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桂荣
(辽宁省银监局,沈阳 110013)
辽宁银行业小企业信贷服务现状及思考
冯桂荣
(辽宁省银监局,沈阳 110013)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小企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进一步做好小企业融资服务工作,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2010年辽宁银行业小企业信贷服务现状及不足进行分析,提出破解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银行业 中小企业融资 信贷服务
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我国政府一直重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辽宁将中小企业发育不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短板”给予了更多关注。多年来,全社会从多方面入手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金融部门重点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做了许多尝试和努力,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辽宁小企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有必要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作。
1.在信贷规模趋紧的大环境下,实现小企业贷款投放的快速增长。截止2010年末,辽宁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6951.68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56.74%,同比增长27.67%,高于全国中小企业贷款增速1.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银行贷款增速6.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492.15亿元,同比多增176.08亿元。同时,小企业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继续保持“双降”,不良贷款余额下降3.6亿元,不良率下降4个百分点。
2.大型银行转变经营思路,小企业信贷服务显新貌。辽宁大型银行转变“做大做强”传统经营理念,调整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积极研发小企业信贷产品,将信贷投放向小企业倾斜。大型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6%,其中工行、农行、建行增长幅度分别为27.8%、169%、201%。工行设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实现小企业信贷业务一站式办理。农行小企业贷款余额实现两倍增长,建行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如针对小企业业务制订专项战略性费用奖励标准,对小企业新增非贴现贷款按照贷款发放额的5‰进行奖励,充分调动起基层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3.专营机构“引擎”作用充分发挥,驱动小企业信贷整体前进。辽宁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均已设立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专营机构,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在辽宁银监局的大力推动和各金融机构的积极配合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进展顺利,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的主要经营指标持续保持了2位数的增速,有力的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统计显示,2010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900亿元,同比增长22.6%,占全省GDP的比重将超过60%,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也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在监测的七个行业中,钢铁行业、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和制造业小企业销售收入分别同比上升61%、41%、38%;部分行业小企业出口额出现大幅度增长,监测显示,丹东服务业、辽阳出口加工业样本小企业出口额分别同比增加100%、53.8%。
4.小企业信贷产品和服务更为丰富,品牌效应明显,金融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多个小企业信贷业务品牌,拥有“速贷通”、“展业通”、“好融通”等20余大类小企业贷款产品。其中,本溪商行的“诚信微贷”产品已占地区市场份额的一半,惠及了城乡4万余个家庭和个体商户以及10万农户,截止2010年末,本溪市商业银行小额贷款规模为14154笔,占全部贷款户数的97%,存量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3.9%;开展小额贷款以来,已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1万笔,金额99.2亿元;不良率控制在1%左右。营口银行新推出了产品按揭贷款、租金按揭贷款等小企业特色产品,为本地优势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兴业银行沈阳分行依托五爱市场等多个大型批发市场开拓小企业金融业务,与许多个体经营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浦发银行沈阳分行依托小企业贷款业务大力开展综合销售,提高综合收益,积极为小企业客户提供财务顾问、外汇业务咨询、国际结算和外币掉期避险等金融服务,形成了自身的小企业金融服务特色。
5.小企业信贷投放的产业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监测数据显示,制造业、服务业、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等辽宁优势行业的小企业短期贷款余额仍然占据所监测的七大行业的前三位。而增量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服务业、钢铁行业。分地区看,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小企业贷款存量较大,但经济总量靠后的阜新、葫芦岛、朝阳、铁岭、丹东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0.2亿元、2.1亿元、5.5亿元、4.2亿元和6.9亿元,区域间小企业贷款资源分配不均衡状况得以改善。
1.小企业发展尚存“短板”。部分小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偏低,需要多次辅导才能填报出较为正确的报表,财务管理能力相当薄弱。同时,财务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现象在小企业中普遍存在,部分小企业甚至存在三套不同报表,这一定程度影响了银行信贷支持小企业群体的信心。同时,小企业抵御外部经济不利影响能力尚有不足。短期偿债能力欠佳,小企业平均流动比率为1.24,距离正常值2仍有较大差距。流动资产中的货币资金占比仅为13.8%,监测样本企业现金流比较紧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样本企业制造业销售收入比同期下降57%。样本企业出口额比同期下降34%,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3%)11.7个百分点。部分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生存日益恶化,丹东、阜新、辽阳纺织业小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9.3%、26.7%、64.7%。降幅高于年初的-6.1%、0、-1.1%。
2.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加大银行经营成本。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加上小企业数量大、贷款额度小,管理上较为困难,造成银行机构和小企业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而小企业尚未有效借助外部有关机构证明自身资质,明确偿付能力,一定程度上也使银行机构不愿与之建立关系。据有关调查显示,有79.1%的金融机构在企业申请贷款时看重小企业是否具有外部审计制度。
3.部分银行机构仍存在“做大”思想,小企业信贷投放不足。银行机构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与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国家政策要求不匹配,部分银行机构仍存在“做大”思想,小企业信贷投放参差不齐,企业总体获得的金融支持仍显不足。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辽宁辖内银行机构平均存贷比为71.6%,仍有相当的信贷能力没有释放,国有商业银行占比由年初的11.8%增加至33.6%,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为1.6%和2.9%,与年初基本持平。
小企业融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成因复杂。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供求矛盾,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实施综合治理。
1.加强对小企业的引导,强化对小企业的辅导与培训。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组织要引导中小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来投资兴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要在提高中小企业素质,特别是管理者素质和经营者素质上下功夫,引导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内部运作。练好内功,强化管理,增强市场意识、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坚持多渠道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既要大力推进银行及非银行融资机构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引导小企业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融资提供便利。有关部门要担负起责任,按照国家各项政策要求,不断增加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基金品种,扩大基金总量,为高科技型小企业、高成长型小企业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引导各类商业性创投基金与小企业开展合作;要大力开拓小企业债券融资市场,着重推动辅导、组织经营良好的小企业通过捆绑发行集合债券,解决资金难题;要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步伐,构建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引导小企业选择合适的资本市场解决资金瓶颈。
3.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的正向激励。各级政府应建立完善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可以考虑建立专项基金,对担保公司、银行机构的小企业信贷业务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加速推进小企业信贷免责机制建设,消除小企业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积极推进统一的小企业贷款核销优惠政策,提高银行机构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针对已具备金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出台政策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
4.有效降低小企业融资成本。据调查,一些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缴付各项费用占贷款总额4%以上,费用高已成为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之一。各级政府应深入研究小企业信贷业务过程中抵押、担保、登记、评估、公证、保险、查询、诉讼等发生的费用,出台相关政策,指导相关部门对小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降低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5.加强信用环境建设。积极运用司法、行政手段,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促进银行与小企业依法开展合作。继续完善小企业信贷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建立统一的平台对小企业诚信信息进行整合,提高信息通报的权威性和利用效率。
F832.4
A
1672-9544(2011)06-0072-02
2011-04-14
冯桂荣,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银行风险监管。
【责任编辑 陆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