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根海,李铁范
(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探寻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之路
——以池州学院为例
何根海,李铁范
(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池州学院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建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长期以来,注重大学文化建设,以贴近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创新发展为目标,构建并探索立足应用,服务地方,工学结合,校企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池州,辐射皖江,打造科研特色,用徽池雅调,山水学林,营造优美育人环境,着力突出特色,注重创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特色大学文化建设提升了学院的内涵。
大学文化;地方性特征;应用性建设;特色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积淀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特色鲜明的文化,包括大学的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文化等等。它是大学的灵魂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升大学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池州学院是一所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省市共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长期以来,全校师生员工谨遵校训,秉承传统,同心协力,开拓创新,结合学校学科特点,以贴近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创新发展,以促进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特色,谱写了大学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学院建于1977年,到2007年升本一直以师范类为主,课程设置单一,越来越不适应周边地区包括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在升本的过程中,多方调研,寻求学校的办学定位。因为一所高校的正确定位是发展的关键,有利于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时有理可依,充分发挥学校的各项功能,也有利于学校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定位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学校在充分论证并根据自身发展基础和地方高校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上,确定了自己的定位。
我校的办学理念: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管理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
我校的办学定位:以教师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非教师教育;以人文学科、理学为主干,积极发展社会学科、管理学、工学;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兼顾专科教育;立足池州,辐射皖南,服务安徽;建设成具有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的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
我校的办学思路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贯彻办学理念,围绕办学定位,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行“校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突出“以生为本、以用为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推进课程模块化、实训生产化、教师队伍双师化;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路都是根据学校目前的实际而进行的顶层设计,新升本高校必须立足应用,服务地方,符合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要求。
池州学院是池州市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高校,随着池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缺乏,科技服务也难以跟上,因此迫切需要大量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和有实力的科研资源,而最有利的条件可以通过走校地共建之路,通过池州学院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立足地方,为“四大基地、八大产业链条、九大百亿产业园”服务的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提供资源。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的地方高校的基本特征就是要在保证一所高校的本质特征的前提下,更加强调其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服务池州地方经济发展,加速池州奋力崛起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未来发展方向。为此,我校确定了应用型文科、理科的工科专业为学校重点发展和建设的专业,在办学定位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社会科学、管理学、工学等学科。
学校制定了《池州学院2009—2020年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池州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形成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对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工作的支持系统。以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要求为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专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坚持官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学校的生命力,因此,学校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结合学校的“应用型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地位,各教学单位大力开展和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形成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深化“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深化和完善“产学合作、订单培养”和“半期理论、半期实践”工学交替等多种模式。建立更加紧密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校企互动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
在培养目标上,培养职业道德优良、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高创新素质和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胜任某一专业岗位、适应一群岗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上注重个性化、多样化培养;培养的人才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工程意识,注重技术实施和技术运用;善于解决生产和管理一线中的实际问题,能够被单位用得上、留得住。
在培养规格上,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为此,学校大力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已初步建立校内校系两级实习实训体系。目前,学校有建制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共10个。同时,学校还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尤其是注重市校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现已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0余个。
学校的服务定位为立足池州、辐射皖南、服务安徽。学科专业建设面向市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学科专业规划时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池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地方的建设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例如,与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举办“九华股份班”,每年都为企业培养输送一批实用性人才。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学校的办学条件,逐年增加本科专业,减少专科专业,重点培育和发展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教师教育类等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大力加强应用型、社会适需型本科专业的申报和建设;在依托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推进专业群落建设,每年增设5个左右本科专业,至2015年本科专业达到50个左右,其中应用型专业占80%以上比例,建成10个左右校级特色专业,5个左右省级特色专业,争创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带动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尽快完成传统专科专业的改造。
主动适应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十一五”规划纲要重点发展旅游业、物流商贸、精细化工、非金属材料加工等的需要,我校确定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广播电视编导、英语等5个教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行业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学校在人才引进、政策保障、经费保障、教学保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对这5个专业进行倾斜,打造省内同类院校示范的品牌专业,促进其他专业的协调发展。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实践课程和环节的比例。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按照基础、提高、综合3个层次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综合实习、社会实践6大模块构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学科专业课程教学通过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各教学单位都成立了由5—7名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的组成为行业(企业、社会、政府、相关协会、学会等部门)的专家或领导,负责专业建设工作。目前我校已建立了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基本建设和其他各教学环节的专业建设和质量监控机制,在学校与行(企)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我校教师围绕地方文化资源,利用学科专业优势,组建了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池州傩文化研究中心、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皖南诗学研究中心、南泉普愿佛文化研究所,深入开展池州傩戏、青阳腔、杏花村文化、九华山佛文化、东至花灯等研究,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以发掘。2005年以来,依托我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等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罗城民歌等12项池州文化资源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围绕池州丰富的非金属矿、生态、旅游资源,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成立了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池州生态经济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非金属材料研究中心,并与池州市政府共建非金属矿工业发展研究院,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联姻”,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研究:
2005年以来,我校先后与地方50余家公司、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007年升本以来,我校和中国电信池州分公司、中国移动池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池州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池州市环保局、气象局、广播电视局、科技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池州旅游管理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继续大力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应用性科学研究。以现有的10个富有地方特色的研究中心为依托,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长效的应用性科学研究的运行机制、规章制度,落实应用性科学研究的保障机制和保障经费,到2012年,在现有的基础上,力争新增的服务地方的科研项目达到100项。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先进的大学文化的外在标志,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的保障条件,是和谐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校紧抓池州规划调整后教育资源整合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积极支持池州市教育园区规划,抢抓机遇,适时实行了校园整体置换搬迁。我校2008年9月入驻池州市教育园区,并着手进行基于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池州学院校园总体规划。目前占地面积1928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分教学区、行政区、实验实训区、文体活动区(包括剧场和艺术楼)、生活区等6个功能区,利用现有的自然山体及水系将生活区与其他区域分隔,使其相对独立。入驻以来,我校着力营造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统筹规划新校区的校容校貌、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的格局、格调,形成持续、长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机制,发挥出环境育人的功能,体现出学校精神、学校的特色。
校园建筑总体规划以徽派风格为特色,体现山水学林、书院气息、生态环保、大气新颖的开放式校园构建。校园总体建筑坐北朝南,倚山面水,粉墙黛瓦,一派素雅清淡的天然色泽,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在这里得到了经典的演绎。
教学区每栋教学楼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载体,它们承载着不同系别的历史精神和文化内涵,中文系的博文楼门楼牌匾“切问近思”,外语系的博学楼“八音克谐”,数学系的博奕楼“韦编三绝”,经贸系的博识楼 “和而不同”,历史系的博古楼 “诚意正心”,旅游系的博雅楼“格物致知”,政教系的博爱楼“化成天下”等等,形成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校园园林景观是由景点、绿化、水系等组成,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绿化与建筑空间景观节点,形成完整的生态绿化系统,适当优化自然水体,与现状山体相映成辉。绿地以大型成块为主,树木成园林状分布,景观有开放式,有围合式,随山势地形或高或低,间有休闲的长凳和石桌,并且与建筑形式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满足了师生不同的学习、休闲空间需求,是广大师生户外阅读、聚会交友、散步观赏的理想场所;校园的楼、路、墙、水、园等都达到了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师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有助于培养师生的社会感情和集体精神。
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同时把素质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可以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人置身于校园这个大环境中便可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这不失为一种最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高校文化氛围的强大感召力和内在学术魅力。
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宗旨,支持和鼓励广大团员青年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环节,能有效增强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反过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又会遇到运用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继续去钻研,达到理论的新水平,这就形成社会实践拉动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校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培养志愿服务意识,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志愿者,使更多的学生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学校先后已建立了十余个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提供了平台,保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性、持久性。
大学文化的塑造与弘扬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同步进行的。因为特定的校园文化活动能熏陶出特定的群体个性,营造独具特色的精神家园,从而透露和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文化,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校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教育引导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注意扶持优秀社团发展,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积极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特别是每年一次的大学生风采大赛、两年一届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女生文化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使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企事业单位选拔人才的主要对象。
作为一所升本时间不长的高校,我们把特色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强调地方性大学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时,高度重视大学的特色文化培育,自觉对地域性综合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注重从地域文化精神中发掘切合大学精神的文化因子,自觉地进行应用性建设,使办学特色不断丰富和发展。
A Probe into 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pproache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A Case Study of Chizhou College
He Genhai,Li Tiefang
(Chizhou College,Chizhou,Anhui 247000)
Chizhou College is a new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according to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t has bee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on,with approaching Chizhou and integration into Chizhou and serving Chizhou and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its goals,it constructs and explores a new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which is oriented to application,serving Chizhou,combines engineering and integrates the college into enterprises.Relying on Chizhou and facing Sough Anhui,Chizhou College is characterized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features,with graceful cultivating environment to highlight features and innovation and improve students quality.It upgrades its connotation by characteristic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Culture;Local Features;Application 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 Culture
G 647
A
1674-1102(2011)06-0108-04
2011-11-27
安徽省重点教研项目《新建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研究与实践》(2010jyxm1118);池州学院重点教研项目(2010jyxm011)。
何根海 (1963—),男,安徽枞阳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俗学和高等教育研究;李铁范 (1968—),男,河南南阳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应用和高等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束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