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辛亥革命*

2011-04-07 14:03陈邵桂朱小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

陈邵桂,朱小舟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

毛泽东论辛亥革命*

陈邵桂,朱小舟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

毛泽东全面历史地论述了辛亥革命,认为辛亥革命既胜利了又失败了;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前期准备;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一次伟大尝试,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毛泽东;辛亥革命;近代中国

毛泽东在辛亥革命时期参加了长沙起义新军,以后又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入研究,诸多精辟论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历史镜鉴。

一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演中指出:“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1]564可见,辛亥革命既胜利了又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从中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当时在长沙读书的毛泽东参加了起义的新军。后来,毛泽东说:“辛亥革命以后,谁要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本人也参加了这次民主革命。”[2]中国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封建皇朝由盛而衰及至灭亡的周期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皇权根深蒂固,胜利者仍然按照历来如此的封建专制模式建立新的封建统治,从没有跳出这样一个历史的周期率,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正如孙中山所说:“几千年来,历史上的战争,都是大家要争皇帝;每次战争,人人都是存在一个争皇帝的思想。”[3]734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诸如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或以建立封建专制王权或以维护封建专制王权为目的,惟有辛亥革命是以消灭封建专制王权为目的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以后,谁要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是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贡献,也是辛亥革命胜利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失败,毛泽东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深入的研究。早在1919年7至8月间,毛泽东撰写并在《湘江评论》连载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即将辛亥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进行对比,明确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实现民众的大联合因而失败了,十月革命实现了民众大联合因而开创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纪元。[4]后来,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针对性更为明确地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5]正因为这样,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关注农村和农民。1925年12月,中共党内存在忽视人口数量最多的群体——农民的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一是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二是只注意工人运动,忘记了农民。针对这两种错误倾向,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认为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也是近代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认清的基本国情依据。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1]609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又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1]692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更为深入地分析了农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辛亥革命的前车之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极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历史证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程中,农民做出了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二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毛泽东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1938年10月,他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1]5341942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讲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时更为明确地指出:“说到革命的准备,1921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不说明以前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以后的历史,也就不能说得清楚。”[6]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前期准备,是毛泽东科学地、历史地评价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一个重要观点。

首先,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物质力量的准备。

一是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在辛亥革命后极大地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使产业工人的数量迅速增长。1895-1913年,中国产业工人由10万人增至20万人,[7]292增长幅度仅翻了一番。而从辛亥革命结束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几年时间,产业工人增长了10倍,达200万人左右,[8]11并成为觉悟的社会集团,逐步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因此,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时有了先进的阶级基础,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即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工人阶级,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就开始以自觉的姿态,为中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1921年,产生了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9]

二是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干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2名代表,[8]25其中董必武参加过辛亥革命并加入同盟会,毛泽东在辛亥革命爆发时参加过起义新军。

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前担任过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总会长,在辛亥革命后担任过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

1930年任红军总司令,1937年任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1911年跟随蔡锷参加过辛亥革命,1915年又跟随蔡锷参加过反袁护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在中央党校讲课时说过:“我一生中有两个老师,一个是蔡锷,一个是毛泽东。参加共产党以前,我的老师是蔡锷,他是我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参加共产党以后,我的老师是毛泽东,他是我现在的指路明灯。”[7]309被尊称为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1905年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1912年担任南京总统府秘书,1917年作为四川代表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政府。

据宋亚平、刘泱泱等学者研究,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具有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约占总人数的1/3,其中同盟会会员约占总人数的10%。湖北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时的10名成员有4人出身同盟会,占总人数的40%。[7]313

其次,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也就是说为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一是在辛亥革命以前,后来参与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身体力行传播马克思主义。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图书馆的书刊中,“接触到其他革命家,著名的如亨利·乔治和卡尔·马克思。”[10]李德学等著《不灭的天火——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断言:“首次见到《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人是孙中山。”[11]宋庆龄说过:“在1896年到1899年这个期间,孙中山曾到过欧洲各个主要首都。根据听过他讲话的一些人的回忆,我们知道,他十分了解在那个时代在世界上起作用的那些力量。在那个时代,工人阶级正在取得革命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在当时的世界上,帝国主义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最凶恶的敌人。孙中山知道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以及他们的活动,他已经听说过列宁和俄国的革命运动。”[12]孙中山早年的这些经历,或许是他晚年提出“以俄为师”,[3]948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日本东京的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民报》第2号刊发朱执信撰写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和拉萨尔的生平和思想。朱执信评价马克思“其所为文,奇肆酣畅,风动一时,当世人士以不知马尔克(马尔克即马克思,为朱执信当时对马克思的译名——引者注)之名为耻”。朱执信在介绍《共产党宣言》时说:“共产主义宣言(即《共产党宣言》——引者注),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他在文中翻译和引用了其中描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线索后来被恩格斯修正过的名言:“自草昧混沌而降,至于吾今有生,所谓史者,何一非阶级争斗之陈迹乎。”[13]这一句话今译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朱执信在文章中还译介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发展生产力的十条措施。正如毛泽东所说:“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14]

二是辛亥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传播。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是自明朝末年以后的闭关锁国,鸦片战争以后虽然被迫打开国门,但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局限下,先进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传播仍然十分有限。直到辛亥革命,国门才真正打开,各种思想理论学说如潮水般涌进来,马克思主义也随之在中国大地更为广泛和深入地传播。毛泽东在1936年和斯诺谈话时回忆在长沙新军的经历时说过:“当时鼓吹革命的报刊中有《湘江日报》,它经常讨论‘社会主义’,我就是从这里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15]先进的中国人吸取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予以特别的重视。孙中山就是最早从反思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之一。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期间就研究过马克思的学说。宋庆龄回忆:“我们在东京的寓所里挂满了地图。我的丈夫藏书不少。每天晚上,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观看中国地图,把开矿和建设铁路的地点标出来。我念书给他听,这些书里面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16]此后,一批探寻指导中国革命科学理论的青年知识分子,其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更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1915年9月,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17]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十月革命的胜利的比较,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主义。

正因为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样一种内在联系,毛泽东在1956年撰写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过:“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18]

三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954年9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后的讲话中,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了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几次性质不同的大的革命:第一次,是奴隶主推翻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类的生产和社会大进一步。第二次,是封建地主革掉奴隶主的命。第三次,是资产阶级革封建地主阶级的命,也就是民主主义革封建主义的命。在中国,就是辛亥革命。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一次。[2]344-354根据毛泽东的评价,可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尝试,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奴隶制崩溃以后,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其中,欧洲开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国则开始于公元前475年的战国时期,前后相距近千年。当西欧主要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在9至10世纪、英国在11世纪后期进入封建社会时,中国已处在封建社会鼎盛的唐、宋时期。孙中山说过:“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在世界中是头一个强国,所处的地位比现在的列强像英国、美国、法国、日本还要高得多。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中的独强。”[3]678-679对此,西方学者也是认同的。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认为:“近代以前时期的各种文明中,没有哪一种比中国的文明更先进,更优越。”[19]可是,到了14-15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当历史的车轮进入16世纪时,中国和西欧主要国家处在了同一水平线上。从17世纪中叶开始,当西欧主要国家陆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曾经先进入封建社会近千年的中国仍然处在封建社会。也正因为这样,一个具有5 000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到17世纪中叶开始落伍。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仍然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而载入人类社会的史册,在形式上也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毛泽东说:“辛亥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一次”,与他在此前15年关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的说法,[1]563是前后一贯,一脉相承的。

综上所述,毛泽东全面历史地评价了辛亥革命。他认为:辛亥革命既胜利了又失败了;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前期准备;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一次伟大尝试,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6.

[3]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39,389.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

[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4.

[7]田伏隆.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8]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

[10]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137.

[11]李德学.不灭的天火——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4.

[12]宋庆龄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90.

[13]中国近代期刊汇刊·民报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6:13.

[14]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0.

[15]毛泽东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8.

[16]钟家栋.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4.

[1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1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6.

[19][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梁于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17.

[20]范忠程.毛泽东与辛亥革命[J].中共党史研究,2001(6).

[21]鲁振祥.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毛泽东半个世纪论说述要[J].党的文献,2002(1).

[22]王佩良.毛泽东论辛亥革命[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3(3).

Comment on Revolution of 1911 from Mao Zedong

CHEN Shaogui,ZHU Xiaozhou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412007,China)

Mao Zedong described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he Revolution in 1911 as:Revolution in 1911 was of both victory and failure;it made preparation for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and it in 1911 is a great attempt of Chinese society's development from lower to higher level as well,and it also a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China's social progress.

Mao Zedong,Revolution of 1911,Modern China

A841

A

1674-117X(2011)03-0066-04

2011-04-11

陈邵桂(1956-),男,湖南新化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朱小舟(1973-)男,江西上饶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骆晓会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结构分析及启示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