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大学生群体心理行为的引导与管理

2011-04-01 20:00:43陈兰琴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寝室班集体成员

陈兰琴

(常州工学院延陵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群体是社会协作的产物,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校大学生群体一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各种社会群体的特征,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大学生群体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群体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而大学生群体心理对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将产生直接的作用。如何使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更为科学化,更富有成效,在总结大学生教育管理经验的同时,应把工作重点扩大到大学生的心理领域,加强对大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教育与引导,这是大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科学化的一条有效而可行的途径。在此,笔者就大学生群体的划分及其特征、大学生群体心理功能等相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大学生群体的划分及其特征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上已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成年人,独立意识更为强烈,但阅世经验和实际心理都还没有发展到成年人的阶段,他们对群体有依赖,以获取安全感。群居生活虽使他们能够互相借鉴经验,但同时也压抑了大学生的某些个性。对大学生群体的划分及分析,有助于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特点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完成对自己的人格塑造。

大学生群体的形式及特点与现行的高校教育模式紧密相关。通常有如下共同点:第一,从大学生群体活动的形式看,他们通常4~8人集体住宿,并以年级、专业划分班集体,形成共同学习的单位。第二,从心理发展看,由于中学阶段一个很大的目标是为了能通过高考升入大学,因而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被压抑了。进入大学后脱离了父母的束缚,没有了中学阶段的学习压力,他们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独立性增强,但对社会生活的陌生感又使他们的探索带有些许不安,这使他们在精神上倾向群体,试图从中获取经验和保护。然而,群体生活必然会产生对个性的部分抑制,个性意识与群体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当选择程度大的时候,个性意识发展占主体;当选择程度小的时候,群体意识占主体。

大学生这一群体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资源的共享性。在大学生群体中,群体的资源个体都可以分享,而个体的许多资源也常被群体使用。二是规模的不确定性,大学生群体规模从几个人到几十个人不等。三是能力的互补性。大学生群体中的个体能力往往互为补充,从而共同促进群体的发展,群体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进步。四是大学生群体更具活力,群体中个体的创意与个体的合力促使群体的方向呈现多元化。

二、大学生群体心理功能

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是在群体中进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他们这一特定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认知结构、社会行为、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以及人格心理的发展等,均受到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群体的力量促使每个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行动,同时也影响着每个成员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的发展。因而,良好群体的环境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最佳环境,也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

群体又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大学生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群体能够使大学生具有自觉归属于所在群体的情感,作为群体的一员具有“我班”和“我们寝室”这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学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该群体的规范,遵循群体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以这个群体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二是群体中的成员对一些重大的事件与原则性的问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这种认同感往往会相互影响并潜移默化;三是个体把群体看成强大后盾,从中得到支持,在个人遇到难于克服的困难和面对某种威胁时,群体可增加个人的勇气和力量;四是群体的教育作用,指群体为实现其自身和成员发展的需要,按照群体的目标要求,对群体成员的个性心理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当大学生个体表现出符合群体准则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会得到群体的赞许和支持,从而进一步强化大学生个体的行为。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的联合体,是一种无形的组织,它以情感为纽带,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相互依存。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数量一般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多,它们对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以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既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消极的作用。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非正式群体能弥补正式群体内信息沟通渠道的局限性,能够把信息迅速传达给更多的人;(2)非正式群体个人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及群体的支持作用,有时会比正式群体强烈得多,使成员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有助于情绪的稳定和情感的交流,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3)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无论谁遇到困难均能及时帮助解决或及时得到成员给与的心理安慰,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和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功能。但非正式群体也很容易出现小团体倾向,对正式群体教育产生消极作用,干扰班集体活动和良好的班风、寝室学风。主要表现为:(1)学习不认真,一些学生课余时间成群结队上网玩游戏,从而影响了学习;(2)非正式群体可能在班集体计划目标实施中,因某种原因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消极对待集体活动,影响良好的班风建设;(3)寝室成员组合成为学校最小的一种正式群体,它往往具有两面性,成员之间对待学习与生活的态度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大学生群体心理行为的调节与优化

(一)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运用群体心理功能,能有效达到教育目的

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尊重、关心、理解学生,信任、爱护、接纳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确立班集体组织目标、拟定整体活动计划、体验活动乐趣,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教育活动中的群体情感交融,形成学生群体心理更多的默契和理解。

(二)组织学习规章制度,进行道德规范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大学生行为准则》、《学士学位授予办法》等学生手册、规章制度、条例,以班会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对个体行为作出公开的评价、表扬,提倡某种行为,批评、制止某种做法,从而加强或削弱个体的行为活动。以榜样的力量调节全体成员的行为,促进个体服从群体。笔者在班会教育活动中采用已毕业的班集体成员数据图示教育法,对低年级班集体成员心理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影响,使在校一二年级学生更易掌握道德规范,并达到强化成员行为自律的目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而且群体(集体)的潜移默化使每个大学生的行为都会受到影响并影响其他学生,发挥群体教育作用。

(三)加强班集体、寝室集体建设

大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度过的,在一个好的班集体里生活,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充满朝气;相反,则可能使人情绪低落,不思进取。学生教育工作者要想教育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教育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集体,然后通过这个集体去影响学生个体。由此可见加强班集体建设、寝室建设的重要性。对于班集体建设,第一,要确定集体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第二,要健全班干部选拔培养制度,好的班干部能起到榜样的作用,能引领班集体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第三,要鼓励支持班干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于寝室建设更要进一步加强,寝室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交往的场所。在当今班集体意识有所淡化的情况下,加强寝室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第一,在现有的寝室条件下,应不定期地召开室长会议,培养室长的管理能力及寝室管理责任感,对寝室进行横向、纵向评比,促使各班寝室以创示范、文明寝室为目标。当寝室成员表现出符合该群体准则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会得到群体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加强群体成员的归属感。第二,组织各班寝室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参加学校“学习型寝室”创建活动,最大限度地促使寝室成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为实现寝室群体目标而努力,使寝室管理秩序化、规范化。

(四)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群体心理功能的作用

学生干部包括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各方面表现相对较优秀的成员,他们在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有时可起到辅导员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何加强学生干部在辅导员指导下自主地制定集体规划,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工作,正确、合理地让这部分优秀群体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个关键点。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都具有以下一些群体心理功能:(1)他们是学生群体中的成员,他们的行为和表现代表了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言行。(2)他们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的心理及行为不知不觉地以他们为榜样,并受到潜移默化影响。作为先锋和模范,他们可以影响到身边的一大群学生,所起的“传帮带”作用十分明显。(3)他们充分代表了学生群体的利益,可以随时将学生的思想、行为信息传递给辅导员,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发现情况,解决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注意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又要加强对他们工作方法上的指导,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使他们的思想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能够真正起到积极的领导作用,引领班集体团结向上、积极进取,使学生能在这种良好的群体氛围中学习与生活。

(五)充分利用个体在群体中特有的心理功能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大学生正处在身体、思想、人格的发展阶段,需要和渴望有寄托自己的情绪、思想感受的场所和朋友,需要和渴望有发挥自己个性和才能的机会。因此,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暑期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增强了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从而对学生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常采取耐心的说服、教育、引导等方式。任何一个正式群体中都会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学生,他们常常反思自己,逐渐形成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习惯。他们较强的自我意识以及独立性和自尊心往往是其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等优秀品质的心理基础。但若处理不好相互之间的矛盾,也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脱离集体,自由散漫,骄傲自大等不良心理倾向。对于学习成绩在降级边缘的个别学生,还必须利用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这种心理功能,促使其发挥潜能,积极做好补考重修,跟上班集体,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学生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工作。任何理性的教育,只有被学生接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既要对他们进行思想理论上的耐心指导,又要针对他们的行为加强引导,使学生个体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群体中积极健康的思想和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个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及时耐心地给予教育和帮助,使其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对学生过激的言行和情绪要善于疏导,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要营造一个思想风气正、引人向上的班集体氛围,形成良好的班风、寝室学风,引导班集体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发挥群体对个体的教育作用。

如果说,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正式群体的具体工作可以通过对正式群体中个体的关注(学生干部)开展,那么,在当前网络时代,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从关注个体到关注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社会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80-189.

[2]陈景春.大学生心理教育与管理[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44-150.

猜你喜欢
寝室班集体成员
从我们的班集体说起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寝室闹鬼记
我爱我的班集体
儿童大世界(2019年1期)2019-11-27 23:26:31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人间(2015年16期)2015-12-30 03: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