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调查分析

2011-04-07 18:21宋强玲零东智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宋强玲 零东智

(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柳州5450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调查分析

宋强玲 零东智

(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柳州545005)

接受心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本课题旨在对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从学生学习接受心理这一角度,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1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现状及成因

1.1 现状通过对全校2009级5个班的抽样调查数据统计以及召开的学生座谈会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中有较好的接受基础,但学生对其教学方法、效果认可度不高。从调查中所反映的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现状来看,72.2%的学生爱党爱国,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等方面持肯定和基本肯定态度。认为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达到了85.1%,但对“你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状况的总体评价”时,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仅占46%,感到不太满意的比例达到58.7%,有近50%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与社会实际结合不够密切。在问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帮助你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时”,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质、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有较大帮助的学生仅占30%,认为没有帮助的占了20%,近50%的学生认为只是有一定的作用。这也说明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使得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能得到很好发挥,甚至不断减退。

1.2 成因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得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中有较好的接受基础,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态度却不容乐观。透视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较低,其主体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课程内容重复。客观地说,现行的国家统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虽然较为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材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由此带来了理论体系的束缚以及枯燥概念的记忆等问题。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然而教师为了顾及学科的系统性而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述理论体系和各种概念。对于学生而言,各种枯燥的理论体系和概念,似乎与现实生活“对不上号”,学生感到无用,是造成学生不喜欢政治课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部分高校为了便于管理,管得较死,学生囿于校园而很少与社会接触,缺少自身及自我发现的条件,实践能力普遍较弱,而且学校德育陷入一种用政治灌输代替道德思想引导的模式,教师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把道德原则、政治常识灌输给学生,很少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参与社会实践,加强情感体验。不少学生在“理论”上成绩优秀,在实践方面却表现为道德欠缺,反映出政治思想的匮乏。这种脱离实践的教育无法使学生把思想理论内化为意志和信念,致使一些学生的外表和内心、语言和行为经常采用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准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缺乏兴趣。

2 构建符合大学生接受心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深入学生心灵,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起到引导、净化的作用,真正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功能,我们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其人格形成与人生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效果。

2.1 活化教学内容现行的国家统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知识性、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按照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基本稳定、相对开放的原则,立足教材,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等去设计一套适合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使其更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信、可用、可学,使教师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达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目的。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在教学中应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使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的兴趣。如果思想政治课不能引导学生研究实际,讲的不是学生所想,不能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既违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也不可能引起学习兴趣。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中,选取贴近实际、靠近生活、源自学生的新鲜案例,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它,挖掘它深层次的内涵,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离他们并不远,让枯燥的理论灵动起来,寓教学于乐、教学相长,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从而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也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指导思想,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2 优化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育者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的合理要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为改变这一现状,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努力实现内容与形式在易受性方面的水乳交融。如果能将活化了的易受性内容再辅以喜闻乐见的方法与手段,那么,我们所追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追求表面轰动效应,讲空话、讲大话的做法,抓住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灌输型教育向启发型教育转变、从单向传授式教育向双向探讨式教育转变、从说教型教育向情感型教育转变,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开展课外读书、课堂辩论、讲演比赛等多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其中,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同时,我们还应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改革教学单一模式,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结合参观、座谈、讨论、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坚持立足学生、源自学生、围绕学生、服务学生的要求,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方面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设计,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让学生上台发言,从大学生的思维和思想角度入手,使大学生自觉接受先进者的正确教育影响,抵制和克服消极影响,为大学生们的理论学习、思想交流、人生导航提供有效的载体,实现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2.3 改进教学手段有的老师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没有新意,大多还是停留在文字搬家层面上,还不能很好地把多媒体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结合起来。我们主张在沿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电视教学等。这样既可以加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强化理论教学,还可以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原理的理解与认识。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制作符合学生特点的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丰富讲课内容,由于课件的形象生动,信息容量增加,学生的兴趣也大大增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还可以将优秀影视作品引入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避免以往教学方式单一的缺陷,而且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能突破时空限制并提供丰富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抽象理论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比如我们把《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任长霞》等电教片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课堂讲授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必须积极推进教学互动网站的建设,把课堂延伸到网上,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灵活、有效和充满吸引力。

2.4 树立教学风格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掌握教育学、教材教法理论、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理论等学科知识,自觉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明确教育目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要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采用研究式、参与式、启发式教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幽默风趣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要让学生领会和掌握,讲解的语言就要尽可能形象生动,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能够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那些教师能够高屋建瓴地分析问题,旁征博引地证明观点,其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应具备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门学科知识,能汲取当代社会发展的最新知识,并有机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提高,才能讲授出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满足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5 注重学生实践实践教学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现实,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必经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坚持联系丰富的社会实践,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未来,关心他们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应当努力使理论的灌输与受教育者的人生追求结合起来,力戒空洞的说教,使大学生切实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指导作用。同时由于接受个体之间的观念、情操、趣味、接受者学习水平的差异,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选取那些符合学生需要的信息,努力使教育内容与学生接受水平相吻合,以达到视野融合,让学生既需要接受又有能力接受,最终调节大学生的自我需要,上升为社会需要。

我们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校园的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社团活动的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审美和道德评价能力。同时,联合校团委、学工处等部门积极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或参与一定的社会工作以及到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基地参观、服务等,如暑期三下乡、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敬老助残等公益活动,从而真正把理论知识与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进一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王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9):40

[2]彭志远.接受理论视野下的政治理论课教学[J],理论观察,2007,(3):148

[3]王磊,韦世艺,刘亚军.新时期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趣味教学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27

[4]赵玉华.针对学生心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0):89

(2010-12-03收稿)(王一伊 编辑)

D 64

A

1008-6633(2011)02-275-02

本文为2009年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教学理论改革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A06)。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