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 吴才兴
在《毛泽东选集》(1952年版)第一卷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下有这样一段注释:“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通信,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而写的。”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也收入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但该文下面的注释和1952年版中的注释稍显不同:“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对比1991年版和1952年版的注释,可以发现1991年版中的注释更为详细。那么,为什么这两种版本中的注释会不一样呢?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呢?
面临艰苦环境,林彪怀疑“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革命暂时进入低潮,毛泽东领导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此时,革命根据地处于初创时期。面对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充满了艰苦的斗争。1928年5月,林彪自从登上井冈山以后,眼见敌强我弱,环境艰苦,前途渺茫,心存许多疑虑。担任了第一纵队司令员后,他还曾多次散布,“现在边界很困难,只有红米饭、南瓜汤是不行的,一定要打出山去,否则没法维持”。
罗霄山脉高耸入云,红色区域与外界隔绝;还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下,部队中流行着一种带有悲观情绪的拼命主义。一种黯淡和悲观的气氛如同山中湿雾在井冈山蔓延散开。其实从大革命失败后,加上此后一系列的挫折,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暴动,以致在党内和红军内部始终笼罩着一种悲观的气氛。跟随朱德上了井冈山不久,林彪的悲观情绪就开始流露出来。而且随着井冈山斗争环境的艰苦、形势越来越严重,林彪便经常说些“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之类的牢骚话。有的干部们也曾私下议论起“红旗能打多久”和“井冈山要守到何时”等问题,林彪受到了这种情绪的感染,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提出“井冈山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他的这种悲观情绪甚至在公开场合也表现出来。
毛泽东对井冈山斗争环境的艰苦并不否认,他也感到寂寞和清冷。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坦诚地写道:
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形势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起来;和敌军打仗,不论哪一军都要硬打,没有什么敌军内部的倒戈和暴动。马日事变后招募“暴徒”最多的第六军也是这样。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终了。
即便如此,毛泽东仍然没有放弃他那“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的信念。他要朝着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
是坚持巩固的根据地,波浪式地向外发展,而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还是分散出击,打到山外!闯州过府,形同流寇,这是当时的重大原则问题之争。林彪力主分散出击。1929年5月18日,在瑞金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讨论时局和红军的行动计划。林彪在会上发表了悲观的言论,主张红军在粤赣边界区域流动游击。林彪的发言受到毛泽东的批评。红军攻占福建上杭县城后,林彪居然几次给前委写信,提出要去上海工作或者去苏联学习。
1930年元旦,林彪提笔给毛泽东和陈毅写信,信的内容除向他们俩人祝贺新年外,还建议新前委召开一个扩大会。在信中,林彪坚持对形势的悲观估计,怀疑“井冈山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对于林彪提出的这个问题,毛泽东十分重视,他认为这种思想并非林彪一人所有,在红四军、全党也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而这种悲观主义看法的思想根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殖民地的特点搞清楚。而正是中国社会这个最主要的特点,造成中国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敌人又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阔的农村尤其是各省间的交界地区和偏远的乡村,敌人则无法占领,成为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恰恰就在不同统治集团的缝隙中,在四周的白色政权中,能够有红军、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伴随着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
现在林彪来信征求意见,毛泽东想利用这个机会以党内通信的书面方式,对红四军内部存在的悲观情绪进行一次系统的批评,进一步阐明他对革命前途和革命道路的看法。
毛泽东回信林彪,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经过几天的思考酝酿,毛泽东于1930年1月4日在古田赖坊村协成店,展笺挥笔写了起来。毛泽东完全是用回信的口气写的,开头即说:“新年已经到来几天了,你的信我还没有回答。一则因为有些事情忙着,二则也因为我到底写点什么给你呢?有什么好一点的东西可以贡献给你呢?搜索我的枯肠,没有想出一点什么适当的东西来,因此也就拖延着。现在我想得一点东西了,虽然不知道到底与你的情况切合不切合,但我这点材料是现今斗争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使于你的个别情况不切合,仍是一般紧要的问题,所以我就把它提出来。”
毛泽东继而语重心长地写道:“我从前颇感觉,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悲观的。去年5月18日晚上瑞金的会议席上,你这个观点最明显。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你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闽粤赣交界三区域的游击,同时在三区域也没有建立赤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此也就没有由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随即,毛泽东从分析国内的政治形势人手,阐述了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坚持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方针、政策,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信中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人土地革命的,扩大农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对林彪等人产生的悲观主义思想进行了批评,指出: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是弱的,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二、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三、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1928年底到1929年初,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三次“会剿”,好像很有力量,其实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已十分露骨,军阀混战业已形成,实质上这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降,革命潮流开始复兴。四、现实的客观情况是,各种矛盾都向前发展了,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
毛泽东在回信中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地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革命的力量虽然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他断言: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而距‘燎原的时期,是毫无疑义的不远了。”
在信的最后,毛泽东以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勉励林彪振作起来,丢掉悲观情绪,迎接革命事业对他的选择,不辜负他本人对林彪的厚望。毛泽东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之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茫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写到这里,毛泽东吁了一口气,在信最后加上一句:“我的不对的地方,请你指正。”
毛泽东的回信,深入浅出,直抒胸臆,说理精辟生动,说服力很强,批评时以理服人,虽然毫不留情,但用词非常委婉。出于对林彪的爱护,毛泽东还特意把林彪的悲观思想和单纯的军事观点、流寇思想作了区别,期盼之情溢于言表,足见对林彪的信任和关怀。当然毛泽东的信不仅批评教育林彪一人,而是为了纠正在红四军党内较长时期内存在的悲观主义思想。所以毛泽东的这封信不仅传送给林彪,而且要求红四军政治部把这封信公开印发,供全军阅读和学习,教育红四军所有党员和广大干部战士。
毛泽东的这封回信是继《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之后又一篇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马列主义光辉著作,标志着中国革命的“乡村为中心”,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确立和形成。此文之重大历史意义已为中国革命的实践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所证明。
林彪一个月后,才读到这封信,读后深受触动。
林彪曾妄想翻案,回信历经波折恢复历史原貌
延安整风运动中,为了教育全党同志,让大家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经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决定,由毛泽东亲自主持,于1941年12月在延安编印了《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作为整风的重要文献,供参加整风的高级干部学习。书中收录了毛泽东写给林彪的这封信。此后,1942年中央军委编印的《军事文献》,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印的《两条路线》,1944年中共中央北方局编印的《抗战以前选集》,1945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编印的《党的路线问题选集》,1947年12月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编印的《毛泽东选集续编》,均相继选用了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信。
通过整风运动,清除了王明教条主义在党内的影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旗帜——毛泽东思想。随着党内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学习,需要集中编辑一套毛泽东的文献。1947年秋天,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局已趋于稳定,中共中央东北局开始酝酿筹划把过去陆续发表和延安整风时期编印的《两条路线》等文献集中有关毛泽东的著作,加以整理、汇编,出版一部《毛泽东选集》。
由于毛泽东这封给林彪的信的特殊历史地位,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此曾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编选毛泽东的文集时,要收入这封给林彪的信。了解这一情况后,时任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林彪于1948年2月12日致电中共中央宣传部,表示这封信的内容有很大的宣传教育意义,他本人同意向党内外公布,但“为这不致在群众中引起误会起见,我认为只公布信的全文,而不必公布我的姓名,就好些”,以免对中央内情不了解的人发生种种无谓的猜测。
林彪当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和东北军区即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作为一个主持一方军政的主要负责人,林彪的顾虑不能说没有道理。出于对林彪的爱护与关怀,毛泽东收到林彪来电后随即作出指示:(一)这封信不要出版;(二)请陆定一、胡乔木负责将这部选集的书稿全部审阅一次,将其中不宜公开发表的及不妥当的地方标出,并提出意见,待修改后再出版,并让东北局暂缓印行和翻译成外文。因此,按照毛泽东的指示, 1948年出版的东北书店版和晋察冀版《毛泽东选集》,没有收入这封信。
然而,这封信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50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由中央统一编辑《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亲自主持其事,这封信再次入选。不过,为了不引起党内同志对林彪的误解,出于对林彪的关心和爱护,毛泽东将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对信中指名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然而,毛泽东怎么也不会想到,权力野心逐渐膨胀的林彪对那段历史会有不认账的时候。
1969年,已成为中共中央唯一副主席的林彪重返井冈山,远眺竹林云海,近聆流水潺潺,一时兴起,填下了一首《西江月·重上井冈山》的词,并送呈毛泽东阅:“繁茂三湾竹树,苍茫五哨云烟。井冈山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红日光弥宇宙,战旗涌作重洋。工农亿万志昂扬,誓把敌顽埋葬。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没蒿莱,生死艰难度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尽开颜,斗志不容稍减。”毛泽东看后,微微一哂,用红铅笔在“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下面重重地画了二条粗杠,并打了一个问号,说道:“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
199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修订《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一版的报告。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第二版《毛泽东选集》在199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之际正式出版发行。毛泽东给林彪写的信被收入其中,标题仍然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在篇目下有了一个比1952年版更为详细的,也更为恢复历史原貌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