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文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观及当代启示
○刘义文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伟大变革,这些变革从思想层面到技术层面,从政治层面到经济层面,无所不在。进一步思考,我们又会发现这些变革主要集中发生在城市这个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的发展趋势、城市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弊端,以及对这些弊端的处理,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城市思想进行剖析,以寻求这种理论对当下城市发展的意义,为我们今天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提供借鉴。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一个资本主宰全球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的所有人,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无论是官僚政客还是普通市民,无论是先进国家还是为这些国家提供原料的殖民地,都蜂拥而至地奔向资本,都以各种手段发现资本,都以最大热情攫取资本。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他们认为,城市作为资本吞噬一切的邪恶之物,吞掉了旧世纪带来的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这个作为绝大多数工厂的载体,以庞大的人口数目、纷繁多样的社会等级,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所有理论的“支撑”,为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搭建和成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舞台。
从历史而不是单纯的道德角度评价,我们必须承认,城市在资产阶级巩固自己统治的过程里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同时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管理者不断提高着自己的管理水平,资本家也能够更容易获得巨额财富。作为各种工厂的聚集地,机器工业促进了城市的蓬勃发展,由工业主导的文明建立了现代化大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此时,城市是先进生产力、巨大的经济效益、庞大社会财富的聚集地,是大工业生产社会化的空间形式,是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交往截然不同的一种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社会联系的一种扩充,国家借助城市,在世界上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如英国就借助伦敦这样的大城市得到了极大发展,伦敦也迅速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从总体而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促进了城市面貌的极大改观。恩格斯在《乌培河谷的来信》中说:“这里的花样要比爱比菲特多得多:有漂白工厂的新鲜草地,有新式的房子,……整个说来这个河谷给人一种很愉快的感觉。”[1]但是由于工人仅仅被资本家视作能够说话的机器和为他们赚取利润的工具,这样,奢望资本家为他们彻底改善生活条件是不现实的,城市中也随处可见大量的贫民区,“在这些贫民区,住房过于拥挤和破烂的情形,比20年前糟糕得多……即使把伦敦和新堡的许多地区的生活说成是地狱生活,也不算过分”[2]。更由于城市是获取资本的工具,各种生产生活要素分布不均匀,城市空间被私人资本和人们为了贪图便利而有可能随意分割,整个城市建筑没有一定的规划。马克思指出:“从住宅来说,工人住宅到处都规划得不好,建筑得不好……住户住得拥挤不堪,在大多数场合下是一间屋子至少住一整家人。”[3]
在人口数目不断扩大、城市规划管理落后城市发展的同时,城市还经常面对诸如污染等社会问题。恩格斯在对英国工人阶级进行调查后也发现,“这条河流(艾尔河)……在城市的另一端流出的时候又黑又臭,被各色各样的脏东西弄得污浊不堪了”、“伦敦的空气永远不会像乡间那样清新而充满氧气……大城市的居民……患慢性病的却多得多”[4]。
在这里,我们不想在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等细节方面做分析,只试图讨论马克思之所以对城市这样看的原因。
众所周知,黑格尔作为非常伟大的辩证法家,他的《精神现象学》与《法哲学原理》,已经对历史发展、对人类社会有了非常深刻、敏锐的分析,但由于是凭借逻辑的力量建筑理论大厦,终究因为只能在精神范畴里打转而与唯物主义失之交臂;而费尔巴哈喜欢在恬静的乡村进行思考,他的生活世界,主要是大自然,这就使他的理论虽然非常精细,时刻闪烁着革命的火花,但终归因不能探寻到思想革命与社会革命的正确平台,而让自己沉寂下去。马克思却正好相反,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就已经直接指出:“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5]马克思、恩格斯把城市大工业和商业作为观视人类历史中一切社会关系和运动的制高点,通过研究资本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尽可能形成更气势磅礴的历史视域,也以此建立一种既区别于辩证唯心主义又区别于机械、自然的唯物主义的一种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社会下城市的批判是他们整个城市思想体系立足的重要基点,他们通过对资本主导下城市的分析,展现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人类历史过程,反思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他们对资本主义城市的批判,正是为了扬弃旧制度下城市的弊端,促进城市的发展,使城市更好地成为人们生活居住的载体。
通过归纳,笔者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深处,一个城市如果试图正常、平稳、繁荣发展下去,至少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城市内的矛盾冲突要有通畅的释放渠道
资本主义社会下时时刻刻存在着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互相对立的阶级。”在城市中,工人作为劳动力的出卖者,必须找到工作才能生存,同时只有当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但是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隘了,他们既无法消化工人制造出来的诸多商品,也无法消化工人为他们创造的巨大财富。这样,熟练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就发现,他们是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被社会发展抛弃掉的。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资本主导社会下,变成了物化的社会关系,以资本为重要标志的城市的矛盾冲突随处可见,“劳动的实现表现为愈加失去现实的主体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6]。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冲突不可调和的判断,马克思、恩格斯要求无产阶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去努力认识城市和改造城市。
(二)城市的发展必须伴随海纳百川的胸怀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中指出,伴随城市发展的过程,“人口也像资本一样地集中起来: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在工业中,人—工人,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资本,他把自己交给厂主去使用……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这种村镇里的居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逐渐习惯于工厂工作”[7]。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也指出,“产业革命使资产者和无产者都集中在最有利于发展工业的大城市里”[8]。面对大量人口涌入的城市,马克思、恩格斯希望城市增强包容性。城市包容性应该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城市的居民需要包容所在城市的文化,将城市的文化和主旋律转变为自己血液中的基因;其次,城市的主体也要包容其他多元文化、多元生活方式的存在,保证城市生活积极向上的同时增加城市的色彩;最后,城市原有的居民要包容城市的新增人口,尤其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当然,新增人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育自己的城市素养也很重要。
(三)城市应当为居民提供住宅等基础生活条件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随着城市内部门的增加,各种大工业的发展,人口蜂拥到城市,聚集的生活状态代替了松散的集群模式,带着浓重乡音的朴实农民和精于算计、市侩的市民混居在一起,这就使住宅——这一城市产生以来就非常棘手的问题更加成为焦点。马克思、恩格斯以对普通市民关怀的热情,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住宅问题》、《资本论》等著作里就住宅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指出:“这些旧城市的布局已经不适合新的大工业的条件和与此相对应的交通……正当工人成群涌进城市的时候,工人住宅却在大批拆除”、“住宅缺乏现象,是指本来就很恶劣的工人的居住条件因为人口涌进大城市而非常尖锐……有些人简直无法找到住所”[9],“现代大城市的发展,使某些街区特别是市中心的地皮价值人为地提高起来……于是这些住宅就被拆毁,在原地兴建商店、货栈或公共建筑物”[10]。这些难题如何来解决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空想,因为城市是资本矛盾运动的产物,资本的形态决定城市的形态。
处于资本主义初期阶段的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客观描述了城市发展过程的趋势,揭露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弊端和矛盾,对我们今天城市建设及发展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指导作用。
(一)城市必须扬弃异化,促进市民发展
城市是由市民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它并非源于某一意志或主观设想。城市中存在的异化,许多时候体现为公共权力或资本对公共生活、对私人的过分侵蚀。为了缓解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城市管理者要明晰公共权力使用范围,敢于对资本的无限扩张进行制约,逐渐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城市管理者要敢于接受来自市民社会的监督和批判,而市民社会群体也要不断提高自己与城市管理阶层博弈的技巧和力度,善于争取自己合理、恰当的利益。就今天我国城市发展看,城市的发展仍然是不自由的,这既源于资本逻辑,也是由于资源稀缺。但是条件的不完备不能成为城市领导者推脱责任、得过且过的借口。一个城市,它是由包括城市领导者、城中市民、各种商品及服务的提供者,甚至包括边缘人群在内的所有人辛勤工作、努力创造和维护的结果。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分析还是从道德角度判断,城市都必须充分创造条件,努力举办各类公益事业,满足上述社会各阶层对基本生活的诉求。
(二)城市必须追求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资本主义主导的城市,必须服从于资本逻辑,这样会导致社会资源的过分集中,此时教育、卫生、安全等公共要素分布畸形,容易使许多低收入阶层产生挫败和失落感,导致社会整体的裂痕。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我国的城市建设普遍要求以公平正义、发展繁荣为指针,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的城市存在的城中村及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土著居民还是外来人口,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有理由和资格要求属于自己的福利,任何一种建设发展模式,都应当以让所有人幸福为最终归属。从这个角度讲,城中村和城乡一体化不充分是不合理的,我们应当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城市的霓虹闪烁和车水马龙。
(三)城市必须创造条件,促进各种交往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城市为了促进自身和市民的发展,首先,必须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城市管理者和市民之间、市民和市民之间、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交往,打造交往平台,改善交往方式,通畅交往渠道。其次,由于城市属于陌生人的集合,社会阶层多样化,因此人与人之间接触、认识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脑等新兴联络工具,提高交往效率。同时交往也是加强沟通、增加认同感的重要方式。只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有正常的交往沟通渠道,才能保证可以统筹兼顾各阶级阶层的利益。最后,我们应当明确,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交往并非单纯的语言交谈、情感沟通、利益往来,还应当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从社会和城市的持续发展讲,这种交往方式也许更为重要。借鉴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上下阶层间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具有张力、公平正义的基本体现。如果社会出现“赢家通吃”、阶层固化的倾向,既有可能出现阶层封闭、各阶层对整体社会不信任,也有可能蔓延和扩散阶层之间细微的对立和冲突,甚至引发社会震荡。
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发现了资本主义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他能够发现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很伟大的贡献。事实上直到今日,人类还在不断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我们回首过去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历史是那样清晰;当我们掩卷沉思的时候,我们会琢磨,为何脚下的路是如此艰难。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勇敢地面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以大胆地借鉴前人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97页。
[2][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9、537、381页。
[5][7][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255、470、472页。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6页。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 崔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