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度教育”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2011-04-07 17:58符少辉
关键词:过度现象毕业生

周 婧,符少辉

(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中国“过度教育”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周 婧,符少辉

(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中国“过度教育”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高校的招生人数、区域分布以及教育模式来看,中国“过度教育”现象具有长期性、局部性和结构性的特点。“过度教育”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超过了现代经济部门的有限职业需求;高校教育模式单一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缺失;“惟学历论”的职业筛选标准助长了“知识失业”。治理“过度教育”现象必须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举,坚持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供应渠道,适当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过度教育;知识失业;高等教育;中国

一、问题的提出

“过度教育”现象就是指个人所拥有的受教育水平超过了现有工作岗位的需求,教育供给超过了社会的需求,因而破坏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教育过剩、人才浪费、学历高消费或知识贬值的现象。

“过度教育”一词源于1976年美国作家Freeman.R.B的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过度教育的美国人》)。当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人力资本理论的推动下,大幅度增加对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使得高等教育规模空前膨胀,逐步进入到普及化阶段。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造成岗位供应日渐趋紧。而越来越多的高学历者的受教育水平超过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使得他们不得不从事低学历就能胜任的工作,西方教育经济学学者将“知识贬值”和“知识失业”这一现象称为“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美国教育经济学家Henry M.Levin在全面阐述“过度教育”本质及其表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衡量“过度教育”的三种标准:一是指相对于历史上较高受教育水平者而言,现在受相同教育水平的劳动者经济地位下降了;二是受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于事业成就的期望;三是工人拥有比其工作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1]

当前,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总体呈现出“结构性矛盾与供大于求矛盾并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出现失衡,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高知识分子群体就业困难、高知低就、薪资水平下降,出现了个人或社会拥有的教育存量超过社会中现有职业岗位的需要等“过度教育”现象。[2]为此,笔者试结合大学生就业形势,探讨中国“过度教育”现象的特点、成因以及治理对策。

二、 中国“过度教育”的特点及其负面影响

中国“过度教育”现象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性。自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招生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1999年高校招生总数为159.68万人,同比增长47.4%,此后的 2000年扩招幅度为 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10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达到657万。[3]虽然,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7%以上的高速度,但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所需的工作岗位还是远远大于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和在岗人员自然更替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尽管目前总招生人数已开始逐年下降,但由于大学生人数基数大,减少毕业生人数毕竟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短时期内中国的“过度教育”现象还很难消失。

(2)局部性。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差异性大,无论是高校总数,还是各批次高校的数量,东部地区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据邱均平等调查,东部11个省区,拥有全国高校总数的49%,重点高校总数的60%,一般高校总数的44%。[4]另外,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地域优势明显、事业发展前景较好、薪酬待遇较高等多方面的绝对优势逐渐成为了人才的聚集地,大多数毕业生都滞留在大中城市,导致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人才拥挤,失业率高,就业率低;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域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劣势,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缺少,表现出“过度教育”现象的局部性特征。

(3)结构性。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侧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忽视了对职业教育等技能型培训教育的投入,这严重阻碍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人数增长过快,其他教育层次却发展不足的局面。据统计,中国初、中、高等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 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1.93。[5]另一方面,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毕业生也面临不同的处境,一些新兴学科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传统学科专业毕业生由于人数过多,竞争异常激烈,中国“过度教育”的结构性特征日益凸显。

夏再兴认为“过度教育”会导致知识性失业,知识性失业又会进一步加剧“过度教育”,二者形成恶性循环;“过度教育”还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当和使用效率低下。[6]何斌认为“过度教育”会降低毕业生个人的经济收益,导致教育成本和教育收益严重不对等,同时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7]另外,对现有社会阶层来讲,还可能会加剧受教育水平的两极分化:有能力支付教育投资的群体会为自己和子女提供超过一般水平的教育;对于无力支付这笔投资的群体来说,参与这场代价昂贵的教育投资竞争有可能会血本无归,从而对高等教育敬而远之。受教育水平的两级分化,可能会导致社会结构的两级分化和对立,对社会的稳定和协调产生不利影响。

三、中国“过度教育”现象成因

美国经济学家史潘斯从筛选理论、思罗从职业竞争理论、拉菲尔·艾里查理从依附理论等经济学原理、福尔熙从冲突理论、布顿从社会化理论等社会学理论阐述了“过度教育”产生的原因。[8]国内学者马永霞从二元经济结构、高等教育高收益率、教育发展先行与社会关系的不平衡来解释中国“过度教育”产生的原因。[9]

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教育生态平衡能使教育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然而,教育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当高等教育所提供给社会的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科类结构与各科类内部所需的专业、技术结构之间产生严重的矛盾和不协调时,“过度教育”现象将因此变得不可避免。

(1)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超过了现代经济部门的有限职业需求。中国目前正处于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状态,明显存在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传统经济部门由于收入太低,对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者没有吸引力,因此他们就大量寻求现代经济部门的职业。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来看,中国现代经济部门对知识劳动者的吸纳能力是有限的,行政事业单位就业职位短缺,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必然有一部分成为了知识失业者;或者学非所用到一些不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单位就业;或者屈身俯就寻找低于自身受教育水平的工作,形成教育替代(即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人才对较低教育程度的替代),表现为“过度教育”现象。

(2)高校教育模式单一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缺失。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区域性差异过大,在追求高层次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职业院校、民办高校、社会企业以及教育培训机构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出现“穷国办‘大’教育、‘高’教育、‘贵’教育”的怪现象,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形成一种“过度”,并直接导致符合中国实际经济发展情况的应用型人才数量远远不够。另外,中国高校的培养模式与产业结构不协调,高校资源分配、薪酬制度不合理,专业划分过于详细,内部结构失衡,教学内容陈旧老套、缺乏更新,课程、课时设置过多,课程安排与实际专业匹配失调,学生知识面窄,适应性差,毕业生进入社会,不能很好地胜任实际工作岗位,降低了就业能力,这也是一种 “过度教育”。

(3)“惟学历论”的职业筛选标准助长了“知识失业”。职业筛选理论认为,决定劳动者在求职队伍中相对位置的主要依据是他的受教育水平。[8]一些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标准是“惟学历论”,学历层次较高者,说明其实际能力较强;反之,则说明其能力较弱。在选择人才时,受这种人才社会评价标准的误导,就根据求职者的学历高低来判断和选择。而求职者为了获得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会选择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忽视了整个社会对各种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吸纳能力,从而导致从事各项工作的人员所拥有的受教育水平和学历不断上升,超过了实际工作的需要,人才积压、大材小用的情况随之产生。原本专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却要求最低学历为本科,而本科生适合的工作却要求硕士生来做,这就是所谓的“知识失业”,从而助长“过度教育”,使其在社会上不断蔓延和扩张。

四、中国“过度教育”现象的治理

“过度教育”现象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时至今日,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领域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治问题,需要包括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积极加以应对。

(1)适度调整教育结构,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举。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投资结构,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缓解“过度教育”。其次,应正确处理好三级教育的关系,确保社会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初、中等教育的投入,加大对新兴第三产业投资力度,促使新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创造更多适合知识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过度教育”。再次,政府应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传授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以无息借款、股份投资或贷款贴息等方式,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鼓励高职、民办高校健康快速地发展,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它们的潜力,做到“校尽其用”,以减轻正规高等教育的超负荷压力,这样既可节约教育资源,又能有效避免“过度教育”。

(2)适时调整培养模式,坚持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高等院校应及时调整培养模式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改革高校资源分配制度和薪酬制度,走集约型内涵式学校的发展道路。加强对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设置专业。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灌输和思辨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工作技能的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拓宽专业口径,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通过科学的调查,以长远和整体的眼光来预测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根据未来社会的变化和需要来培养人才,加快学科专业综合化步伐,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在规模和质量上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做到既要防止置社会市场需求于不顾的“冷门”倾向,又要防止急功近利的“热门”倾向。

(3)适度调整用人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供应渠道。用人单位要转变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机制,在聘用本企业所需人才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尽量给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更多的机会,不要盲目只招收高学历的人才。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是否适合在这个岗位发展才是选择人才的最佳标准。大量能力出众的毕业生也许并不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高学历,但是他们确实具有极大的发展前途,并且能为该企业带来很大的收益,这才是企业在聘用人才时最应考虑到的。用人单位还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那些没有区域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单位,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与高校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毕业生生源供应渠道,以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库,这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来讲都是互惠互利的好事。

(4)适当调整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扩招已成定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远远赶不上大学生供给的数量,根据供求规律,均衡价格必然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关注今后的职业发展,作好个人规划,找准定位,随着市场供求状况来调整自己对职业岗位的期望值,树立正确的、符合市场趋势的就业观,从“精英”的梦幻中走出来,在新形势下改变“高薪、白领、大城市”的陈旧观念,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理念,重新进行职业审视和就业定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应以扎扎实实地学习知识,积极地发挥自学能力,多学备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增强自己的工作技能与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目标,而不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随波逐流。高学历固然对自己就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工作岗位上想长期立足并不断发展,最终还是靠个人的实际能力。在求职和就业的过程中,将个人能力、知识、价值的实现和国家的需要相结合,这样才能地尽所需,人尽其才,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能有效防止目前存在的“过度教育”现象。

总之,“过度教育”存在的弊端已经日渐凸显,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作为国家、高校、用人单位都应采取措施有效防止这种现象,受教育者也应更新自己的求学观与就业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消除中国的“过度教育”问题。

[1]亨利·莱文.高科技、效益、筹资与改革[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

[2]文冬毛,蓝劲松.过度教育研究的方法、结论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0(1):287-288.

[3]马 扬,陈 茁.过度教育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0(1):285-286.

[4]邱均平,温芳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问题研究——基于201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7):18.

[5]关 洁.浅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J].现代商业,2010(27),159.

[6]夏再兴.中国“教育过度”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何 斌.过度教育现象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9.

[8]陈 磊,朱庆卉.中外过度教育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09(15):206-207.

[9]马永霞.“过度教育”的修正策略[J].教育评论,1999(1):19.

“Over education” phenomenon in China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ZHOU Jing, FU Shao-hui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Colleg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Over education” phenomenon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recently.Viewed from the aspect of enrolment,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educational model, China's “over-educ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long-term feature, locality and structural feature.The main causes for “over education” phenomenon lie in: the supply of graduates exceeds the limited demand; education mod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prives students of employability; the occupational screening standard emphasizing on educational history has fostered education unemployment.This paper then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over education”: to stress importa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higher education; to set up majors guided by the market demand; to establish long-term stable supply of talents.

over education; educated unemployment; higher education; China

G649.21

A

1009-2013(2011)02-0069-04

2011-03-23

周 婧(1987—),女,贵州铜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曾凡盛

猜你喜欢
过度现象毕业生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伤心的毕业生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