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校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

2011-04-04 02:21刘文祖李继晓蔡成瑛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青海馆藏数字化

□刘文祖 李继晓 蔡成瑛

青海高校图书馆事业从创建至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由于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本地区气候、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速度和东部地区相比较为缓慢。但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引领下,在广大图书馆人多年的无私奉献中,在图书馆数量、规模、服务质量和水平、馆员的素质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空前发展。

1 青海高校图书馆事业回顾

1.1 初创时期的青海高校图书馆 (1956~1966)

青海高等教育发端于1956年,当时只有2所高校图书馆,即青海师范大学的前身青海师范专科学校的图书馆和在原青海民族公学图书室基础上成立的青海民族学院图书馆,规模不大,两校藏书合计不足5万册,人员只有7名。然而两校图书馆的成立却揭开了青海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新篇章。到1958年大跃进时期,青海高等教育一度盲目发展,先后又建成了青海工学院、青海农学院、青海畜牧兽医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和西宁铁道学院的图书馆,从而使青海高校图书馆的数量猛增至8所。之后的青海高等教育经历了4次较大规模的调整,造成图书馆也随之分分合合,从而使刚刚发展起来的青海高校图书馆事业遭到挫折,直到1965年以后,青海高校图书馆事业才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经过调整,全省共有4所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数达到53人,藏书总数为57万余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

1.2 十年浩劫中的青海高校图书馆(1966~1976)

十年浩劫中的青海高校图书馆事业遭到了空前的劫难,几近灭顶之灾。图书资料被任意封存和销毁,砍削、中断外文书刊的采购,破坏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迫害图书馆工作人员,拆散专业队伍,使高校图书资料工作遭受巨大破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恶果。更为严重的事是1969年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图书馆被撤销,除4万余册专业资料调往湟源牧校外,其余图书、设备完全散失。青海师范学院藏文系收藏的极富史料价值的影印藏文《大藏经》全被焚烧。图书馆工作人员到1976年只剩l0人,使刚刚发展起来的青海高校图书馆事业遭受严重损失。

1.3 迅速发展的青海高校图书馆(1977~1989)

1.3.1 整顿和恢复阶段(1977~198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工作经历了整顿、恢复,并得到迅速发展。1978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图书资料工作的意见》,分析了高校图书资料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整顿的具体措施。各院校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图书馆工作的领导,改善了办馆条件,重视了对图书资料工作队伍的建设,各馆遵照《国务院批转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图书开放问题的请示报告》,将十年文革中封存的图书整理开放。有些馆还修订或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图书资料的保管和维护工作。80年代初在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进行了业务职称评定的试点,极大调动了图书资料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截止到1981年,我省普通高校图书馆已有6所,共有工作人员90余人,藏书145万余册;青海师范学院和青海民族学院还建了新馆舍,全年购书经费总计达32万元。在各馆基本完成恢复、整顿工作的基础上,1982年11月省教育厅主持召开全省首届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并成立了青海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负责管理全省高校图书馆工作,从而使我省高校图书馆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3.2 迅速发展阶段(1983~1989)

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各院校对图书馆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图书馆事业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高峰期,图书馆整体化建设力度迅猛提升。这一时期各高校图书馆最显著的特点是文献资源工作大大加强,各种载体类型的资料被收藏,馆员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期间青海高校图工委对全省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青海省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协调方案》,从而明确了各馆的藏书范围及重点,使之逐步形成自己的藏书特色,这对提高藏书质量,合理使用经费,充分发挥藏书整体效益,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原青海师范学院图书馆在1984年到1987年仅图书的采购量分别达到24843册、21592册、19943册和24679册,同期的购置经费分别达到89372.67元、202353.92元、255293元和160338.67元;为缓解馆舍不足的局面,1986年建成4200多平方米的书库。

到1987年,全省普通高校图书馆达到7所,共有藏书188.12万册,工作人员139名,全年购书经费达67.99万元,进书量7.51万册,订阅期刊6520种,共有13869平方米的馆舍建筑面积和1170个阅览座位。全年阅览人次共达28.94万,外借书刊达12.8万册次。1984年以后各本科高校图书馆相继开设文献检索课,这对大学生和研究生情报意识的提高和利用文献与情报技能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在高校图工委的协调下,全省高校图书馆之间办理通用借书证,展开馆际互借工作,大大提高了文献资源的保障率和利用率。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青海高校图工委遵照全国高校图工委的部署,于1983年3月和1987年10月对全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在办馆条件、文献水平、读者服务、现代技术、科学管理等方面的现况进行了两次评估。评估工作得到各院校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经过评估对改善各馆办馆条件,提高文献工作和读者服务工作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各馆的整体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尤其是图书馆的藏书质量和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使青海高校图书馆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1.4 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青海高校图书馆(1990~2009)

1990年以来,随着全国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方面的飞速发展,我省高校图书馆也在这方面开始起步。1997年,青海大学图书馆成为清华大学CNKI光盘版文献检索一级站点,全文数字资源首次进入我省高校图书馆;2000年12月,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引进自动化管理系统(ILAS),并建成树华电子智源中心,揭开了我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的序幕。经过1997年和2004年两次较大规模的院校合并后,目前我省有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3所普通高校图书馆和5所高职院校图书馆。3所本科院校截止到2008年共有藏书320.61万册,馆舍建筑面积共计4.56万平方米;随着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为读者提供藏、借、阅、咨询和信息素质教育一体化服务。在省教育厅领导下,1993年6月青海高校图工委召开了全省高校图书馆第二次工作会议,对全省高校图书馆10年来的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并通过了《青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同年11月,青海高校图工委按照全国高校图工委的部署,对全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在办馆条件、文献水平、读者服务、现代技术、科学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了第三次评估,使各馆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在省教育厅大力支持下,2008年1月成立了CALIS青海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此项目的建成将青海各高校及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建设纳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总体规划,共同构建一个开放的、分布式的青海省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以系统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为手段,建立包括文献获取、全省高校联合目录及数字图书馆中心门户、馆员培训等数字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为省内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为青海高校乃至青海省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9月成功举办了全省高校图书馆、西宁和海东地区图书馆文献传递培训会议;同年订购了万方数据有限股份公司收录44万余篇博、硕士学位论文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免费供全省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及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共享,实现了全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各馆还根据自身条件,在整顿基础工作、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组织业务培训、进行图书馆管理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青海高校图书馆管理得到改善、管理水平大为提高,青海高校图书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 青海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展望

2.1 改善高校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

青海高校图书馆经过五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图书馆的关注大大削弱,图书馆的建设问题提不到议事日程,对图书馆的投入较少,经费严重短缺,远远落在西部其他各省区后面。如原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教育学院合并前,每年购书经费合计30余万元,两校合并后,反而降至20余万元,近一两年才增加到70余万元(为满足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拨款30余万元),其他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更是少得可怜,多在5万元到10万元中间徘徊。学生人均进书量降到不足1册;各图书馆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数字化建设软、硬件配备水平不高、馆员队伍建设赶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等现象。因此,青海高校图书馆当务之急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发挥图书馆职能打下必要的物质基础;扩大馆舍面积,改善内部环境,增加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加大图书馆硬件设备投入力度,加强系统软件和书目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为今后全省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奠定基础[2]。

2.2 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促进高校图书馆间的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青海高校图工委应在教育厅的支持下发挥其应有的协调和工作职能,对全省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状况进行重新调查,补充完善《青海省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协调方案》来指导各高校图书馆资源馆藏建设,使其合理使用经费,提高馆藏质量和利用率,充分发挥馆藏整体效益,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各馆还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科优势、服务对象确定藏书体系,制定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方案,建立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逐渐形成自身的馆藏特色[3]。自高校扩招以来,与高校快速发展的大学生人数相比,图书馆的经费就显得捉襟见肘,使本来投入经费不大的青海省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更是雪上加霜,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瓶颈,不能满足师生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因此,现阶段青海高校图书馆应在教育厅的支持和高校图工委的协调下,在已运行的CALIS青海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形态数字信息资源和各种资源服务方式进行整合和自动化协同工作,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一个分布式的、开放的综合信息服务环境,能够向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多层次、个性化和一站式的信息服务体系;避免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和经费浪费,在已有和在建的各类数字资源基础上,使其具有开放性、易用性、协作性、互操作、共建共享的性能,为用户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提供更多的服务途径,不断提升各图书馆自身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达到以建促用的目的。

2.3 加快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否则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青海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要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不应搞小而全,大而全的本位思想,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数字化馆藏资源做到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的重复;做到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使其最终实现全省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当前青海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首先要逐步做好馆藏资源数字化工作,其次做到网络信息资源馆藏化,最后实现青海各高校及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的资源数字化整合任务。通俗地说,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本馆的馆藏特色和资源优势,建立馆藏文献书目数据库、专业特色数据库、教学和科研成果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并选择最具特色的信息资源和用户最需要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将馆藏的文献资源转换为数字化信息资源上网提供服务;同时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建立全方位学科信息导航系统,使各学科用户在网上如同利用馆藏一样方便迅速地查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达到网上信息资源的馆藏化目的;CALIS青海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与CADAL省中心的建成使青海各高校及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的资源数字化整合工作成为可能。笔者认为,青海高校图书馆要达到上述数字化发展要求,硬件环境建设是关键,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考虑其先进性,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的需求。

2.4 引入多元服务机制,拓展服务渠道

随着信息的急剧增长和文献信息载体的变化,使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已赶不上用户对信息资源获取的需要,迫使图书馆转变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为用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深层次的多元一体化服务。当前,图书馆在做好包括开架借阅、网络查询、网上预约、催还和续借、网上电子公告、电子论坛和意见箱服务、最新信息通告等基础服务的同时,从便利读者的角度出发,应重点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服务,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加强参考咨询服务,青海高校图书馆由于集中在省会城市,且有城域网相连,可采用多馆联合参考咨询,集中多馆人力,共享各馆的数字资源,共同为读者提供更加快捷、准确的参考咨询服务;进一步健全用户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工作,弥补本地区信息资源建设不足的缺陷,使馆际协作成为图书馆业务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尝试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开展深层次的多元一体化服务;做好特色化和专业化网络资源导航工作、扩充馆藏数字化资源,提供个性化全文数字文献库、课题检索与查新等服务来提高个性化信息服务质量;通过强化用户教育和个性化培训,来提高用户检索过程中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为用户的自助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引进VPN管理系统来满足校外用户的安全访问需求,让校外用户在不危害本校网络安全的情况下,随时随地访问本校的内部网络。此外要多做用户需求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倾向,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用户服务工作,提高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图书馆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2.5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馆员信息素养

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先进的技术设备是由人来使用的,人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现代化的水平;同时,图书馆的现代化又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目前,青海高校图书馆的绝大多数图书馆员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服务等工作模式;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服务水平不高;非图书馆学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青海高校图书馆要开展深层次业务服务和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就必须注重对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的培养。图书馆员应具备精通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熟练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开展业务管理、教学、咨询、文献检索等工作,成为一名专业型馆员;应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具备洞察信息源,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组织加工信息,准确快捷、全面地传递信息的能力,成为一名信息型馆员;应具备操作使用各种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的能力,能够指导和培训用户使用网络查询信息,真正成为信息的导航员和网络专家,应具备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本身的工作也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内容,因此,图书馆员应在工作中注重学术性研究,成为一名研究型馆员。唯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竞争时代的需要,担负起发展、繁荣青海高校图书馆事业的责任;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创造出图书馆的特色与品牌,来应对不同读者群体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不同需求。

1 蔡成瑛.青海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回顾与展望.大学图书馆学报,1989(5):34—35

2 谢穗芬等.青海省高校图工委二十年回顾.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 (4):15—17,22

3 艾雰.青海省高校图书馆事业之比较研究.情报杂志,2001(8):99—100

4 梁明芳.西部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青海社会科学,1998(5):110—113

猜你喜欢
青海馆藏数字化
馆藏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大美青海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