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好徽 王红涛 刘志华 刘楠
卓越计划模式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校企合作
张好徽 王红涛 刘志华 刘楠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是企业与高校共同成为人才培养的单位,加深企业的参与度。校企合作是开展工程教育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参照“卓越计划”,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需要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突破口、以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保障、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来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建立校企战略联盟是关键所在。校企合作是开展工程教育的重要途径,以联合教育为主要模式,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校企紧密合作让企业从人才培养的旁观者直接成为全程参与者,从对人才培养无约定的接受者,成为零距离人才培养的塑造者,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企业、市场调研。
目前应届本科毕业生接受市场检验的结果来看,不尽如人意。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企业和市场所需的人才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存在较大的落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学校需要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走向企业、了解企业。企业调研,主要是了解企业未来员工的招聘数量、人才的类型、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等,为专业设置或调整、课程设置等提供决策依据。顺应人才市场需求,贴近企业发展,什么样的人真正符合企业需要,企业最有发言权。
2.引入企业文化。
要培养符合市场、企业需求的人才,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和环境往往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有现代企业的有力支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把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共建,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未来职业的规范和要求。把企业研发、管理、生产经营引入教学各个环节、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及教学组织,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支撑上,贯穿到教学实施的全程塑造中,实现多样性和个性化教学。
3.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渗透“企业思想”的学校教育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利于确定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邀请企业参与设计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使高校培养的学生更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目前在寻求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处于“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地。大多数是校企合作层次较浅。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实习实训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偏少,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生在企业实习一般只能参观内容,而不能真正的进行实训操作,也很少提供劳务报酬。企业希望的是学生能够为其生产经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以谋取企业的最大利润,而不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学生安排在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体,盈利性是其本质特征。是否能盈利是其是否参与任何项目包括校企合作的根本因素。企业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得不到国家任何的优惠政策,反而增加了麻烦和负担。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需要到生产现场接受有关项目的训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企业会为学生安全承担风险。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在校企合作中必须实现双赢,让企业看到校企合作的好处。在和校企合作之前,要先考虑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带来什么效益。大多数企业都会面临对员工培训及新技术研发的问题,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对员工进行培训,企业员工在学校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企业可以将学校作为企业新技术的研发地,企业与学校合作可以节约成本,实现双赢。
让企业看到校企合作中企业获得的利益,让企业全场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真正展开诸如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编著教材、互派人员等实质性的教育合作。加大行业企业在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参与度,从而形成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1.完善法律法规。
对推动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政府也有很多政策支持,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2006]15号文)等文件中,对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在“技术收益免税政策”“教育税收政策”等方面都给出了明确的优惠政策。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积极倡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教育发展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但迄今为止,有关校企合作的立法基本处于空白,使涉及到校企合作相关事务的处理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和处理标准,从而导致校企合作秩序混乱。政府应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
2.加强政策导向。
政府应在政策导向上,按照利益原则,制定和规范旨在鼓励、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第一,政府应统筹经费、统筹资源(包括法规、制度、经费等资源)、统筹信息,协调全局和局部利益、企业和学校双方利益;第二,规划合作方向,搭建合作平台,监督合作落实,评价合作成效;第三,适当政策倾斜,如减免合作企业的税收、学生带薪实习、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创设良好的环境。着力解决企业的利益问题,也就是让企业“有利可图”,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更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政府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会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政府部门应该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建立一个畅通的渠道,协助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和鼓励科技产业化和创新。”[1]
应用型本科能否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需要、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既熟悉业务、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
1.培养专兼结合教师。
专职教师是具有多年工程实践经历和丰富工程背景、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强化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工程实际应用指导学生,兼职教师实行聘任制,采取面向社会和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让他们在学校兼职授课,保证每年能够有一定的时间开展现场实习或指导现场实习、参与企业相关项目开发。
2.让教师走进企业。
“高校教师如果没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不熟悉岗位操作,是很难在课堂教学及教学实践环节中给学生以具体的启发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2]学校需要派遣中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进修,实施不少于一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或让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生产中得到升华。
3.引进企业有工程经历的教师。
着力从企业、科研院所引进有工程经历的教师走进学校,让教师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在共同的教学交流中提高教师的钻研兴趣,促进教师向“双师型”的转化。“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在生产实践、业务实践、技术应用方面实际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会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是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1]戴秋秋,张日桃.政府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结合博弈分析——基于人才培养视角[J].学理论,2009(32).
[2]曹照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Model for Applied-typ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Under the Excellence Plan
Zhang HaohuiWang Hongtao Liu Zhihua Liu Nan
According to the Excellence Plan,colleges should make efforts to cooperate with enterprises in the engineers training.For applied-typ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they should work hard to cooperate with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To realize the goal,applied-typ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need to obtain the assistance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o mobilize the industrial forces to construct their own cultivation goals to which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ty teachers is the key.
Excellence Plan;applied-typ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G642
A
1672-6758( 2011) 11-0024-2
张好徽,硕士,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邮政编码:161005
Class No.:G64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