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裕仿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的、知识交叉的学科,需要汇聚文、理、工等领域的知识,研究的是基本设计原理、设计方法、概念设计、系统设计、绿色设计等设计方法与理念。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学科研究,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将不能适应快速、高效的社会发展,将会出现现如今企业需要大量的工业设计人才,而数百所高校培养的大批工业设计人才却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尴尬局面。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设计创新等设计能力,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服务能力。
古往今来,真正成功的设计都有一个崇高的服务精神在支撑,因此我们说:服务是设计的生命[1]。工业设计是现代社会振兴企业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工业设计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艺术化的形式应用到人们的生活用品中,使现代工业产品变得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和审美化,从而符合现代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工业设计师主要针对企业所需设计的产品分析市场,寻找现有产品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以及企业的实际条件,为企业提供优良的、合理的、可行的设计方案,然后采用有效的计算机技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可用于批量生产的数控加工数据,必要时也要为产品销售付出设计价值,总之它是一项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服务的工作。视设计为一种服务,应该是客观和科学的观点,这样说既没有刻意抬高设计的地位,也丝毫没有贬损之意[2]。这样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特点,符合工业设计的真正本质,而不是把设计作为高高在上的“艺术”。
工业设计作为一种服务活动,其服务对象肯定是投资者,无论投资者是政府、企业、个人或其他部门,只有投资才能创造设计机会,也只有投资者、消费者等认同并采用设计师的方案,设计师才能体现出社会价值,否则其设计就毫无意义。要获得投资者的认同,设计师不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设计能力,还要具备作为服务者身份的基本素质,例如交流能力,诚信、公平意识,等等。工业设计服务的形式主要是设计方案,可以是设计报告形式、草图、效果图、工程图、实体模型等,也可以是各种手段相结合,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主要目的是使服务对象正确理解,并有利于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与修改,直至服务对象对设计方案满意。工业设计所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进行创新设计与宣传,而产品的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等则是设计师必须分析与重新设计的具体内容。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设计师必须了解服务对象所具有的开发产品的能力,而不能随意地创意与想象,也即对服务内容要加以正确与合理的定义。
设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使之能服务于社会,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应围绕社会需求而展开。以设计服务的理念来理解工业设计,所有现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只有把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设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服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就是根据工业设计的理论体系,通过各种设计表现技法以及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为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服务能力指的是学生为人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依法设计、诚信、热情、正直等方面的因素。
在国内,除了有法制,而且还有自身的民族道德观、行为观等特殊性,在其它服务行业,用人情打动消费者的案例非常多,工业设计是一种提供设计服务的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在争取项目的时候,不仅要提供精美的作品,而且要有一颗真诚、热情、忠诚的心,在与企业工程师合作时,要有互敬、互信的团队合作精神,决不能自以为是。笔者通过自身多次与企业的合作,深深地体会到做人与做设计同样重要,曾经有位康复器材企业老总对笔者说:“老师:我不仅被你的作品吸引了,而且也被你的为人折服了,我同意把企业所有产品给你设计。”最终双方共同签订了长期的服务合同,将要完成近100个产品的设计。工业设计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为人品质呢?每个人在进行设计服务时都会有不同的方法去打动他的服务对象,但是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诚信经济,只有依据法律、遵循道德规范才能持久地进行设计服务,因此要培养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不讲诚信等不良的心理,做消费者忠诚、正直、热情、高尚的设计服务员,提高服务的意识,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一刻也不脱离消费者,一切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只有互敬、互信、互惠的设计服务,才能赢得人心。
从某种程度上讲工业设计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设计师,而是解放他们的思想,帮助即将成为设计师的学生发现和认识自身,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聪明才智,要提供机会让他们拓宽在行为、社会及自然科学各方面的知识面,加深理解,最终利用这些专业知识和方法对他们今后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并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3]。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要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和条件,避免传统的以技入道、模仿式的教学,不能仅以表现技法效果来判断学生的设计能力,否则会扼杀学生创新的积极性,错误地引导学生。为此,在教学中要增加学生设计项目的训练,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设计竞赛,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企业实际课题进行设计,可以是老师的纵向课题的支课题,可以是企业提供设计课题,也可以是学校组织的创新项目,还可以是学生自己寻求的设计项目等等。通过与老师、同学或其他专业的学生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交流能力,而且为其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今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见习、毕业实习等实习课程,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企业,了解在企业中有重要作用课程。但许多学校由于缺乏资金、设备等条件,这类课程都是流于形式,在具体产品设计中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为了经济效益,需要的是马上产生效益的、有经验的设计人才,两者的差距导致双方都感到无奈。有效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协商,借助企业,使工业设计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习,尽早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让学生找到自身的位置,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为企业提供劳动服务。在此,学校可以结合市政的政策,合理设置,真正形成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
企业的用人标准是按其设计生产的实践需要提出的,与学校的办学模式特别是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有密切关系[4]。众所周知,工业设计所服务的对象具有各异性和广泛性,可以在家电企业、家具企业、灯具企业、电动工具企业、交通工具企业等从事产品设计服务,还可以在相关事业单位、广告企业、印刷企业等从事设计宣传服务。正因如此,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大学毕业以后还有许多学生会问老师自己该干什么,其实学生如果能够详细地了解并进行某一类产品的设计,能够熟练地掌握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那么无论今后从事哪一方面的设计,都可以以理而推知。
高校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上应结合社会(特别是高校所处地区)的产业特点,采用分流式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性的设计人才。分流式教育模式主要特征是: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主要进行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大三时,学校可以通过列举多个企业人才需求信息,让学生选择其主要研究方向,如常州的电动车行业需要较多人才,可以让部分学生选择电动车设计方向,其后的产品设计系列课程、课程设计系列课程及毕业设计等都可以以电动车设计为主题进行设计训练,让他们详细了解某一产品的整套设计的程序与方法;大四时,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实习,进一步了解自身方向的设计流程、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企业的特点,毕业后被企业认可,可自动转正。分流式教育模式首先可以解决系列设计课程的课题问题,这也是大学老师比较头痛的问题,许多学校的毕业设计主要与设计竞赛结合,不仅每年课题不确定,而且会面临脱节的问题;其次有利于学生连贯性的学习,通过大三对课题的基本认识,大四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可以使学生对自身选择的设计方向有更清晰的了解;最后还可以解决就业问题,通过系统的学习,以及对企业工作流程的了解,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选择相同或相似的工作。
高校是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应拟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采取合理的培养方式;企业为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与机会,也是工业设计创新人才最终服务的对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如果脱离企业的支持,将变得毫无意义;政府是该系统工程的保证,工业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日本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政府立马着手制订工业设计相关法规,加大对工业设计行业的投入。在国内,国家政府以及许多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强对工业设计的认识,温总理就此作了重要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宁波由“制造名城”向“设计名城”的转变[5]。
具体讲,政府应通过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和限制政策,投入一定的资金,通过建立现代设计服务信息网络平台,给予一定的宣传,酝酿国内良好的设计创新环境。一方面,使各企业了解工业设计,利用工业设计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增加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与高校结合,在保持双赢的条件下,建立长期的协议,从而能保持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顺利开展。
工业设计只有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才会显示出巨大的优势,设计师只有提供优秀的设计服务,才能被社会、企业认可,并体现其价值。把设计作为一种服务来理解工业设计,有利于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高校的工业设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应培养学生的设计服务能力,提高其设计服务水平,使学生与社会、企业尽快接轨,真正成为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论设计服务[J].装饰,2005,148(8):5.
[2]尹定邦.设计也是服务[J].美术观察,2004(8):14-15.
[3]张凯.关于工业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8(1):81-84.
[4]汤志坚.符合社会需要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25(2):79-81.
[5]肖颖喆,郑国松,胡海忠.宁波市中小企业工业设计网络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