这个词组的意思。《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辞典》给出的意思是“奉子结婚”,“匆忙结婚”。但是用在上面那句话中,究竟表达什么意思呢,没有百科知识,大家还是云里雾里,不得而知。其实,这个词是美国的俚语,它反映美国的发展史。原来美国刚刚独立后,所谓“United States”是指东海岸的13个州,后来慢慢扩充,在整个发展中,也有西部开发的重要过程,刺激因素有所谓的“淘金热”。当时东西部交通很不发达,只有海运。所以美国政府购买了巴拉马运河的开凿权,缩短了航程。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海运提速当然满足不了发展的要求。于是美国人开始打通陆路交通。首先是邮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马车要横过美国大陆,要经过密西西比流域,邮车常遭到土匪或印第安人的抢劫,所以必须进行武装押送。当时武装人员随身携带的武器就是shotgun,即散弹枪、火枪。后来shotgun成了保镖的代名词。美国电影有一个十分独特的系列,叫做西部牛仔片,反映西部开发时期的一段历史。所谓牛仔,是一班单独骑着马放牧的人,大部分都是一些为农场主打工的单身汉,很有狭义行为。从小说和电影中可以看到,他们得到富家闺秀的青睐。传说一个牛仔尚未与一个富家闺秀正式结婚就让女方怀孕。女方的父亲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手持shotgun躲在门后,趁牛仔进屋时,用枪顶着他的背部,强迫牛仔当晚与自己的女儿结婚。这就是shotgun wedding来历。随后这个美国俗语用来表示“在某种压力下而不得不为之”的意思[4]。所以,上句的意思是某国政府建立的所谓联合政府是:在国际压力或盟国压力下勉强凑合而形成的政府。所以在翻译时,最好采用阐释法的原则。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不是一层不变的,但是变革要有一定的依据,笔者认为,认知语境就是敲定翻译原则和方法的依据之一。
根据关联理论,在单语交际过程中,关联性是制约人类交际的基本因素,可以视为一个常量。而语境则是一个变量,换句话说,语言交际的过程涉及认知环境的制约,涉及语境假设的形成与验证[3]132-137。与此同理,在双语交际中,也就是翻译过程中,语境这种制约机制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说明,翻译原则和方法都应当随着认知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总体说来,就是我国翻译前辈所讲的译无定规的理念。
前面讲到的“一石二鸟”的例子,反映了我国翻译理论在新时期的某种变革现象。这里再具体地讨论有关的文体。比如说,香港在回归祖国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中国人和英国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区域,两个民族之间不可能不存在一定的沟通。换句话说,双方的认知环境就形成一种特定的环境。这种环境是当时的中国人不具有的。中国人从中学甚至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而且是标准英语。在寒暄中,long time no see(久违了)被当时中国学生视为broken English。可是在香港,这已经成为时髦话,而且流传到西方。这是认知环境制约人际交往的一个生动的例子。翻译也是如此。昔日的香港这种双语社会给翻译方法带来一些新的原则和技巧。比如说半音译半意译法。英语mini-skirt在香港译成“迷你裙”并不是像当时中国那样,用全意译法译成“超短裙”。也许这种译法简便,或者很适合商业炒作,后来很受青睐,于是相继出现:“迷你相机”、“迷你巴士”、“迷你手机”等。这样一来,在翻译领域,也出现一种“模因”(meme)现象。
所谓模因是从生物进化中的基因观点而衍生出来的。根据《牛津英语双解大辞典》的解释,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不是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而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得到传递。在时下的中国,从翻译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翻译方法越来越普遍。究其原因,谁都不能否定,这是人们的认知环境所造成的。不仅如此,新的翻译理念也在出现,而且按照这种模因规则在发展。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世博会,和日益发展壮大的网络文化,大大改变了中国对外界的认知环境。所以当今的中国人,尤其是80后、90后,对一种新的翻译理念和方法,即由全音译法译出的东西,不仅接受得快,而且到了津津乐道的地步。比如说,过去在体育和娱乐方面的fans一般译成“崇拜者”或者“影迷”、“球迷”等。现在无论从报纸上,还是从网文上看到的是:“粉丝”。在网络视屏上,在观看欧美电影时,你在中文字幕中所看到的英语party的译文不是“聚会”而是“派对”。最后举一个网民皆知的例子。英语Google是网站名,实际上出自于英语单词googol。这个英语单词是“十的100次方(10100)”的意思,可见网主用它来做网站名的用心,是要显示其信息容量之大。但中国的网民很少顾及到这一点,通过音译,就把它称为“谷歌”甚至“狗狗”。
总之,认知环境是制约言语交际的,翻译也是言语交际的一种形式,只不过是在双语环境下进行,同样受到认知环境的制约。语境既然是一个变量,那么翻译原则和方法就不可能一层不变。我国几千年的翻译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从玄奘的“五不译”到严复的“信达雅”,再到建国时期的“神似”和“化境”,每个时期,原语(source language)的使用者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境假设,也就是认知语境的范围不同,性质不同,所以只能说,一个时期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是为一个时期的言语交际和文化交流服务的。当然也不能割断历史,要运用历史辩证法,做到古为今用。同样,对国外的翻译理论也要采取批判接受的态度,洋为中用。不要像有些刊物,十几年来一味谈论国外的“译经”,置本土翻译理论研究而不顾。新时期出现的文化现象,包括翻译文化领域,是丰富多彩的,应当及时加以总结和探究。
[1]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45 -47.
[2]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5-20.
[3]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屠国元.译菀笔耕墨迹[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246-247.
Cognitive Context and Translation
GENG Zhi1,YANG Jia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116600,China;
2.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henyang 110142,China)
Context is regarded as the essential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Since 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etween two languages and a cultural interflow between two nationalities,context theory can serve as a guide to handle translation.But traditional theory is static,for it just deals with the common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addressor and the addressee.Cognitive context,stemmed from relevance theory,is dynamic,for it involves a set of assumptions in theminds of the addressor and the addressee.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function cognitive context performs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establishing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relevance;context;cognitive context;contextual assumption;memetics
H 059
A
1004-1710(2011)06-0087-03
2011-03-06
耿智(1963-),男,湖南长沙人,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语对比研究.
[责任编辑:吴晓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