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故事里的族裔历史
——析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骨》

2011-04-01 20:00:43崔莉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莱拉族裔华裔

崔莉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在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华裔美国人“建造中央太平洋铁路,缔造加州农业”[1]的历史很少被正面提及。面对这样的历史抹杀,华裔美国作家时常发现自己被迫承担历史学家的职责,肩负整理、书写和全景地再现族裔历史的义务。因而,华裔美国人的族裔历史大量地出现在华裔美国文学的背景之中,并成为当下美国文学作品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由于“民族就是一种‘叙述性的’建构”[2]51,个体需要借助“民族的文化记忆之链”为自己构造一个拥有稳固的“过去与现在的‘自我’”[3]39,华裔美国作家因而将建立华裔美国文化传统作为首要任务,用文字再现族裔历史,以期挑战美国官方正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1993年)以梁家长女莱拉的视角讲述了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内梁家三代人的家庭故事。《骨》被认为是雷庭招的小说《吃一碗茶》的续集[4]110。《吃一碗茶》描述了纽约唐人街上从单身汉社会①向家庭社会转变时的故事,而《骨》中梁家的家庭故事则与旧金山唐人街从单身汉社会转变为家庭社会后的历史重合。因此,分析《骨》中女主人公莱拉所讲述的梁家的家庭故事,可以揭示莱拉如何通过讲述家庭故事把华裔美国人的“现实的美国”和“想象的中国”[3]38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得以完整地、成功地再现华裔美国人曾被静音、歪曲和误现的族裔历史。

一、个人叙事与历史的再现

著名后殖民理论家盖娅特丽·C·斯皮瓦克(1942—)在谈到国家历史时说“历史毕竟是讲故事”[5]25(History,is after all,a storying),“是叙述领域有助于建构的东西”[5]27-28。她认为历史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异常强烈的虚构”,这样,小说写作“成为历史的联盟。而反事实的历史(counterfactual histories)行使想象的责任”[5]27-28。由于历史的权威性建立在它对真理的独占上,它依靠真实,要求读者相信它叙述的合理性。这样,讲述者通过安排、解释所谓的事实和事件,就可以得到“真相”。美国官方正史就是通过具有合法化叙事功能的宏大叙事来呈现的。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是指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贯性和统一性,无所不包的“完整的叙事”[6]。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相对。个人叙事(Personal Narrative)是指作品中叙事者运用个人声音对自我经历进行叙述,涉及叙事者的个人感知、文化认同以及记忆的创造和建构。因为个人叙事为个人争取自我话语权,对自我话语的建立与完善产生影响和作用,所以个人叙事是支撑民族记忆的要素。因而,在华裔美国作家的小说中,当“个人声音的意义超过了公允的、中性的、客观冷静的权威性”[7]的宏大叙事时,“替代性历史”就被创造出来[5]26。

二、《骨》中的个人叙事

对于那些被抹掉、被静音的历史而言,过去的认知成为“一个再现问题”,而再现过去或历史本身“具有叙事及诠释的能力”[8]139。由于“叙述就是历史”,回顾过去是“解释现在的最常见的策略”,被再现的过去需要“植根在一个世俗的、连续的时间之中”[9],因此,小说《骨》的绝大部分由莱拉的回忆片段构成。这些回忆片段在小说的叙述中出现了非线性的混乱结构,这些结构“扩大了记忆中心及其与现在的联系”[10]2。受妹妹安娜死因的困扰,莱拉以回忆、讲述为载体,通过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回旋流动为现在找一个支点,以期记住过去,让现在充满力量[10]82。她对过去的追忆体现了时间的深度,体现了过去对于现在的意义。

小说中,安娜的自杀使莱拉的常态时间“断裂开来”[10]13,使得莱拉被夹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时间浅滩”[10]99。这种时间的断裂感和搁置感给了莱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的契机,使她可以在(纵向)历时性和(横向)共时性间任意往返地观察生活。莱拉从纵向时间轴上选取饱含事件的时间切片,以横向关系将这些时间切片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在时间呈现前后牵连的回旋流动中讲述这些故事,而这些“任回忆自由驰骋”[10]120的家庭故事糅合了现在和过去已发生的事件,成为“暗含再现历史的潜藏文本”[8]134。

小说开头,莱拉便声称“三藩”是梁家“最具历史的地方”[10]2,从而使得自己讲述的家庭故事获得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因为她坚信家族的存在源于过去的故事,而对过去故事的了解把讲故事和知晓故事的人“同历史连接在一起”[10]32,所以,对莱拉来说,讲述由回忆引起的故事②,即讲述关于过去和现在的故事,是重新建构过去的行动,而对故事的了解、讲述、重述使得家庭得以存在,历史得以延续。她在讲述家庭故事的同时展现了自己族裔的历史,并获得建立其家族史以及由此而具体呈现美国华裔历史的契机。这个历史不是固定、单一的历史,也不是总体化、抽象化了的历史,而是反映了华裔美国人的“美国史的‘一个’版本”,也反映了“‘一个’美国历史”[11]。就像一个完整的人体必须由“来自母亲”的血和“来自父亲”[10]97的骨构成那样,这部历史由两个不可缺少的平衡成分组成:华裔美国女性的历史和华裔美国男性的历史。

三、华裔美国人的族裔史

由于受美国政府曾奉行的排华政策和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早期来美的华裔移民中女性稀少而男性占据绝大多数,因而华裔美国人的历史开始于“单身汉”的华工们。

(一)老华工的历史:梁爷爷的故事

梁爷爷是住在三藩的“单身汉”中国劳工中的一员,是“排华政策下的受害者”[8]152-153。他早期来美采金,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直到劳动力丧失,他才停止劳作,身无分文地回到三藩的老年公寓等死并渴望养子利昂能将自己的骸骨送回故土,“在那里入土为安”[12]48,以求永远的安宁和归属。然而,他的遗愿终究没能实现,他的墓被迁走而且骸骨也被遗忘以致丢失,他被永远地留在这块“他始终认为是客乡”[12]48的土地上。那丢失的骸骨代表了成千上万老华工们渴望归属的心理,“引出了华裔老一代的悲壮历史”[13]32。他那不合适的墓地和被遗忘的骸骨是那段鲜为人知的残酷剥削招募华工历史的浓缩;被遗忘的骸骨是第一代华工无言历史的提示物。这些遗留在美国的骸骨虽然表面上融入了美国的土地,可是却无法最终“真正地同化进入象征秩序”[4]118,它们警示后代不能遗忘这段血泪史。陪同利昂寻找骸骨,莱拉亲历了这段历史。面对着梁姓的合葬墓碑,莱拉知道梁爷爷的骸骨虽无法找回,却与前几代华工们融为一体。当这些老华工的骸骨不能回归故土,不得以被掩埋在这个“选择性”[4]118的地方,他们的根就被替换成旧金山这个崭新的起点,美国便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移民子孙后代扎根立足的土壤。

(二)“契纸儿子”们的历史:利昂的故事

1906的旧金山大地震掀开了华裔美国人历史的新篇章。地震引起的大火烧毁了当地唐人街所有的纸质文件,给许多中国移民以编造假文件、重建国籍、更改婚姻状况、改名换姓的机会。可是,对于那些用假姓名、假身份成功进入美国的“契纸儿子”们而言,这种成功意味着他们终生必须对真实身份保持沉默,永远生活在虚构的故事中。

为了应付天使岛和美国政府的盘查,契纸儿子们“背下来另一个人的身世”[10]7,而这种行为打断了他们自身故事的连贯性。他们经历着没有回忆、没有连续性的生活。因为姓名通常是人一生的象征符号,是个人携带的“能使他想起自己本身的各种限度和环境的意义之物”,是从“无可数计的印象中选出来对他的处境有重要性之物”[14],所以忘记真实姓名暗示着身份的断裂。这种心理上的断裂造成契纸儿子们日常生活的不连贯。他们过去的生活和记忆成为一种禁忌和创伤,这样,个人的心理创伤呈现出“弱势族裔于白人主导文化中,整个族裔历史的湮没”[8]134。他们曾承受过或正在承受着历史的失语症,成为一个充满创伤记忆和断裂历史的民族。对于这个突然的断裂结构,他们必须打开被掩埋在无意识的黑暗中尘封的记忆[15]。

在小说中,父亲利昂就是个契纸儿子。因为害怕身份暴露后被美国政府驱逐出境,所以他从来不敢提及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故事。久而久之,利昂便陷入自己的谎言里,被“那个往日排斥他的法律”[10]53困在了美国。然而,他所获得的美国公民身份既不能保证他不遭受种族歧视和职业歧视与限制,也不能给他带来幸福生活。他日夜辛苦劳作,却没法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为了在这个“纸张比血液还贵”[10]7的国家生存下去,他保存了每一张纸片来证实自己在美国的时间,证实他的忍耐[10]54。实际上,这些收集来的废纸就是他在被迫放弃原有身份、丧失原有生活环境后所产生的物化的“记忆场”[16]。他所收藏的旧物记录了他“最直接、切身、个人”的过去生活;他所积攒的一箱子记录“谎言”的纸质文件是“带有鲜活个人记忆的历史见证”[17]15。通过这些物化的“记忆场”,利昂证明了他在美国的权利和历史。

(三)华裔美国人的移民妇女史:“妈”的故事

小说中,“妈”是位通过婚姻获得美国国籍的中国移民妇女。她的前半生在中国封建传统的压迫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下度过。为了活命和逃避旧中国的战乱,她同傅里满结婚。夫妇俩先去了香港后来到旧金山。丈夫破产后去了澳洲,不久就遗弃了她和未曾谋面的女儿莱拉。她在失去生活来源企图自杀时被衣厂主汤米所救,随后像唐人街里的其他缝纫女工一样,在血汗工厂里劳作,转而成为家庭的中坚力量。

从最初不得已的婚姻到为留在美国而找丈夫,再到为了绿卡、过上好日子和利昂结婚,“妈”从依赖他人逐渐成长为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由于当时存在的种族歧视,“妈”再婚后,生活并未像她设想的那样好转起来,工作仍然“是她的全部生命”[10]152。为了养家糊口,她不分昼夜地加班;为了让孩子记住常年在外辛劳的父亲,她每次“像欢迎国王似的”[10]31设宴欢迎利昂回家,维系着家的完整。她的人生是那些曾经经历流亡、分离和再扎根的第一代中国移民妇女的缩影。

(四)华裔美国人的当下史:莱拉姐妹的故事

小说中,莱拉姐妹本是父母眼中幸运的一代,可她们的成长依然充满苦涩。姐姐莱拉成为当地学校的社区关系专家,妹妹安娜离开唐人街后跳楼自杀,小妹尼娜则离开旧金山去了纽约谋生。只有莱拉能在家庭悲剧发生后奔走于父母之间,将分崩离析的家庭重新凝聚在一起。莱拉与“妈”相依为命六年,知晓母亲真实的心理感受,意识到母亲在美国社会的边缘身份,帮母亲赶工做衣服的经历使莱拉体会了母亲的艰辛和忍辱负重。身为长女,莱拉也常常帮助父亲利昂。为帮父亲申请社会保险金,她翻检了父亲收藏的所有文件。这使她对父亲曾遭受的种族和职业歧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贵的是,莱拉因此认识到家族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家族的某一个人有故事,个人故事是进入历史的通道。

作为母亲的知己,莱拉将对母亲作为移民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华裔移民的历史结合起来,这样家庭成为族裔传统的主要来源,家庭遭遇的不幸和变故使她知晓了像“妈”这样的第一代中国移民女性在政治上、生存上的艰辛和她们对家庭和社区形成所做的贡献。作为女儿,莱拉把家当作展示父辈在面对种族主义歧视、遭受种种挫折和羞辱时依然肩负照顾家人责任的英雄行为的地方,她以讲述家庭故事的方式把一直被美国主流叙述所遮蔽的华人移民史揭露出来。她在讲述、挖掘和重组父亲生活的同时也重写自己族群的历史,建立自己族群的尊严,并“通过支离破碎的‘讲故事’等方式来对抗记忆,解构霸权话语,重写美国华人和华裔历史”[18]。

四、结语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以“讲故事”的叙述策略将梁家的家庭故事延伸至整个华裔在美国的历史,从而通过个人叙事再现被美国官方正史所掩盖的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故事的讲述者莱拉以美国整体历史为背景,探索了华裔美国人的历史和华裔美国人的亲身经验的相对关系,体现了个人的记忆与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连结的可能。通过将记忆纳入到当下的家庭故事讲述中,莱拉使华裔美国人的历史在梁家的日常生活中再现,并以梁爷爷、利昂和“妈”以及她们姐妹的不同故事展现族裔历史的完整性。梁爷爷、利昂和“妈”的不同故事体现了历史的讲述与正在继续的华裔美国人历史经验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可被认为是永远能够思考的、不受常规时间和任何仪式限制的历史,再现了在过去的框架下衍生的华裔美国人的现在,平息了历史的断裂感,张扬了历史的连续性,从而使该小说获得了更厚重的历史深刻性。小说《骨》中再现的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对抗了美国官方正史对华裔美国人曾经有的歪曲和抹煞,实现了华裔移民子孙书写美国历史的梦想,给予了华裔移民子孙重新塑造和声明其美国属性的契机。

注释:

①“单身汉社会”是美国移民史上一个独特现象。这些所谓的“单身汉”并不都是未婚男子。受旧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政府所奉行不允许来美的已婚华人携妻带子的“排华政策”的影响,在美的华人常常孤身一人,从而形成“单身汉社会”。

②在此,回忆引起的故事指由于现在(当下)对过去的回忆而引发的关于过去的故事。对于过去而言,现在(当下)的记忆已经将其美化。因此,记忆中的过去只是曾发生的一切的部分再现。它不是唯一的可能过去。过去的再现是由现在(当下)引发的。

[参考文献]

[1]Wong Shawn.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Anthology[M].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xv.

[2]王宁.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J].外国文学,2002(6):48-55.

[3]吴丽仙.双重视角的“新的中国”叙事——读华裔美国新生代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J].德州学院学报,2007(1):38-40.

[4]Chang Juliana.Melancholic Remains:Domestic and National Secrets in Fae Myenne Ng′s Bone[J].Modern Fiction Studies,2005(1):110-133.

[5]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Bonding in Difference:Interview with Alfred Arteaga (1993—1994)[M]//Donna Landry,Gerald M MacLean.The Spivak Reader:Selected Works of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New York:Routledge,1996:15-28.

[6]程群.宏大叙事的缺失与复归——当代美国史学的曲折反映[J].史学理论研究,2005(1):51-60.

[7]南帆.文学的维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142.

[8]冯品佳.“隐无的叙事”:《骨》的历史再现[M]//何文敬,单德兴.再现政治与华裔美国文学.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6:133-160.

[9]Anderson Benedict.Imagined Communities[M].London:The Thetford Press,1983:194.

[10]伍慧明.骨[M].陆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1]单德兴.重建美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8.

[12]陆薇.超越二元对立的话语:读美籍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J].外国文学研究,2002(2):47-53.

[13]卢俊.再现美国华裔个人、家族和族裔的历史——试论伍慧明《骨》的文本结构特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2):31-34.

[14](奥)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黄光国,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84.

[15]Derrida Jacques.Response to Daniel Libeskind[M]//Daniel Libeskind.Radix-Matrix:Architecture and Writings.Munich:Prestel,1997:115.

[16]Nora Pierre.From Lieux de Mémoire to Realms of Memory:Realms and Memory[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2:xv.

[17]叶永胜.边缘的声音:美华家族叙事[J].华文文学,2004(3):13-16.

[18]Zhang Longhai.Identity and History:Reading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M].Xiamen:Xiamen University Press,2004:xvi.

猜你喜欢
莱拉族裔华裔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54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18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2:58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莱拉和我是如何环游世界的
英语学习(2019年10期)2019-10-10 15:10:16
家庭系统理论视阈下解读《骨》中莱拉的转变
法国七旬老翁骗奸300美女
祖籍国与离散族裔的关系:比较与理论的视角
东南亚研究(2015年4期)2015-02-27 0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