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雨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世界工厂为标志的,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使我国参与到全球生产的大分工当中,扩大了进出口贸易,这其中加工贸易随着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上升,其规模也逐渐扩大,取得了飞速的增长。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业、税收、创汇等方面及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实践证明,加工贸易符合我国国情,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缓解就业压力、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的重要方式。但是我国的加工贸易,无论其发展方式,还是其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同时存在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不足等问题。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高。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亟须改变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形成新的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世界各国纷纷从政策上确立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加快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提升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增强竞争力。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研究者试图寻求一个可行的和公平的国际机制以减少碳排放时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1.对促进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经济结构的转换能够加速经济增长。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不失时机地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够加速经济的增长。低碳经济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我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顺应世界潮流、符合我国国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和平崛起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
2.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粗放型的特征通常表现为偏重产值、速度、数量,而集约型的特征则反映为注重效益、结构和质量。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加快技术进步,才能为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基础和条件。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急功近利,对于一些加工企业的选择不够,只是一味鼓励,一味优惠,接收了西方发达国家转移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量大(两高一资)的产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费能源、资源,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因为开放较早,加工贸易所占的比例较高,各种污染尤其是工业污染也比中西部严重。
进入“十一五”以后,我国能源消费速度开始加快,并且逐步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平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费弹性分别达到10%和1.0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更是高达1.53和1.59。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是不正常的。2006年以来,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迅速扩张,重工业投资加速,高耗能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超过1,表明我国的经济高增长是建立在更高的能源消耗基础之上。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能耗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拉动了能源需求,造成能源供需不平衡矛盾突出。
加工贸易企业的一大缺点就是没有核心技术和营销渠道,缺乏自主创新品牌。近年,我国传统加工贸易企业正从OEM向ODM和DEM转变,这一历程却恰恰遇到许多的挑战和困境:长期从事OEM的加工贸易企业,虽然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但因为不用承担营销和材料风险,在订单稳定的情况下,收益相对稳定,因此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自主品牌建设的动机,实际行动少。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品牌控制、销售渠道、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和模具等高端环节仍然大幅度地依存、受制于国外。而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是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度高、增值率以及附加值低,在国际产业链中,主要是承接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和最终产品的组装。
而且,我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品牌的不到20%,自有品牌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不足10%。核心技术的落后,使我国出口产品受制于国外的情况非常严重,家用电器冰箱的压缩机,高端液晶电视所用的显像管,以及高端服装的面料来源都是进口的,甚至商务部网站的资料来源都被印上了外国专利。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商品增值有限,附加值低。虽然加工贸易出口数额不断创新高,但数量不能代表利润,因为利润应体现在一个行业的整个产业链中,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所占据的通常都是产业链中附加值最少的下游环节,完成的仅仅是单纯的加工制造环节,其他核心环节少。而欧美依靠其在订单、技术、创意、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则在产业链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掌控着产品的定价权,这种缺乏竞争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贸易企业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可以游刃有余,一旦经济出现困局或者行业面临调整,就随时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改变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所处地位,是我国经济是否能够再上新台阶的重要门槛。
为了促进加工贸易国内产业配套能力的提高,延长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产业链条,促进加工贸易企业采用国内产品,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深加工结转、出口退税等。但这些政策措施在实施中出现无法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状况,如现在普遍实行的手册对手册、凭相关文件办理的结转方式比较适合于采购渠道单一、产品简单的加工贸易企业,如生产服装、鞋帽等的加工贸易企业,对于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的加工贸易企业非常不适应,对加工贸易企业通过结转方式进行国内采购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再如出口退税中的“免、抵、退”存在的问题、产品深加工结转退税问题和采用国产原材料退税问题,其中,长期以来实行的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及零部件不退税政策,降低了采用国产原材料及零部件的积极性。这些都对加工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针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外资为主的垄断形势,应制定产业竞争政策,其重点目标是反对外资为主企业的加工生产垄断行为,反对低附加值、高能耗的项目在我国盲目扩张,同时还要限制国内加工企业间的低水平过度竞争,推动加工贸易规模经济的实现和整体竞争实力的提高。同时,针对我国重点支柱产业,应当确保其稳定发展,着眼于保障该产业的技术和资源型产品的进口需求,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诱导需求结构升级,进而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内转型升级。其次,引导贸易和投资的双向流动。一方面,本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外国加工生产对我国要素的整合;另一方面,本国对外直接投资,本国的加工生产企业整合别国要素。加大我国大中型加工贸易企业建立适合国际性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力度,鼓励其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第三,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制定能够兼顾国内外市场的贸易政策,使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外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经营活动不因政策差异而受到歧视,消除国内市场的贸易壁垒,如各种形式的限制性商业惯例。鼓励或刺激加工贸易的政策措施也应该应用于转回国内市场的加工贸易企业。
我国政府应着力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支持高新科技产品的市场开拓、研发咨询,倡导绿色加工贸易,逐步健全“低碳”加工贸易环境。对损坏或者可能损坏环境,有损于人体健康的加工贸易项目予以禁止,对有利于环保的加工贸易项目予以政策扶持。继续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密集型的“两高一资”加工类产品,以及各类加工项目的盲目发展。用“低碳”生态型资源循环的理念指导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从而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价值链升级。此外,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引进项目时,可以向环保“低碳”项目倾斜,充分开发新能源类产品,利用再生资源和能源,对无法再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样一条“低碳”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实现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质量型增长转变,这有利于延伸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开辟新的加工生产领域。
我国的加工贸易大多位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只能获得较少加工贸易利益。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对低碳发展的双重压力,传统的加工贸易正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比较优势。因此,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应该向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延伸,从简单组装到上游的产品研发和零部件生产以及下游的营销环节,以获得更多加工贸易利益。
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加工贸易应该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企业,向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延伸,实现转型升级。一方面,东部沿海等较发达地区,应充分利用本地区资金、人才以及技术的优势,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型产业转变,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对于技术落后、污染重以及附加值低的产业坚决予以淘汰;另一方面,国家在引进外资时应该向中西部倾斜,鼓励外资参与到当地加工企业的改组升级,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海关作为国家加工贸易保税监管职能管理部门,在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提升加工贸易附加值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海关保税政策管理下,我国的加工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渠道,为我国外贸大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情况、新变化,海关及时调整有关政策,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1.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各项措施
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调整工作,将硅材料等44种商品增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后,要严格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
2.完善加工贸易企业的准入制度
目前划分加工贸易企业的标准以是否遵守海关监察管理规定、进出口总额等标准来设定的,相对比较宽松,在今后的相关政策制定中,必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社会保障以及企业环保工作的要求,依照政策要求来完善企业准入管理。
3.建立关于政策的动态微调机制
政策要具有稳定性和严肃性,不能朝令夕改,要在政策大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微调,或者从严,或者从宽,才能让政策有利于民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才能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让政策完全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环境。
[1]卫兴华,孙咏梅.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3).
[2]马明娟,赵晓丽.低碳经济下中国的新能源之路[J].改革与战略,2010(8).
[3]刘芳.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1996(1).
[4]高煜.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近期研究的述评[J].社会科学辑刊,2005(6).
[5]刘传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
[6]李春.中日韩3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比较[J].河北农业科学,2009(2).
[7]吴雄.浅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8]陈红英,唐芳.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J].改革与开放,2009(9).
[9]王理金,易启洪.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3).
[10]杨文生,刘志威.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理论学习,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