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从《好人难寻》看奥康纳的精神生态意识

2011-04-02 07:06张树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贝雷老奶奶精神

张树娟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攫取和掠夺,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了,但生态危机却愈加严重了。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鲁枢元教授认为:“人类在向大自然进军的节节胜利中,突然面临全军崩溃的失败;人类在对大自然包括对自身的物质性存在攫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利时,人类反倒在一片庆功声中面临灭顶之灾。”①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指出:新时代的本质是由非神化、由上帝和神灵从世上消失所决定的,地球变成了一颗“迷失的星球”,而人则被“从大地上连根拔起”,“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②。由此可见,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同时也正逐渐侵入人类的精神领域。不难看出,由拜物主义导致的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精神的真空化和人与人的疏离、信仰的丧失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征。美国当代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1925—1964)毕生致力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勇敢探索,创作了一系列情节生动、脍炙人口的佳作,刻画了一个个在精神生态系统中苦苦挣扎着的人物形象。本文试从精神生态学的审美角度出发,对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1955)作详细解析。

一、文明病的受害者

现代文明的发展为拜物主义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一切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结果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病态发展,人首当其冲成为文明病的受害者。正如比利时生态学家P·迪维诺所说:“在现代社会,精神污染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活跃,运输工具越来越迅速,交通越来越频繁;人们生活在越来越容易气愤和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环境之内。这些情况使人们好像成了被追捕的野兽;人们成了文明病的受害者。”③虽然奥康纳的小说没有直截了当地表现现代社会中科技文明对人健康心态的侵扰、物欲文化对人心灵渠道的阻滞和商品经济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腐蚀这类主题,但是,《好人难寻》中老奶奶家三代人显然是这种“文明病的受害者”,是二战后美国新旧交替的混乱中产生的精神危机的直接病患者。老奶奶生活在现在,沉迷于过去,享受物质便利的同时,时刻为世道衰落而哀叹。老奶奶的儿子和媳妇则处事谨慎、顺应时尚、追求安逸,自满自足地享受经济繁荣带来的物质利益,成为平庸时代、顺从主流的代表。而老奶奶的儿孙辈——约翰·韦斯利和琼·斯塔其实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未来叛逆的暗流——“垮掉的一代”的童年期,他们不受约束的言行无不暗示出60年代嬉皮士们的放肆和反人类行径。将这三代人放到精神生态系统中进行关照,就不难理解他们世俗生活被物化、精神世界被污染的严重性。

(一)上一代

爱慕虚荣、自私自利、固执己见在老奶奶身上尤其突出。老奶奶是一个典型的南方白人,她生活在现在,沉浸在过去,注重外在的仪表,满足物质给她带来的虚荣感。她深深地怀恋那已“飘走喽”的“过去美好的日子”和她那曾经的“高贵妇人”的风采。旅行开始那天一大早,她雅致地打扮:深蓝色的礼服套装、戴香囊的紫罗兰领花、海军蓝硬边草帽,帽沿上戴着紫罗兰,雪白的手套和手提包等,这样,“万一发生意外,过往行人看见她暴死在公路上,谁都一眼就能辨认出她是位高贵的妇人。”④不仅如此,老奶奶还注重实利、精明势利,俨然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老人,对金钱顶礼膜拜,惜自己的生命如金银。面对死亡,她抛弃了自己的人格,乞求“不合时宜的人”手下留情,“你不会对一位老妇人下手吧”⑤。她甚至愿意用所有的金钱来买自己的性命。虚荣自私的老奶奶还十分固执,她总是希望一切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在整个旅程中,尽管自己没有操纵方向盘,却以一家之长的身份控制着全家人命运的方向。为了达到自己莫名其妙的目的,甚至不择手段。旅行途中,因为老奶奶编造的谎言才使一家人临时改变行程,去那个也许并不存在的古老的种植园,致使悲剧的发生。老奶奶是美国南方顽固旧势力的代表,南方传统的捍卫者。

(二)中间代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急剧发展,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中迷失自我,抛弃传统和历史,对未来迷惘困惑,无所追求。贝雷和媳妇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人,他们的身上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传统观念、历史价值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活在当下,就为今天而存在。传统不再具有威慑力,上一代人老奶奶的话自然成为耳边风。老奶奶读出骇人听闻的“不合时宜的人”越狱外逃的消息时,贝雷依旧津津有味地看着橙色版面的体育新闻,头连抬都没抬一下;媳妇也没有反应,好像没听见她的话。贝雷夫妇不仅对社会犯罪漠不关心,对生活也失去了热情。途中在红萨米餐厅用餐时,奶奶问儿子愿不愿意跳个舞,他只冷冷地回瞪了一眼,因为旅行使他感到厌烦。当孩子们被老奶奶的故事吸引,商量着如何进到故事中的老房子里面去时,媳妇的反应却是“我们宁愿待在汽车里”⑥。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南方,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们的信仰也随之消亡, 灵魂无所寄托,精神生态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在这样的社会里,贝雷夫妇情感上筋疲力尽、精神上麻木不仁,难以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贝雷作为儿子、父亲,懦弱、无能;面对匪徒,他似乎要挺身而出保护家人,但却“像运动员那样蹲伏在地上,仿佛要起跑,可是并没动窝”⑦,最后乖乖地从命走进树林,弃全家妇孺老小不顾,第一批送掉性命。他没有男人的气概和胆略,也没有一丝反抗的意识,任凭死亡摆布。

(三)下一代

精神污染不仅体现在以老奶奶为代表的上一代和以贝雷及孩子妈为代表的中间代的身上,同时也影响着以琼·斯塔和约翰·韦斯利为代表的下一代。琼·斯塔和约翰·韦斯利也深受“文明病”的毒害。他们失去童真,背离传统,叛逆放肆,不受约束,缺乏教养,追求刺激与冒险,是日后“垮掉的一代”的雏形。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老少都一样成为金钱的崇拜者。琼·斯塔,是新南方的产物,一个极具现实主义的形象。作为新的一代,她没有继承传统的南方思想,虽然小小年龄,却凡事以金钱为中心,张口闭口都是钱。不满意别人干涉出游路线时她亮明自己的观点:“就是给我一百万块钱,我也不愿意呆在这样一个破烂的鬼地方!”⑧老奶奶谈起年轻时的追求者时,小孙女斩钉截铁地说她绝不会嫁给一个每逢星期六只给她带一个西瓜来的男人。当她和哥哥听老奶奶讲到老宅子里有一堵秘密的夹板墙并且夹板墙里面藏有银器时,他们非要去看看那栋房子不可。这并非童心使然,而是受物质的驱使,因为两人相信他们一定能找到那些被宅子主人藏起来至今未被发现的银器。发生车祸时大人们惊魂未定,她和哥哥却感到惊险刺激欢呼不已,只是遗憾——“真可惜谁也没死!”⑨下一代人已经堕落到无知无惧的地步。在本来属于精神空间、心理空间的活动领域自然地被物质与金钱填充,金钱已经完全支配了下一代的精神家园。

(四)“不合时宜的人”

拜物主义大行其道之时,老奶奶这一普通人家三代人的精神污染让人触目惊心。在社会的其他领域精神污染则愈加严重。在物欲和实利主义的支配下,物质与金钱取代社会的道德价值尺度,人抛弃了人间最珍贵的亲情、爱情、友情和同情,不仅如此,人还因利欲熏心贪赃枉法、为所欲为。出生于“世界上最好的人家”的“不合时宜的人”曾经是一个具有堂堂学者派头的正派人,唱诗班成员,一个有信仰的好人。没犯罪的好人为何被判有罪,最终沦落成“不合时宜的人”?因为他处在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金钱和权力取代了法律,医生撒谎,律师做手脚,守法的无辜者受到惩罚,而真正的罪犯则逍遥法外。作为那个一切从利益和理性出发的“正常”社会秩序的“受害者”,人格被践踏、心灵被戕害的“不合时宜的人”被迫成为自私自利、贪赃枉法之流的牺牲品,最终沦落为危害社会、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万物之灵沦为万物的蛀虫,这不仅是地球的不幸,也是人类的不幸。”⑩人类的精神家园已轰然倒塌。

二、存在的疏离

鲁枢元先生明确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性的存在,不仅仅是社会性的存在,人同时还是精神性的存在。”然而,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威胁着人的精神性存在,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疏离。因为,崇尚物质的社会必然产生异化的人类。异化导致人性的扭曲,使人丢失原本的自然本真和天性,造成人的主体的消亡,性灵的沉沦,存在的疏离。由于人们的信仰不断受到拜金主义的冲击,人沦为了物的奴隶。人的心灵被孤独、迷茫、失落、不满等各种负面情绪所笼罩,人变得功利、世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漠、疏远,人人活在自己苦心经营的世界里。道德修养、灵魂净化已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在《好人难寻》中,奥康纳就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人与人疏离、人与自我疏离、人与社会疏离的精神荒原。

(一)人与人的疏离

中间代与上一代之间牢固的感情关系正在动摇,这一切的集中表现就是中间代和上一代所持的价值观念格格不入。受传统的影响,老奶奶醉心于田园风光,喜爱风趣的故事和美妙的音乐,尽情享受舒适优雅的生活,旅行更是其乐无穷。旅行中,老奶奶眉飞色舞地讲述着沿途的一切,可是儿子、媳妇对她感兴趣的一切充耳未闻,常常以沉默来进行无声的抗议。下一代和上一代的关系更加恶化。约翰·韦斯利和琼·斯塔没有老奶奶推崇的“过去”的概念,不想了解过去和历史,也不热爱自己的家乡,不愿意去了解家乡的一草一木。对他们来说,田纳西不过是一片垃圾堆似的高低不平的山地罢了,佐治亚也是个不起眼的地方。他们任性叛逆,目无尊长。如果说贝雷和媳妇对老奶奶的反抗形式还保留着对长者的尊敬,那么,下一代约翰·韦斯利和琼·斯塔对传统的背叛则咄咄逼人,表现为公然的挑战。当老奶奶想说服儿子达成自己去东田纳西州的愿望时,约翰·韦斯利却质问她“干吗不待在家里呢”,而琼·斯塔则认为“就是让她在家里当一天女皇,她也不愿意待”。言辞放肆,没有教养,完全不像出自八岁(甚至琼·斯塔还未满八岁)的孩童之口。中间代与下一代之间同样存在着深深的鸿沟。贝雷和媳妇对儿子、女儿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对孩子的任性放任自流。他们不去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不去倾听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一家人相互疏离,无法沟通。中间代和下一代的看法、意见、主张和价值观,相对于上一代人所苦心构筑的社会和时代的稳定性以及伦理秩序,往往意味着叛逆、挑战、破坏和颠覆。代与代之间的冲突难以掩盖,因此看似幸福的一家人并没有真正的天伦之乐。

(二)人与自我的疏离

每一个基督徒都明白上帝爱每一个人,也赋予了人爱的能力。然而,世俗的功利取向在不动声色中窒息了人们最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活动——爱,被迫缺席了。路上老奶奶看见一个窝棚前站着一个光屁股的黑人男孩,她觉得“怪可爱的黑崽子,没准儿他根本就没裤子可穿……可那不是一幅画儿吗?”在她眼里,黑人是供白人开心的玩物。“我要是会画画儿,一定画这样一幅画”。老奶奶处处体现南方贵族已不复存在的高贵地位和价值观。对黑人所遭受的贫困和种族歧视漠不关心,毫无怜爱之情。这种观念、心理与现实生活相差悬殊,与人的本质相背离,是人与自我疏离的结果。父母在面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时,都会下意识地保全孩子,把伤害留给自己。这无须思考,不需要理性与抉择,因为这是爱的本能。可是,当老奶奶遭遇“不合时宜的人”时她首先想到的却是她自己:“你不会杀害一个妇道人家吧?”一个有信仰的人变得自私自利了,原本单纯的人变得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疏离了。“人确实没有从前那样好啦……在上帝的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人让你信得过。没有人例外,没有一个人哟!”好人之所以难寻是因为人们对宗教失去了信任,人与上帝疏离了。人与自我的疏离、与上帝的疏离给老奶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灾难。当汽车接近老奶奶心中向往的老房子时,她的脑子里蓦地闪现一个“糟心”的念头,正是这个“糟心”的念头使她碰翻了放在角落里的旅行袋,使得老猫咪蹦到了贝雷的肩膀上导致发生了车祸。原来那栋房子并不在佐治亚州,而是在田纳西州。老奶奶说了谎。此时老奶奶又一次将耶稣束之高阁——真正的基督徒是不可以说谎的。

(三)人与社会的疏离

在“不合时宜的人”看来,耶稣把一切都搅得乱七八糟,所以他不相信耶稣的教诲。他看似温文尔雅,指挥手下杀人时却异常冷酷;他明明作恶多端却自比上帝,认为“他(耶稣)的处境跟我差不离儿,只不过没犯什么罪罢了”。生活的荒诞使他经常有一种莫名的非理性的恐惧——“我一见孩子就心烦”。他认为人生除了伤天害理,杀人放火,丧尽天良别无其他乐趣。杀人放火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物质掠夺的愿望,而是以杀人为乐,甚至连一个婴儿也不放过。用此极端的方式报复生活和社会对他的不公,其变态的心理和残忍的手段令人发指,他彻底地与社会疏离。老奶奶第一眼看见“不合时宜的人”就有种奇特的感觉:仿佛跟他认识一辈子了。实际上,老奶奶和“不合时宜的人”一样的“不合时宜”,是现实社会的恶人。以基督徒自居的老奶奶是一座代表已逝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日渐衰落的旧传统,一个旧秩序的维护者。她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挽回变化了的一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老奶奶坚持到东田纳西州去,好让孩子们了解过去,而让下一代了解传统是她内心深处的一个强烈愿望。奶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一厢情愿地希望通过控制别人及身边的一切来维护旧秩序。她沉迷于“飘走喽”的好日子,不愿接受改变了的现实,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最终只能自取灭亡,害己又害人。

生态学表明,各种生命现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必须和谐共生、协同发展。人与自然界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如此,人与社会之间更是如此。如何重建一种新型和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现代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走出生态困境,找回那失落的精神家园是奥康纳一直苦苦思索的命题。

三、结语

人类精神生态的困境引起了无数关心人类幸福和未来发展的有识之士的思索。鲁枢元先生说:“科学越来越发达,而人却越来越无力;技术越来越先进,空间却越来越狭窄;商品越来越丰富,生活却越来越单调;世界越来越喧嚣,心灵却越来越孤寂。”而人类如何摆脱孤独,实现诗意的栖居、执着地守望精神一直是许多哲学家、文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正是意识到了现代社会的种种精神危机,奥康纳自觉肩负起作家的重任,重新审视南方及其精神遗产,用基督教的概念范畴进行思考,用犀利的文笔挖掘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在理解人的精神性存在即人性的黑暗和罪恶问题方面,她见解深刻,独树一帜;在展现人的社会性存在即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方面,她更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奥康纳通过描摹手段残忍、心肠冷酷、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不合时宜的人”和骄傲自大、世俗守旧、以“好人”自居的老奶奶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凸显了现代人的精神困惑、难以沟通、互相疏离、人性异化等急迫问题,探究造成现代人出现精神生态危机的真正原因并探寻重建精神家园的可能性途径。她始终把探索人类发展当作自己作为文学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其创作大大超越了南方地域性而具普遍性和永恒性。

注释:

②(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195页。

③(比)P·迪维诺:《生态学概论》,科技出版社,1987年,第333页。

[参考文献]

[1](比)P·迪维诺.生态学概论[M].北京:科技出版社,1987:333.

[2](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123- 195.

[3](德)卡尔·雅思贝尔斯.当代的精神处境[M].北京:三联书店,1992:4-21.

[4]Holy Bible. The New Testament[M].Nanjing: China Christian Council, 1995.

[5]鲁枢元.精神守望[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3-174.

[6]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叶水夫.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美国卷 [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453-469.

[8]王守仁.英美小说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2-115.

猜你喜欢
贝雷老奶奶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超长悬挑混凝土结构支撑技术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热心肠的老奶奶
斜腿刚构拱桥贝雷梁柱式支架的安全性验算
老奶奶的汤匙
木瓜老奶奶的云
拿出精神
海上桥梁双层贝雷支架结构现浇施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