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全球化还应全面认识

2011-04-02 03:00陈支农中国农业银行江苏淮安市分行研究室
产权导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中资银行国际化银行

□ 陈支农 中国农业银行江苏淮安市分行研究室

中资银行全球化还应全面认识

□ 陈支农 中国农业银行江苏淮安市分行研究室

近来,中国多数大银行开始恢复海外扩张努力,重拾全球金融危机肆虐时搁置的全球化计划。在重启海外扩张步伐的中资银行中,工行继续“一马当先”:该行低价收购了美国富通证券的固定收益清算业务,以助力工行在美分行的结算业务,提高竞争力。随后,工行又与东亚银行有限公司联合宣布,双方已就美国东亚银行股权买卖交易达成协议,并于2011年1月21日(美国中部时间)在芝加哥签署了股份买卖协议。而就在此前一周,工行也加快了其在欧洲的扩张步伐,一周之内增设了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和米兰、马德里等五家欧洲分行。然而,尽管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银行全球化这一新动向、新问题还是应当全面地加以认识。

工行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股权

1月23日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东亚银行有限公司联合宣布,双方已就美国东亚银行股权买卖交易达成协议,并于2011年1月21日(美国中部时间)在芝加哥签署了股份买卖协议。

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工商银行将向东亚银行支付约1.4亿美元的对价,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的股权,东亚银行持有剩余20%的股权。同时,东亚银行还拥有卖出期权,可在本交易完成后,按双方协议约定的条款和日期,将其剩余股份转让给工商银行。双方将随后履行监管报批手续。交易完成后,工商银行将负责美国东亚银行的营运和管理。

美国东亚银行是东亚银行有限公司通过其在美国的全资附属公司 East Asia Holding Company Inc.间接持有100%股权的全资子公司。目前,该行在美国拥有13家分行,分别位于纽约和加州(洛杉矶及旧金山地区),拥有美国商业银行牌照,主要经营零售银行、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等传统银行业务。截止2010年9月30日,美国东亚银行的资产总额为7.17亿美元。

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此次交易达成协议,对双方而言是双赢的选择。收购美国东亚银行的80%股权,将使工行获得美国商业银行牌照,填补工行在美零售银行牌照的空白,进一步拓展在美国的机构和业务网络,提升工行在美机构的经营实力。此次收购也是中资银行对美国商业银行的第一次控股权收购,战略意义突出。如能成功完成,既可为中资银行提升在美金融服务整体水平奠定重要基础,也将成为中美两国金融对等开放层次、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象征,对两国的经贸往来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上述交易的最终完成,还必须分别获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批准。东亚银行主席兼行政总裁李国宝表示,东亚银行将全力支持和配合工商银行在美国的监管报批申请工作,并与工商银行密切合作,确保美国东亚银行的顺利交接与过渡。

中资银行走出去步伐加快

变局,始于危机冲击下国际金融机构的重新洗牌。受困于巨额“有毒”资产,外资银行不得不经历一轮“去杠杆化”和资本整合过程,其直接结果,就是大幅收缩信贷和资本市场战线。外资银行的“撤退”,恰为中资银行拓展国际市场腾出了空间。数据显示,2009年,跨国银行的亚洲业务大幅缩减,市场占有率从2008年的近50%降至不到40%。与此同时,大批在困境中挣扎的银行面临重组。

危机不仅让海外物业租售价格下跌、劳动力市场充裕、法律与投资中介业务费用下降,大大降低了中资银行新设海外银行机构的各项成本;而且,危机还令全球银行业市值缩水超过5万亿美元,大量银行股票不得不在账面价值以下进行交易,所有这些都使得中资银行在并购和参股交易中的议价能力大为提高。2009年6月,工商银行与加拿大东亚银行达成协议,工行收购东亚银行70%股权,以此为其进一步拓展北美地区业务和网络奠定了基础。

与外资银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资银行凭借良好的流动性优势和资本优势,得以开辟更多的市场渠道,并获得丰富的业务资源。由于少数受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外银行不得不向外转让信贷资产,导致国外客户开始向中资银行寻求金融服务。一批大型优质企业向当地中资银行申请贷款;一些本地个人客户也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开始将存款向中资银行转移,这无疑为中资银行挖掘国外本土优质客户提供了契机。以交通银行为例,由于抓住了危机中韩资银行大幅收缩业务的机遇,该行首尔分行迅速开展与现代、三星、韩国石油等韩国本土龙头企业集团的业务合作;纽约分行则不失时机地与当地一大批全球500强企业客户建立了业务关系。由此,两家海外分行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以及业务本地化程度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正是在此轮逆势发展之后,包括交行在内的众多中资银行境外支机构,已经逐步从境外联络的“窗口”转型成为全行业务的国际延伸平台和重要的利润贡献者。至2010年9月底,工行境外机构实现净利润4.59亿美元,同比增长43.9%。中行分布在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家境外机构亦均实现盈利;建行各海外经营性机构业务转型也初见成效,资产负债和收入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

上述背景下,可以看到中资银行国际化进程明显提速。2011年的1月17日,工行在欧洲连开5家分行,从而使其在欧洲9个国家拥有了营业机构。而1个多月前刚刚在德国和比利时设立了4家分行的中国银行则表示,正在寻求并购海外银行。该行董事长肖钢预计,还会有更多中资银行通过并购、内部经营增长和与外资银行合作拓展海外业务。

海内外联动推进战略转型

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迅速推进并非偶然。截至2009年末的数据显示,我国通过直接投资在境外设立的企业超过1.4万家;全球投资覆盖率达到71.9%;投资存量高达2200亿美元、总资产逾万亿元;员工人数超过100万。

出于扩大市场和规避贸易壁垒等考虑,近年来中资企业对外投资迅速增加。如果国内商业银行不能提供高效优质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务,中资银行不但无法有效满足客户的国际化服务需求,甚至还会影响到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而这,也是中资银行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最直接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内竞争国际化日益升级,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化的大势所趋,中资银行推进业务经营的全球化布局,不仅有利于增加新的收入来源,还能够加快推进战略转型,以此应对利差收窄带来的收益下降风险,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以此为共识,各家中资银行立足本土市场,积极拓展国际化的业务和网络体系,通过为企业提供全球一体的优质服务,构建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国际化格局。而“发挥集团整体优势,走内外联动道路;发挥境外牌照优势,走综合化经营道路”,成了中资银行不约而同的策略选择。以交通银行为例,按照其国际化发展定位,交行以境内业务为依托,健全境内外联动机制,完善全球客户资源共享机制,理顺跨境产品研发机制,建立联动利润分配机制,不断拓宽联动客体范围,提升联动手段和科技含量,确保海内外机构共享集团的客户资源、渠道资源和品牌资源,从而全面提升了全行的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上半年,交行国际结算业务同比增长50.2%,国际保理业务增长95%。

事实上,中资银行的大部分境外机构不仅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还可以从事投资银行及其他金融业务。据了解,目前,工行、中行、交行等大型中资商业银行,已经形成除银行主业外的投资银行、保险、基金、租赁、信托、证券等有机结合的多元化业务平台,使其海外资产和收益水平大幅提高。构建海内外一体化、综合化发展的新格局,还使得中资银行的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明显改善,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战略决定中资银行能走出多远

“个人客户中超过60%为当地外国居民;客户资产中有80%来自国际客户……”这是中国银行瑞士子银行的现状。现在,这一迥异于从前的客户结构,正在令这家银行迅速成为日内瓦私人银行业务领域一个外来竞争对手。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设于伦敦的中国银行英国子银行,过去,这家银行的房屋按揭贷款以华人为主,现在申请人中有相当的比例变成了外国人,而英国当地一些银行以及像BMW这样的知名企业也出现在该行公司客户的名单中。

对于众多中资银行的海外军团来说,走出“华人圈”,真正融入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和主流市场,一直以来都是他们梦寐以求却难以达到的目标。然而,这种状况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两年中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借助后危机时代的机遇,中资银行正在加速推进国际化经营,而外资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则成就了中资银行海外军团对国际市场的实质性拓展。

单就外部环境而言,“后危机时代”的确为我国银行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良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银行业国际化这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中,选择何种路径“走出去”,中资银行尚须谨慎定夺。从“出海”的路径看,目前中资银行基本上以自主申设为主,包括设立代表处、分行、子行等。这种方式的准入门槛较高,业务范围也有诸多限制,扩张速度较慢;相较而言,跨国并购则要求资金量大,虽可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但也有较大的整合风险。

纵观全球大型银行的国际化之路,均与其清晰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密不可分。不同的定位意味着不同的导向,决定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与前景,不同的定位也影响着不同的目标市场选择。就中资银行而言,究竟采用哪种路径更为适宜,则取决于每个银行自身的战略目标、资本实力和管理能力。

与老牌跨国银行相比,目前中资银行除了市值和成长性等指标领先以外,在盈利能力、运营效率、风险管控、服务质量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距。因而“走出去”的步伐需要特别谨慎,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禀赋条件,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

更应当清醒地看到,并非所有的中资银行都适合“走出去”,切忌抱着“抄底”的心态一哄而起。具备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能力,有较强的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拥有全球性的客户基础,以及对外部市场和监管环境较为熟悉的国际化人才,都是确保“出海”之后不被“风浪”卷走的基本条件。对于正在加速融入世界的中国银行业而言,成功的关键将在于:探寻属于自己的国际化之路,而决胜于差异化的策略选择。

中资银行进军美国金融市场的脚步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即已迈出,但至今仍然困难重重。1981年,中国银行即在纽约开设了第一家国外分行,30年过去了,中行在美国的拓展仍显得进展缓慢,目前该行仅在纽约有2家分行、在洛杉矶有1家分行,而在旧金山的分行至今还在申请中。最近两年,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都已被批准在纽约开设分行。但是,这些分支机构在美国大多只能从事批发银行业务,只有中国银行最近才在美国市场获得了零售许可的牌照,美国客户能够通过其美国分行交易人民币。此次工商银行收购东亚银行美国子公司一旦成功,工行也希望能够借助其在美国零售银行市场上的优势进入这一市场,开设人民币账户让美国投资者从事人民币买卖。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工行的此次收购行动要想顺利获得美联储的批准,又谈何容易。根据以往美联储对待中资银行的惯例,此次工行的申请不可能只用3个月的时间就能获批的,工行面临的很可能是一场“马拉松”式的等待。

当然,美联储提出的理由也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长期以来,美联储在对待中资银行的批复文件中,仅承认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有所改善,但并未确认中国的综合监管能力达到了美国标准,因此它对整个中资银行自由地享受市场准入待遇始终表现得很迟疑。尽管美国自身的银行监管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但美联储对中资银行的质疑还是有其现实的针对性的。我国的银行尽管大多已经转制上市,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能摆脱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经营作风,在很多时候只是充当了政府经济调控的工具,缺少经营上的独立性。很显然,中资银行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首先必须摆脱目前所存在的行政保护机制,真正按市场法则来进行经营。有鉴如此,中资银行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另一方面又要明确这条走出去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10.3969/j.issn.1003-5559.2011.05.004

猜你喜欢
中资银行国际化银行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资银行“直面”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中德并购最新的特点以及中资银行在其中的作用
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的法律风险及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