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蒲世军
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常见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患病率逐年增加。我国高血压病人数已达2亿,其中约1.3亿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在7000万已知自己有高血压病的人群中,3000万人从没有治疗;在接受治疗的4000万人中,75%血压没有达标。患者对高血压病防治的知识了解不够,治疗过程中存在不少误区,避免这些误区,可明显提高控制率,减少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发生。
许多高血压病患者平时不测血压,仅凭自我感觉服药,平时感觉无不适时少服或不服,一有头晕、失眠、手指麻木等症状时就加大药量。事实上,没有症状并不表明血压不高;症状很多,血压也不一定很高;也就是说,血压的高低与症状并不成正比。高血压病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症状很少或没有任何症状,约半数患者都是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测量血压后才发现血压增高;虽然没有出现症状,但心脏及血管的压力负荷则持续存在,日久导致心肌肥厚,引起冠心病、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肾功能减退、脑出血、脑梗死、眼底动脉硬化。
有些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好转,血压降至正常,即认为已“治愈”,便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再用药使血压下降后再停药;人为地使血压降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造成血压波动,对心、脑、肾、周围血管等靶器官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高血压不控制所带来的危害是致命的,而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的概率较低,与高血压的危害相比,则微不足道;降压用药原则是多种药物小剂量联合降压,这样可使正作用相加、副作用尽可能相互抵消[1];密切监测、随访,可避免重大不良副作用。
一些高血压病患者希望血压快速降低,越低越好。其实高血压病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血管壁弹性下降;病程长或年老的患者更为明显,为了要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必须有较高的血压才能维持。一旦血压突然降低过多,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不能马上适应,这些器官原来就伴发有细小动脉硬化,于是就产生降压灌注不良综合征,出现如头昏、头痛、眼花、嗜睡、肢体麻木、全身无力等症状;这些症状与血压过高所引起的症状相似,如未及时测血压,可被误认为血压高而急服降压药,就会人为地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有些人患高血压后,不按医嘱服药,而是按照病友或药店的推荐用药,或者偏信广告中的“好药”,这样就势必出现频繁换药,治疗不规范。高血压病患者在用药时必须考虑年龄、靶器官受损情况、有无糖尿病、血脂、尿酸等代谢异常,以及降压药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既能有效地控制血压稳定,又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
人的血压一天中会出现两个高峰,第一个就是早晨起床后的清晨血压高峰,第二个就是午后的血压高峰。同时,中风、心绞痛、猝死和心肌梗死在清晨发生率最高。传统的每日3次的服药方法没有考虑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只是一味地考虑降低血压,结果使清晨时的血压控制不理想,夜间血压偏低。建议患者选择长效降压药,每天清晨醒后立即服药,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晨血压高峰,使血压处于比较平衡状态;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考虑午后和夜间用药。
部分患者信任中医,主要就是认为中药副作用少,西药副作用大,不愿意长期服用西药;实际上因中药的毒副作用而造成致残、致死的情况也屡有报道。目前降压的中药中绝大部分都加有西药的成分,纯中药降压效果不肯定,且价格不菲,不推荐中药降压;特别指出丹参、心血康、脑得生、血塞通、脑心通等一批中药不具备降压作用,但却被部分患者误用于降压治疗。部分患者相信偏方,用降压器具如降压枕头、降压手表、降压项链、降压帽、鞋垫等降压治疗;这些器具不具备任何降压作用,还造成延误规范治疗的时间,最终危害健康。
部分高血压病患者认为,得了高血压病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则地服药就准好,其实不然。因为高血压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原因除了血压升高外,还有缺乏运动锻炼、性格暴躁、吸烟、酗酒、摄入食盐过多、体重超重、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等。所以,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正确的做法是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避免高脂高糖高盐饮食,适当参加文体活动,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戒烟戒酒,超重及肥胖者应减轻体重[2]。
部分患者只顾服药,不定期复查,不请专业医生评价治疗效果,这样常常造成降压不达标,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的目的,更不能很好地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治疗正在由单纯的生物治疗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高血压病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康复医疗活动,医生应为患者担当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者;并向患者家属进行宣教,让患者家属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督促患者严格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药物治疗。注意休息及排除心理因素:神经松弛,情绪安定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适度运动:经常性体育锻炼可降低血压,建议每周运动5~7d,每天30~60min[3],运动的最大心率达到170~180次/min减去年龄为宜;减轻体重:体重指数(BMI)控制在不超过24Kg/m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限盐:采取低钠饮食后,血压可降低。提倡吃淡食及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盐每日摄入量不超过6克;补钾:钾具有促进人体排钠及扩张血管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补充含钾较多的食物,如乳制品、水果、素食等;补钙:饮食中钙量与血压成负相关,故在限钠的同时要保证钙的吸收;另外还有不饮酒,不吸烟。降压方案和药物的选择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坚持长期服药,定期随访;药物的减量、调整,尤其是停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重视患者进行常规血压检查和教导高血压病患者养成自测血压的习惯,家庭自备血压计,随时掌握血压的变化。
高血压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差被认为是血压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4-5]。简化给药方案被认为是提高依从性最有效的干预。在全面了解患者整体健康水平及用药治疗史的基础上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坚持廉价、有效、简化的治疗方案,预测或减少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遵循个体化原则,寻求最佳剂量;治疗方案变动时,尽可能少更换药物的品种、剂量。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提高治疗依从性的关键,医护人员主动多与患者沟通,满足患者的正当需求,促进相互信任,增强依从性。改善医疗环节,对住院患者,护士发药时应向患者交待清楚各种不同药物的剂型、名称、作用与副作用,用法等;发给出院患者用药指导手册,详细写明药物名称、服药方法、时间、剂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鼓励患者把吃药拿入每日生活中的常规,做好服药记录。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高血压病教育防治网络。我国的社区医疗服务很薄弱,还处在发展阶段,还需政府增加投入。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可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栏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向社区居民讲授高血压病病因、病程、用药的疗程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为患者提供服务咨询电话,让患者及家属问题得到及时解答;对每位高血压病患者建立一份病历档案,制订定期随访计划,每月门诊跟踪或电话随访追踪,提供每季度上门服务。通过上门访视,了解患者情况,针对性解决有关问题,指导家属监督患者服药。
[1]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3.
[2]杨跃进,华伟.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0.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1.
[4]Caro JJ.Existing treatment strategies:does noncompliance make a difference[J].Hypertens,1998,16(7):31-34.
[5]黄如兰,冯百宁.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J].当代医学,2011,317(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