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教育实验的理论基础和方案设计

2011-04-03 04:48
当代教师教育 2011年3期
关键词:教学实验师生主体

郝 文 武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和服务、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实验是试验性教育实践,既要以教育理论为依据,又是证明、修正和推广教育理论的重要途径。主体间教育实验以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本质理论为依据,目的是在实验中和通过实验形成师生主体间关系,提高师生教学的主体性。主体间教育实验包含以研究性教学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三维目标教学实验,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新学校建设实验,通过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方式实现知行统一的高校教育学专业改造实验等广泛内容。不同层面实验有不同的具体目的、内容和方式,但主题都是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全面发展——教师全面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四位一体的师生主体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教育质量。

一、实验缘起和意义

主体间教育实验的直接动因是国家985 “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8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开始启动实施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三期项目,包括“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中国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面向当代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与认知科学研究”等7个分项目。当时的教育科学学院承担了“面向当代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与认知科学研究”项目。2009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开始启动实施的国家985 “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包括“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教师教育理论创新与研究中心建设”等8个子项目。以教育学院教师为主的教学科研团队承担了“教师教育理论创新与研究中心建设”子项目。这个子项目包括教师教育制度创新与政策研究、教师教育基本理论创新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验研究、《西部教育报告》名刊工程等四个分项目,目标是通过长期深入研究,承担重大教学科研项目,产出重大教学科研成果,形成以西部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教育制度创新理论、教学创新理论、学校管理创新理论;通过项目平台建设,凝聚西部各方教育研究力量,形成有效运作机制和方式、知识和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建设国内领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教师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主体间教育实验最近又得到田家炳项目的资助。

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和服务、指导教育实践。教师教育理论创新与教育教学理论创新密切联系,既要深入研究和有效借鉴古今中外的先进教师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也要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研究。教育实验是试验性教育实践,既要以教育理论为依据,又是证明、修正和推广教育教学理论、教师教育理论科学性的重要途径。国家985 “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这个目的既要进行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等理论研究,更要深入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第一线、在师生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的互动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认识规律,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教师全面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全面发展—教师全面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四位一体的师生主体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主体间教育实验的深层动因是转变教育研究的重点和与国际接轨的努力。教育研究既可分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研究,也可分为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与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等的研究。但教学研究是近现代世界各国教育研究的主题和终极关怀,不断深化教学研究是世界近现代教育研究的显著特征。对世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研究成果是教学研究成果,既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和研究成果,对教育发展和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著名人物才是普遍意义上的教育家。研究、指导中小学教学和通过培养、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学能力也是世界大学教育学院的主要职能。然而,我国现当代在全国性立项教育研究课题、教育研究重大奖励和权威性刊物发表的论文中,教学实践和实验研究不仅数量大大少于宏观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而且层次也明显较低。教育学院的教师编制、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具有明显的宏观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倾向。教育研究必须重视教育理论研究,但绝对不能因此轻视教学实践和实验研究。教育的本体是教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必须把侧重点从宏观研究转变到对教育实践,特别是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强调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表明一种态度,引导一种方向,坚持一种精神,提倡一种方法,这就是深入教育教学实践,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进行实验和实证研究的态度、方向、精神和方法。

主体间教育实验的个人动因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追求。本人作为一名教育学人,多年来主要关注教育理论研究,取得的一些成绩虽然也是来源于对实践的关注,但在形式上和实际的影响作用看,还是偏重理论,这既对引导学生和年轻学者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有正面影响,也对引导学生和年轻学者深入研究教育和教学实践也有负面作用。作为学校教育学学科带头人、“211工程”子项目首席专家、“985项目”子项目负责人和教育学专业改造国家课题主持人,一所学校和一个地区教育学学科带头人,希望和有责任以自己的行动引导学生和年轻学者群体在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同时深入教育教学实践,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要同时做好理论和实践研究或把两者结合得很好是很困难的,但作为一个群体是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和必须做到的,这样的群体才是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群体。

“211工程”和“985项目”教育教学实验包括学科教学实验、新学校建设实验和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改造实验等内容,涉及基础教育语文、数学等不同学科和学校与班级管理、学校德育以及教师教育改革等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有不同目标、内容和方式,但它们是在一个项目中完成,必须寻找一个能够概括这不同目标、内容和方式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的概念和理论为本项目的教育教学实验命名。主体间教育理论有丰富内容,其概念是最能概括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方式教育教学实验的概念和理论,主体间教育本质理论也要通过教育教学实验验证、修正、推广转化为实践的教育本质,促进教育实践发展。因此,主体间教育理论及其实验与“211工程”和“985项目”教育教学实验就成为互为基础、互为动因、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教育研究课题的主题。主体间教育实验不是单纯提高教师主体性或学生主体性的实验,也不是单纯为了完成课题任务的实验,而始终是把提高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紧密结合,把形成、验证、推广创新理论与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实验。

二、实验理论依据和目的

主体间教育实验的首要目的是圆满完成“211工程”和“985项目”的研究任务。其次是引导年轻学者和学生深入教育教学实践,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进行实验和实证研究。再次是验证、修正、推广主体间教育理论,使主体间教育本质理论转化为主体间教育本质实践,对促进教育教学实践发展产生应有影响。主体间教育理论有丰富内容,近年来我们的研究也形成多层面的认识。

(一)教育是指导学习。教育的存在条件是学习,教育的发展过程是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学习有自主学习和指导学习,教育是指导学习。过去人们只注重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其实 “教育即指导”是他首先强调的核心思想。

(二)现当代教育是主体间指导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师生“双主体”理论的基础还是主客体二元对立传统哲学,与师生“双客体”完全一致。“双主体”理论只能形成把学生作为对象客体来认识和目标主体来培养,把客体的学生培养成主体的人,发展学生客体的主体性等话语逻辑的混乱及其与实践的矛盾。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作客体来认识,就不可能把学生当作主体来形成,即使把他当成主体来形成,由于把他当作客体来认识,认识到的是学生客体发展规律而不是学生主体发展规律,因此也不可能以形成主体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体间教育理论认为,人作为认识和实践者永远是主体,认识和实践对象的物永远是客体。师生都是主体,没有客体。教学中教学设备是客体,教学内容具有主客体双重性。

(三)形成、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现当代教育的主题。主体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人的主体性高低是相对的,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具有较高主体性的人被称为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较低主体性的人被称为没有主体性的人。教学必须提高师生的主体性。

(四)主体性即主观能动性,包括主动、自主和创造性。主体间性教育实验目的是提高师生教与学的主动、自主和创造性。主体性的主动性包括积极性、好胜性、求知欲、责任感等,自主性包括自觉性、独立性、个性等,创造性包括自由性、问题性、想象力、灵活性、坚韧性等。每个人都有被动性、顺从性、保守性等非本质性特征或者客体性,但主体性是人的最高特征或本质特征。形成、发挥和提高人的主体性既要认识人的主体性,也要认识人的客体性,但核心和关键是把人当作主体认识,认识人的主体性。

(五)主体间师生关系既是教育活动本身的目的,又是形成、发挥和提高师生主体性的条件。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形成需要平等交往、民主交流、主动对话、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基础。形成师生主体间关系的目的是形成、发挥和提高师生主体性。主体间的师生关系及其主体性与主客体的师生关系及其主体性有本质区别。

第一,主客体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主体间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平等的人格尊严只有在相互尊重的主体间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只有具有平等的人格尊严才能形成师生主体间关系。主客体的师生关系实际上也可能有某种平等性,但至少在语言和概念上是不平等的。

第二,师生主客体的主体性是矛盾和单向的,师生主体间的主体性是统一和双向的。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特征,不是客体的本质特征,主客体师生关系不能克服师生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特征也就不可能克服师生主体性二元对立特征,只能是单向的。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师生不仅把对方都看作是主体,师生都既是认识者、学习者和实践者主体,又是被认识、教育和影响的对象主体,而且都希望自己和对方成为自己想成为的和对方希望成为的具有较高主体性的主体。

第三,师生主客体的主体性是被动、强制和独白,师生主体间的主体性是主动、对话、理解和共享、共进的。主客体师生关系决定了作为客体的教师和学生的被动性、被主体和主体性,作为主体的教师的独白性,作为主体的学生及其主体性的有限性甚至虚假性。师生主体间的交往是平等交往、主动对话、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相互理解、自由思考、知识交流,能力相长,思想碰撞,智慧体悟,人格敬仰。没有师生主体间关系就没有师生主体性的共同提高。

第四,师生主客体的主体性的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对立和主客体对立的规律,师生主体间的主体性的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和谐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既有客观性也有目的性,教育不仅要遵循其自然生长规律,也应遵循在社会影响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根据目标和价值追求形成和丰富了的精神世界规律。规律不为目的而服务,但被目的而选择,忽视规律的目的性就是忽视人的主体性,就是宿命论。

(六)由于师生主体间的主体性不同于师生主客体间的主体性,因此,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与主客体间关系中提高师生主体性的原则也不同,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提高师生主体性的原则有:

第一,自我确认、积极进取的自觉自愿原则。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首先自己应有较高主体性,愿意和能够主导教学活动。学生要志愿做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主体性。

第二,平等交往、彼此尊重的指导学习原则。主体间指导学习的教育本质不同于法自然的培养人和工厂式的造就人的教育本质,是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权威统一的教育。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体现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平等的首席地位和权威性才是真实的。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本质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相互理解、鼓励引导的人文关怀原则。每个正常的人都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一个人能自尊、自爱、自立、自主、自强,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关爱、理解、支持和鼓励,其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变成现实能力,反之则不然。学生的发展虽然不完全由师生的态度决定,但教师是否把学生当作主体其效果天壤之别。师生把对方当成主体,他们未必就成为主体,但就更可能成为主体;师生把对方当成客体,他们未必就成为客体,但就更可能像是客体。

第四,主动对话、自由思考的研究性教学原则。世界、知识和真理既有永恒不变层面,也有不断变化层面。人不知道的世界比知道的世界多得多。人的认识既非纯粹客观,也非纯粹主观,而是客观反映与主观建构的统一,是学习、继承与创新、发现的统一。师生主体间主动对话、自由思考、发展个性等研究性教学方式对提高师生认识能力,形成师生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第五,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整合影响相原则。教育的教包括教授、教养、教唆等,育包括培育、养育等。教主要是教育功能,育不仅是教育功能,也是社会功能。教只能教人知识以及如何学习知识、形成兴趣、表达感情的知识、技能和方式,并不能教人感情和兴趣。人的情感和兴趣的发展除了教育影响外还要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把教和育相结合才能使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影响、智力发展与非智力发展、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结合,形成全面发展的人。

第六,有机结合和针对实际的实践行动原则。师生主体间关系形成的条件要素既有整合影响效果,又要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平等交往、主动对话、自由思考等方式是师生主体间性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平等交往未必主动对话和自由思考,不同的师生关系也可能有不同的现实状态,师生主体间性的各种行为方式只有整合作用和针对实际才能产生良好效果。

三、实验主要内容、思路和技术

主体间教育实验包括基础教育教学实验、基础教育新学校建设实验和教师教育运行机制、教育学专业改造、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实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学改革包括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及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不同层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又包括基础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人文与科学、常规教学方式改革与新型教学方式推进等不同层面。基础教育新学校建设包括德育或思想品德教育、教研组活动、班级管理及班主任工作等。教师教育改革包括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目标、专业设置和改造、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设置、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师范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学类公共课课程设置、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发展和教育实习,师范生理论思维、科研能力发展和教育行政、教育服务、班级管理能力发展等。一项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大方针、中小学教学改革实际需要、课题负责人和研究人员的研究基础、方向,以及研究力量和时间的可行性,突出重点、主题和特色,确定有限的研究内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大战略。主体间教育实验的重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和新学校建设实验。随着实验的逐步展开,各学科和领域实验的具体内容、方式、技术将不断丰富,研究程度将不断深入,总体内容和思路、技术或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基础教育教学实验是主体间教育实验的重点。包括中小学语文、数学、外语、化学、物理、科学、艺术等教学和学前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学等9个方面的实验。有语文教学中的非期待答案与师生创造力发展实验,数学文化与数学能力发展及数学教学中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结合与师生教学能力发展实验,英语浸入式教学与师生教学能力发展实验,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师生教学能力发展实验,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师生教学能力发展实验,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与师生教学能力发展实验,校本综合艺术教育与师生审美能力发展实验,游戏精神形成与师幼主体性形成实验,教师能力发展与提高特殊儿童学习能力实验等。

非期待答案既可指在考试和课堂提问中与标准答案不一致的答案,也可能是与教师期待不一致的答案,有的教师期待学生能独立思考、具有个性、创新性,寻找到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且有道理的答案,而学生则总是以标准答案为标准回答问题,这也是非期待答案。期待答案对于学习和继承现有知识,提高考试能力有重要作用,但重视、鼓励和引导师生正确对待非期待答案,对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表现个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性有积极意义。主体间教育非期待答案教学实验的目的是,在重视期待答案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非期待答案教学力度,探讨不同学科培育师生独立思考、表现个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的一般规律。数学是以数字和形状方式对事物存在状态和发展规律的高度抽象,不同民族的数学思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如何借鉴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促进师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教学能力发展是主体间数学教学实验的目的。数学世界是抽象世界、科学世界,而人的生活则是具体世界和经验世界,如何使数学抽象世界、科学世界与人的生活的具体世界和经验世界相结合,提高师生教学能力发展也是主体间数学实验的目的。如何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效率是许多专家和教师长期研究的问题,主体间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的方式是在学科教学中把使用母语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或者完全以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目的是提高师生教学英语的能力。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都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主体间化学、物理教学实验是要通过对化学、物理教材和教师合理知识结构的研究,优化化学、物理教材和教师知识结构,提高师生化学和物理教学能力。中小学科学教育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广泛内容,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如何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什么方式统一起来,以此提高师生教学能力发展是科学教育实验的目的和方式。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既会学习、劳动,又会审视、欣赏和创造美的人,提高审美旨趣和能力有多种层面和途径,通过主体间教学实验,有效实施和不断改进校本综合艺术教育是促进师生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层面和途径。游戏是学前幼儿教育的本质,在玩耍中学习和在学习中玩耍、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既是学前幼儿的目的,也是它的方式,如何通过形成游戏精神提高师幼的主体性是主体间学前幼儿教学实验的主题。由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因此使得他们需要更多地尊重、关爱,但关爱的目的是自立、自强,而非永远的依赖,把教师的爱心和提高教师解决特殊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困难的能力发展结合起来,提高特殊儿童学习能力是主体间特殊教育教学实验的主旨和方式。

(二)基础教育新学校建设实验。包括中小学新学校建设实验和学前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新学校建设实验等7个方面。有中小学主体间德育与师生品德发展实验,主要是通过一元多层面德育,提高师生道德判断和行为的主体性。中小学教研组教研活动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主体间教育实验,主要是通过提倡、鼓励开展研究性教和学,自由思考、知识交流,能力相长,思想碰撞,智慧体悟,提高师生教学的主体性。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发展与和谐班集体建设主体间教育实验、中小学师生主体间性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主体间教育实验、师幼儿主体性发展与幼儿园建设主体间教育实验、特殊学校师生主体性发展与特殊学校建设主体间教育实验的目的和方式是相同的,主要是通过建立平等交往、主动对话、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相互理解、人格敬仰的师生主体间关系,提高师生自我管理的主体性。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中小学校长是全面负责中小学师生发展的核心,因此必须与师生形成全面的主体间关系和以领导管理能力为主的全面主体性素质。中小学校长主体性发展与中小学师生主体性发展的师生主体间教育实验的目的和方式就是以全面的师生主体间关系和主体性素质为基础,提高中小学校长领导管理能力的实验。

(三)教育学专业改造实验。包括6个方面内容,有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目标、专业设置、改造与教育学科发展实验,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设置、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实验,师范生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教育学类公共课课程设置、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实验,教育学专业和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发展和教育实习实验,教育学专业和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思维和科研能力发展实验,教育学专业和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行政、教育服务和班级管理能力发展实验等。教育学专业改造与教师教育大学化、综合化和职前职后一体化有紧密关系,与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紧密关系,教育学专业改造主体间教育实验必须与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编制、素质要求,与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联系,通过深入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形成有效指导基础教育实践的科学理论,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教师编制、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使教育学专业更好满足教师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研究的需要。

四、实验阶段和进展

(一)理论形成阶段。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理论从本世纪初开始形成,以郝文武教授为代表的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教学和科研团队,在国内多种重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其思想理论也参透在已出版的多部专著中,论文和专著多次获省部优秀科研成果奖。

(二)调查研究阶段。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实验的调查研究,开始于2009年陕西师范大学启动实施的国家985 “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近两年来,主体间教育实验在陕西二十多所中小学进行了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调查研究,以后还要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三)实验研究阶段。主体间教育实验研究从2010年开始,内容包括上述二十多个几个方面,目前正在西安东元路学校、75中学、43中学等实验学校积极推进。

(四)理论深化阶段。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理论深化是长期的过程,既要依靠科学教育理论的研究,又要扎根科学的教育教学实验。在现有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实验基础上,经过三五年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不断完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

(五)实验推广阶段。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实验将在实验中逐步形成科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在实验基础上,先是小范围推广,然后逐步扩大范围,对基础教育教育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教学实验师生主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麻辣师生
基于PLC的冲压成型自动化教学实验系统设计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利用Matlab GUI实现光学信息处理教学实验的动态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