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诗意
----意象在《多佛海滩》创作中的运用

2011-04-07 08:24:27○刘
关键词:阿诺德悬崖海滩

○刘 敏

(华侨大学 外国语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一 《多佛海滩》的创作主题

马修·阿诺德(1822-1888)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诗人兼批评家。他的诗作与同时代其他任何诗人的作品相比,更明确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急剧变革所导致的古代文明信仰的崩溃,更敏锐地洞察了掩盖在一片工业经济繁荣景象下的社会危机。《多佛海滩》是阿诺德这类哲理诗的杰出代表,该诗通篇以一种宁静哀婉的曲调,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当时社会生活急剧变革,古代文明沦丧和传统道德崩溃时所产生的迷茫与困惑。[1]89我们在本诗生动呈现的自然景观中看到了主题娴熟的发展,逐渐进入用暗喻来表达诗人思想的海景。该诗以高度赋予的情感高潮结束。多佛海滩诗题目设立的场景是英国南海岸,对阿诺德读者来说那是一个熟悉的场所,每个英国人都耳熟能详。那是离欧洲大陆最近的一处,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很多敌人经过的地方。在莎士比亚作品《李尔王》里,是盲人格洛切斯特·奥洛拉往下跳的悬岩;在伊利莎白·贝若特· 布郎宁·欧罗拉勒(1853)诗中,“迷雾悬崖冷冰冰地直射我。”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佛尔白色悬崖这首歌主张凭着将来战争风云摧毁悬崖,建立一新的王国。这个海岸如此沧桑,它目睹那么多的敌人,盲人试图跳下,悬崖充满迷雾,这些都是不祥的预兆,“迷雾悬崖冷冰冰地直射我”,让人感到发颤。而多佛白色悬崖这首歌的主题则预示着另一种光明的景象,意味着乌云将会过去,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进入一个新的世界。战争风云诗人分几个段落用简朴形象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道理。《多佛海滩》就像济慈的夜莺颂,将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进一步衬托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呼吁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爱,不要尔虞我诈。当阿诺德看着窗外多佛海滩时,没看到海滩的美景,反而听到由英吉利海峡波浪在撞击大白垩悬崖底部时海岸发出的咆哮声。这咆哮声取代以前大海的美景,似乎一场灾难即将覆盖该国大地,就像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提到的悲哀的咆哮,诗歌结尾时,阿诺德也想起了在埃皮波莱高地那场夜战,当雅典勇士看不清楚,误杀朋友和敌人时,对阿诺德来说那预示悲惨命运结局的人类。[2]第一、第二段作者描述大海,海潮,月亮,海岸,一切都是那样平静,海潮涨潮,海岸忽明忽暗,英国悬崖屹立在广阔的静静的海湾,微微发亮,夜风是那样的美。在诗里阿诺德提到这些是吉祥的预兆,是信仰基督教的吉祥和幸福,但这种吉祥和幸福现在又在反弹,人们又回到那无信仰的时代,阿诺德写道:人类幸福的指数是如此的不确定以至于当时英国人生活的世界竟是一个梦境,毫无疑问这是个耻辱。

二 《多佛海滩》的意象使用分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透过很多意象的使用展开其创作的主题,目的是透过这些意象形象地再现英国社会当时让人失望的萧条状况。我们从第一段开始分析:

the sea is calm tonight

the tide is full,the moon lies fair

Upon the straits; —on the French coast the light

Gleams and is gone; the cliffs of England stand,

Glimmering and vast, out in the tranquil bay.

Come to the window, sweet is the night-air!

Only, from the long line of spray

Where the sea meets the moon-blanch’d land,

Listen! You hear the grating roar

Of pebbles which the waves draw back,and fling,

At their return, up the high strand,

……

“The sea is calm”比喻为人们宽阔的胸怀,良好的心态,阿诺德在这里使用了主要意象——“大海”。大海静悄悄,大海既是“象征”,又是 “暗喻”,它指“信仰的大海”。而在灯光闪闪发亮的悬崖,大海和月亮交汇之处,你听到那鹅卵石在波浪退潮时发出的咆哮声,在海滩高处返潮时发出的猛烈的冲击声,喻示着“永恒的悲哀”——当时人们的悲哀,凄凉,心灵空虚之举。一部分英国人的精神已经崩溃,失去了精神支柱。阿诺德在这两段实际上是在用两个鲜明的意象,即“信仰的大海”和“永恒的悲哀”。该诗实质上是围绕宗教哲学观和凄凉、孤独景象展开。阿诺德认为南海岸的人由于信仰缺失已经生活在无望当中,这个观点也渗透在诗歌的最后几行,以悲叹结束。

第二段:

Sophocles long ago

Heard it on the Aegean,and it brought

Into his mind the turbid ebb and flow

Of human misery; we

Find also in the sound a thought,

Hearing it by this distant northern sea.

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很久以前在爱琴海上就听见这声音,给他的心里带来了人类的悲惨抑或是浊浪滚滚跌宕起伏的感受,这里turbid ebb (退潮)相对于自然就像没有信仰的人相对于人性而言,(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的自然景观和悲哀。人类悲哀的浑浊不清的退潮来回流动,喻示着这里人们失去信仰,心理动荡不安的局面。在这遥远的北海边我们从声音里也听得出一种思潮在起伏。

第三段:

The sea of Faith

Was once; too,at the full and round earth’s shore

Lay like the folds of a bright girdle furl’d.

But now I only hear

Its melancholy, long, withdrawing roar,

Retreating, to the breath

Of the night wind, down the vast edges drear

And naked shingles of the world.

但信仰的海洋从前也曾经饱满,把大地环抱,就像一条光亮的腰带连接成一气。这一节开始作者用明喻的手法使用一种并非悲哀但是快乐的意象,这种意象和第一节诗里表达的大海的意象产生的美感相似,表示一种有信仰的快乐。中间部分谈到海潮退潮令人伤感的长时间的咆哮,“roar” (咆哮)是一种意象,着力点在于批判当时英国人在道德、政治、社会各个层面上处于瘫痪的精神状态。作者又转向潮水本身的行为,我们看到作者又用暗喻的手法将退潮比喻成现代人信仰的缺失。[3]咆哮又倒退至夜风。“夜风及落潮”象征着人们精神状态又倒回到以前没有信仰的年代,人们没有希望,没有寄托。

第四段:

Ah,love,let us be true

To one another! For the world, which seems

To lie before us like a land of dreams,

So various, so beautiful, so new,

Hath really neither joy, nor love, nor light,

Nor certitude, nor peace, nor help for pain

And we are here as on a darkling plain

Swept with confused alarms of struggle and flight,

Where ignorant armies clash by night.

该段以对爱的呼求开始,以著名的隐喻结束。评论家在开始两行的解释各持不同见解,有一种认为那是一种随意的表达,整节都被诗歌阴暗的画面所笼罩。另一种认为那是一种反对破碎信仰世界的观点。阿诺德一个传记作者描写Being true /to one another为一个不稳定的概念,现代城市的爱暂得安宁,但中世纪后没有什么能保证情人之间爱的忠贞。[3]作者用明喻的修辞方法将世界比作梦境,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如此美丽,如此新颖,但却没有欢乐,没有爱,也没有光明和平安,喜乐,痛苦时也无人帮助。作者呼吁情人之间要真诚相爱。缺乏爱和光明坦荡,由于渐失的忠诚,这个世界就是一种混乱无序。诗歌描绘在埃皮波莱高地那场夜战结束,很多朋友被误杀,士兵站在黑暗的平原,被浑浊不清的战斗和厮打席卷,一夜之间无辜的部队被覆没。作者将这一状况比喻成悲惨命运结局的人类。那场战役发生在晚间,进攻部队在黑暗中打得晕头转向,很多士兵无意中互相残杀。作者在此用明喻的手法最恰当地表达了对人类当时生存状况的阐述,预示人类那时生活无目标,生活在黑暗当中,就像那场战役。该意象和第一节首尾呼应。

维多利亚诗人马修·阿诺德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描绘了多佛海滩现在和过去的不同景象,衬托了不同阶段人们的精神状态,并以当时英国社会人们的失败收笔。就像阿诺德在诗里描写的那样,在多佛海滩,耸立在英国悬崖和法国海岸之间是被海浪冲击的大海,信仰的大海也曾经是能够托起人类生活希望的繁荣的,完整的大海,通过使用“大海”这个意象作为信仰的大海这个比喻,阿诺德似乎在强调一个事实,即人在一系列进进出出的波浪中游离,只有将他再次从此波浪中摆脱才会使他离幸福越来越近。[4]

三 结 论

一个伟大的时代往往是从一首伟大的诗歌开始的,或者是用一个伟大的诗人去证明的。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在人类文学史上,那些最经典的诗歌无一不是用最凝练的语言,最丰富的想象,最精巧的构想表达出最普遍的哲理,最质朴的感情,以及最深刻的感受……[5]我们知道,诗歌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诗人和你交谈的方式,它是各方面知识的体现。诗歌揭示世界隐含美的面纱,它也是作者一种情感体验后思想和感情产生、融和的凝结。一些体验让作者产生如此强烈的想象力,他想把这些体验记录下来,但起因也许是自然或其它什么事情的一个人,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件偶然的事情,一些让人激动的事情,让人困惑或失望的事情或诗人从生活中总结的对生活的新的理解[6]。阿诺德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评论家,他对诗歌的创作和评价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了“诗歌即人生批评”的著名观点,首先,诗歌要具有思想性,批评性。阿诺德认为诗人应该对人生和世界有着充分的理解,然后才有可能在诗中反映出来。现代的人生与世界瞬息万变,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如果要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话,他的诗就一定要具有很大的批评性,否则它将成为一桩比较贫乏和生命短暂的事业了。其次,诗歌还要具有道德性、严肃性。就是说,一首诗歌不光是让人赏心悦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读者从中悟出人生的评价和真缔,反映生活的秩序和规则。再次,诗歌还应该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诗意。[1]90

《多佛海滩》是阿诺德诗歌中的名篇之一,反映了19世纪西方社会中的宗教信仰在达尔文《进化论》和地理大发现促成地质学研究的发展冲击下普遍沦丧的危机。诗人在海边借着“大海”这个景色抒发情怀,百感交集,联想到希腊悲剧学家索福克勒斯很久以前在爱琴海上听见它给他的心里带来了人类的悲惨浊浪滚滚的起伏景象。引出自己对这个信仰危机时代的担忧和悲叹,要求爱人与自己真诚相待,以求在动荡不定的世界上找到心灵安息之处。诗中讨论的信仰危机是当时诗人所处时代的危机,但类似的危机在不同国家不同年代都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时代,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读后可能都有心灵的震颤。对思想信念和社会角色都处于转型期的一代又一代年轻读者来说,这首诗尤其有感染力,诗中所表现出的对世界捉摸不定的感觉和对爱情的诉求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参考文献:

[1] 吕佩爱.“信仰之海”潮退的哀歌——读马修·阿诺德的《多佛海滩》[M].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2] Commentary by Ian Lankashire[EB/OL].(2002-09-09) [2010-05-10].http:∥rpo.library.utoronto.ca/poem/89.html.

[3]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EB/OL].(2007-05-05)[2010-05-10].http:∥en.wikipedia.org/wiki/Dover_Beach.

[4] the sea as metaphor in Dover Beach[EB/OL].(2007-05-05)[2010-05-10].http:∥www.lotsofessays.com.

[5] 孙晓玲,高 威.一次读完30部诗歌经典[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8.

[6] L J Blake, Angus,Robertson.patterns in poetry[M].LTD.1966.

猜你喜欢
阿诺德悬崖海滩
多彩海滩
连云港文学(2022年2期)2022-05-10 10:43:32
弗朗西丝·阿诺德将微生物变成生命工厂
英语文摘(2020年3期)2020-08-13 07:27:06
悬崖采割夏至蜜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悬崖
海滩假日
猜年龄
喜剧世界(2017年11期)2017-12-05 17:44:52
留住夏天味rimini rimini海滩包
工业设计(2016年7期)2016-05-04 04:00:59
悬崖边的树
快乐语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26
悬崖边的树
守旧者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