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范式的演变与论争

2011-04-07 01:07:53侯艳兴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史家妇女研究

侯艳兴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241)

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范式的演变与论争

侯艳兴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241)

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都受到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启示,两种范式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妇女史发展经历了“受害史”、“英雄史”、“分离领域”、“多元与差异”四个阶段,演变成社会性别史。但是双方在概念理解、理论方法、政治目的以及研究范围上迥异。研究社会性别史,不仅可以开阔理论视野、拓宽史学领域、发掘新的史料、提出新的观点;而且其开放性的特色,必将对传统史学全面渗透和改造,即与传统的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进行平等的对话。

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史;妇女史;论争

社会性别史自从在欧美学术界产生以来,尽管备受许多主流历史学家的反对,经受了诸多激烈的争论,作为一种新文化史,却已经在欧美国家的历史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什么是社会性别史,其发展轨迹如何,与妇女史的关系怎样,其出现之后,在史学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将在本文中回顾与思考。

一 社会性别理论

在西方学术界,学术与运动紧密关联,社会性别理论是其互动的结果。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已经激起了三次高潮,1970年代,社会性别理论成为第二次高潮的理论核心[1]。为了反击生物决定论,女权主义者用社会性别(gender)来代替生理性别(sex),从语言上打破传统,并在文化上揭示女性的社会文化含义。当然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有一个过程,最早是在盖尔·鲁宾(Gayle Rubin)《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中提出“性/社会性别制度”概念[2],后来妇女史学家琼·凯利-加多(Joan Kelly-Gadol)用“性别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制度中的两性关系”来表达“社会性别”概念[3]。但是这一时期的“社会性别”没有脱离语法概念的范畴。

直到1988年,女权主义史学理论家琼·斯科特(Joan W. Scott)对社会性别理论进行了再次阐释。最主要的贡献是她把社会性别从语法概念转变为分析范畴。她在1988年发表了著名的《社会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效范畴》一文中,对“社会性别”作了如下界定:社会性别是诸多社会关系中的一分子,是基于能观察到的两性差异之上的;社会性别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途径。基于此定义,斯科特认为社会性别作为社会关系的一分子,其涉及到四个互相关联的方面:1)具有多种再表现形式的文化象征;2)对象征意义作出解释的规范性概念(在宗教、教育、科学、法律、政治理论中表达);3)政治和社会机构组织;4)主体身份的历史构成[4]。该文突破以往女权主义理论的局限,斯科特主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社会性别”:1)不能去寻找单一的根源来解释社会性别等级关系,而必须设想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历史过程。2)不去追求普遍的一般的因果关系而是去寻求对事物意义的阐释[5]。3)要解释意义,就必须既研究个人主体又研究社会组织体系,说明两者间相互关系的性质,因为两者对理解社会性别如何发生作用,变化是如何产生的都至关重要。4)需要改变把社会权力看作统一、连贯、集中的观念,而代之以福柯的权力概念,即,权力是在社会力量领域中由话语构成的、弥散分布的不平等关系。5)在这些过程和结构中,探究人的能动性,以及语言对人的限制和提供的磋商较量、抵抗和重新阐释的可能性[4]。

思考斯科特的“社会性别”理论,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一,社会性别的概念强调文化在人的性别身份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认为性别是文化指定、文化分配、文化强加的。其二,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为重新思考性别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因为如果没有“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形成社会性别问题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历史特点就会被忽略[6]。其三,作为表达权力的一个基本场所或途径,社会性别同权力的观念和权力的构成牵连在一起,因为权力的分配(对物质资源和象征意义资源的控制和支配)经常以社会性别观念为参照。考察社会性别观念如何构成和合理一些社会关系,便能够看到社会性别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看到在特定的情况下政治是怎样构成社会性别的,社会性别又是怎样构成政治的。

二 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

社会性别理论的出现,成为了一种挑战传统史学性别盲点的社会文化反思的概念形式[7]。给妇女史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工具,尤其是斯科特的社会性别理论,使得妇女史演变为社会性别史,继而“社会性别”实实在在地成为历史的一个有效分析范畴。但是妇女史与社会性别史的边界很模糊,这一点将在下文论述。即便如此,大家普遍认为,1980年代后期的社会性别史是一种以后结构主义方法为指导的社会性别史,与1970年代的冠以“社会性别史”而实际上是用社会性别理论指导的女权主义妇女史是有区别的。从1970年代西方妇女史发展至今,其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

妇女史的第一个阶段被称为“受害史”。其主要揭示在整个西方文明的过程中,女性在性、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所受男性压迫、剥削的程度。

妇女史的第二个阶段被称为“英雄史”或者“贡献史”。在这个阶段,妇女史家把目光投向那些走出传统角色,与男性成功竞争的女性们。这些女性并非男性的消极被动的牺牲品,而是积极的行动者或者成功者;然而,这样的研究亦存在着缺陷,那就是这些妇女不具有典型性。

妇女史的第三个阶段试图扩大历史重要性的定义。妇女史家继续把女性视为积极的行动者,而并非仅仅是消极的受害者。此时,已经是1980年代,她们开始用社会史的方法研究妇女,对下层的妇女的教育、婚姻、家庭、人口流动等进行考察研究,甚至一度特别关注所谓“妇女的领域”,即“分离领域”。但是这一时期的妇女史研究被女权主义史学者讽刺为“添加史”或“加点女人,然后搅匀”[8]。所以,这种妇女史仍然是一种剩余史。

1990年代,妇女史进入了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妇女史家们特别强调妇女生活的多元与差异。随着社会性别从语法概念转变为分析范畴时,社会性别理论广泛运用到史学中来,而且这一维度和视角成为妇女史研究的新趋势。1990年代出现了社会性别史转向。有些学者坚持使用社会性别史(gender history)这个称谓,还有一些学者仍然坚持使用妇女史(women’s history)。但是他们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性别维度的重要性,强调妇女作为一种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建构;除此之外,他们在强调把社会性别作为一种分析范畴运用到历史中来的同时,也强调必须与相关范畴(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种族、民族、阶级、性向等)进行交叉考察与分析。紧随其后,社会性别史又受到后结构主义的影响,特别强调差异(difference)和多元的社会身份认同(identity)[9]。

三 两种范式之论争

由上可知,社会性别史滥觞于妇女史,但并不等于说社会性别史就是妇女史,或者妇女史就是社会性别史。其实,社会性别史大异于妇女史。有关此,学术界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一)在对社会性别理论这一分析工具的理解上

在1970年代,女权主义妇女史家运用性别理论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妇女史,但是他们把“社会性别”这个术语只是作为一个描述性的工具,而并非分析性的工具,他们在其历史著作中把“社会性别”代替“男性”或者“女性”,这样显得比较中性。而有些学者把“社会性别”作为了一个分析性的工具。卢德米拉·卓达诺瓦(Ludmilla Jordanova)提出“社会性别绝不是另一种讨论妇女的方式”,她接着说:“社会性别讨论的不是男人或女人这样的实体,而是讨论与男人女人(自然人)相关的各种属性是如何排列的”[10]。另一位性别史学者乔伊·帕尔(Joy Parr)回顾了相关的诸多观点,颇有见解地指出:“妇女史旨在揭示偶然的历史分类和经验是如何改变女性生活的,而性别史目的在于把‘女性’这个分类本身历史化。”[11]由此可见,在如何运用社会性别这一概念范畴时,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之间产生了分歧。

(二)从研究方法来看,社会性别史受后建构主义方法影响深远

后结构主义思想的采用使社会性别史家对事物的前后关系、多种状态、细微差别及矛盾冲突更为敏感,他们不太乐意用线性的观点看待过去采纳那些宏大的、席卷一切的概括[12]241。他们更注重文本与话语。而正因如此,遭到了妇女史家的诟病,其认为社会性别史家重视语言文字和文本分析,忽略女性经验,而且根本否定以“女人”作为分析的类别,等于否定历史中女性的存在以及她们奋斗去改善生活,找寻自己的认同的努力。而且语言分析只看局部的政治斗争,忽略结构上的问题,虽然突显了差异性,却未察觉到日常生活中权力关系在物质层面的彰显[13]。

(三)从女性主义的政治目的来看,社会性别史家的后结构主义研究的基本假设是没有绝对的价值存在

如此一来,社会性别史家根本否定性别歧视的存在,遑论提高女性地位。有些妇女史家甚至认为用后结构主义方式所做的社会性别史,基本上就是20世纪末父权制度的反扑,把学术研究象征父权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换上拉康和福柯而已。其目的是在瘫痪妇女运动与女性主义,让妇女把精神花在文字和论述的分析,而无心于政治改革、争取男女平等与解放妇女[14]。正如琼·霍夫(Joan Hoff)所认为,社会性别史的转变只会“割断”妇女史与其政治根源的联系,“并会把女性的经历,女性在独特历史背景下肯定自己,改善自身处境的斗争简化成纯粹主观的描述”[12]243。因此,在学术领域,一场政治角逐也随之进行。妇女史在欧美大多数高校历史系已经成为了一个既定的领域。然而社会性别史仍然没有取得同等的地位。正如传统的历史学家抵制妇女史的发展一样,一些妇女史家也抵制社会性别史的发展。妇女史家近来在在她们的男性同仁中赢得了一定的安全与尊敬。她们担心系统地研究社会性别将把目光重新投向男人,妇女将再次被边缘化,及至被忽视[15]8-10。

(四)从研究范围来看,社会性别史的研究范围也比妇女史的研究范围大

早期的妇女史家研究“分离领域”。“分离领域”指的是把妇女史研究与主流史学相互区别开来。有些学者认为,这样的分离领域使得妇女史成为形成专门的女权主义“她史”(hertory)的最佳机会,而社会性别史的研究会忽视妇女史的地位,乃至被剥离。主张妇女史转变为社会性别史的学者认为,妇女史研究并没有产生一个妇女史倡导者所希望的新的“宏大叙事”和单独的“她史”,而仍然是一种剩余下来的历史。反倒是如今有些妇女史家提出了社会结构的“性别化”,或者提出了不平等的性别权力。这种语言的创造,表明了妇女史家的分析早已意识到要把妇女的地位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来思考。而社会性别史家坚持声称就是把这种隐晦变得透明,它绝不是借巢生蛋(not a cucioo in the nest)[16]。

除此之外,即使是妇女史,女权主义妇女史家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来研究历史,被称为两性关系史。如,西方学者在1990年代,运用社会性别的理论视角与方法来研究历史,撰写了一批有分量、有新意的作品。如这一时代出版的五卷本著作《西方妇女史》,主编者乔治·杜比(Georges Duby)、米歇尔·佩洛特(Michelle Perrot)便坦言:“与其把它看作是妇女史,不如把它看作是一部两性关系史。”[17]但是,社会性别史不仅深化了妇女史的研究,丰富了两性关系的研究内容,而且还引发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男性史。在过去的几年里,为数不多的一些研究性别的史家已经开始挑战只把妇女和性别结合起来研究的传统做法,提出了男性史的问题。虽然至今发表的论述相对来说还是很少,但是随着男性史学者开始研究“男性霸权”的历史结构及其种种变体,他们要问的是“成为一个男人意味着什么”,“有关男性气质或男人特质的社会建构是如何影响男性有所为、有所不为”[15]8-10。美国的社会性别史发展如今日益重要且臻于繁荣,笔者比较倾向于一位社会性别史家这样看法:社会性别史,有别于其他历史的形式,其主要关注社会性别认同的多元性与流动性。当社会性别史家用行动去研究社会性别认同时,他们较少关注人们所作所为,更多关注的是:男人身份(manhood)和女人身份(womanhood)是如何被建构的;社会性别建构是如何以及为何因时而变的;社会性别建构的过程在男人和女人的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15]8-10。

尤有进者,社会性别史并不一定要研究男性女性,他还可以与政治、经济、外交等结合研究。比如在外交史上,Emily Rosenberg开始利用“社会性别”的意象(images)和象征(symbol)去解释和研究外交关系。举例来说,家庭中女人依赖男人的社会性别关系,常常被用来合理化大国可以宰制小国的外交关系。此外,外交史家接受后结构主义挑战权力关系的特质,在外交史研究上,可以避免毫无批判地接受强国的定义,并且可以挑战普遍所接受价值,甚至挑战传统外交史的解释[18]。所以“社会性别史”提供一个宽广且有用的研究典范和解释框架。不但能够描绘男女之间的冲突和差异,也能描绘女人之间的冲突和差异;不但能够解释女性的历史,还能解释所有的历史[19]。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妇女史与社会性别史主要区别如下:其一,妇女史从“添加妇女”到“分离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学术影响和成就,但是同时也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而社会性别史超越了这一局限;其二,妇女史研究主要追寻女性主体的历史,而社会性别史转到了主要探求关系的历史;其三,妇女史研究主要是女性群体,而社会性别史可以研究一切历史现象,不一定要有女性;其四,随着后结构主义、文化转向和语言学转向影响和发展,社会性别史力图抛弃“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并对主体去中心化,同时强调语言在创造历史意义中的不可或缺的中心地位;其五,要进行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研究,即,要把社会性别与阶级、辈份、年龄、国族等范畴进行相互交叉研究,因为,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不能去寻找单一的根源来解释社会性别等级关系,而必须设想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历史过程,而这个历史过程是多面向的,包括其他范畴。

四 余论

从以上社会性别理论及社会性别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社会性别史,比传统史学视野更宽阔,因为,社会性别史将史学全面渗透和改造,其具有开放性,与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进行对话,力图拓宽传统史学的内容。诚如史学家林·亨特(Lnn Hunt)所言:社会性别史不会被边缘化,因为它正带领着我们对史学研究树立新的观念[20]。

当然,对我们中国史学界而言,社会性别理论或者“性别视角还是比较新颖的”[21]。笔者建议,进行中国社会性别史的研究亟待开展两项任务。一是开展文本分析;二是本土化实践的研究。为何要进行文本分析,因为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材料并非不言自明,种种文本只是一种历史再表现(representation)。文本分析不同于追求所谓可辨识的、可挽救的“事实”,而着重对于再表现的历史分析[22]。那如何进行文本分析呢,可以使用修辞、语言、身体和性象征符号来解读社会性别观念对文本的影响[23]。譬如,当代法国年鉴学派第四代的重要代表人物夏蒂埃认为:“以社会性别为例,尽管有关女性劣势的表征铭刻在女性本身的思想之中,但这并不排除有可能出现偏离和操弄,能够将业已塑造成型以确保臣服与服从的表征,转换成抵抗的工具和认同的确认。”[24]在此方面,中国学者侯杰先生研究得非常出色[25]。至于本土化实践,社会性别(史)理论毕竟是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的产物,在与中国历史结合之时,不能生搬硬套,食洋不化,一定要结合中国的时代背景去研究,切入中国的文化脉络去考察。

[1]李霞.平等权、社会性别女权主义的理论路向[J].学习与探索,2005(4).

[2]盖尔·鲁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M]//王政.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21-81.

[3]琼·凯利-加多.性别的社会关系:妇女史在方法论上的含义[M]//王政.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82-100.

[4]JOAN W S. Gender: 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J].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86,91(5).

[5]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阐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

[6]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7]GISELA B. Women’s history and gender history: aspects of an international debate [J]. Gender amp; History, 1989,1(1).

[8]LOUISE A T. Gender, women’s history, and social history[J]. Social Science History, 1989,13(4).

[9]杜芳琴.妇女/社会性别史对史学的挑战与贡献[J].史学理论研究,2004(3).

[10]LUDMILLA J. Gender and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J]. British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1993(26).

[11]JOY P. Gender history and historical practice[J]. the Canadian Historical Review, 1995(76).

[12]汉娜·芭克.18世纪英国的性别:地位、表象和责任[M]//李宏图.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北京:三联书店,2003.

[13]JOAN H. Gender as a postmodern category of paralysis[J]. Women’s History Review, 1994(3).

[14]CHRISTIE F, JOAN H W. Femininities and masculinities-new metaphor for the nineties[J]. Journal of Women’s History, 1990,2(2).

[15]SYLVIA D H. A history of gender in America: essays, documents, and articles[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2003.

[16]JUNE P, AMANDA W. Playing the gender history game: a reply to Penelope J. Corfield[J]. Rethinking History, 1999,3(3);

[17] PENELOPE J. C. From women’s history to gender history: a reply to “playing the gender history game” [J]. Rethinking History, 1999,3(3).

[18]ROSENBERG E S. Gender[J].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1990,77(1).

[19]俞彦娟.从妇女史和性别史的争议谈美国妇女史研究之发展[J].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2001(9).

[20]LYNN H. The challenge of gender: deconstruction of categories and re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s in gender history[M]//HANS M, TREPP A C. Geschlectergeschichte und allgemeine geschichte: herausforderungen und perspektiven. G·ttingen: Wallstein Verlag, 1998:84.

[21]王建中.性别视角与历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5-04-01.

[22]KATHLEEN C. Gender history in practic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bodies, class, and citizenship[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3-62.

[23]NIYOGI R. Gender, politics, and rhetoric in Byzantium, 1025-1081[M]. Chicago: Illinois Chicago University, 2005:177.

[24]米格尔·卡夫雷拉.后社会史初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25]侯杰.文本分析与中国近现代性别史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09(3).

(责任编校:文君)

SocialGenderHistoryandWomanHistory:ParadigmDevelopmentandDebate

HOUYan-x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Social gender history and woman history get the inspiration of social gender theory. Two paradigms have complex relationships. Women’s history come through four phases including “victim history”, “hero history”, “separation sphere” and “diversity”, which evolves to social gender history. But both of them are different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cept, theory and method, politics aim and study area. The study of gender history can not only open up the vision of theory, develop the field of history, find new historical material and bring forward new ideas, but also reconstruct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because of its character of opening. That is to say, gender history will have an equal dialogue with traditional political history, intellectual history, economical history, cultural history, social history and diplomatic history.

social gender; social gender history; woman history; debate

2010-11-24.

侯艳兴(1979— ),男,江苏靖江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C91-09

A

1673-0712(2011)01-0041-04

猜你喜欢
史家妇女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身边雷锋
雷锋(2022年3期)2022-04-12 13:02:50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当代妇女的工作
视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全能”爸爸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