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铁军,叶贵霞
(1.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师范大学 附属外国语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
江南古桥与地方文化和环境特色融合性研究
朱铁军1,叶贵霞2
(1.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师范大学 附属外国语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
江南古桥孕育成长、成熟兴盛于风光旖旎、文化深厚的江南地域,故处处浸染和具备了江南特有的地域元素和文化因子,具有江南烙印式的共通性与和谐性,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基于江南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环境背景,从江南区域文化精髓和古桥的江南地域环境设计理念和手法来提炼江南古桥的地域特征,并以此揭示江南古桥的文化性和环境设计观,体现出江南古桥共同的区域征候,彰显出江南古桥独特的地域化风采和魅力。
江南古桥;江南文化;环境特色;融合;地域化
江南,如果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即江之南面,这里所说的 “江”,是指孕育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长江。至于江南地区的定义,如果从广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但通常意义上,我们所指的江南则特指狭义上的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部分地区,也即苏浙沪皖闽赣等省市的江南地区,尤指江苏长江南岸地区和浙江。从中国的地形地貌上来看,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总体上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富庶丰饶,这些地理上的优势特征赋予了江南地区从古至今的国家经济文化中心区域的地位,“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湖熟,天下足”,古往今来有多少诗词美文在赞美和讴歌江南,它们共同验证和谱写了江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所以,江南这一名词,不能仅仅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地理意义上的划分,而应该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成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性的文化凝固和历史积淀,这种凝固和积淀长期以来逐渐影响并促使其广阔地域内的自然人文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显现出较大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从而最终显现为人们认可的江南特质和品格。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江南广大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江河湖渠纵横交错,是十分典型的水乡泽国,再加之历来繁华富庶,形成了江南各式桥梁密集分布,竞相展现的局面,成为江南地区的独特亮点,它们不单单是人们生活中紧密相联、息息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融合和彰显了江南独特的地方文化和区域环境。
江南地区的历史文明迄今已五千余年,可以说年代十分久远,而在水系发达的江南地区,桥梁建筑是与江南人们共同发展进步以及江南文明的见证者之一,其历史更是能一直溯源到远古舜禹时代,现杭州夏禹桥即为历史见证。漫长的先秦时期,虽战争频繁,但江南地区的桥梁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杭州、苏州等当时的主要城邑不仅建造了很多具有闸桥性质的水门城墙,同时在市内各处也兴建了众多桥梁。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所建桥梁在建筑技艺与水平上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桥梁的种类与造型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如汉代余杭的通济桥,其规模巨大,气势宏伟,历经1800多年风雨,至今犹存,充分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造桥工艺。
至1000多年前的隋唐宋年间,可以说是江南造桥技艺的巅峰时期,这与当时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水网密集的江南,桥梁维系着经济的脉络和文化的交融,因此,基于此种前提,当时的建桥技艺快速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以建于唐代的湖州仪凤桥和骆驼桥为例,明代万历年间的《湖州府志》记载仪凤桥 “画栋朱栏与骆驼桥华焕相望”,而据宋嘉泰《吴兴志》记载,骆驼桥“惊湍箭驰,列柱栉比,覆以飞宇,约以雕栏”,该桥至今仍为湖州一著名景点。此外,当时的江南桥梁除了在建桥工艺、造型材质、功能装饰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之外,其数量也十分可观,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了唐代的苏州城桥名可考的就有349座,对此,唐代诗人白居易则用诗句加以描述:“绿浪东西南北水,红阑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①。
到了元明清时期,江南桥梁建造规模空前,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明清时期古桥现存世极多,不仅在水乡平原随处可见,而且在丘陵和山区也保留着众多的明清古桥。明清古桥造型优美,精雕细作,结构科学,坚固耐用,以今安徽歙县万年桥为例,该桥横跨歙县城北扬之水上,全长150余米,高约10米,宽约6米,为9孔拱桥,建于明万历元年,当时以求万年永固而得名,其桥体造型优美有如乌鹊白虹,气势恢宏,桥墩呈船尖形状,宛如迎风破浪的锋利的船头,这一构造可分流上游奔腾而至的洪水,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对桥身和桥体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力,将桥梁被冲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而且桥拱巨大,在泄洪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而坚固耐用犹如其名,民间有谚语称“牢牢不过万年桥”。
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总体特征经历了由尚武向崇文、文化地位经历了由偏远到成为中心的转变。江南文化具有柔性刚性并存、崇尚文教、开放包容异域文化以及浓厚的宗教性内涵等鲜明特征”②。江南古桥在江南随处可见,它们吸纳了江南各地的建筑特色和文化精髓,在悠长的历史融合和渗透中,淋漓尽致地演绎和升华了江南文化的风格特征。
这里所指的刚并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众所周知,提起江南,人们便会想到江南的婉约柔美,江南水乡清柔、烟花细雨的朦胧美,可以说水的特性是与江南人的性情水乳相融,密不可分的,但水虽是柔美的,可水也是最刚性的,因为水滴可穿石,同样,江南的古桥也具备这一特征,它们的身姿虽婀娜妙曼,但却隐射出一股刚性和韧性,可谓柔中有刚。虽然江南独有的人文品性和自然地域环境造就了江南古桥在形体规模上多以中小桥梁为主,少见大型或特大规模桥梁;造型上以拱桥和廊桥居多,即使是梁桥也有很多是梁拱结合式;结构线条上倾向于弧线和曲线,鲜有北方桥梁线条的平直粗重;装饰上多赋予喜庆吉祥的寓意,少有北方常能见到的远古神兽,江南的柔美婉约显露无遗,但如果经过细致分析和研究,就可发现江南古桥骨子中内含的刚柔特质,规模虽小,但结构科学,古朴精致,设计巧妙,稳固耐用,外秀中透出一股子韧劲,故而众多古桥能历千百年风雨而不倒,而规模稍大的桥梁在朝向上游的一面通常都设计有船尖形的桥墩,一方面既可以有效减轻洪水的冲击力,另一方面又营造出非凡的气势,从小处而见大境界。此外,最具江南特色并为数众多的廊桥在风雨过后犹如彩虹般显现在山地河谷,气势恢宏,姿态雅致,刚柔相济,亦柔亦刚,例如江西婺源的彩虹桥,该桥建于迄今已800余年的南宋时期,现仍稳如泰山,由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桥长140米,桥面宽达近4米。从远处看,其整体结构是每墩上建有一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为廊,亭略高于廊,错落有致,优雅美观。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文教,文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表征,江南地区长期以来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崇尚文教的观念尤为浓厚。江南古桥作为江南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和证物,与文教的联系可谓深入骨髓。先来看桥名,江南古人多用封建文化礼教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来给桥梁命名,如洪恩桥、中正桥、大善桥、仁济桥、理仁桥、济美桥、仁智桥、高义桥、仁顺桥、清名桥、广义桥、广德桥、沐恩桥、怀德桥、同善桥等等;再看桥联,江南古桥可以说是“无桥不联”,而且桥联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文辞优美、雕刻精细,文化气息十分浓郁,文学和艺术价值较高,虽然有的桥联记述了桥梁所在地的地理形胜或是桥梁的结构特征和建造历程,但体现宣传教化、歌功颂德的内容为数众多,例如苏州天福桥联内容为“姓字永铬金石彔,贤孝长忆春晖恩”,苏州同里普安桥西侧桥联题写 “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浙江桐乡升平桥东侧桥联为“济寿歌仁乡称永乐,机声渔唱人共升平”等。除此以外,还有题词、碑刻等,也体现出崇尚文教的内容,它们共同给古桥涂抹上了浓郁的人文色彩;三是与古桥赋予的传说故事或是历史典故,其内容多展现礼仪、忠孝、仁义等等,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教义的诸多内涵。
能够博采众长的文化体系势必能得到系统的传承和充分的发扬光大,涵盖了古桥文化在内的江南文化便是以其兼收并蓄而光耀四方,也使得江南古桥享誉中华。总的说来,江南古桥在功能、结构、技艺等方面虽具有江南地域特征,但在建筑形态上其部分拱桥明显参照了古代燕赵地方文化中以河北赵州桥为典型的敞肩拱桥造型;在文化精神上则是借鉴了中原文化最为精华的原创性精神;在设计理念上受到了楚文化的审美意识和丰富想象的影响;在装饰艺术上吸纳和改进了古代三苗地域文化中的装饰技艺和装饰图案,此外,桥梁的建造虽然主要依靠建筑学知识,但江南古桥的建造绝不仅限于此,它全面融合了江南文化体系中的艺术文化、民俗文化、诗文文化、历史文化、经济文化、科技文化、思想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等等,无愧于江南地区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和江南文化的集大成者。
古代江南地区,宗教盛行,影响颇深,在民众看来,造桥修路,均为造福一方的公德行为,官府衙门为之,则是政绩,会得到民众支持;百姓士绅为之,则是善举,可以获得美名,因此,无论是地方官员、乡绅富人,还是方士僧道、普通民众,均把修桥作为济世渡人的无量功德,人们此种建桥的动机和目的便赋予了江南古桥深刻的宗教内涵,而在其它方面诸如桥体纹案雕饰多采用莲座、飞轮以及佛像等图案、桥梁选址接近寺观、桥梁传说富含宗教故事、桥名宣扬宗教教义等等,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
江南的地域自然环境,古往今来,世人向往;在此种环境中发展成熟的江南古桥则在诸多方面与地域自然环境系统达到了契合的程度,并有所升华,更胜一筹。
显然,江南古桥是地方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其生态性特征是指其作为一种三维空间内长久性的建筑形式和环境景观设计形态对当地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表现性、适应性、平衡性与和谐性。不可否认,桥梁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造物,它的出现和存在势必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改变和影响,但是,江南古人对此认识深刻,以极高的“生态”素质和环境意识,在设计和建造桥梁的自始至终,不断考虑和寻求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与自然界各种规律达成稳定平衡的发展状态,并最终形成相互映衬、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相生相融的和谐局面,以此建造出“生态桥梁”。
江南古人十分注重桥址和桥位的选择以及桥梁的观赏效果,要求桥梁不仅要有完美的实现交通运输功能,而且要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较好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效果。因此,江南古桥多是与周边自然景色相协调,巧妙辉映,相融相生。如果你游历于江南的山水之间,江南古桥与生俱来的自然性、生态性与和谐性便会深刻地印入你的记忆和脑海,你会禁不住的惊叹,并由衷的佩服江南古桥设计师和建筑师是如何做到地方环境和桥梁建造的合二为一,在江南设计师和工匠们手中,这些桥梁已不再是毫无生命力的人造物,而是具有灵性的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物,此处倘若没有桥梁,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自然景观便如同缺失了什么,显得十分单调,而且也不是很完整,基于此种感受,你就会很惊讶的不禁询问,江南古人是如何做到桥梁建设与当地周边的自然环境的匹配与和谐,是如何让这些千姿百态、美仑美奂的古桥掩映绿水青山中,映衬交融,灵动飘逸,与自然环境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景。例如安徽黄山黟县宏村南湖单孔古桥,此桥为世界文化遗产。远观此桥,其精美别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形容。远山、村落、蓝天、碧水、古树、小桥共同组成了一幅人间美景。宏村先人独具匠心地在此处设桥,偌大的南湖如果抹去了古桥,则会显得异常的乏味与单调,该桥没有采用廊式、梁式或是拱形等结构,而是设计成两端雅致匀称的长堤以连接单孔拱桥的造型,这样一来,既不会因桥身高耸而遮挡视线,又不会因桥梁高大连绵而造成乏味突兀。人们漫步于长堤,如同飘凌于水面,两旁绿荷红莲绽放于身畔,一种美妙之感、幸福之意、融入自然之情油然而生,再来至桥头,凭栏而望,蓝天绿树黛瓦白墙倒映水中,妙曼舒畅好似仙境。
又如苏州九孔石拱桥之行春桥,越城单孔石拱桥在其西与之相连,二桥连绵横卧于波光粼粼的石湖之上,近处湖水微波荡漾,远处古塔相伴,夕阳西下,桥塔相互辉映,好一派湖光山色,清代蔡云留有一首绝妙古诗来称赞行春桥:“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河亭。”再如黄山休宁夹溪桥,该桥在休宁家喻户晓,因为其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周边风景如画,漫步而上,驻足倚栏,桥下流水潺潺,桥两岸杨柳依依,碑亭、桥亭和镇桥庵分别妆点于两侧桥头和大桥桥面,其西北处有凤山和凤湖,堪称远山与近水相映交融,自然与人文和谐与共,是人们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清代休宁翰林学士汪灏紫沧先生有诗赞曰:‘夹源烟水凤湖东,跨海飞龙卧彩虹;对岸楼台生气象,重阑舆马度虚空’”①。再以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的苏州吴门桥为例,此桥为单孔石拱桥,高约10米,全长66米,跨度为16米,是苏州市现存最高的一座古代石拱桥,整桥通体为细琢花岗石,其石栏矮实敦厚,好似座椅,可供路人凭眺和小憩。从远处相望,其驼峰高耸,气势非凡,被称为“盘门三景”之一,闻名遐迩。但凡来到桥头,放眼望去,只见周边瑞光塔和西北角水陆城门与之相互遥相,桥下古运河水缓缓东流,水面各式船舶川流不息,两岸人声鼎沸,热闹异常,水城风光一览无余。当然,还有婺源彩虹桥、苏州宝带桥等等,数不胜数,说之不尽,都完美地折射出江南古桥与地方自然环境的相融相生。
江南古桥与江南文化和环境的融合共同构成了蔚为大观、意境深远的古桥系统,营造出具有江南人文气息与江南地域风格和谐流畅的古桥建筑形态,充分宣扬和彰显出江南人民对古桥及地域环境的审美追求和人文情结,并由此焕发出江南古桥独特的地域化风采和魅力。
[1]林星儿.垂虹玉带扮水乡——漫话湖州古桥[J].中国文化遗产,2006(6):42-47.
[2]马时雍.杭州的古桥[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
[3]景遐东.江南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19.
[4]江南婺源彩虹桥[EB/OL].[2011-03-10]http://gardens.m6699.com/content-126.htm.
[5]苏州的桥 [EB/OL].[2011-02-10]http://zx.findart.com.cn/list.jsp?kind=23.
[6]卞利.徽州古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4,26,114-115.
[7]李轶华.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J].规划师,2002(5):101-102.
[8]梁百顺.浅谈苏州古桥建筑的独特文化[J].南京市政,2000(3):53-55.
[9]顾燕新.苏州古桥的历史内涵[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31-34.
[10]张锡昌.江南古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69-71,87.
[11]彭靖.江南水乡古镇的桥文化解读[J].科教文汇,2006(1):100-101.
A Study of Integration of Ancient Bridges in Jiangnan and Local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Features
Zhu Tiejun1,Ye Guixia2
(1.Art School,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2.Attached Foreign Language School,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
Jiangnan ancient bridges start,grow,and thrive in Jiangnan region with the beautiful scenery and rich culture,so they have the unique Jiangnan geographical elements and cultural factors,with Jiangnan-style commonality and harmony,they reflect the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Jiangnan profound culture and unique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and from the essence of Jiangnan regional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techniques to refine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Jiangnan ancient bridges,the paper reveals cultural environmental design concepts of Jiangnan ancient Bridge,which reflects the common regional feature of Jiangnan ancient bridges,and highlights their unique regional style and charm.
Jiangnan Ancient Bridge;Jiangnan Culture;Environmental Features;Integration;Localization
TU-856
A
1674-1102(2011)04-0112-04
2011-03-10
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sk198)。
朱铁军(1979-),男,浙江湖州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叶贵霞(1977-),女,安徽潜山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