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思
李水生
——我们身边的教育家型校长
■於思
我和李水生校长都曾在武昌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我还曾是华师一的学生家长。我们虽接触交往不多,但他给我印象很深、启发很大。他是我所熟识的最敬佩的校长之一,是位强有“力”的校长。
他有很强的“定力”。安定,五十年如一日,扎根校园,无怨无悔;淡定,淡泊名利,静下心来办学,潜下心来育人,“谋事不谋官”,清正堪表率;笃定,勤奋笃学,深谙教育规律,引领变革而坚定从容,泰然自若。
他有很强的领导力。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李校长正是凭着卓越的领导力,执著地带领师生们向着理想的目标前进。他富于远见,基于对国家、民族未来的高度负责和对学生的深厚关爱,在实践中磨砺出自己朴素而又深刻的教育思想理念,坚持力克应试教育弊端,开拓素质教育之路。勇于担当,引领教育改革,主要指向学校最关键、最核心、最关系学校师生发展大局,也最具弊端,且困难、风险最大的部位,如学校管理体制机制、课程改革等;“让干部、教师们大胆干,如果出问题自己负全责!”善于交往,无论与师生、家长,还是对上级、同仁、外人,总坦诚相待,亲和热情,展现出人格的魅力。长于管理,集思广益,运筹帷幄,倾心服务,排忧解难,凝心聚力,充分调动起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越办越红火。
他有很强的创新力。善于运用科学而睿智的思维方式,不墨守成规、随波逐流,而锐意求新,不断生成新颖鲜活的教育创想,并付诸实践:华师一率先赋权年级组,激活教职工分配、职评、聘用等机制,推进德育课程化,实施540课时制,在全国高中首推素质学分制……迎难创立民办睿升学校,建立健全自主、灵活、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着力构建学生成长“立交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他一直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是中学教育改革排头兵中的得力一员。
他有很强的“实力”:精神充实,思想求实,作风朴实,为人诚实,言语平实,工作扎实,狠抓落实,步子坚实,成果殷实……是名副其实的“实力派”校长。
李校长身上有一些看似矛盾却有机统一的特征:他很“简单”,工作几十年仅经历两校,却不单调,经验、色彩丰富;很安定,却不“安分”,总在寻求突破、超越;很有忧患意识,却不忧伤,对教育前景充满自信、乐观;很传统,讲求中华美德,却不守旧;很谨慎,依规依法,慎重决策,却不胆小,敢闯敢创;很深入,经常在师生中、课堂中、食堂中,却不深陷事务圈,而放手放权,分层负责,自己注重谋全局、抓大事;对干部、师生要求很严格,却不卡紧管死,不失宽厚、宽松、宽容;很讲原则,却不死板,具灵活性;很有傲骨,不趋炎逢迎,却不傲慢,虚怀若谷;很节俭,却不吝啬,数次捐赠灾区、资助贫困生;很老到,却不暮气,保持着旺盛活力;一路走来虽很艰辛,却也很幸运,承蒙各级领导关照、支持,得以长期坚守在校园,专注探索搞教改,锲而不舍创佳绩。
作为从事教育的家长,我对华师一办学颇有领略。我儿子有幸于九十年代在华师一就读六年。由于以李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班子力倡减负增效,教师们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加强互动,力求精讲多练当堂清;有些教师还经常下发“导学案”,指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方法、自主学习。学校很少加班加点补课,实行双休日后,即使高三最多补半天课。晚自习对走读生从不作要求,更不会上课。改为540课时制后,下午学生自习时间增加,教师则多为辅导答疑。午后,各种兴趣活动蓬勃开展。像我儿子除选择参加一些学科竞赛培优外,更多参加体育活动,尤其酷爱足球,常常课后还可过过球瘾。高一、高二期间,学校都组织过年级足球赛,儿子是班上的主力队员。直到留学美国,至今他都常抽时间踢球、健身等,保持良好体质。
育人,是李校长和同事们始终不渝的的主导价值追求。华师一德育工作颇有品位和特色。如寓教于乐:像每天下午的课前“读报”时间,有时也收看学校闭路电视节目,或让各班学唱新歌等,丰富多彩。学校还组织高一、高二年级间的“综合竞赛”,即由学生会策划,年级组队,进行辩论、演讲、知识竞赛、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等系列团体赛;组织校队参加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栏目中学生素质大比拼活动(这些活动我儿子都曾参与、体验)……注重激励:如每月评选一名“校园之星”,对德智体美某方面有突出表现或显著成绩的学生进行表彰;重视学生党建和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学生业余党校教育规范化、系列化、经常化,吸引、凝聚了不少学生;对学生干部既充分让他们自主管理,又加强培训、严格要求。我孩子先后担任班长、校学生会副主席等,得到锻炼,受益匪浅。儿子在家常津津有味、绘声绘色地谈起学校活动等情况,我们和他一起分享快乐。
看到学校开展那么多活动,学生干部工作也不少,我们曾担心,会否影响孩子学习?事实恰恰相反,高考他们一届上一本线达90%多,获大面积丰收。儿子以663分(全校第一名)如愿考上清华大学无线电与信息技术专业;他还被评为市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运动员等,数次获各级学科竞赛奖,并和另四位同学成为光荣的预备党员。这固然靠他自身的努力,也有家庭影响等因素,但学校领导、教师起主导作用,若一味搞应试教育死擂学习,弱化其他诸育,他怎可能达到这样?正是华师一力行素质教育,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从而促使学生们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作为武昌区教育局班子原主要成员之一,我深感华师一、李校长的“先锋效应”。1996年,武昌相继定为省市素质教育实验区。我们将华师一素质学分制、粮道街中学希望教育、武昌实验小学整体改革等三个教育品牌,分别树为高中、初中、小学素质教育典型,大力宣传推广,反响很大。2001年武昌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2009年全省高中进入新课改,华师一素质学分制和课改经验都成为可供学习借鉴的范例。1999年,武昌启动“四名”(教育名区、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众望所归,李水生成为区首届11位“名校长”之一,尤受大家拥戴。
李校长老骥加力,征程不已,临退休前主导开办了华一寄宿学校,退休后又创办了睿升学校。2003年间,我和实验中学原校长骆有亮、武汉中学原校长李焱奎一起,曾到睿升学校拜访他。那时学校条件、生源等都很一般。而市内民办中小学寥若晨星,很不景气。李校长却踌躇满志,与我们畅谈教育问题,并给我们勾勒了睿升的办学思路和发展蓝图,使我们眼前一亮。“士别‘几年’,当刮目相看”,今年我重访睿升,不禁为之惊叹:学校规模、面貌、氛围乃至业绩,无不令人钦羡——老校长又建新功。
时代呼唤教育家,当今我国推进教育家办学趋势显现。而关于教育家的标准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人倾向于:既不必要求过严,也不能放得太宽;教育家并不神秘,但却当之不易。正如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所说:“只要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并且对教育有研究,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就可以称为教育家。”李水生懂教育,有思想,重实践,善管理,敢改革,能创新,人品好,资历深,成绩优,影响大,堪为我们身边的一位中学教育改革家,一位本土本色、可敬可学的教育家型校长。
(作者系武汉市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 向保秀