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庭清,谢诗芬
(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湖南 长沙 410079)
市场的活跃与非活跃是相对而言的,两者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2006年9月FASB发布的FAS157《公允价值计量》(Fair Value Measurements)[1]和2009年5月IASB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Fair Value Measurement)(ED)[2]以活跃市场为主背景构建了公允价值计量框架,活跃市场环境下的交易竞价(quoted prices)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一层级和理想境界,非活跃市场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特殊环境和补充说明。但是,2007-2009年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释放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给蓬勃发展的公允价值计量带来重创,颠覆了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对制度背景的设计。
对公允价值计量框架的局部调整与改良并没有彻底改变人们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担忧,公允价值甚至一度被当成了金融危机的替罪羊。金融危机仅仅只是非活跃市场环境的一种极端环境,金融危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爆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表明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特殊性和内在规律。系统研究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对完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纵深拓展公允价值计量实践,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学术价值。
迄今为止,尚没有形成统一的非活跃市场定义。长期以来,人们只能根据活跃市场定义反向逻辑推演非活跃市场概念。IAS36(1988)“资产减值”中列示活跃市场环境必须同时符合三个基本条件:(1)市场中交易项目是同质的;(2)市场中能随时找到自愿交易的买者和卖者;(3)价格公开。市场的非活跃程度随着不满足上述条件的项数增多而逐步上升。具体分为不满足上述其中某一项条件、同时不满足其中某两项条件、同时不满足其中三项条件的非活跃市场。
2009年5月IASB发布《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定义活跃市场为“在当前持续进行的基础上,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量和交易频率能给定价系统提供足够信息”。这里所给的活跃市场定义实际上是活跃交易的代名词。2011年5月12日IASB发布的IFRS 13《公允价值计量》重述了这一定义。这种活跃交易既可能发生在活跃市场中,也可能发生在非活跃市场的某些区域或时段。
由于活跃市场环境下同样存在活跃交易和非活跃交易,所以,严格意义上的活跃市场仅指活跃市场的活跃交易,活跃市场的非活跃交易被归入到非活跃市场环境序列。加上活跃市场的非活跃交易在内,非活跃市场构成了一个横跨活跃市场环境和非活跃市场环境,包含活跃市场的非活跃交易、非活跃市场的活跃交易和非活跃交易三种不同交易形式的广义市场体系。
一是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非活跃市场与活跃市场。在强式效率市场[3]并不存在的情况下,活跃与非活跃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此消彼长的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有程度的增减。非活跃市场环境是变化的起点,随着市场活力逐步恢复,非活跃市场逐步过渡到活跃市场。市场摩擦因素很快打破这种平衡,活跃市场迅速蜕变成非活跃状态。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活跃市场是一个短暂的平衡,而非活跃市场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所描述的经济周期理论,非活跃市场环境仅仅排除繁荣期,跨越衰退、萧条以及复苏阶段,几乎占据了一个完整经济周期四分之三的时间。所以,非活跃市场环境应认定为市场的常态,活跃市场才是市场的特殊状态。
二是混淆非活跃市场与非活跃交易、活跃市场与活跃交易两组概念的区别。活跃市场环境和非活跃市场环境是从宏观视角对市场整体状况的判断,活跃交易与非活跃交易是从微观视角对具体交易状况的判断。活跃市场环境存在活跃交易和非活跃交易,非活跃市场环境存在活跃交易和非活跃交易。非活跃市场跨越活跃市场环境和非活跃市场环境两种市场环境,涵盖活跃市场的非活跃交易、非活跃市场的活跃交易以及非活跃交易三种形态。活跃与非活跃可以针对不同的效力范围,如可以针对一个国家、地区或某一个区域市场而言。金融资产、金融负债、非金融资产、非金融负债都可能分别或同时处于活跃市场的活跃交易状态或非活跃交易状态,也可能同时或分别处于非活跃市场的活跃交易状态或非活跃交易状态。
三是忽略活跃市场之间或非活跃市场之间同类性质市场的区域差异。同时符合IAS36“资产减值”(1988)列举的三个基本条件的活跃市场,在半强式效率市场和弱式效率市场呈现不同的市场风险、信用状况和交易水平。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区域发展不平衡可能源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地理风貌、文化习俗、气候环境、区域发展水平、消费偏好等因素成为区域市场的自然分水岭。交易费用加大了市场地理边界和产品的范围差异,销售资产净价最高的最有利市场与销售量最大的主市场可能出现差异。
四是把非活跃市场片面理解为经济下行周期的金融危机市场。非活跃市场环境既可能发生在通货膨胀的经济上行周期,也可能发生在通货紧缩的经济下行周期。无论是上行期或下行期,市场供求失衡,流动性问题严重,信用风险增加,交易价格显著脱离交易或事项内在的经济价值。这两种危机环境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并存。金融危机环境只是非活跃市场环境的极端环境之一。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只是公允价值计量的环境之一,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范围仅仅排除了直接采用活跃市场的公开竞价计量公允价值的所有其他交易或假象交易(hypothet-ical transaction)类型。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是不直接根据市价进行公允价值计量,而是根据获得的市场交易价格和其他可获得的市场数据进行评估、调整,在无市价可得的情况下则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判断、选择和评估充斥整个计量过程。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范畴包括:
(1)需要对活跃市场的公开竞价进行调整的计量环境。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交易的计量单位与公允价值计量单位的差异导致对竞价的调整;二是市场关闭后计量日前发生重大事件对价值产生重大影响需要对竞价进行调整;三是竞价是基于相似资产或负债而不是同质资产或负债;四是很少的交易活动,竞价实质上不是基于当前信息;五是竞价在时间上或市场参与者之间变异很大;六是竞价很少有公开发布的信息,如面对面交易市场(principal-to-principal market)。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开竞价在主观调整后相应降低了公允价值计量层级,此时,计量环境已悄然降低了活跃程度,可归入非活跃市场序列。
(2)交易量和交易水平显著下降的公允价值计量环境。交易量和交易水平下降并不意味着市场交易处于无序状态,只是与正常的市场相比交易量和交易水平不能保证为定价系统提供足够信息。包括:一是近期很少有交易发生;二是竞争性价格不是基于当前信息的基础上;三是无论从时间上或是从市场参与者视角观察,竞价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四是先前与资产或负债高度相关的指数近来变得不相关;五是考虑到资产或负债的信用状况和违约风险,可观察的交易或竞价所隐含的流动性风险收益、产量或指数与报告主体预期的现金流量相比有显著增加;六是存在一个较宽的买卖要价差(bid-ask spread)或买卖要价差显著增加;七是资产或债务的新发行显著下降或缺乏市场;八是很少的信息被公开发布。
(3)通货膨胀计量环境。交易量和交易水平显著上升并不意味着市场交易处于无序状态,只是与正常的市场相比,交易量和交易价格非理性狂热。建立在通货膨胀基础上的虚假繁荣使基础资产、金融资产以及衍生资产供不应求,经济放量上行引发投资饥渴症,供求总额和结构总体上处于失衡状态,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源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实体资产的流动性以及市场整体的联动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市场流动性严重过剩。虚高的投资收益率使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杠杆效应不断放大,可观察的交易或竞价所隐含的风险性收益显著提高,证券价格远远超出其基本面所能够维持的价格水平。在经济上行周期的信用扩张中,市场参与者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加剧了市场信用风险和系统风险。
(4)无交易市价可循,但能依据可观察市场输入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环境。可观察输入值包括中介机构、定价服务机构发布的收益率曲线(yield curve)、利率(interest rates)、价格波动率(volatility)、提前偿还速率(prepayment speed)、损失严重程度(loss severity)、信用风险(credit risks) 和违约率(default rates)。有些可观察数据来自于市场数据的合成,对可观察输入值的调整可依据与资产或负债相关的特定因素,包括资产或负债的条件、方位、类型、市场的容量和交易水平等。
(5)交易量和交易水平显著下降,且能识别市场处于非有序交易状态的公允价值计量环境。判断非有序交易的标准,一是遵循正常和惯例的市场交易活动没有在市场上呈现足够的时间;二是销售资产或转移债务的市场只有一个市场参与者;三是销售者接近破产或被接受的状态,或被要求满足管理或法律要求;四是与近期发生的相似或同质的资产或负债交易相比,交易价格是一个异常值(outlier)。
(6)无可观察输入值,使用可重复发生基础上(recurring)的重要不可观察值计量公允价值的计量环境。在无当前市价可循的情况下,报告主体获取的市场参与者定价资产或负债假定的最好信息依赖于往年发生的长期数据、历史数据信息、初始计量数据和未来的财务预期基础上。这些信息不能被所观察的市场数据所证实或支持。如长期套汇率(long-dated currency swap)、历史波动率(historical volatility)、资产弃置义务(asset retirement obligation)的初始计量和财务预报(financial forecast)等。
(7)无可观察输入值,使用不可重复发生基础上(nonrecurring)的重要不可观测值计量公允价值的计量环境。在无当前市价和市场数据可循的情况下,报告主体关于市场参与者定价资产或负债假定的最好信息建立在使用报告主体自己数据的基础上,对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和风险率折现进行调整。
(8)非常规交易的公允价值计量环境。非常规交易包括不经常发生的偶然交易、特殊交易、特别目的计量、资产价值分摊以及价值计量的选择权标准。这类计量环境要求一是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允价值能持续可靠地获得;二是具有商业目的。具体包括:
偶发交易中以公允价值作为交换价值的衡量标准。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价值及损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支付对价付出的资产或承担的负债。
特殊交易中以公允价值作为投资目的。例如销售合同或协议收取价款采用递延方式,实际上具有融资性质的交易;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长期股权的付出成本以及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份额及损益;政府补助的非货币性资产计价。
特别目的的公允价值计量以公允价值对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整体改进。如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企业年金中取得良好流动性金融产品、股份支付、债务重组等具有特殊目的的交易或行为。
公允价值分摊是指公允价值成为价值分割或分配的唯一标准。如石油、天然气转让部分探明矿区权益和保留部分权益的价值分摊,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价值分摊等。
价值计量的选择权标准是指公允价值计量只是成为一种选择对象,选择结果取决于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权衡,如租赁资产估值、资产减值测试中资产(资产组、商誉)可收回金额计算等。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概念体系不是衍生的一个新概念,而是对基于活跃市场环境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进行拓展和延伸,对分散在计量框架中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指南进行归纳、重整,建立首尾相应、内在一致的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适应于非活跃市场环境的公允价值定义、计量模型、输入值、公允价值层级以及与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兼容等。构建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概念体系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有助于把从市场环境入手研究价值的思维进一步引向深入。市场是决定价格的地点。从市场环境入手研究价格对价值的替代计量已经历了五个时期:(1)以完全竞争市场假说为前提的自由交换价值时期(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到1929年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出台);(2)建立在历史成本和充分披露基础上的历史成本价值时期(从美国通过1933年、1934年的证券法案构建以成本计量和充分披露为基础的监管框架起到20世纪80年代对有效市场假说的全面质疑);(3)以决策有用性计量观为指导的改良历史成本和其他计量属性共存的混合价值时期(从上世纪80年代决策有用性计量观的兴起到本世纪初历史成本为主导的混合计量模式的确立);(4)基于活跃市场环境的公允价值时期(从上世纪90年代初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兴起到2007-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5)基于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计量(从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到后金融危机时代)。
金融危机终结了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神话,开启了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和应用的序幕。伴随着金融危机的悄然离开,接下来的研究重点是构建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
第二,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市场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发挥了风向标的作用,由于活跃市场环境下交易的有序性、交易价格和其他市场数据的可获得性、可验证性,使活跃市场环境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率先登陆的理想环境。FASB、IASB初步建立了基于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定义、市场选择、计量方法、输入值与公允价值层级和披露的概念体系。
但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成为绕不过去的坎,并成为计量的热点和难点。以FAS157为例,分散在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中关于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条款达到13项,占总条款39条的三分之一,而且在不同场合,非活跃市场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
风险、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更有利于发挥其计量优势,非活跃市场环境实质上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主战场。
第三,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活跃市场环境和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范式。早在上世纪70年代,APB公布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4辑(APB Statement No.4)初步勾勒了公允价值按市价计量和按模型计量两种范式。按市价计量就是不对交易价格做任何主观的修饰和调整,高度信任交易价格对价值的替代计量;按模型计量就是市场参与者对交易价格和其他市场数据的判断、选择和调整,包括使用重要不可观察值的公允价值计量。
但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践中,两种范式纠缠不清。活跃市场环境下的未发生交易、交易不活跃以及需要对已经发生的市场公开竞价进行调整的公允价值计量,毕竟与基于活跃市场环境下按市价计量的公允价值存在显著差异,而与非活跃市场环境下需要运用判断、选择和评估的按模型计量的公允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严格规范活跃市场和非活跃市场的区别,可以使市场环境与计量范式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即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是按市价计量,非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是按模型计量。
第四,明确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的研究方向。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框架的冲击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公允价值定义的冲击。公允价值定义强调了有序交易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特殊地位,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虽不能自动推断所有交易是非有序交易,但市场有序交易的整体秩序被破坏。如果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要主动退出,这无形中承认了公允价值计量成为金融危机的替罪羊角色,但如果退出公允价值计量,重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动荡。上世纪7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的波动和80年代的“储蓄和贷款危机”就是有力的证明。(2)金融危机为公允价值计量顺周期效应的无限放大提供了便利。如何抑制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保持市场的稳定成为公允价值计量不可回避的问题。(3)FASB、IASB和稳定金融委员会(FSB)出台的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指南在相当程度上割裂了基于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
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目标就是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以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开市场竞价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实现了报告主体选择、市场机制选择与市场参与者群体选择的高度耦合,公允价值信息能满足现在和潜在所有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不论使用什么估值技术,公允价值的基本目标仍然是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报告主体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的信息,为资源分配提供决策依据。但是由于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态度差异、区域市场差异以及市场宏观因素影响的时间差异,使得市场参与者群体选择、报告主体选择以及价格机制选择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离。按模型计量的公允价值无法完全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只能以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其他债权人成为财务报告信息的主要使用群体,[4]因为这些群体需求与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最直接最紧密。其他不同层级的使用者如管理层、报告主体自身以及监管层,在基本目标之外的信息需求如基本经济条件、市场预期、政治事件、政治气候、产业和公司前景、市场稳定等可能需要依赖其他信息系统。
计量技术、输入值以及交易费用约束限制了公允价值计量范畴。随着计量技术的改进,如XBRL的应用,可能逐步拓展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项目,不断提高基本目标的容量、层次、质量。
一是相关性。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交易价格、市场数据以及环境、事件基础上的应计制会计,它在预期未来收益时,几乎考虑到了所有与之相关的重要因素,它为市场参与者的决策提供了及时的决策信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信息使不同性质的事件具有可比基础,相同的事件能识别其数量的差异性。面向现在、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能帮助使用者预期未来的结果,也能对先前的估值提出反馈。
二是真实反映。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真实性表现在:(1)尽管信息搜集难度加大,但仍包含了几乎所有的必要信息;(2)站在市场参与者中立的立场对待所有有利和不利因素;(3)把公允价值偏差控制在合理区间内,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寻求区间内最具代表性的点;(4)能被主要信息使用者验证。
三是公允价值信息既具相关性又具真实反映性。(1)市场参与者群体的判断和选择渗透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对市场环境的识别、计量市场的确定、计量模型的改良和输入值选择等,用程序理性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理性;(2)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不是寻求一个“天真可爱的纳什均衡点”,而是存在一个合理的公允价值区间,公允价值的真实反映是针对公允价值区间的精确度和准确度而言的;(3)对使用重要不可观察输入值的公允价值计量,可采用多种计量方法进行交叉验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可以改变计量方法。
(1)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对活跃市场环境下的非活跃交易以及对公开市场竞价进行调整,一般可采用价格矩阵模型估值;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交易量和交易水平发生显著变化,但能识别交易处于有序状态的公允价值计量,一般可采用多期收益模型估值;第三层次是交易量和交易水平发生显著变化,且能识别交易处于无序状态的公允价值计量,一般可采用现值模型估值。
(2)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受环境限制,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不必追求在所有方面都精准无误,真实性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程度的强弱变化。搜集公允价值的输入值和模型改造不必穷尽所有努力,而应当信任报告主体所有可能搜集到的信息,只要没有相反证据证明报告主体的输入值是特定个体计量,就可作为市场参与者的输入值。在能识别市场处于有序交易的状态下,应偏重使用可观察的市场输入值,而较少使用不可观察的市场输入值。不能武断推论市场交易量和交易水平显著下降且能识别市场处于无序状态下的所有交易都是无序交易的结果。当识别市场处于无序交易的状态时,不可贸然使用可观察输入值,而应该对市场环境和输入值进行评估。
(3)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相对接。基于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是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为公允价值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框架的延伸和拓展,而不是分庭抗礼。两种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对接,是以活跃市场环境下的计量确立为公允价值计量目标,且设计为框架的主则,而把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按前述三个不同类别,即活跃市场环境下的非活跃交易和公开竞价的调整、交易量和交易水平显著变化且能识别交易处于有序状态下的公允价值计量、交易量和交易水平发生显著变化且能识别交易处于无序状态下的公允价值计量三个分则单独列示和说明。通过公允价值定义改进、建立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目标并辅之以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分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
活跃市场环境下强大的市场功能使公允价值辐射的有效范围横到边竖到底,区域市场差异不大,公允价值计量的主市场与最有利市场无须严格区分。为了省略连续不断的评估负担,FAS157出于简化目的以主市场为公允价值计量市场。只有当主市场不存在时,才考虑使用最有利市场实现资产最高最好使用的估值假设,而IASB(2009)的《公允价值计量(ED)》将最有利市场确定为公允价值计量市场。FASB、IASB在确立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计量市场上出现细微差异。
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交易费用、信息不对称以及风险、不确定性等市场摩擦因素导致区域市场差异加大,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脱手价可能出现差异。公允价值计量市场的选择可以综合FASB、I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市场确定依据的各自优势,根据市场环境和交易的实质及内容区别对待。因为这种选择性替代符合有限理性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动机和决策动机,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对活跃市场环境下的非活跃交易和基于活跃市场公开竞价的公允价值计量,由于这种价格的调整对交易量和交易水平本身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而只对特定交易量和交易频率下的交易价格进行适度调整,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市场可继续考虑以主市场为计量市场;而非活跃市场的活跃交易既考虑了交易价格和交易水平的影响,同时又考虑到了交易费用对交易或事项价值的影响,因此,可以选择以最有利市场为公允价值计量市场。而对非活跃市场的非活跃交易,由于市场数据搜集的困难以及市场交易秩序的无规律变化状态,在无明确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可以把交易或事项发生的市场拟定为公允价值计量市场。
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计量最相关的属性。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对所有金融工具实行公允价值计量固然能降低计量本身的复杂性,但由此引发的收益波动、未实现收益(或损失)的列示以及公允价值披露等系列问题又额外增加了计量之外其他系统的复杂性。在短期内实施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权既能体现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意图,又能较大程度协调由此引发的各种冲突,是快速降低这种复杂性的明智选择。
IFR9(2009)将金融资产由现行四类简化为按公允价值计量和按摊余成本计量两类。虽然对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部分金融工具允许按摊余成本计量,但金融工具基本贷款特征和合同收益管理两项苛刻条件极大地限制了按摊余成本计量的范畴,而且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减值测试容易导致高估或低估资产或损益,需在初始确认时即估计未来整个存续期的预期损失模型的缺陷,这样注定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权的合格项目将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如包含主合同和嵌入工具的混合合同难以满足按摊余成本计量的条件,改按公允价值计量。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合乎条件的项目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撤消,因为许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重新回到按摊余成本计量可能成为企业管理层调节利润的手段。只有当公允价值计量值显著小于成本值时,可允许将公允价值计量转换为按摊余成本计量,因为此时的公允价值已严重偏离了资产最高最好使用的估值假设。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权可以拓展到类似一些买卖非金融项目的合同,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确立原则一是能否持续、可靠地获得基于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信息;二是交易或事项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三是报告主体商业模式的改变。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选择不仅取决于获取的交易价格和市场数据与计量模型的匹配程度,而且取决于市场环境和交易秩序对获取输入值的可靠程度。对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开竞价进行调整的公允价值计量,虽然相应降低了公允价值层级,但由于调整后的输入值仍保持了较高的可信度而许可使用矩阵定价(matrix pricing)模型计量;由于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难以找到相等服务潜能(equivalent service potential)和相同成本的替换资产,所以成本法基本不适合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
收益法是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应用最广泛的计量方法,但不能简单套用活跃市场环境下的收益法计量模型。因为包括现值法、期权定价模型、二进制模型(binomial model)、多期收益模型(multi-period excess earnings method)等在内的估值模型往往是基于封闭市场环境的估值,较少关注市场参与者的信用风险和计量对象的流动性风险。估值模型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周期性校正或选用最相关计量模型,准确理解计量对象的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现金流量的额度、选择权的时间分布和条件以及权利的保护等因素。模型的调整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调整。
当公允价值计量涉及到重要不可观察输入值并对总体计量做出重要调整时,报告主体可能使用不同估值模型交叉验证多种估值结果。在合理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估值结果,可能更多倾向于采用可观察的市场输入值的计量结果,而较少考虑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的计量结果。
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计量结果进行适当调整是必要的,但出于过度谨慎和保守目的对计量结果的调整不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目标。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输入值只剩下level 2和level 3,因为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开市场竞价(level 1)的调整相应降低了公允价值层级,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层级与输入值层级的一一对应关系被打破。因为只有在能识别有序交易的情况下,可观察输入值的质量特征才可能优于不可观察输入值。既不能简单认定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交易市价都是被迫交易的结果,也不能自动推论市场交易价格就是公允价值。在不能判断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交易秩序是有序还是无序时,可观察的交易价格和市场数据不一定是公允价值计量决定性的输入值,而是依赖于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
Level 2的输入值是由市场可直接观察或合理加工的数据。包括:(1)预期财务信息。包括销售额、经营利润、现金流量、税收负担、资金需求、资金成本、剩余期限、长期年金增长率等;(2)可比交易价格和隐含的复合值;(3) 优惠率(royalty rates);(4) 风险利润(premium profits);(5)分担资产费用(contributory asset charges);(6) 折现率;(7) 多期资本化利率;(8) 依据市场数据推理和加工合成的数据,如市场可验证的利率、收益率、价格波动指数、提前回收率、资产损失程度、信用率以及违约风险等。
Level 3的输入值包括对Level 2输入值的调整,不能被市场所证实或观察的数据,如长期套汇率(long-dated currency swap)、历史波动率(historical volatility)、资产弃置义务(asset retirement obligation)初始计量和财务预报等。在市场环境极端恶劣如无市价可依或可观察市价与经济价值发生严重偏离的情况下,也可以依靠管理层对未来现金流量和适当的风险折现率的内部假设估值。
与资产或负债特定相关的因素如资产或负债的条件、方位、类型、市场的容量和交易水平等因素是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计量必须考虑的因素。报告主体的信用风险变化是计量负债公允价值的输入值,但假设转让前后违约风险不发生变化。
对资产计量的限制性因素是资产计量公允价值必须考虑的因素,受限制性因素影响的资产与非限制性资产的用途形成显著差异。而对负债转让的限制是对受让者必须满足法律义务和资格条件的限制,不直接影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非活跃市场环境打破了活跃市场环境下市场机制、市场参与者选择机制与政府保护机制三合一的和谐格局,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机制、市场参与者选择机制以及政府监管机制相互协调、相互制衡和多层次博弈的结果。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更多表现为一个有效区间,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点,可以选择有效区间的中间点计量公允价值。当有客观证据表明其他计量能更真实地反映当前市场价值时,也可移动到其他点计量公允价值。
在有序交易的情况下,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左右价格变化趋势。市场摩擦因素可能抑制价格机制的作用,但市场参与者群体的从众心理和锚定效应进一步强化个体选择行为,公允价值呈现较窄的区间分布和较高的概率保证程度。政府的角色就是为价格机制的进一步作用提供条件。
当市场交易处于无序状态时,市场参与者不确定的风险态度和交易动机、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等摩擦因素极大抵消了价格机制的作用,甚至出现市场失灵。交易价格分布趋势呈现一个较宽的区间分布和较低的概率保证程度,甚至出现交易价格严重背离交易项目内在真实价值,市场参与者的群体选择失去根基。政府不应仅仅局限于“守夜人”的角色,而是需要主动、积极、强力地干预。这种干预有利于降低经济自我调整的成本,用市场外力纠正市场定价的失灵,尽可能恢复交易价格与经济价值内在的一致性。
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是基于正常市场环境下的交易价格的中间值或公允值,其实质是公允市场价值,而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未来资产销售价格最大值或转移债务最小值。公允市场价值类似于公允价值计量,但不等同于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可能是公允市场价值,也可能不是公允市场价值,但资产评估的结果是公允市场价值。公允价值既包括资产的公允价值,也包括负债和权益的公允价值。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既要面对正常的市场环境,也要面对非有序交易的市场环境。资产评估是针对资产交易价格的评估,而公允价值计量中的评估是用程序理性保证结果理性的一个必备环节。评估渗透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每一道程序,包括对市场整体环境的评估,对计量模型的合适度和输入值的评估,对公允价值层级的评估,对披露的评估等。
资产评估的主体是专业中介机构,资产评估的公允价值通过评估报告提交给报告主体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评估主体是报告主体站在市场参与者群体视角的集体选择,评估过程充分吸收政府机构、其他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意见。报告主体的评估结果要通过披露形式返回到财务报告使用者中,并接受利益相关者的验证、审计和监督。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在披露的内容、披露的环节和披露的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是增强对控制环境的披露。披露控制环境是为了增强对估值过程的管理和提高控制的透明度。报告主体的管理团队对估值的方针、内部报告程序负责,报告主体的内外专家负责验证公允价值计量,确定估值模型校正的频率、方法、压力测试以及估值趋势分析。
二是披露的要求更加细化。报告主体不仅要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每一类别合成披露公允价值计量,还要根据市场活动、商业类型、年份、地理中心、信用质量以及经济特征确定每一种金融工具的明细。对每一种金融工具的计量,要根据公允价值计量变动的重要性、不确定性、主观性、可观察性、复杂性、价格波动性、买卖要价差(bid-offer spreads)、市场流动性等特征确定披露重点。主要估值假设的市场风险敏感性分析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变化对收益(损失)或权益的影响。对level 3使用几种不可观察输入值的公允价值计量,要披露不可观察输入值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以及计量的不确定性分析。
三是增加了估值技术的披露。不仅要说明估值模型的选择以及被挑选的估值模型的风险和缺点,还要说明估值模型变化的原因。可替换假设主要披露对公允价值计量挑选的假设和可替换假设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计量是否考虑到抵消行为和套期活动的影响。根据FASB Topic820(2010) 《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要求,可替换假设的敏感性分析将成为FASB和IASB披露趋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是扩大了输入值披露的范围。不仅对进入或退出level 3的重要输入值进行单独体现并说明转移的原因,而且要求对所有进出level 1、level 2和level 3的输入值进行单独体现并说明转移的原因。对使用重要不可观察输入值level 3的公允价值计量,除了按照可重复发生和不可重复发生分别披露输入值外,还要实现期初和期末计量的一致性。此外,报告主体还要单独计量购买、销售、发行和处置的资金变化活动,要按照每一种业务类型的发生额单独披露。
长期以来,IASB、FASB等准则制定机构侧重于不断完善和深化对公允价值产生的前提条件如市场环境和交易秩序的描述和刻画。从“公平交易”的定性判断(IAS32,1995)到“公平交易”与“有序交易”的结合(FAS157,2006),从自愿的交易者(IAS32,1995) 到市场参与者群体(FASB,2006;IASB,2009)的主体拓展,从当前交易时间到计量日之前呈现在市场中的足够时间的拓展,公允价值定义已初步成型。无论是FAS157还是IASB(2009) 《公允价值计量(ED)》都笼统将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定位于寻求销售资产或转移债务的“脱手价”。 但是,不同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脱手价”表现形式的差异却未引起广泛重视。
在活跃市场环境下,强大的市场功能和定价机制为计量公允价值的“脱手价”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允价值的“脱手价”具体表现为一个点函数,但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市场功能的减弱以及市场参与者群体的判断、选择和评估渗透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这些都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程度。[5]即便是对公开市场竞价的调整也要受制于估价技术和输入值及风险调整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是一个点函数,也可能是一个相对有效的区间值。至于使用重要不可观测值的管理层估计,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更多地表现为一个相对有效的区间值。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和输入值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敏感性程度分析表明,公允价值的真实反映并不含肯定或精确之意。相反,说明公允价值估计存在一个有效幅度比单一的点估计更为可靠,这说明公允价值可能出现多种表现形式。在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的“脱手价”表现为唯一的一个点,而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的“脱手价”可能表现为一个点,也可能表现为一个有效区间,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在该区间内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输入值。鉴于此,兼容活跃市场和非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定义可适当拓展为“在计量日的公平交易中,市场参与者销售资产可获得或转移债务须付出的价格或区间值”。这样可凸显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区间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特殊地位。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引导市场合理配置资源和市场参与者的理性决策,但会计计量不可能解决非活跃市场环境下所有与价值变化相关的问题。在市场功能减弱甚至失灵的情况下,需要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加强对非活跃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监管,逐步恢复市场弹性,为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是政府监管当局增强对非活跃市场的干预,防止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在市场出现整体流动性过剩时,通过降低金融杠杆系数、提高再贷款准备金以及公开市场业务和采取适度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抑制资产的价格泡沫;在市场出现流动性缺失时,通过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市场货币供给总量,防止价格的非理性下跌。
二是金融部门自身要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抵御能力,识别、防范由规模、关联性、杠杆、到期误配(maturity mismatches)等因素引发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系统风险。在满足BaselⅡ最低资本金要求的前提下,增加风险资本尤其是复杂的结构性信用产品的风险资本费用,减少套利动机。对基于柜台交易的衍生金融产品,在足够的资金需求、风险管理质量以及交易的透明度方面夯实基础性工作。
三是在降低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效应上加强合作。主要措施是合理确定金融工具的分类计量标准,提高风险准备金,建立动态的贷款损失准备,确立合理的杠杆系数以及对重大事项发生时的压力测试;建立信用违约交换(CDS)中心,建立基于拍卖的处置机制;建立企业表外风险披露、声誉风险披露以及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活动的风险和估值披露机制。
一是要认识到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权的长期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型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6]非活跃市场环境将是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环境,活跃市场环境反倒是特殊环境。非活跃市场环境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初级阶段,而基于活跃市场环境的公允价值计量是高级阶段,构建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体系是为了丰富基于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框架的形式和内容。公允价值的国际趋同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首先实现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趋同,然后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的整体趋同。
二是制定符合我国市场环境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非活跃市场环境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主战场,我国要组建专门机构和人员系统研究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并尽早出台相关准则和指南。在准则的制订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公允价值计量国际研究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整体经济水平不高、监管经验不多的现实,彰显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特色。[7]允许在探索中失败,但不允许因畏难而抱残守缺。
三是建立两种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对接通道。用拓展的公允价值定义——即“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的有序交易中,出让资产或转移债务的脱手价或区间值”总揽公允价值计量目标,引导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型、输入值、层级、披露方式等计量体系。根据市场环境的转换,由政府权威部门界定市场的类型,根据市场环境的变换,允许主体选择实施相应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随着条件成熟,实现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向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的转换。
[1]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s[EB/OL].http://www.fasb.org/,2006-09-15.
[2]IASB.Fair Value Measurement(Exposure Draft)[EB/OL].http://www.iasb.org/,2009-05-28.
[3]William L.Megginson.公司财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4]FASB.CF.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8[EB/OL].http://www.fasb.org/,2010-09.
[5]FASB.Staff Position No.FAS157-4.Determining Fair Value When the Volume and Level of Activity for the Asset or Liability Hav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Identifying Transactions That Are Not Orderly[EB/OL].HTTP://www.fasb.org/,2009-04-09.
[6]谢诗芬,戴子礼,廖雅琴.FASB和IASB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研究的最新动态述评[J].当代财经,2010,(5):107-116.
[7]盖 地,梁 淑.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