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2011-04-01 19:24:42
关键词:价值体系大众化大众

周 玉

(1.成都医学院思政部,四川成都 610083;2.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周 玉1,2

(1.成都医学院思政部,四川成都 610083;2.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具有质和量的双重规定性。在质的规定性上,它包含理论“化大众”和“大众化”理论相互关联的两层含义;在量的规定性上,它是指理论在大众中的“普及化”以及大众对理论由外而内的“内化”和由内至外的“外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需要。它对抵御西方意识渗透和排除错误思潮干扰、重塑国民理想信仰和道德精神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通俗化、具象化和普及化推进其为大众认知理解;其次要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公信力和合法性推进其为大众认同内化;再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化、政策化和规范化推进其为大众实践外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科学内涵;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虽然党的十七大报告并未明确提出这一概念,但提出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34等表述,却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推进其大众化,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价值观念层面的具体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建设的题中要义。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讲,包含理论建设和理论转化两个维度的基本内涵。理论建设是前提,理论转化则更具有根本性,是理论建设的根本价值旨归。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如何将其切实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接下来的重点应是其“大众化”问题[2]。

一、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质和量的双重规定

从形式逻辑上来讲,任何一种思维都是从概念开始的,正像休谟所指出的那样:“概念永远先于理解,而当概念模糊时,理解也就不确实了;在没有概念的时候,必然也就没有理解。”[3]189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搞清楚其科学内涵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前提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的“大众”,是指人民大众、广大的人民群众,它既具有质的规定性,也具有量的规定性。从质上说,它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同样也具有质和量的双重规定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质的规定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这一概念在本质上涉及到这一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关系问题。关于理论和群众的关系,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说过一句经典名言,即“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9。学者们在理解这句话时,通常是将其重点放在“理论掌握群众”上,这固然有其深刻的道理,但其实并不全面。“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事实上还包含有“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即“群众掌握理论”这一深刻内涵。同样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还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4]15理论掌握群众是为了让群众成为自己价值实现的“物质武器”,群众掌握理论是为了让理论成为自己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在其质的规定性上,是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理论“化”大众并为大众所“化”。这一规定包含相互关联的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大众”,即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大众”,使大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物质武器;二是“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是“大众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众的精神武器。“化大众”与“大众化”,既体现了理论对群众的需要,也体现了群众对理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理论与大众实践的双向诉求。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大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诉求。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然而理论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因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4]9。为了实现理论,“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5]15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所谓“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理论只有尽可能地掌握“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最终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客观存在,也只有掌握了群众,把人民大众“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4]15,其改造世界的价值才能实现。

另一方面,“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民群众的实践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着社会的精神财富,并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5]104。毛泽东也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1031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有效指导,诚如列宁曾经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7]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不是从观念原则出发进行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是自觉回应当代中国大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的产物”[2]。它来自大众实践又指向大众实践,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性。它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始终着眼于在实践中建立人与现实世界的价值联系。中国人民大众,作为中国社会的实践主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主体,只有真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并将其转化为投身建设实践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才能顺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化大众”与“大众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大众的过程,同时也是大众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反之也一样。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大众,归根结底要靠大众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实现。大众“掌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经历由外而内的“内化”和由内至外的“外化”的辩证发展过程。其中,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活动要经历两次能动性的飞跃,第一次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飞跃,第二次是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内化是大众认识活动的第一次能动性飞跃,即是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其认同接受并转化为自身价值观念和“精神武器”的过程;外化是大众认识活动的第二次能动性飞跃,即是大众把内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武器”,转化成自己改造世界的自觉行动和价值实践的过程。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一内一外的转化过程,既是大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自己“精神武器”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大众、把大众转化为自己“物质武器”并把自己转化成“物质力量”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大众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大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一种外在的价值规范,通过认知认同而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再外化为自己改造世界的自觉行动和价值实践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量的规定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从量的规定性上讲,也包含两个维度的基本含义:一是从“众”的范围和广度而言,它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的群众数量由“小众”变为“大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被小范围的少数人掌握到被大范围的更多的人民大众所掌握,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化”。“众”是大众化的核心要义,人多即为众。如果只有少数人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大众化”,而只能是“小众化”。二是从“化”的程度和深度而言,它是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由认知理解到情感认同、由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逐步深化,因而是由外至内的“内化”和由内而外的“外化”。如果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停留于认知层面,那也无论如何谈不上“化”,而只能是“知”。因此,这里的“化”是“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既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过程,是目的论和过程论相统一的概念。目的论强调的是大众化的结果,即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大众,为大众“内化”和“外化”。大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既表明大众掌握了理论,也标志着理论掌握了大众,因而也就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达到了大众化的目的。过程论强调的是大众化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不断推进的过程。由少到多,是就理论掌握群众在范围和广度上的逐步扩大而言的,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一个由最初的少数人的“小众”掌握到不断增多的更大范围的“大众”掌握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的对象由“小众”逐步扩大到“大众”的过程。所谓由浅入深,则是就理论掌握大众、大众掌握理论的深度而言的,表明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掌握是一个由不甚掌握到逐步掌握、以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毛泽东曾说:“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6]84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这一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正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过程。

二、重大意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需要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需要,它对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排除国内错误思潮干扰、对重塑国民理想信仰和道德精神、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有效应对西方意识渗透的现实需要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瓦解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就意味着推翻一个国家的政权,摧毁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因此,“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8]318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渗透并将其作为进攻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在他们看来,意识形态战略不仅可以避免其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民中树立邪恶形象,而且相对军事战略而言,其效果更“明显”,作用更“持久”,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性和危害性也更大。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1988年出版的《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明确指出,苏美对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如果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失败,他们所有的武器、条约、外援和文化交流都将毫无意义。里根也提出,要以“思想和信息的传播”来开展同苏联“思想和价值观念”上的“和平竞争”,最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抛进历史的垃圾堆”[9]89-90。苏东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放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们推行意识渗透而结出的“和平演变之果”(尼克松语)[10]147。在尝到苏东剧变的甜头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更加变本加厉,声称要利用“历史性机遇”、“最好机会”,“把自由的好处推广到全球各地”,“把民主、发展、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希望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11]为此,他们利用其经济、科技优势以及对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络的垄断经营,全方位地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渗透,宣扬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

中国作为苏东剧变后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成为西方渗透的重点对象。西方趁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到处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西方抓住中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将社会主义制度妖魔化,以此来说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在具体策略上,他们感到“西化”、“分化”还不够,又加上了“淡化”(政治)、“腐化”(干部)、“丑化”(领袖)、“溶化”(马列)等手段,以最终动摇“四信”(信仰、信念、信心、信任)[12]。“四信”动摇了,其后果自然不言而喻。在西方的意识形态战略中,无论是中国的党员干部、青年学生,还是普通民众,都是其渗透对象。拿美国对华《十条戒令》中的话来说,就是“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面对西方意识渗透的强劲攻势,人民大众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信、没有对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心、没有对国家民族的深切挚爱,或是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极易成为他们的俘虏,为其所欺骗和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构成的科学体系,推进其大众化,用之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广大群众对国家的重大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准则,这对有效抵御西方意识渗透具有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对国内多元社会思潮的自觉回应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4]72。人们的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或快或慢地发生相应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中国社会呈现出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格局。与之相对应,在意识形态领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社会思潮的多样化态势,出现了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不尽相同的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既表现为大众心理和民众观念,也表现为思想理论和学术派别”[13],正在对中国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一方面,社会思潮的多元并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和显著进步,对于活跃人们的思想观念、繁荣社会的精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在纷繁复杂的多元社会思潮中,存在着一些消极错误的思想观念,它们对腐蚀人们心灵、瓦解共同理想、威胁社会稳定则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

当前,对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理论等社会思潮。它们既是学术思潮也是社会政治思潮,都试图干预社会变革方向、左右社会运行走向,都试图与处于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因而在社会上和群众中影响较大,极易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模糊和思想上的混乱,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一个社会思想观念、社会思潮的多元并存本身是正常的,一元化反而是不正常的。但社会思潮的多元并存不应引发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否则,这个社会就相当危险。苏联在解体前夕,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竞相泛起,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十分混乱。美国《时代周刊》在1989年曾对1 000名莫斯科居民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当时的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苏共执政的合法性等价值观念都已处于极度的混乱之中[14]406-408。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在社会思潮异常复杂的当代中国,如果不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有效引领社会舆论,廓清思想迷雾、明辨重大是非,就会危及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对国民理想信仰和道德精神的现实观照

当前,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低潮”、西方意识渗透“西潮”和国内多元社会“思潮”这“三潮”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表现出了一些迷茫和困惑:一些人怀疑马克思主义是否还适用于今天的时代,是否该用其他的什么主义来代替其指导地位,或是实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一些人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还有人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提出质疑[15];一些人不明白中国现在到底是在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改道和改向,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搞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还有一些人以为所谓“民主社会主义”就是“民主+社会主义”,从而相信“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言论,也有的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不给广大干部群众回答清楚,党和政府就会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只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的“六个重大问题”,并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才能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道德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4]29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的道德意愿和价值选择不仅要受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制约。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与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的相互交织,必然催生出各种不同的价值追求。一方面,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平等竞争、讲求效率等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功利实效性、利益驱动性等价值追求也呈现出负面的影响,一些人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置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甚至是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道德失范、道德滑坡、道德蹂躏等现象的存在在当今中国已成不争的事实。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原来的“熟人”社会演变成了“陌生人”社会,也使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失去效力。道德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其消极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峻质疑,而且会对整个社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化解道德危机,一是要构筑社会精神,二是要做好制度安排,两者都离不开大众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和遵循。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使其为广大的干部群众所遵循,也是克服道德失范、化解道德危机的现实需要。

(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客观要求

软实力是相对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它是通过吸引人而不是强制人来达到目的的能力。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主要包括三种力量资源:一是文化及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二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发展模式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国际形象的亲和力及在多边外交中对国际规则和文化发展战略国际机制等的控制力[16]。其中,文化软实力又包括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法纪整合力、艺术熏陶力等方面内容,其核心部分主要是文化价值观及其政治价值观的认同及影响力[17]116。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与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不仅取决于其经济等硬实力,同样也取决于其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以其价值的整合、导向和认同功能而日益成为影响国家稳定的一个重要参数。“对内而言,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对外而言,它以其独特的扩散性和渗透性吸引别国追随或认同其价值观念,从而构成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18]。文化软实力首先体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理想的共同认同。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使其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为大众广泛认同,增强其对大众的归化力和向心力,有助于从文化精神深处感召大众,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总之,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境遇,是我们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客观依据。苏东剧变,原因固然很多,但精神信仰的崩溃和理想信念的坍塌,则是更为深刻的根源。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使之为大众普遍认知、认同,增强大众免受西方意识渗透和错误思潮干扰的防御免疫力,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实现路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众认知理解、认同内化和实践外化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前提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众认知理解,关键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众认同内化,目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众实践外化。为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通俗化、具象化和普及化推进其为大众认知理解;要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公信力和合法性推进其为大众认同内化;要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化、政策化和规范化推进其为大众实践外化。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通俗化、具象化和普及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众认知理解

1.转换话语表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通俗化

“通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话语表达上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根本立场的大众性。然而,作为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和其他任何理论一样,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和相互关系构成的,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正是这种抽象性和概括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和大众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构成了大众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大障碍。要突破这一障碍,方法有两种:其一是让理论通俗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运用;其二是让人民大众的所有成员都变成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毫无疑问,后一种方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借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通俗化,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大众话语代替抽象深奥、艰深晦涩的学术话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达方式适合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理解程度和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大众理解、掌握。

2.创新载体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象化

“具象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表现形式上的要求。所谓“具象”,即是具体形象,它也是相对理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象化,就是将这一抽象概括的科学理论渗透到典型事例、影视作品、文学艺术、时代楷模、公益广告、人文景观、物化环境、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形象具体的载体中,以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载体来体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抽象概括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生活逻辑、将其由抽象概括的理论形态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大众的心理形态和实践形态。以具象化的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按照传播心理学的观点,它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化的综合传播”方式,是能“产生奇效的上乘传播”[19]72。这种传播方式因其巧妙地把传播目的、动机和观点溶化、隐藏于人们喜闻乐见的载体中,因此它可以使受传者在愉悦的艺术享受和强烈的情感共鸣中,不知不觉受到传播内容的感染,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比如重庆市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和“打黑除恶”等活动,其中就承载着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驱邪扶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理念,这些活动对群众尤其是对青少年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这种影响甚至会与他们一生相伴。

3.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化

“普及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育对象范围上的要求,即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而非为“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6]105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产生于实践,来自于大众,但它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不直接等同于大众的实践,也不是在大众实践中自发生成的,而是经由我们党及其思想家、理论家对大众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提炼而自觉建构的。因而它来自于大众又高于大众,不会自发地回到大众。理论要回到大众,实现大众化,必须要“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20],经过宣传教育这一中介环节,把“这种意识”“从外面灌输进去”[7]317。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既是从认知理解层面,同时也是从价值认同层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环节。为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到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同时,要打造一个立体的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独特优势,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和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广大群众在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直觉体验与氛围熏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追求。

(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公信力和合法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众认同内化

1.推进理论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关键是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大众,为大众认同。一种理论要掌握群众,为群众广泛认同,它必须具有说服力,能够说服人。“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4]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其概括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它对于凝聚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引领多元并存的社会思潮,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保证社会正确的前进方向,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时间不长,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比如,有专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行概念欠准确、鲜明”,建议把这个体系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现行的概括欠全面”,一些很重要的内容如“集体主义原则”等没有概括进去;“现行的概括欠简明”,“不易记忆,不易上口,也不易为广大群众理解、接受”,等等[21]7-9。因此,为了让广大群众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必须适应群众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使之更加完善,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群众的说服力。

2.重视率先垂范,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信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在本质上是大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外在的价值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伦理自觉,又外化为自己的价值行为的过程。这一由外至内、又由内而外的过程,离不开倡导者的率先垂范。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党政干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理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的实践者、示范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生动的诠释和形象的演绎,发挥其“身教重于言传”的道德示范效应和典型辐射作用。但是,现实中的部分领导干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背道而驰,把以权谋私和金钱至上作为价值取向,崇尚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为了金钱、权力、美色而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这不仅严重削弱了广大群众对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信力也构成严峻威胁,直接影响到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一个行动胜似一打纲领。同样地,个别领导干部的不良行为也极有可能使我党几十年对群众的理想信仰教育成果付诸东流。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抓好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工作,远比一般意义上的群众教育工作更为重要,它既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信力,也有助于促进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和理性皈依。

3.切实改善民生,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法性

这里所指的“合法性”,不是法律意义上所指的与法律规范的一致性,而是政治学意义上的正当性。它是指某种政治秩序或者价值观念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本质上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因而具有天然的合法性。但是,这种合法性,只有在它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实效并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这种实效时,才能得到巩固。马克思指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57,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是现实的和直接追求实效的”[22]1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将自身掌握群众的理论诉求建立在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之上,建立在对广大民众生存境遇的现实关注之上,其自身的合法性才能得到巩固。当前,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是广大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103。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就必须从解决这些关系人们生存境遇的利益问题入手。这是因为虽然“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23]426-427,但只要人们“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去检验它”,那么“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24]681。因此,只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才会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才会深入人们的心坎,为人们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

(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化、政策化和规范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众实践外化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制度安排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化

一种思想理论要为人们普遍遵循,实现大众化,除了需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外,还必须将其制度化,转化为一种制度性的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制度层面上的具体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和要求,并在实践中显示出了无比的优越性。但同时,在一些具体制度上,仍然存在一些没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面和环节,这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为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对之予以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使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制度化,不仅被体现于社会的基本制度中,而且也体现于各项具体的制度中,无论人们接受与否,它都会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必须遵循的规则,都会凭借有形的政权强制力量和无形的社会舆论力量来使人们普遍遵守,使人们在其价值导向中逐步形成符合其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从而既保证制度的良性运行,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的普遍践行。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政策制定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策化

任何社会要使其核心价值体系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遵循,都必须将其价值理念寓于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中,凭借国家的权威力量加以强制推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确保其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运行中的权威性和至上性,都将其核心价值理念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同样需要政策的支撑和法律的保障。政策和法律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其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为此,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防止出现具体政策与法规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的现象,要加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政策法规,用政策法规的权威性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肯定和褒扬,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受到谴责和惩处,从而使人们在遵循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将其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行各业的行为规范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化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际上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和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人们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往往面临着诸多的价值尺度和价值供给,这给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增加了难度,使人们对基本的价值判断产生了迷茫和困惑。尤其是随着西方价值观念的日益渗透和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日渐泛滥,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等价值观念沉渣泛起,一些人为追求金钱、权力而人性丧失、公德丧尽[25]。在这样的形势下,确立为人们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全社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为此,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的行为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渗透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和各行各业的管理制度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基本规范。

总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也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进入千家万户,赢得亿万人心,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和共有精神家园。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周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J].科学社会主义,2010(3):83-86.

[3]休谟D.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胡锦涛.做好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9]周新城,关雪凌.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及其历史教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10]辛灿.西方政界要人谈和平演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

[11]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eptember 2002[EB/OL].http://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nsc/nss/ 2002/nssintro.html.

[12]张全景.毛泽东思想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J].人民论坛,2010(6):8-10.

[13]周玉,马建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路向[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77-81.

[14]刘建民.天理民心——当代中国的社会舆论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15]周玉.历史虚无主义三谬——哲学和历史的透视[J].理论导刊,2010(3):28-31.

[16]JOSEPH S NYE.The Boston Globe[J].Foreign Policy Fa11,1990(2):165-166.

[17]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8]李华,王伟.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苏东剧变原因的新视阈[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0-26.

[19]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0]刘云山.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掌握群众[N].人民日报,2010-3-29(5).

[21]梅荣政,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周玉,马建军.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心理和谐及其实现路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0(1):105-109.

On the Scientific Meaning and the Realization Way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ZHOU Yu1,2
(1.Teaching Dept.of Ideological&Political Theories,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 610083 P.R.China;2.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P.R.China)

There are double meanings in its quality and quantity perspective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As far as its quality aspect is concerned,it contains two interrelated meanings that theory grasp the people and the people grasp the theory;and as far as its quantity aspect is concerned,it means all the people know this theory and the theory is internalized and externalized by all the people.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strategic necessity for safeguarding our country's ideology security,which is great important for us to resist the ideology penetration by western countries,to eliminate the interference from erroneous ideological trends,to be firm in our nation's belief and to raise our country's cultural soft power.To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firstly,this theory must be known and understood by its popularization,visualization and dissemination;secondly,it must be identified and internalized by being reinforced its persuasiveness,credibility and legitimacy;thirdly,it must be externalized and practiced by its institutionalization,leg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popularization;scientific meaning;realization ways

D614

A

1008-5831(2011)02-0122-08

(责任编辑 彭建国)

2010-12-2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研究”(09XKS012)

周玉(1975-),女,重庆人,成都医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大众化大众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上汽大众ID.3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一汽-大众ID.6CROZZ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众
大众ID.4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