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时代的深度选择

2011-04-03 05:28张家武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深度图书馆文化

杨 沉,张家武

(滁州学院,239012)

1 浅阅读时代已来临

1.1 浅阅读

当下,阅读领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书斋阅读到马桶阅读,从文字阅读到视觉阅读,从知识阅读到娱乐阅读,从纸媒阅读到网络阅读[1],阅读文化的重心由传统阅读转向网络阅读与声像阅读。深度阅读日渐式微,网络阅读、声像阅读几乎呈一统天下的态势,占据着阅读文化的大半壁江山。公众的阅读动机、阅读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获取信息、消遣成为公众阅读的首要目的。“15分钟”阅读、点击式、快餐式、马桶式阅读成为公众日常阅读的主要模式。一个轻松、快乐的浅阅读时代来临了。

浅阅读是一种简单轻松、以娱乐为旨归的浅层次的阅读形式,其阅读对象多是快餐式的图像、简介、短信、帖子,或者是包装过的名著的缩读、速读。简单、直接、感性,瞬间得到愉悦与满足,是浅阅读文化流行的直接元素。快读、快感、快扔,是浅阅读最本质的消费特征。不可回避的是,正是因为它的肤浅、感性、刺激等特性,使得时下背负着各种压力的大众,乐于选择浅阅读,并从中得到娱乐与放松。浅阅读已然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较之浅阅读,深度阅读是一种更有价值的阅读,它包含着阅读、实践、印证、反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人在阅读中只有不断地探索、思考,不断地反求诸己,才能逼近事物的本质,才能逐渐培养和增强判断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中获得乐趣、责任与力量,也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基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浅阅读与深度阅读的博弈

技术的进步,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间接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在改变着阅读文化的品质与格局。文献的载体形式经历了从古代的手抄本到纸质媒介再到缩微载体、音像载体、封装型电子载体、网络[2]演变过程,新型阅读媒介催生了新的阅读模式和习惯。网络阅读成为公众首选的阅读模式,纸质载体的主流地位大有被网络替代之势。

2010年CNNIC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在2009年达到了4.2亿,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人均长达19.8小时。网民的网络应用行为绝大部分为浅层次的网络阅读。[3]不可否认,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新载体,有着比纸质媒介更方便、快捷、直接、易沟通等优点,但它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造成读者阅读兴趣淡化,思维表达零碎化,容易在海量信息面前迷失自我。同时,电视电影等图像媒体也在争夺或排挤阅读。历次的阅读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影像还是图像,其所传达出的韵味与深度阅读所呈现出来的大不相同,缺乏文字所拥有的韵味与想象力,深度缺失,灵韵散尽。

诚然,看电视、上网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看电视、上网几乎消耗了人们所有的业余时间,这就造成了对阅读的挤压。当公众弃“深”趋“浅”,当官方政策和民间娱乐合力于大力发展和消费电视、网络文化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冷落甚至远离阅读[4]。

1.3 浅阅读文化狂欢深度阅读式微的深层原因

技术层面:技术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载体,阅读对象实现了多元共生;电子声像媒介所具有的感性、当下性、震撼性等特征,更符合时下注意力经济的需要,符合大众的消费口味,网络也因其便捷、快速、易沟通等特点成为时尚大众的宠儿;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使得时间精力有限的人们为了解、把握身边的世界只能选择浅阅读。

现实层面:升学、工作、生存等压力迫使人们功利阅读、休闲阅读。无论是学生还是踏入社会的成年人,闲暇与精力总是有限的,而放松与快乐的“本我”追求,又总使得人们乐于选择浅阅读;出版社出版大量价高、质次、通俗化、媚俗化的出版物,人们缺少选择余地;阅读意识、阅读习惯、阅读技能的培养更需相关部门的在场与作为。

文化层面:深度阅读是一种静态行为,需要反思、思辨、求证等诸多注意力的参与,是一种理性建树过程,耗时费神,缺乏网络、声像等视觉文化所具有的快感的无距离体验的优势,使得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人们畏于选择。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唯名利马首是瞻的成功观和消费文化所突出的游戏、娱乐性能,则培育了大众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精神欲望,这种欲望又产生了更多的“生产性”,更多的通俗读物、视觉影像等浅阅读读物被官方政策、媒体和大众合谋着摆上了当下的文化餐桌。

历史地看,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阅读文化,有着深厚的足以自豪的阅读传统。今天,在大量视觉媒体网络文化急速扩张的条件下,如何有节制地控制视觉媒体对公众闲暇时间的侵占和剥夺,如何倡导和鼓励深度阅读,提倡从小开始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这是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严肃的任务[5]。

2 浅阅读时代的深度选择

2.1 个人的选择

直面浅阅读文化的狂欢,面对多元共生的阅读对象,每个读者都要经常提醒自己,我要什么?我在阅读中要得到什么?在有关阅读书目的推荐中,不论是普及阅读还是专业阅读,导师或学者开出的书单都是经典书目。与经典同行,选择深度阅读,不仅是学者的选择,亦应是每个读者的选择。如果阅读不能让读者的思想产生有益的变化,读者不能从中受到教化,那么,看再多的书也没有文化,对个体生命境界的提升也无任何建树。

2.2 出版社与媒体的作为

在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评价体系中,出版社、电视等媒体要生存,要从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似乎就得迎合大众消费文化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走通俗化甚至媚俗化的路线。如果只走精英路线、雅文化路线,生存似乎又成为问题。这无疑是两难的处境。在这种生存夹缝中,出版社、媒体在文化出版事业、文化产品的导向、文化趣味的引导以及生存之间怎样平衡、兼顾,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出版社、媒体的事情,也需要政府和某些财团的合力作为。

2.3 国家的深度倡导与支持

政府已及时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除在全国设立“世界读书日”,大力宣传、提倡全民读书,还坚决制止网络及电视媒体上日益泛滥的“三俗”现象,积极引导人们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近几年来,我国不少地方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月活动、书香校园活动等。活动有声有色,成效也慢慢显现,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悦读中。2010年阅读调查显示[6],2009年我国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2.0%,图书阅读量达52%,开始呈增长态势。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把公众的阅读意识培养起来,有了意识与需求,阅读活动才能深入持久。当下,政府仅定位于宣传倡导还很不够,各层次的组织机构、资金支持等是必要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一城一书阅读活动,新加坡、法国控制电视台的数量,建立读书协会,创办阅读刊物等成功做法,都可资借鉴。

2.4 高校图书馆的深度选择

在香港、台湾及新加坡等地,政府及教育界倡导的全民阅读活动,一般都倾向于由图书馆来推动推广[7]。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公益讲座开展得如火如荼,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浙江图书馆的“假日讲座”、广东省立图书馆的“岭南大讲坛”等。图书馆历来是各种介质文献资源收藏丰富之地,尤其是高校图书馆,一直承担着教育传播知识和文明的重任。在浅阅读时代,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如何避免浅阅读趋向更浅,如何吸引、培养、指导读者深度阅读,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

2.4.1 高校图书馆应提升自身软硬件建设,打造健康舒适的阅读环境

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办学定位以及教研需要,确定各类型藏书比例,丰富馆藏,提高办馆水平。在藏书功能类型方面,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藏书比例。实用性文献:包括计算机、英语、公务员、考研等应用性考试类方面最新最权威文献资料。休闲文献:这一点尤其要用心,很多非文科专业读者把文艺类文献都视作闲书。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加大健身、旅游、保健等方面的馆藏比例。专业性文献:为稻粱谋的文章、图书、教材充斥市场,信息重复泛滥,质量不高,导致高端读者感叹没有书读。因此,选择有思想性、前沿性、艺术性、高质量的文献资源成为图书馆要下力气花功夫研究解决的大事。可采取针对性访谈、咨询教师需求、读者推荐好书等方式确定每年购买书目,做到及时采购、及时录入、及时上架,最大化发挥新图书的效益。

2.4.2 开展多元化推介服务,组织读书协会,引导深度阅读

包括宣传推介馆藏资源、新书、新数字化资源及本馆服务功能。以培训为抓手,强化图书馆的利用、网络资源及其网络工具的使用、检索技术的培训工作。组织读书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及阅读指导活动,做好书目推荐及书评工作,培养读者的阅读技能。书目方面,针对不同阅读群体、阅读目的、阅读潮流,及时组织更新。建立多层次、多侧面的书评体系,网罗呈现媒体书评、馆员书评、读者书评,给读者提供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和推荐[8]。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图书馆除了指导读者有选择有计划地读书外,还应通过培训和经验传授等,使读者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步掌握速读、略读、精读、研读等不同层次的阅读技巧[9]。

2.4.3 立足校园,拓展服务空间,走进社区,贴近民生,提供多元化服务

诸如组织开展健身知识讲座、育儿知识竞赛、花卉绿色植物展示、绘画摄影展示等,既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又为社区邻里之间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寓教于乐,更能提高全民阅读的兴趣。

[1]何道宽.网络阅读时代,纸媒书会不会消失 [EB/OL].http://www.qdewind.com/bbs/viewthread.php?tid=1883,2006-2-24.

[2]方 卿,钱建国.论信息载体演进的替代与兼容[J].图书情报工作,2002,(7):7-12.

[3]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7/15/5921.htm,2010-7-15.

[4][5] 周 宪.重建阅读文化[J].学术月刊,2007,(5):5-9.

[6]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化阅读持续增长[z]http://culture.china.com.cn/zhuanti/ydkx/2010-04/19/content_19867489.htm,2010-04-19.

[7]黄文栋.读书会与知识库建置推广[EB/OL].http://cd.emb.gov.hk/lib/school lib/workshop/schser/reading.ppt,2006-9-12.

[8]沈 颐.建阅读社会,从书评开始[J].图书馆论坛,2006,(1):35-37.

[9]张作为.探究读者阅读心理,注重读者阅读指导[J].图书馆,2002,(4):73-74.

猜你喜欢
深度图书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谁远谁近?
深度观察
图书馆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