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筱桔
美术图像资源数字化建设已正式列入“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二期建设项目。CADAL作为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总体规划的公共服务体系之一,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一道,共同构建起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蓝图。
美术图像资源数字化建设在我国是一项崭新的尚未有先例可寻的系统性工程。中国美术学院作为此工程的第一批承建单位,深感任重而道远,为此项目的开展实施进行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全面制定项目建设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1)建立由院主管教学副院长、图书馆馆长、副馆长为核心的负责总体规划与实施工作的领导小组。下设资源组、标引组、技术组和秘书组。(2)确立项目建设内容。根据此项目要求,结合具体实际分期、分批、分重点、分特色、分步骤实施。先期建设国画、书法和油画图像资源数字化6万幅。均从中外美术画册中选取。而中国画是我院的重点学科,也是全国美术院校唯一的重点学科,因此定为重点特色建设。后期拟建皮影4万幅,国画原作及仿真复制画精品5千余幅等。(3)成立院美术专家组。聘请各画种学科专家进行方案审核、建议、实施过程抽检、修正、补充等工作。由于此项目是一项连续性、操作性强、人力投入大、工作繁复的专业系统工程,需边实施,边准备,边总结,边修正,工作一环扣着一环。尤其要从上百册或许上千册的画册中遴选每幅名人名作并且对他们进行逐一专业标引时,建立图像资源的遴选标准与标引标准则显得十分重要。如何遴选图像资源这一问题,是美术图像资源数字化建设实施的第一步,本文尝试从理论与方法上探讨建立图像资源的遴选标准[1]。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是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2]。“图像”是画成、摄制或印制的形象[3]。根据上述定义,“美术图像资源”我们理解为:既是绘画、雕塑、建筑等的原作原型(包括三维立体作品);也是被摄制或印制的“形象”资料,即画册、画页和图片等。通常情况下,美术图像资源的载体形式有:美术作品原作、素描图片、高仿真名作复制品、拓片碑贴和各类中外版美术画册等。而美术画册是美术图像资源最集中、最全面的反映。
美术图像资源有三大特点:
(1)在美术院校中,它是为教学、科研和创作提供“形象”的参考信息资源。因此,它涉及的范围广博、内容丰富,涵盖了造型艺术和设计艺术乃至当代艺术等十个学科门类。如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艺术人文理论、建筑、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平面设计、服装、染织设计、陶瓷、工业设计、手饰、家具设计等,还有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及传媒动画等。
(2)因其载体形式分散多样,尤其是汇集了古今中外图像资料的美术画册,因其编撰角度、选图标准与范围、图像印刷品质、制作水平及其版本形式的不同,使其品种繁多、各具特色。
(3)因其是以“一幅”图像为计量单位而有别于普通图书的计量。而每幅图像由于其内容与形式的“唯一性”而独立存在,使得一幅画与另一幅画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由于“图像”资源的这种广泛、多样与无序的特性,确定了图像遴选标准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本文仅以“古代中国画”为例,探讨建立图像遴选标准。
中国绘画若从新石器时代绘制“仰韶文化”的彩陶算起,约有五千年的历史。而绘画史籍的出现则要晚得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论》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绘画史[4]。此后,有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录》、邓椿《画继》,元夏文彦《图绘宝鉴》,明朱谋堙《画史会要》,清徐沁《明画录》、张庚《国朝画征录》等。上述著作均为绘画断代史。而真正以科学方法系统研究我国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则是1901年出版的日本大村西崖《东洋美术史》中所论及的中国美术绘画部分,拉开了中国绘画史研究的序幕。随后,相继出现了1913年日本中村不折、小鹿青云的《支那绘画小史》的中译本《中国绘画史》(1937年正中书局出版),1925年陈师曾《中国绘画史》(翰墨缘美术院)和1926年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商务印书馆)、1929年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中华书局)、1936年俞剑华《中国绘画史》(商务印书馆)及1982年王伯敏的《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专著。这些论著包括了历代的画政、画家、画迹、画论、画籍、插图、附录等内容。本文认为,古代中国画图像遴选标准的遴选范围应以历代画论为基础;而画史中所阐述的历代画家、画迹则可作为其遴选方法。
中国绘画在上古时代,即有若干传说:伏羲画卦,以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之标记;仓颉造字,即有了象形文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更为书画同源之案证[5]。
至夏、商、周三代,以有青铜器花纹之精工美妙,已臻世界之巅。其创制的云纹、螭文、饕餮纹为中国图案之始祖。而战国时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则为中国发现之最早绘画,也为中国绘画最古之典范。当时记载绘画的文献有《左传》、《史记》、《尚书》、《周礼》和《孔子家语》[6]等。
两汉时期,文、景、武帝笃尚黄老、儒术,设学官、博士,苑囿宫殿之盛,外国珠玉珍宝随时输入。绘画史迹得有实物之考,即石刻画、画像石、画像砖为明证。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画既随佛教而盛,道画亦因老、庄思想而成道教之宣传品。有道释画科(人物画之一种),山水画渐萌芽。画论之风由片断进入系统。顾恺之不但以绘画技法大家而独步于千古,而其《画评》: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好,不待迁想妙得也[7],而且也为魏晋以来所画优劣之中国评画最早著作,“迁想妙得”为画法极高之原则。同时代宗炳、王徽著有《画山水序》,为山水画中基本方法之最高原理。而谢赫《古画品录》所提出国画的“六法”为历代皇帝、文士、大家所推崇。影响广泛深远直至今天。所谓“六法”即:气韵生动、滑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隋唐时期,尤以唐代绘画之盛凌越时代,蔚为艺苑奇葩。画论集其大成大凡分五类:画品类以《续画品》李嗣真等为代表;画法类以王维之《山水诀》为代表;画迹类汇集公私收藏之名迹而创为专史者有裴考源的《贞观公私画史》;画史类开创了中国绘画史新纪元,即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他综合了画品、画法、画迹等而成;诗文类即诗文之关于绘画者,有杜甫、白居易、符载等。
宋代绘画极隆盛,绘画分院内专职画家与院外文人画家,士大夫之作被极力推崇。绘画不仅形似色彩,且重气韵理趣,自然之玩赏。山水花鸟画达顶峰。画论在继承隋唐基础上增设画鉴、伪托两类,它们是讨论记载或考证鉴赏之书或是判断画之价值优劣之书,如《宣和画谱》等。画法类以山水画论为历代突出贡献,提出三点主张:山水传神者、写生者和穷理者。宋之山水画达到历代绘画之顶峰。
元代画论分画理画法两种,尤以写竹法为精,出历代之上。画论又增题画一类。因唐、宋画多不书款,更无题记,书款者仅于石隙树身以蝇头小楷,或竟书于背面。及至米芾、苏轼、文同辈以书画并抄,题款、系跋或题诗以补画之不足、添画之色彩。绘画已成文学化表现与之画外题识印章有关。
清朝康、乾盛世,国力强盛,海内升平,帝王雅好绘画提倡于上,士大夫景从于下。明清之画论分为八类:画史、画法、画品、画鉴、丛辑、题跋、杂识与伪托类。尤以画鉴最为发达,达40余种之多。分政府所藏、一家所藏、他人所藏、古今所藏。可谓集历代名家名画之大成。如乾隆敕撰之《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专门著录清内府所藏释典道经之书画。按实物审别详明,所记书画之尺寸印章题识,以真迹之优劣分为上等次等。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二十世纪初至现代的画论虽有吐故纳新,然多依据历代之画论,并随考古之发现,增添了石窟、墓葬壁画、岩画、漆画、布画、瓷画、门画、木板画及民间艺术等门类,也均为中国画之范畴。
魏晋南北朝即六朝以前,虽绘画的形式多样,但还未出现独立的画家。吴时期,道释画、人物画萌芽,以曹不兴为代表,始称“佛画”始祖。至隋朝山水画渐脱离人物画之背景而为独立画科。至宋朝,国泰民安,山水花鸟画乃欣欣向荣,达隆盛之运。元、明、清时期,各类画流派繁多,以摹古为荣,而创新不够。但学术上百家争鸣,一派繁荣景象。以下所述,即为根据两种不同遴选标准,进行画作遴选的例证。
六朝是以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为代表,并称“六朝三大家”。
东晋顾恺之,博学多才,所画种类自佛像、帝王将相、列女至龙虎、神兽等。画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图》[8][9][10]等。笔彩生动,髭发秀润。
南朝陆探微,所画道释人物为主。画作《宋考武帝像》、《阿难维摩图》,笔迹劲利,秀骨清像。
南朝张僧繇,所画道释人物山水无不工妙。画作《维摩诘像》、《雪山红树图》,骨之奇伟,师模宏远。
张怀瓘在《画继》中评之“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11]
隋朝展子虔,善画人物山水壁画。为承上启下之大家。画作《游春图》等。描法甚细,随以色晕,承顾风格。写山水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之趣。
唐朝: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描绘主体的绘画,是中国画的一大画科,包括若干分科,有人物故实、道释、风俗、仕女、写真等[12]。
初唐阎立本,尤善写生中外人物、奇珍异物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13]为当时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真实写照。
中唐吴道子,善画人物鬼神,穷尽其相,超然绝俗。《送子天王图》等。有“吴带当风“之“画圣”美誉。
中唐张萱,尤工仕女,画婴儿。《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14]等。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晚唐周昉,尤工仕女,创“周家样”。《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等。多见贵而美者,浓丽丰肥之态且神形兼备。
山水画:是以山川林木为描绘主体的绘画,是中国画的一大画科。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没骨山水等[15]。
初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创青绿山水,也曰“金碧山水”一家法。其由台阁界画发展而来。后人着色山水由此脉源。《江帆楼阁图》、《宫苑图》、《湖亭游骑》[16]等。山水绝妙倾闻棹歌中流声抑扬。寸马豆人,须眉毕具。
中唐王维,一位久负盛名的诗人兼画家。创中国文人画之滥觞——水墨山水画。《王维雪溪图》、《江山雪霁图》等。笔意清润,水墨渲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花鸟画:是以花木禽鸟为描绘主体的绘画。是中国画的一大画科。包括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畜兽、鳞介等[17]。
中唐边鸾一派。少功丹青,最长于花鸟折枝草木之妙,未之有也。作品失传。据记载,下笔轻利,用色鲜明,精于设色,如良工之无斧凿痕。
五代十国时期:
人物画:周文矩、顾闳中为代表,均擅长人物、车马、屋木和山川,如《重屏会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前者为一幅珍贵的历史人物的肖像画,后者是画家奉圣旨夜至贵族韩熙载家,目识窃画韩家夜宴乐舞情景。
山水画:以荆浩与关巠为代表人物。史称“荆关山水”。《雪景山水图》、《匡庐图》,为全景山水,笔墨并重;《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笔越简而气越壮,景越少而意越长。
花鸟画:“徐黄异体”即徐熙、黄荃各自创立的用墨设色上的异体。形成了五代与北宋花鸟画的两大流派。徐真迹难见,其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色不相隐映。黄传有《珍禽图》,双勾傅色,不见墨色,以五彩布成。
宋朝:
人物画:北宋李公麟,善画人物山水。始学顾、陆与僧繇、道子,乃集众善,更自立意,专为白描人物一家。扫去粉黛,高雅清淡,无一毫烟火气,可谓古今绝艺。《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为其代表作。
山水画:北宋李成、范宽、董巨号为“北宋三大家”。继之者为米芾父子。李成《寒林图》、《雪山行旅图》,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范宽《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对景照意,写山真骨。董源《潇湘图》、《夏山图》和巨然《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均淡墨轻岚为一体。
南宋李唐善人物山水,初法思训作青绿。后受荆浩、范宽影响《关山雪霁图》、《采薇图》等,笔势苍古,冲寒涉险之态,曲尽奇妙。
南宋马远、夏圭一派,善山水兼人物。山水融南北宗,介于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之间。马远《踏歌图》、《寒江独钓》,夏圭《钱塘秋涛图》、《观瀑图》等,马画“意深”,夏画“趣胜”。
花鸟画:黄居寀以勾勒填彩一派为院体之标准,徐崇嗣以叠色渍染之没骨花与之抗衡。其势力足以左右一代画风。
北宋黄居寀工花竹翎毛。《山鹧棘雀图》,默契天真,冥周物理。
北宋崔白工翎毛花卉。《双喜图》、《寒雀图》,体制清瞻,作用疏通。
南宋徽宗赵佶尤好挥写花鸟之妙。《芙蓉锦鸡图》、《桃鸠图》为臣工所不及。
元朝:以“元四家”之山水画为代表。元以前山水画多用绢素,故用湿笔,即为“水晕墨章”。至元四家,山水纯用纸画,始用干笔。此种画法体现出简淡高远,苍莽深秀,有骨肉匀停,笔墨浑融之妙。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吴镇《渔夫图》和倪瓒《六君子图》等。
明朝:山水画派别甚多,但时风以临摹古迹,逼真古人为荣耀。当时,临古派有“明四家”以唐寅、仇英、沈周和文征明为代表。师时派有“浙派三大家”以戴进、吴伟和蓝瑛为代表。还有吴派:“四大家”即沈周、文征明、董其昌及陈继儒和吴派的支流:松江、苏松、华亭、云间、及姑熟派等。
明末遗民之画家甚多,多为宗室、士夫、公子等,莫不抱节守志,不肯臣事清朝。发而为画。有石涛之奇肆,八大之精炼,龚贤之纯厚,髡残之苍老,梅清之秀逸,弘仁之高简,陈洪绶之古雅,莫不各有其独特之丰彩。
清朝:山水画“六大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吴历是也。画风均工整清秀,艳丽,乏创意。
花鸟画:没骨派以王武、恽寿平、蒋廷锡、邹以桂为代表,号常州派。创纯没骨体,画风承“六大家”。于姿态生动之中,尤富气韵书卷之趣,遂为花鸟画正宗。以“扬州八怪”一反没骨精致之极,而以纵逸骀荡之笔,清疏淡雅之气,创写意派。他们是金农、罗聘、郑燮、李鳝、汪士慎、李方膺、高翔和华岩。
面对浩瀚的中外(港台)版美术画册,确定一至几套图片印刷质量上甚,图片较大而收集名家名作相对集中的版本是必须的。以它为主进行遴选图片,而以其他版本的图片作为补充。
因同是大家名家,有的作品出版的多,有的则较少。因此遴选的图片数量在实施过程中需不断地调整。
以史为轴线,各个时代的名家名作,应有序排列,跨越不同时代(时期)大家、不同风格的名作应尽可能收全。
各个时代的名家名作应尽可能收全;同一时代的不同流派名作应尽量不遗漏;一个时代或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风格、流派作品也应整体呈现。
各时代大家名作会分散于不同的版本中,可经过相互比较的方式来选取合适的图片。
人脑不如电脑,最好将遴选的图片经电脑查重后再扫描,这样可降低图片的重复率。但往往时间急迫,而重复率会造成经费的浪费或成本的增加。
综上所述,中国画遴选标准的建立是以历朝历代绘画史所记载的内容为基础的。它们经过积累、流传与发展,最终成为总结中国画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人物、不同题材与表现形式的独特发展轨迹。同时清代的画鉴类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是古代中国画图像资料出版的主要参考源,也为我们进行古代中国画遴选标准的建立提供了较全面、系统科学的参考依据。同时,美术图像资源数字化建设也是个不断探索,持续完善的过程。
1 茆意宏,黄水清著.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依从标准的选择.中国图书馆学报.北京:2010(4):54-6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64
3 同2:1275
4 俞剑华著.中国绘画史.南京: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4-13,20
5 陈师曾著.中国绘画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8
6 同5:4-13
7 同5:20
8 刘璍,金涛主编.中国人物画全集(上).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16-22
9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中国历代仕女画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15.
10 故宫博物院藏画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历代绘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2-2
11 王伯敏著.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83
12 刘治贵著.中国绘画源流.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11,275.
13 启功主编.中国历代绘画精品(人物卷).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3:16-19
14 辽宁博物馆藏.《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6册.
15 同11:129
16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故宫书画图录(一).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9:11-17
17 同1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