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萍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兰陵兰韵-常州地方曲艺观感
王金萍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常州地方曲艺挽救成果展示
2009年10 月24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曲艺大会:江苏常州地方曲艺发掘学术观展。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西端,位于江苏省,与上海南京相邻,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有非常丰富的曲艺资源,包括常州唱春、常州评话、常州道情、常州滩簧、常州小热昏、常州宣卷、金坛啷当、溧阳三跳等。谁又会想到,地方曲艺如此丰富的常州市,现在竟然将要出现断层,后继无人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常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对常州的古老剧种进行了挖掘和抢救,并成立了常州市地方曲艺传习所,承担抢救恢复、排练传统曲目、保护传承人及培育新人的重任。此次观摩演出就是由常州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的一次成果展示。这次常州的地方曲艺保护做法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新的思路。
本场江苏常州地方曲艺发掘学术观展一共有七个节目,包含了常州地区五种濒临灭绝的曲种:常州唱春、常州评话、常州道情、常州滩簧以及常州小热昏。由孙婷、沈国雄导演,许君峰主持,蒋文邦伴奏板鼓,刘云峰伴奏主胡,纪美娟琵琶伴奏。
1.1 唱春《辞海》上面的解释是:“唱春调,即《孟姜女调》,亦名《四季调》。民间曲调,清代流行,常为十二迭,每月一迭,也可用四季分为四迭。每迭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均押平韵。”常州唱春汲取了常州山歌和小调的精华,曲调旧称“常州调”,俗称“春调”,是在常州地区流传较广的民间文艺活动之一。唱春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至清代,与常州道情、滩簧等民间艺术一起风行于世,尤其在江、浙、沪地区相当流行。在本次观展中,黄彪、赵文彬、严建峰、邹文飚、姚秋生、蔡建林表演了常州唱春《十张台子》,孙薇、陈鹰表演了《孟姜女·十二月花名》。
1.2 常州评话多是一桌一椅,两人进行的表演形式,也称为常州大书。常州著名的三大评话艺人之一周玉峰老先生70多岁的高龄,上台表演了《乾隆下江南·花郎秀才》。这个古老的历史题材在周老先生抑扬顿挫的讲解中寓教于乐,弘扬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伟大传统美德。
1.3 常州道情谈炎华、陆云飞表演了《螳螂招亲》;陆云飞、谈炎华表演了《李太白闹文场》。其中《李太白闹文场》是一个很老的传统故事,常州道情很特别的演绎方式,使观众在很轻松的氛围内领略李太白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这正符合了曲艺寓教于乐的本质。
1.4 常州滩簧曲艺的一个类别。清代中叶形成于江浙一带。有前滩与后滩之分。前滩移植昆剧剧目,将昆剧曲词加以通俗化;后滩取材于民间花鼓小戏。表演者3~11人(须为奇数),分角色各自操乐器围桌坐唱。滩簧还包括有苏州滩簧、杭州滩簧、宁波滩簧、本滩等。清末以来,各地滩簧大多发展为戏曲,如沪剧、锡剧、苏剧、甬剧等,形成滩簧系统剧种。此次欣赏的常州滩簧是由居亦琴、万建焕表演的《珍珠塔·羞姑》。
1.5 小热昏小热昏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曲艺谐谑形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是一种马路说唱艺术。始于清光绪年间,原为一种以唱新闻、宣传商品广告的说唱,很多艺人自己熬制梨膏糖,用这种说唱形式来推销。清末民初,杜宝林等民间艺人据其唱调采用隐晦曲折的手法,以“说朝报”的形式,说唱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内容多讽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为避免遭迫害和麻烦,取艺名为“小热昏”,后即以“小热昏”为曲种名,盛行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小热昏,多在露天演唱,形式简单,一副三角架,一张长凳,代表舞台,1人或2人一搭一挡说唱,以小锣或三巧板伴奏。一般先敲小锣,招徕观众,接着讲笑话,说新闻,最后唱长篇。常州此次由张怡、唐寅表演了《说唱小热昏》,讲述的正是卖梨膏糖的故事。
在观摩完常州地方曲艺演出后,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江苏省常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了常州地方曲艺发掘抢救学术研讨会。在会议上,很多专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常州老艺人周玉峰认为,老曲种的保存应该先确定基本形态,然后再进一步想抢救办法。首先需要中国曲艺研究所专家的帮助,其次我们要把老艺人的演出,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定格保留下来。赵玉明认为,常州地方曲艺传习所,应明确传习对象。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东西。应该为保留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但不要为了扩大听众面,大量加入普通话,失去原汁原味。戴宏森认为曲种的排队,规划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恢复回来,这需要全面规划,加强研究。
曲艺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建议,其中田连元专家认为,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人类发展过程中,艺术、技能、技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配套是要有相应的政策来加以保护的。现在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只是目前有点太流行西方的东西了,如街舞,拉丁舞,但东方传统性的代表性的很少,我们现在有点盲目崇拜国外,这些反映出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卑。我们欣赏自己的民族艺术,要把它保留下来,既要有传承,也要有发展。这就需要观众的认可,建立“观众接受心理学”,所以说得让观众接受和认可这些东西,并与时俱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可以,但必须发展,要不就见不得观众了,这就容易自销自灭。我们要有危机感,不同的时代要有不同的改变。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证了存在,保护了传承人,保证了发扬光大。彭俐专家在发言中提到,中国的曲艺是需要挖掘的,常州可以作为一个范例。我们应该做到三点:有声(录音)、有影(录像)、有字(有文章,文字记录)。
除此之外,常州曲艺还必须有传承人,可以成立一个常州曲艺基金会,办一个网站或网上的博物馆,最后可以落实到实地,把曲谱、演出服收集起来。曲艺要和商业、政治、教育相结合;并要争取和文化部联系,通过系列大活动发展起来,号召学生课余时间学习常州曲艺,慢慢形成业余爱好团体。
北大陈泳超专家发言中提到:常州地方曲艺一定要定位清楚,立足于传承。这是方言性的,受众面不可能像北方那么大。这种前现代艺术要当做古典艺术来抢救、挖掘,建立博物馆抢救室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先抢救挖掘,在此过程中挖掘精品,可以在学者中推广或作为古典艺术样式展示。这种非物质文物是很有价值的,可以请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苏州的民间文化相对成熟、兴盛。其实有人想进来研究但进不去,常州应该提供这个学术研究窗口。常州人也可以走出去,无功利地培养听众,常州可以走到北京,走到北大,甚至走到国外,而这一切只要做好字幕就可以了。一定要有人欣赏,并扩大欣赏面。
吕育忠认为:我们对曲艺音乐很重视,曲艺音乐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常州充满民间色彩,并放射出民间智慧光芒,曲艺形成了与百姓同步的特殊品德。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曲艺艺术长青?我们应该:①明确定位,多位共存;②分段保护,多样发展;③重视传承,鼓励创新;④理论先导,人才第一。
这次观摩江苏常州近一年来的抢救成果,觉得深有感触。尤其是从常州市人民政府的重视到曲艺传习所的成立、大量民间曲艺的挖掘抢救到传承人的培养,可以说是用心良苦,这对我们各个地方曲艺剧种的挖掘保护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作用。其实这些古老的曲种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市场的,也并不是说80年后的新一代年轻人就是完全不接受的。在常州的这次曲艺观摩中,也不乏有年轻人的身影,在演出中,我们甚至听到了一个男童发自内心爽朗的笑声。有时候还是挖掘保护工作没有做到位,也许传统古老的曲艺剧种真的应该走出来了,继承前人的成果,并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艺术文化发扬光大。
[1]冯光钰,李明正,周来达.曲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281-291
[2]吴文科.中国曲艺通论[M].陕西:陕西教育出版社,2002.294-339
(2010-11-23收稿)(王一伊 编辑)
1008-6633(2011)02-272-02
J 8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