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

2011-04-05 03:19:41刘心俐
海峡科学 2011年7期
关键词:公众意识环境

刘心俐

提高我国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

刘心俐

福州市第一技工学校

低碳城市建设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公众是建设低碳城市最主要的参与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生态环境的公有性决定了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文章就提高我国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提出如下对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完善政策,加强引导和激励;积极倡导和培养公众的“低碳”行为习惯。

低碳经济 低碳城市 公众参与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低碳城市”建设已悄然登场。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优模式之一。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建设低碳城市,虽然涉及到政府、企业和个人,但公众的意识、公众的参与却十分重要。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公众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得到公众支持和积极的参与,就可以采取更快、更有效的途径建设低碳城市。

我国建设低碳城市起步较晚。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和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该项目计划实施时间为5年,前三年在上海和保定进行试点获得成功后,后两年再向全国城市推广。2010年8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启动国家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宣布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作为首批入选低碳城市建设的省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加上人口受教育程度不均,导致各个地区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程度不一样。因此,提高我国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

在国家坚持经济结构调整、落实节能减排越来越坚决的形势下,公众的“低碳”意识显得愈加重要。然而,我国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普遍较差,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性”,认为政府在环保方面应该负更多的责任,对于自身及其他社会组织应该做的、能够做的环保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在不少公众意识里,“低碳”似乎还是一个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的概念。新浪网发起的“您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多少?”的调查显示:1036名接受调查者中,仅有22.9%的人表示知道低碳生活方式,有51.1%和26.1%的人分别选择知道一点和不知道;在“您认为低碳生活方式是否容易坚持执行?”选项中,有75%的人表示有点难度,仅有10.3%的人认为容易。虽然近几年中国一直在倡导“低碳”,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深入大多数老百姓内心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2007年召开的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 公众作为城市的一员,要建设低碳城市首先要有“低碳”意识,而公众的“低碳”意识要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形成和提高。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再加之城市人口素质不平衡,让“低碳”意识切实走进百姓生活中,要从教育入手。

一是在日常的推广教育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政府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环保民间组织要走入社区为公众讲解“低碳”知识,并定期举办公益类的讲座、演讲和图片展览等活动,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培养气候变化的意识;小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环保教育。

二要广泛应用多媒体及互联网快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向公众宣传“低碳”知识。公众平时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台可以制作播出固定的环保类节目,来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电视节目要学习旅游卫视,让公众切实用实际行动参与到城市环保活动中。广播节目利用收听人数多、信息传播快等特点,制作出让公众参与到环保中的互动节目。网络是当今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一些主要门户网站可以和环保组织网站联合,为环保组织网站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可以使普通网民在网站获得更多的环保信息并及时交流。年轻人可以通过访问环保网站获取环保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在生活实践中传授给小孩和老年人。

三是大力向公众宣传环境非营利组织(环境NGO),让公众对其有充分的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在国家制定环境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公众有参与的要求,而且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往往对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有正面的作用。然而我国公众参与的渠道却不正式、不规范,环境NGO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宣传环境NGO,使公众充分了解环境NGO,并从中了解自己所拥有的环境知情权、决策参与权和救济请求权等权利,使公众自觉参与到环境NGO中,监督并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环境NGO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扩大权力行使的范围,提高其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

2 完善政策,加强引导和激励

公众参与并形成合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培养公众“低碳”意识的同时,还需要一些好的环境政策加以引导,这样可以让“低碳”之路走得更加顺利。政府作为制定国家政策的机构,可以通过颁布法令或增加宣传等方式,以强硬的方法来规定公众做环保工作。但是除了上述方法的引导,不妨考虑从源头上进行调整。比如,“限塑”时,如果超市以低价的方式提供“纸袋”或者其他环保型替代物,是否就可以完全替代塑料袋。当然大家会有疑问,那么生产“纸袋”的企业该如何生存。如果国家能从资金投入、技术投入、政策倾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使生产“纸袋”的企业得到更大发展,更具竞争力,发挥规模效益的潜力,继续降低成本,达到良性循环,慢慢把传统塑料袋“挤出”市场。依据这一原理,政府可以由“被动强制”的方式转变“积极引导”,给予公众合理的激励,先建立公众的“低碳”生活方式,然后树立公众的“低碳”意识。

一是通过互联网、公开栏、报刊、文件、征求意见表等形式,把公众比较关注的建设项目审批、“三同时”验收、排污许可证办理、污染治理工程验收、环境违法案件查处等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畅通投诉渠道,积极鼓励公众举报环境违法问题。

二是开展各种创建活动,拓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通过创建“绿色小区”、“绿色学校”、举办“环境保护文艺演出”以及开展“环境保护社会调查问卷”等系列活动,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极大地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热情。

三是积极倡导环境公益诉讼,维护公众在保护环境活动中的权益。环境公益诉讼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有利于将环境纠纷的解决纳入法制轨道,避免城市公众因环境纠纷而动辄走上街头,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此外,不仅要给予公众监督环境问题的权力,还要疏通与公众交流的渠道,切实改善政府门户网站的功能,收集民众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到政策制定过程中。

3 积极倡导和培养公众的“低碳”行为习惯

公众行为习惯的培养决定着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奠定了城市生态化的根基。“低碳生活”既节能环保,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又能戒除浪费,降低开支。倡导生活简单化、简约化,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让公众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实现向低碳模式的转变。

一是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倡导绿色消费,戒除浪费资源、增加污染的不良嗜好,戒除以增加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陋习、减少日常“便利消费”,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行代替车行。在家庭层面,公众应主动节约能源,选购环保产品;在社区层面,公众应积极组织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人人都栽一棵树,大家都来种花草”,争创安静社区、卫生社区、健康社区;在社会层面,公众应关心本市的环境状况,自觉配合城市管理部门实行垃圾分类等措施,对发生在公共场所的非环保行为(如在广场和公园里乱扔废弃物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反映身边的噪声、排污等环境问题,为生态城市建设建言献策。“低碳生活”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二是通过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公众的行为方式和消费选择是企业生产的方向盘,也是政府决策的指南针。诚然,消费品都是企业制造的,消费者处在经济链条的末端,但这一末端可以影响和导引生产环节。公众选择绿色包装、绿色家居用品、靠有机肥生长的天然产品等,就会促使企业重新考虑包装设计和包装材料的选用、重视产品的环境标准、摒弃在产品中添加激素的做法。消费者可以采取集体团购的方法采购节能环保的商品,这样既省了消费支出成本、又减少了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公众要坚决做到不是环保的商品不购买,形成绿色环保消费共识,以遏制某些企业破坏环境的商品生产活动。

[1] 陈润羊,花明.论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2): 21-24.

[2] 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17-22.

[3] 林姚宇,吴佳明.低碳城市的国际实践解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1): 382-388.

[4] 唐锡阳.瑞士——环保的国度[J].城市与减灾,2001,(3).

[5] 刘悦.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57-59.

[6] 王彩梅.论我国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J].理论界,2006, (4): 49-51.

猜你喜欢
公众意识环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